地质学部分1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0485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部分1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地质学部分1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地质学部分1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地质学部分1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地质学部分1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学部分1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docx

《地质学部分1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部分1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学部分1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docx

地质学部分1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

第一篇地质学部分

1.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地质学(Geology):

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质作用过程、形成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1.2地质学研究的主体对象

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和岩石圈(<200km±),并逐步向地球深部发展。

1.3地质学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

特点:

时间的漫长性和空间的广泛性、地质学具有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性、地质学的实践性(包括:

野外调查实践和室内实验研究)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上述特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推理的基本方法是演绎和归纳,并常以归纳法为主。

地质研究的一般程序

1)调查研究、2)推断解释、3)实践检验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目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的变化可以获得地球大小的较精确数据,地球表面崎岖不平,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所圈闭的形状。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1980年公布的地球形状和大小主要数据为:

赤道半径:

6378.137km

两极半径:

6356.752km

平均半径:

6371.012km

子午线周长:

40008.08km

表面积:

5.101×108km2

体积:

10832×108km3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7g/cm3,地壳上部岩石的平均密度为2.65g/cm3,地球内部有密度更大的物质.

根据地震资料,地球密度是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的.

(二)地球的重力

地球重力场的一般特征

地球的重力主要指地球对地表附近和地内物质的吸引力。

在地学中重点研究的是重力加速度(单位质量所受的重力),简称重力。

由于地球不是正球体,并有自转,所以地表的的重力除主要受地球质量的影响外,还受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各点与地心距离的影响,因此,实测的重力实际是地心吸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

赤道的重力为978.0318伽(厘米/秒2)重力(g)标准值随纬度(φ)的变化规律为:

g=978.0318(l十0.0053024sin2φ-0.0000059sin22φ)

重力异常

重力理论值----按公式g=978.0318(l十0.0053024sin2φ-0.0000059sin22φ)求得的重力值,实际是在海平面(海拔为0米)高度的,即相当于地球为理想的旋转椭球体,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时的理论重力值,也叫重力标准值。

重力异常----在具体地区实际测量时,由于地形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局部岩石密度差异,都使实测重力值偏离正常理论值(标准值),形成区域或局部的重力异常。

为了比较各测站的的重力,必须进行一些校正,计算出各测站在海平面上的校正值,这种校正后的实测值与该测站的标准值往往也有差值,这种现象称之为重力异常(gravityanomaly)。

1)正异常----实测值大于标准值为正异常(positiveanomaly)

2)负异常----实测值小于标准值为负异常(negativeanomaly)。

根据重力异常的范围大小又可分为:

1)区域重力异常(regionalgravityanomaly)(范围大于等于几千平方公里)

2)局部重力异常(localgravityanomaly)(范围小于等于几百平方公里)。

地表地形对实测重力值的影响包括两方面:

第一、测点高度因其直接影响测点与地心距离,高差每增减l米,重力差为0.3083毫枷。

可根据测点海拔计算予以消除,一律校正至海平面高度,经这样校正后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差,称为自由空气异常。

第二,测点周围地形的侧向影响测点周围高于海平面的山体的质量对测点有引力,其垂直分量影响重力值;低于海平面则产生引力亏损。

必须根据实际周围地形及岩石密度(一般地表附近取平均植2.67克/厘米3)计算扣除。

自由空气异常经这样校正后得出的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

(三)地球的磁性

地磁场和地磁要素

地球是一个均匀磁化球体,分布特征和棒形磁铁的磁场相似,形成一个偶极子磁场。

偶极子磁轴与地面的交点称为地磁极(geomagneticpole)。

1)地磁场的南北两极和地理南北两极并不在一处,而且相距颇远,而且磁轴也不通过地心。

2)地磁轴和地球自转轴不相重合,交角约11°。

3)地磁极与地理极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在不断改变;地磁极的迁移可能是地内深部物质运动引起的。

地磁子午线----地磁场也有无数磁力线在地球表面上通过两地磁极,每一条这样的磁力线叫地磁子午线(geomagneticmeridian)。

磁偏角----由于地磁极和地理极不相吻合,因此,在大多数地方,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也就有交角,这个交角叫磁偏角(magneticdeclination)。

