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谁的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0479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的问题谁的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孩子的问题谁的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孩子的问题谁的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孩子的问题谁的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孩子的问题谁的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孩子的问题谁的错.docx

《孩子的问题谁的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的问题谁的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孩子的问题谁的错.docx

孩子的问题谁的错

智慧父母群的新老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巨人教育的姚老师,又到了周四,又到了我们共同学习的时间。

咱们的群在不断的壮大

氛围改变行为,希望这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一直保持下去。

此刻已经是晚上8:

00,家长们之前正在做什么呢?

是刚刚辅导完孩子的作业,还是悠然自得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或者说刚刚被我们的熊孩子给气到呢?

是不是还有家长想听讲座但是被孩子缠着而没有时间……辛苦了一天,多想放松一下自己,此刻多么希望孩子长大,独立自主,给我们留点空间……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被孩子的这些问题所困扰,甚至抓狂!

每天早上孩子起床到出门的那段时间,眼看要迟到了,孩子依然在磨叽鞋子穿的不舒服;好不容易冲出门了,却发现居然还有东西没带。

孩子放学回家不会自己写作业,爷爷奶奶管不了,要爸爸妈妈陪在旁边写作业才能完成,如果不陪着,作业要写到很晚,而且错误率很高。

孩子不会自己收拾房间,要大人跟在后面帮他收拾,经常丢三拉四找东西,老师一周前布置的手工作业,要到最后一个晚上的临睡觉前才想起来没做,然后找胶水啊硬纸板这些东西,发现家里又没有......这样的狗血剧情反复上演,妈妈们的心理阴影面积不断扩大。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一般这种情况,很多父母会抱怨一通,生气一番,但是却舍不得让孩子承担后果,舍不得孩子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或处罚,于是就想方设法去帮孩子完成,孩子因为没有承担后果,不会吸取教训,于是这种事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催促百次,不如迟到一次!

孩子的问题,谁的错?

为人父母真心不易,忙完工作,忙家里,工作忙碌,付出,但是我们会得到领导赏识,重视,有成就感。

可是作为家长这一门职业,没人管理,却最不自由,更心酸的是并不是忙就可以获得回报。

孩子是以爱的名义,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需要用心呵护,用对方法。

“就拿种树来说。

把一寸的树苗种下后,在树苗长高到一尺之前,要细心照料、浇水,注意不被虫或蚂蚁吃掉,小心翼翼地不要折断树芽。

就这样长高到二、三尺高后,只要适当地给予养分,这棵树就会茁壮成可以用手环抱的大树。

如果从一寸到二、三尺这段期间没有细心照料,即使看起来好像可以长成大树的样子,但是树干却很细,树枝也很瘦弱,完全是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养育孩子更是一门大学问,

那我们在面对孩子问题时,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是否存在问题,是不是我们的管教方式不当?

不恰当的管教方式

 

一、骄纵,过于放任的管教方式。

放任的管教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该做的事,允许他不做,不该做的事,允许他做了,让孩子为所欲为,父母却没有去管教。

这种情况其实责任在家长。

原因主要是很多家长不善于处理矛盾冲突,当我们对孩子做限制的时候,即使这些限制对孩子很有必要,从长远来看,对培养孩子好习惯很有好处,但孩子们通常会抵制这些限制,他们会哭闹,发脾气,甚至赌气不理睬父母,那些宠爱孩子的父母很容易就投降了,有的是爱子心切见不得孩子受一点点痛苦,这种痛苦会使他们产生内疚之情,觉得是自己带给孩子痛苦,就顾不上孩子的培养计划,先结束(shu)孩子眼前受到的痛苦。

有的是对孩子有情感上的依赖,如果孩子赌气不理睬自己,或者说些怨恨自己的话,这些父母害怕失去孩子的爱,会不顾原则(ze)取悦孩子,有些单亲家庭或者爷爷奶奶陪伴多的家庭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

被溺爱的孩子通常的反应会这样:

1.尝试测试父母的极限,留意地观察父母的反应,看看他的任性可以达到什么程度。

比如孩子会故意做些让父母反感的事:

不写作业,没有节制地看电视,把电视声音开得很大,大量吃垃圾食品,很多父母因为不愿意和孩子起冲突,一开始采取忍耐的态度,看到孩子越来越过分,内心聚集的怒火也会突然爆发,训斥(chi)孩子一番,然后很多父母认为训斥过就算是处理完了,对于孩子来说,胡闹十次,才会受父母训斥一次,只要训斥时装聋作哑,就没有别的损失,所以他们不会吸取教训,很快又故态复萌。