我们用罗盘(Compass)测方位时应加以校正才能得到地理方位。

磁倾角----磁针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叫磁倾角

磁场----磁力线分布的空间叫磁场(magneticfield)

磁场强度----磁场内有磁力作用存在,磁力的大小叫磁场强度(magneticintensity)。

地磁要素(magneticelements)---磁场强度、水平分量、竖向分量、磁偏角θ和磁倾角α。

第二节内生矿床

1)内生矿床主要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有用组分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

内生矿床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部分非金属矿产。

2)根据岩浆的发展顺序和冷凝成矿阶段,内生矿床可以分为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气化热液矿床和火山矿床。

一、岩浆矿床

岩浆矿床:

是由各类岩浆在地壳深处,经过分异作用和结晶作用,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这类矿床一般形成于具有较高温、压环境的地下深处,相当于深成岩的形成部位。

形成矿床的矿物质来源于上地慢或地壳深处,由于是在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形成的,矿石矿物一般为熔点高、密度大、成分简单的矿物,矿体几乎都产于超基性或基性侵入体母岩内,母岩即是围岩,二者多呈逐渐过渡的关系。

绝大多数的铬、镍、铂族元素及相当数量的钒、铁、钻、稀土等矿产,都产于岩浆矿床中。

岩浆矿床分为:

早期岩浆矿床、晚期岩浆矿床和熔离矿床

岩浆矿床特征:

l)成矿作用和成岩作用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即岩浆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母岩体的冷凝结晶过程,在时间上大体一致。

少数岩浆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延续到较晚时间,但甚本上不超出岩浆活动时期。

2)矿体主要产在岩浆岩母岩体内。

在有的矿床中,整个岩体就是矿体,如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管、含浸染状铬铁矿的纯橄榄岩体等。

3)浸染状矿体与母岩一般呈渐变或迅速过渡关系;贯入式矿体则具清楚、明显的界线。

围岩蚀变一般不发育。

4)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基本相同,仅矿石中矿石矿物相对富集。

如在纯撒揽岩中,铬尖晶石一般含量小于1%,作为副矿物出现,但当其含量富集到15%,即矿石中的Cr2O3含量达10%以上时,则构成了铬铁矿矿体。

因此,岩浆矿床就是岩浆岩中的有用组份富袋到了能为工业利用的程度,这样就形成了矿床。

5)由于成矿作用是在岩浆熔融体中大体同时发生的,因此多数岩浆矿床的成矿温度较高,达1500—1200℃。

(一)早期岩浆矿床

是指有用矿物在岩浆冷凝结晶过程中,比主要造岩矿物的硅酸盐矿物(橄榄石、辉石等)早结晶或同时结晶所形成的矿床。

这种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结晶分异作用有关。

结晶分异作用:

岩浆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便开始结晶。

由于不同组分有不同熔点,再加上其它因素影响,有的先结晶,有的后结晶,各种组分按照一定顺序结晶,叫作结晶分异作用。

这种矿床主要存在于橄榄岩或蛇纹岩等超基性岩中。

这类矿床的矿物组成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基本上是一致。

矿体与母岩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呈逐渐过渡关系,矿石常具自形晶—半自形晶结构,矿石构造以浸染状为主,矿体形态呈矿瘤、矿巢、凸镜状和似层状。

早期岩浆矿床除阿扎尼亚的布什维尔德矿床外,其余早期岩浆矿床的工业价值较小。

产在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矿床,也属早期岩浆矿床。

(二)晚期岩浆矿床

是指有用矿物在岩浆冷凝过程中,在主要硅酸盐矿物结晶后形成的矿床。

这种矿床的形成主要与气体分异作用有关。

岩浆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成分,愈到结晶晚期岩浆中所富集的挥发性成分也愈多。

矿体常呈条带状或似层状,矿体与围岩间一般界限明显,矿石以典型的海绵陨铁结构为主,矿石以稠密浸染状为主,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基本上是一致的。