2.挑战父母的权威,试图操控父母依从他的意愿。

比如孩子吵闹要买某个物品,小时候可能是玩具,大了可能是名牌衣物或电子产品,任性的孩子会通过哭闹等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3.用话语操控父母的情绪。

比如孩子故意说妈妈是世界上最啰嗦的妈妈这些话,看着妈妈生气而洋洋得意。

4.使父母对他的行为奈何不得。

比如妈妈多次叫孩子把电视关掉,帮忙开饭,孩子毫无反应,直到妈妈气冲冲地从厨房里走出来,他才慢吞吞地把电视关掉。

放任管教的后果是什么,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不用多说。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一种极端:

太专制的管教。

所谓专制,就是以父母说的话为准,毫无商量余地。

前两年热议过的狼爸虎妈现象,尤其是狼爸,我觉得就是专制的典型,他非常独裁地给孩子制定一些规矩,比如:

孩子在学校不许打篮球,在家里不许自己打开冰箱拿吃的......“一定要给我照做就对了!

 

如果认真地回想,恐怕数不清说了多少类似的口头禅,其实这些话全部都是用来控制行动的话语。

请换个立场想一想,如果今天被念的人是自己会怎么样呢?

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有人对着你说”必须”或”应该”或”一定”“不准”这些字句,你心里面会不会想要大声吶喊”够了,不要再说了”呢?

那孩子的反应会是两种情况:

1.一种是不服,愤怒,怀恨,反叛,比较执着,不服从权威。

也就是说,父母越用高压手段,孩子的反抗越大。

这种方式管教下的孩子性格会比较暴躁,固执。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常和人发生冲突,前两年有个案子,有人在街上因为停车问题和人吵架,控制不了自己的怒气,最后把婴儿车里的孩子摔死了。

2.另一个可能出现的极端是:

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没有主张,习惯服从,缺乏安全感。

但也有些孩子的服从只是表面顺从,阳奉阴违,等长大后的某一天会突然之间爆发,找准父母的某个弱点,变得非常叛逆,和过去判若两人。

专制管教中还经常会出现体罚现象。

体罚可能会迫使孩子认错,表示以后不再犯错,但这往往只是表象,孩子在武力面前的屈服掩盖了问题,而且失去了真正解决问题的时机。

体罚带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破坏亲子关系,以后父母难以再影响到孩子。

2.    使孩子失去反省自己错误行为的机会。

3.    孩子找不到自我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4.    孩子学会使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以上是两种错误的管教方式,我们家长是否中枪?

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孩子不恰当的行为呢?

1.保持冷静,不要受自己当时的情绪影响。

2.我们要接纳孩子犯错,是犯错为孩子的学习机会。

孩子可能是因为有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用不恰当的方法表达他的需求,或是不懂得处理自己的情绪,或是用了错误的方法以求达到他的目的。

无论是什么情况,都是说明孩子的不成熟和应付事情的能力不足,这正是孩子学习处事的机会,也是父母教导孩子的好机会。

2.给孩子订立清晰明确的行为规范和违规后果。

清晰明确的行为规范,比如说我们要求孩子倒垃圾,就要说清楚是多久倒一次垃圾,几点之前要做完,有的事不仅要有时间地点,还要有完成质量的要求。

如果我们把各方面的问题都考虑得很缜密,就会防止今后扯皮的现象。

3.应该就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商讨和选择的权力。

订立行为规范的过程,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参与进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 长,应该让他们参与的更多,这样也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孩子觉得游戏规则是由他一起制定的,不是父母强加给他的,那么他会更认同这个规则,也就更愿意去遵守。

游戏规则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协商,但也有些原则需要父母坚持,比如不能随便在外面过夜,还有的事需要孩子承担责任,或者还要考虑是否会影响到别人,比如整理房间,电视机的音量等等,父母就不能轻易妥协。

游戏规则要让孩子知道:

越是按规则行事,越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度,越是不配合越吃亏,这样才能形成正向的激励。

4.分析孩子行为背后不同的动机和原因。

给大家看一个案例:

在学校休息时,七岁的孩子在看图书,给同学打扰,最后他的图书还被抢走,孩子要取回,但对方不肯还给他,他就抓起桌上的文具盒砸向对方,结果给老师责备,还约见家长。

这个例子中,孩子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合理地取回自己的东西。

用文具丢人这行为是孩子表达其不满的方式。

父母处理时,要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分开,接纳孩子当时愤怒的情绪,需要制止的是丢东西这行为。

所以,在处理孩子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情绪和行为两者兼顾,如果只处理孩子不恰当的行为,而忽略安抚孩子的情绪,只会令他内心继续忿忿不平,并且觉得父母不明白他,对他不公平。

那么在处理时,究竟是先处理孩子的行为,还是先处理他的情绪?