挥发性成分作用:

1)一是化学性很活泼,常跟分散在岩浆中的微量金属元素相结合,形成“携带”金属元素的挥发性成分;

2)二是有很强的运移能力,随着岩浆结晶分异过程的进行,这些挥发性成分常从岩浆底部向上层移动集中,从而使克拉克值很低的金属元素也跟着得到富集,创造形成矿床的条件;

3)三是可以降低岩浆熔点,形成含矿熔浆,到岩浆晚期才结晶成矿。

此类矿床亦主要产于超基性或基性岩体中,矿体与围岩多呈渐变关系,世界上许多大型铬铁矿、钒钛磁铁矿(四川攀枝花钒铁磁铁矿)、铂族金属、稀土矿等多属于晚期岩浆矿床。

(三)熔离矿床

岩浆的成分很复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以混熔在一起,但由于温度逐渐降低或压力减小,岩浆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分离出来,形成矿床。

熔离作用:

由于物理或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岩浆在液态情况下发生分异的作用称为熔离作用或液态分异作用。

凡是由于熔离作用使有用组份呈液态从岩浆中分离出来而凝结形成的矿床称为熔离矿床。

这类矿床是在早期岩浆阶段便熔离分异,而到晚期岩浆阶段才形成矿床。

主要形成多为金属硫化物矿床。

二、伟晶岩矿床

伟晶岩是一种矿物颗粒结晶粗大的,具有一定内部构造特征的,常呈不规则岩墙、岩脉或凸镜体状的地质体。

当伟晶岩中的有用组份富集并达到工业要求时,即成为伟晶岩矿床。

1)伟晶岩一般可分为岩浆伟晶岩和变质伟晶岩两大类。

2)矿床的形成根挥发分的大量富集密切相关。

3)在伟晶岩矿床中,带状构造是最主要而常见的。

它是由伟晶岩不同结构的部分组成的条带。

发育完好的带状构造,从伟晶岩体的边缘到中心,一般可分如下几个带。

三、气化—热液矿床

成矿物质在热气和热液中被搬运并填充到岩石裂隙里所形成的矿床,统称为气化-热液矿床。

气水热液的来源或成因主要有四类:

岩浆的、地下水的、海水的和变质的。

成矿作用有两种方式:

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

充填作用:

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直接沉积在裂隙中,这种成矿作用称为充填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充填矿床。

充填矿床特征:

一般多为脉状,与围岩的界线清楚,矿体中矿物的沉淀顺序是从两壁向里面生长,具一些典型的构造,如梳妆构造、晶簇构造、对称带状构造及同心圆状构造等。

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指矿液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或置换作用,而造成矿质的聚集。

有交代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交代矿床。

四、火山矿床

是指在火山活动过程中,产于地表或接近地表(0—1.5Km)的矿床。

根据成矿作用可以分为火山岩浆矿床、火山气液矿床和火山沉积矿床。

(一)火山岩浆矿床

是由于岩浆的喷发作用,把早期结晶的有用矿物和熔融状态的有用组分带至地表或抵近地表,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矿床。

世界上的原生金刚石矿,几乎都来源于本类矿床。

(二)火山气液矿床

是火山喷发或喷发期后的气体和热液,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气液相互作用或气液与围岩作用,促使有用组分富集和沉淀所形成的矿床。

在火山热液矿床中最有价值的是各种斑岩型矿床。

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近年来又发现了斑岩钨矿、斑岩锡矿等。

(三)火山沉积矿床

是火山喷发过程中产生的有用组分,溶解在水中经过搬运和沉积所形成的矿床。

海底火山活动更可提供大量金属元素,在海底具有巨大水柱压力的条件下,矿质不易散失,最终沉积在海底,形成矿床。

近年来海底火山沉积矿床的成矿理论及其实际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979年,在北纬210的东太平洋洋隆附近水下2600米处首次观测到温度高达350℃的热液流,正从地球内部通过高出海底13米的矿化烟囱涌出的现象。

黑色云状金属硫化物在矿化烟囱顶部汹涌翻腾,这是本世纪地学研究领域内最伟大的一次发现。

它和海水混合后形成铁、铜、锌、铅、锰、金、银等金属矿泥的沉积。

第三节外生矿床

一、风化矿床

(一)残积—坡积砂矿床

岩石或矿脉等在风化过程中,一些比重小、颗粒微细的碎屑被流水、风等带走,而其中比重大、化学性稳定的矿物颗粒,如金、铂、锡石、金刚石等,在风化碎屑中就会相对增加。

这种有用矿物若堆积在原地,则称为残积砂矿床;若沿地表移动堆积于山坡上,则称为坡积砂矿床。

该类矿床一般具有棱角或保留原来矿物的外形;无分选或分选很差;无明显层理等特征。

(二)残余矿床

残余矿床:

岩石在化学风化为主的条件下,可溶物质被淋滤,带出风化壳;而难溶或不溶的物质则残留原地及其附近,由此而形成的矿床称为残余矿床。

在残余矿床中,最重要的就是高岭石矿床和蒙脱石(微晶高岭石组成)矿床

(三)淋积矿床

又称渗滤矿床。

地表岩石或品位较低的矿床,在风化过程中有一部分溶于水的组分渗入地下,因沉积作用或沿途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为淋积矿床。

某些含镍的超基性岩,在风化淋滤作用下可以使镍矿得到富集,形成镍矿床

二、沉积矿床

(一)机械沉积矿床

机械沉积矿床:

岩石风化形成的碎屑产物,在搬运过程中,按粒级和比重大小进行沉积分异,便有用成分聚集形成矿床,叫做机械沉积矿床,通常简称为砂矿床。

冲积砂矿床: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砂矿床,称为冲积砂矿床。

海滨砂矿床:

由河流带来的或海岸岩石被破坏物质,经海浪和岸流的冲刷、分选和沉积,往往便有用矿物富集,形成海滨砂矿床。

这种矿床沿海岸呈带状分布,在海滨地带因海浪把碎屑物抛回海滩,回流和底流又把较轻碎屑带走,经过反复冲刷,沉积物彻底分选,使一些硬度大、比重大的矿物富集成矿。

有些砂矿保留在海岸阶地沉积物中,形成海滨阶地砂矿。

(二)化学及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蒸发沉积矿床:

指溶解于水的盐类物质,由于蒸发作用在地表水体中沉淀结晶而成的矿床,也叫蒸发盐矿床或真溶液矿床。

造成蒸发沉积的条件:

一要有封闭的地理环境(如湖盆、渴湖、海湾等);

二要有干燥的气候,水的蒸发量超过补给量;

三要有盐类物质的补给。

由于各种矿物的溶解度不同,盐类沉积一般按其化学分异规律,即按石灰岩、白云岩一石膏、硬石膏一石盐一钾盐一镁盐的顺序沉积,所以盐类矿床往往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和垂直分带。

生物及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指生物遗体堆积或由生物作用直接间接引起有用物质的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生物作用所引起的有用物质沉积,是指在生物活动过程中产生的O2、CO2、H2S、有机酸等的影响下或在植物光合作用下以及细菌作用下,有用物质的聚集成矿。

此类矿床有:

沉积磷灰岩矿床、硫化铁矿床、沉积自然硫矿床、硅藻土矿床、生物灰岩矿床等。

生物化学沉积矿床特点:

1)主要产于陆棚浅海盆地的边缘地带,炎热气候条件提供了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所以他们多赋存于海相地层中,有一定的成矿时代和含矿层位。

2)含矿岩系为富含有机质的页岩、砂岩、碳酸盐岩。

3)矿体形状主要为层状、透镜状、扁豆状,沿走向可以延伸很远,但沿倾向延长比较小。

4)矿石以致密块状、条带状构造为主。

5)矿床规模大,分布广。

三、可燃有机岩矿床—煤

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在一定环境,经过复杂的变化而成的一种可燃有机岩。

煤的成分包括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

1)有机组分主要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主要由植物遗体转化而来,燃烧后便挥发逸失;