这要看情况。

如果行为是带有危险性的,比如动手打人或扔东西,就需要马上制止。

否则,比较合适的是先处理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处理孩子的行为。

孩子不恰当行为背后有四个比较普遍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

试图获取父母的注意。

第二种情况:

展示权力,挑战对方的权威。

第三种情况:

报复心态,试图伤害对方,令对方难受。

第四种情况:

以“做不到”为借口,持放弃的态度。

不同的原因,父母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孩子“试图获取父母的注意”,父母需要反思平时是否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热衷“展示权力”,父母需要反思平时是否很少给孩子选择做主的机会,孩子有报复的心态,父母需要反思是否有什么言行使孩子觉得受到伤害,孩子经常以”做不到“为借口,父母需要反思是否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

父母在处理孩子不恰当行为时,还要将孩子的行为和人格分开,尊重孩子的人格,管教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且保持坚定和温和的态度。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案例:

在公交车上,孩子坐着,父亲站累了,和孩子协商。

父亲说:

“乖女儿,你坐在我腿上,让我坐吧。

小女孩不肯,父亲继续温柔地说:

“乖啦,让爸爸抱你吧。

不可以那么霸道呀。

小女孩继续坚持不肯,父亲用近似征询的语气,说:

“做女儿要听话嘛,让爸爸抱著你坐,好不好?

“不要!

父亲开始严厉斥责孩子:

“你怎么总是这样霸道,你究竟让不让爸爸坐?

”倘若孩子仍然不依,或会进一步出言恐吓:

“我警告你,你再是那么霸道,信不信我打你?

”或是一面责骂孩子,一面强行把孩子抱起。

假若小孩号啕大哭,很多时候父母只好投降,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为免尴尬,唯有让步。

这样的情况很常见,父亲一开始太温柔了,没有用坚决的语气要求孩子能照顾体谅父母,孩子不配合以后,又采取严厉斥责的态度,两者都不能成功。

正确的做法可以是:

告诉孩子爸爸站得很累了,需要和她一起坐,可以让她选择两个人轮流站和坐,或者可以让爸爸坐下,然后她坐爸爸的腿上。

态度温和,立场坚定。

我们在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限制的时候,孩子的反抗和不合作是必然的,如果父母将孩子的这些反应视为意料中的事,就不会反应过大,接纳孩子犯错是父母必然要遇到的挑战,这样就会比较容易保持冷静。

为了避免让孩子觉得可以挑战父母的权威,父母做出承诺或决定之前需要慎重考虑,而对所做出的承诺或决定也不要轻易改变。

对于制定好的游戏规则,一定要尽力贯彻执行,避免受其他因素影响。

如果实在需要破例,也最好是由父母主动提出来。

下面的案例:

儿子跟母亲达成协议,如果在指定时间之内未能完成作业,晚上就不可以看电视连续剧。

结果孩子真的没有在协议的时间内把功课完成,但由于那套连续剧是他十分喜爱的,他恳求母亲给他机会,下一回他一定会努力把功课准时完成。

这个案例我就认为母亲应该坚持原则,不能破例。

如果孩子已经承担不愉快的后果了,我们可以表达同情的态度,认同孩子的感受,避免负面的批评和落井下石的话语,或是否定个人的价值,损害孩子自尊心的用词。

父母要做到三忍:

忍口,忍手,忍心。

忍口:

不要说情绪话或是没有建设性的话。

忍手:

不要伸手协助,参与,帮忙。

忍心:

切勿心软。

我们管教孩子本身就是对孩子很好的教导,包括如何制定游戏规则,尊重不同的意见,怎么处理矛盾,父母不要轻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我们的行为,孩子一直是在观察和模仿的,比如父母打骂孩子,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心平气和地处理矛盾,他们会更倾向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所以父母不只是要关心现在,更要预备孩子的将来,要帮助他们培养能够使自己幸福,也让身边人幸福的品格。

这样孩子会成为生活的主人,拥有更多的选择,人生也将变得更丰富和自由。

最后,我给和《正面管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因果关系:

如果吃每样想吃的东西,就会变胖,产生各种疾病。

如果对所关心的人大吼大叫,就会伤害他们,导致彼此的疏离。

如果在职业上不逼自己上进,就会无法升职加薪。

负面的因果关系,会让孩子惧怕后果,重视后果,这是健康积极的。

它会使孩子转向正面的因果关系:

如果节制饮食,坚持锻炼,我们就会拥有理想的身材,并且远离疾病。

如果花时间和所关心的人坦诚交流,人际关系就会更有进步。

如果每天坚持进修学习,事业上就会更上一层。

当孩子积极种下善因,收获善果,懂得智慧地过日子,做对的选择,做对的事情,就能够过好的生活。

正面的因果关系,不断让孩子尝到甜头,他们就会把游戏规则从外在的父母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要求,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正面管教的特点是:

1.制定游戏规则,长期有效。

体罚孩子,孩子往往会认为使自己受苦的原因是父母的权威,只要能反抗父母的权威就可以获得自由。

而正面管教依据规则来建立关系,是法治,不是人治。

当孩子违反规则需要承担后果时,孩子会意识到这是由于他的错误行为引起的,从而改变他的行为。

2.当孩子犯错时,必须立场坚定,态度温和,这和体罚不同,正面管教没有破坏亲子关系。

3.体罚只解决眼前的问题,正面管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4.同时,正面管教还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正面管教越小开始,孩子就越容易接受。

那很多家长会问:

“如果孩子已经上初中,而且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是否就没办法了?

是否就不能再使用正面管教了?

我认为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就算孩子到了16岁,17岁,也不要放弃,我们可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

比如孩子对父母不礼貌,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告诉他不同的行为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他如果选择对父母不礼貌,会失去一些待遇,父母也可以选择不帮他洗衣服,要求他自己准备早餐。

如果孩子不理会父母的劝告,就要让他承担后果,千万不能心软,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好的行为才会获得更好的待遇,才会对自己更有利,这样孩子才会有动力去坚持好的行为。

正面的管教方式

 

今天我给大家重点介绍一种既不放任也不专制的管教方式:

正面管教。

下面我们谈谈如何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

管教不能急,依成长阶段提供不同教养

十岁以下是孩子人格形成最关键的时期,也就是说父母必须在此段阶给予孩童充分的关爱,无微不至地给予良好照顾。

 

分龄给予不同教养,教出有内涵、懂事的孩子

甚至流传着这样的座右铭:

”三岁心、六岁礼仪、九岁用语、十二岁书写、十五岁明事理,而后成大器。

“三岁心”是因为三岁前是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导孩子体谅他人。

“六岁礼仪”是指在六岁前让孩子学会打招呼的方式以及筷子的拿法等基本礼仪。

“九岁用语”则是在九岁前教导如何在大家不失礼地正确说话。

“十二岁书写”指的是在12岁前让孩子学会写假名、数字,慢慢学习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文章或书信等书写能力。

“十五岁明事理,而后成大器”则是在15岁前不是只会死读书,而是学会理解事物的本质,这样将来才能成为成功的人。

3.孩子所承担的后果,应该与其不恰当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相关联。

比如说,如果孩子打翻牛奶,要求他收拾干净,这是与后果相关联的。

我们要区分承担后果和惩罚孩子的区别,下面具体来看一下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

比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忘记穿外套就会感冒。

再比如我和孩子约定:

如果他把作业本忘在家里,我是不会帮他去送到学校的,这样他就要承担后果,老师会批评他,甚至有可能让他重写作业。

对于要给孩子提供支持的父母来说,不救助孩子或对孩子过度保护是有一定困难的,很多父母都无法抵抗孩子的央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计划,孩子就学不会做事更有条理,也体验不到自己能处理问题的良好感觉,以后当他有困难时,就会习惯让别人来替他解决问题。

尽管自然后果非常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但是有些情况不适合采用自然后果。

1.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

比如玩火、在马路上踢球.....

2.有些需要花时间训练的事。

比如孩子上完厕所要记得冲掉,离开房间要记得关灯......

3.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

比如孩子朝别人扔石子,电视机声音开太大......

4.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就不会有效。

例如不洗澡,不刷牙,不做作业或者吃大量的垃圾食品,在孩子看来都不是什么问题。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父母去介入执行。

逻辑后果有四个特点要注意:

“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

“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温和而坚定地执行。

“合理”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

比如孩子打翻牛奶弄脏桌子和地板,让他打扫干净是合理的,如果另外再罚孩子去多做很多不相关的事,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特别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更要多加提醒。

比如我们要求5岁的孩子八点半上床睡觉,最好在八点时就能提醒一下。

另外,我们所订立的后果是孩子所重视,所不想失去的,他才会紧张,才会愿意改正他的行为。

并且我们所订立的后果可以很快执行,效果才会好,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他们吸取教训的记忆是短暂的。

游戏规则建立后,孩子还没有养成习惯,还没有形成自我的要求,一定会经常发生违反规则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