2)无机组分燃烧后变成残渣,称为灰分。

煤中的灰分一般在30%以下。

形成煤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1)必须有植物大量繁生,提供形成煤的物质来源。

而植物茂盛又必须有湿热等气候条件。

(2)植物遗体堆积后必须与空气隔绝,以免彻底分解破坏。

而满足这种条件则必须具备一定的沉积环境。

(3)使成煤作用持续进行,还必须有有节奏的地壳运动。

由于地壳运动反复进行,才能导致煤层反复堆积,在同一地区形成很厚的含煤地层。

成煤作用—植物转变为煤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菌解阶段,即泥炭化阶段,当植物堆积在水下被泥砂覆盖时便逐渐与氧气隔绝,由嫌气细菌参与作用,促使有机质腐烂分解及分解物的合成,使植物遗体中氢、氧成分逐渐减少,而碳的成分以及腐殖酸、沥青等新生合成物质逐渐增加。

(2)煤化阶段,即褐煤阶段,泥炭被沉积物覆盖形成顶板后,便处于完全封闭的环境,细菌作用逐渐停止。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被压缩、脱水和胶结,碳的含量进一步增加,过渡为褐煤。

(3)变质阶段,即烟煤及无烟煤阶段,如果褐煤埋藏在地下较深位置,就会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使褐煤在化学成分上发生变化,主要是水分和挥发成分减少和碳的含量相对增加,腐殖酸完全消失;在物理性质上也发生改变,主要是密度、比重、光泽和硬度等增加,而成为烟煤。

这种作用就是煤的变质作用。

(二)油页岩

1)油页岩是一种高灰分、干馏后可以获得页岩油的可燃有机岩,又称油母页岩。

2)油页岩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

有机质主要为腐泥质成分,含未经充分分解的低等生物遗体;

无机质主要是石英、长石、粘土、碳酸盐类、黄铁矿及其它矿物微粒。

3)油页岩主要用来炼油和化工原料。

4)油页岩矿床可分为近海型(特点是厚度不大,含油率高—如广东茂名油页岩)和内陆湖泊型(特点是常与煤共生,厚度大—如抚顺油页岩)。

(三)石油和天然气

1)石油和天然气是产于地层中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和气体。

它们不能形成独立的地层,而存在于岩石空隙和裂隙之中。

2)石油主要由碳和氢组成,碳和氢的总量在95—99%之间。

石油中已鉴定出3000种化合物,其中烃类化合物230种以上,主要有烷属烃、环烷属烃、芳香属烃等,种类繁多。

3)天然气比石油轻,所以常位于石油的上部,称为气顶。

也有单独的天然气矿藏。

天然气一般无色无味,可以燃烧,是重要能源之一。

石油成因

在石油地质学发展史中,出现两种石油成因学说,一种是石油无机成因说,一种是石油有机成因说。

石油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在地质时期生物死亡后有机物分解而形成的。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浮游生物和低等微生物。

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是有机成因的。

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气田分布在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中。

干酪根成油说:

认为石油是沉积物的干酪根在成岩过程中的晚期经过热解生成的。

干酪根是沉积物中既不溶于无机碱、又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聚合物,其分子量很大,约占沉积岩中有机质的80%以上。

干酪根的原始母质可以是主要由动物与低等植物遗体组成,富含类脂化合物与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以脂肪烃结构为特征,称为腐泥型;也可以是主要由高等植物组成,富含木质素与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物,以芳烃结构为特征,称为腐殖型;还有一类介于腐泥型与腐殖型之间,称为过渡型。

干酪根成油说已成为石油生成的现代最重要的理论,并成为指导石油勘探工作和评价油气资源的重要依据。

石油的生成,不仅是有机质中原有烃类的富集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有机质埋藏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烃类。

近年研究揭示了干酪根转化成油的机理,认为有机质在一定深度和温度条件下才能大量转化为石油。

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生成后,还必须经过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必须具备生油、集中和保存的条件,才能形成油、气藏或者说油、气矿床。

(1)生油层指当初具备成油条件生成油气的地层。

故泥质岩和某些碳酸盐岩常形成良好的生油层。

(2)储油层运移集中到孔隙和裂隙发育较好的岩层中形成油气藏。

油层的孔隙性越好,储油的能力越大。

(3)圈闭油气从生油层运移到储油层后必须有东西挡住油气继续前进的道路,使之集中并且得以保存,形成油气藏。

圈闭形式:

岩性圈闭、地层圈闭、断层圈闭、构造圈闭。

第四节变质矿床和多成因矿床

在变质地区受到区域变质作用影响形成的矿床,统称变质矿床。

由内生作用或外生作用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温度和压力的增加,它们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以及构造结构等,都要发生变化;同时在变化的过程中,还会使原岩的物质成分发生强烈的改造或活化迁移,并在新的条件下富集。

由这种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为变质矿床。

根据变质矿床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和条件,变质成矿作用可分为接触变质成矿作用、区域变质成矿作用和混合岩化成矿作用三类。

变质矿床可以分为受变质矿床、变成矿床、混合岩化矿床三类。

(一)受变质矿床

1)指原已形成的矿床,后又受到区域变质作用改造所形成的矿床。

2)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的特征为:

原岩重结晶和产生定向结构,矿体本身可拉长成长条状,有时局部成浸染状,含矿组分少有运移和再集中。

3)这类矿床主要产于古老变质岩中。

(二)变成矿床

指原来岩石中含有某些有用矿物组分但末形成矿床,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使某些成分话化、集中,重结晶所形成的矿床。

这类矿床又可分为二类:

变质重结晶型矿床和变质热液型矿床

变质重结晶型矿床:

原岩受到高温高压的影响,以变质重结晶作用为主形成的矿床,含矿组分没有明显迁移。

1)如有机质岩石形成石墨矿床

2)富含硅铝成分的泥质岩石形成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或刚玉等矿床

3)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形成菱镁矿、滑石、蛇纹石、石棉等矿床。

变质热液型矿床:

原岩受到变质热液的作用所形成的矿床。

热液水分主要来自结晶水或从晶格中析出的水分。

矿床主要有铁、铜、铅、锌、金和某些非金属矿床。

(三)混合岩化矿床

原岩在变质作用后期受区域混合岩化作用及部分深熔作用所形成的矿床。

这类矿床主要是矿源层中的成矿组分,在混合岩化流体的作用下,发生运移和集中而形成的。

二、多成因矿床

(一)改造矿床

指早期分散于地层或岩石中的元素或有用矿物组分,在后期的地质作用中产生活化、运移、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形成改造矿床的重要媒介经常是下渗加热的热水溶液或来自岩浆的热液。

(二)叠加矿床

在先存矿床(主要指沉积矿床)的基础上,叠加了后期热液带来的成矿物质,形成具有双重成因的矿床,或者说形成于两个时代、两种成矿作用的矿床,称为叠加矿床,亦称叠生矿床。

大多数矿床为叠加改造矿床

(三)层控矿床

广义的层控矿床指受地层或层状岩石控制的矿床,而不论其成因如何;狭义的层控矿床指由沉积作用(包括火山沉积作用)初步形成矿源层,经后期改造富集或再造叠加而形成的矿床。

层控矿床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一定区域内,产于一个或几个特定地层单元内,明显受到层位、岩性和岩相的控制。

研究层控矿床的成矿规律,有助于在一定区域一定层位中探寻新的矿点。

层控矿床特征:

1)层控矿床是多种成矿作用的产物。

2)矿体呈层状、似层状甚至不规则形状,层位稳定,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

3)常具同生和后生成矿作用特征,

4)矿石成分较简单,

5)矿石品位较稳定,规模较大,分布较广。

第七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

构造运动:

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作构造运动。

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称为构造变动。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两类:

老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

一般认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在这以前的构造运动称为老构造运动。

研究老构造运动主要靠地层,研究新构造运动主要靠地貌。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水平运动:

也称造山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