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10第10课 劝学 师说.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0210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10第10课 劝学 师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10第10课 劝学 师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10第10课 劝学 师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10第10课 劝学 师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10第10课 劝学 师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10第10课 劝学 师说.docx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10第10课 劝学 师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10第10课 劝学 师说.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10第10课 劝学 师说.docx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六单元10第10课劝学师说

第10课 劝学 师说

1.识字辨形

须臾(yú)舟楫(jí)跬步(kuǐ)

驽马(nú)锲而不舍(qiè)金石可镂(lòu)

骐骥(jì)阿谀(ēyú)句读(dòu)

郯子(tánzǐ)苌弘(chánɡhónɡ) 老聘(dān)

2.文言知识梳理

《劝学》

(1)通假字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

②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

③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

④固定句式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

《师说》

(1)通假字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②句读之不知

“读”同“逗”,停顿。

③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没有。

(2)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用来,表凭借;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

初等教育学校。

④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

连词。

⑤今之众人

古义:

一般人;

今义:

很多人。

(3)词类活用

①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意动用法

②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意动用法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名词作动词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

圣人,愚:

愚人;形容词作名词

(4)一词多义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

②介词结构后置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

③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不知句读的从师,有疑问解不开的却不(从师)。

]

④被动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没有受到时俗风气的影响,向我学习。

]

1.走近作者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探寻背景

(1)《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

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2)《师说》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难能可贵。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

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3.积累常识

(1)说:

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说》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2)巫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百工:

泛指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失传已久,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传:

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如“春秋三传”;②人物传记。

(4)古文中常见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两类:

一是时间名词,如“翌日”“期年”“望”;一是时间副词,如“须臾”“俄而”“良久”。

为了提高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需要识记以下词语:

即日(当天),翌日(次日),期年(满一年),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顷之(不久),既而(不久),须臾(片刻),寻(不久),俄、俄而(一会儿),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斯须(一会儿),未几(不久),适(刚刚),曩(从前),已而(不久)。

(5)从六经到十三经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唐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宋十三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1.《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师说》是韩愈专论教师的名篇,着重阐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并明确了择师标准,提倡“不耻相师”,批判了不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1.《劝学》

2.《师说》

1.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本文中所论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论”说是分不开的。

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改造的方法就是教育学习,“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

这种教育学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可见,荀子虽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学习教育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更可以弥补人本身的不足,提高人的能力。

你能试着用批注方式点评本文的论证过程吗?

[答案]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议论文的常规写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青、冰、木,一组排比。

比喻,形象生动;排比,气势磅礴。

有比喻有排比,效果更佳】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金、君子,又是一组排比(其中,含有两个比喻)】【第二段分析问题,两组排比,排山倒海,气势如虹;五个比喻,群星闪耀,繁花似锦。

阐明学习的必要性——可以提高、改变自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一对】。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又一对】。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再一对】。

【以上三对句子,构成了一个更强大的排比,更有气势,更有说服力。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本段解决问题,阐述学习的方法在于借助外物。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组排比】。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否定式比喻,一对】。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反对比式比喻,一对】。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反对比式比喻,又一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正反对比式比喻,再一对】。

【本段写学习的态度,连用比喻论证学习要善于积累,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阐述“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

2.《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

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

请简要赏析本文内容。

[答案] 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

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

3.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读《劝学》反观自我,作为学生,你如何看待荀子的“劝学”?

[答案] 《劝学》第一句话就说:

“学不可以已”,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

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才能青出于蓝。

不断向学,能增长见识,远离愚昧无知;坚持向学,能完善自身,远离低俗平庸;诚敬向学,能明辨是非,远离随波逐流。

苏轼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向学之人身上,言辞语气,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兰,散发沁人的清香。

孜孜求学,潜心钻研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伟人,但绝对是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一定是一个真诚谦虚的人,也会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

如果将他们与市井之人的低俗,贪恋名利之人的势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们那一种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令人赞叹的气质。

1.正反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表明正确的观点,达到写作目的。

请找出《劝学》《师说》中的正反对比论证。

[答案] 《劝学》

正面

反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师说》

2.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即打比方,就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比喻论证,也叫喻证法,是指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

试找出《劝学》中的比喻,并分析其特点。

[答案]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显,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课后作业(十一) 劝学 师说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B项“跂”读qǐ,“省”读xǐnɡ;C项“跬”读kuǐ;D项“镂”读lòu,“锲”读qiè。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

[解析] ③应为“抬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答案] A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 B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游泳”,其余三项均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

以为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A项,古今意义相同,都是能愿动词;B项,古义是“把……做成”,今义是“认为”;C项,古义是“广泛地学习”,今义是“学问广博”;D项,古义是“藏身”,今义是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项,分别表并列关系、修饰关系。

A项介词“比”;B项助词,表句中停顿,“者……也”句式表判断;C项助词,句中表语气停顿。

[答案] D

6.荀子,名________,时人尊之,称他________,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________,是先秦________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答案] 况 荀卿 孙卿 儒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声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不超过10字概括本节的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8.试归纳本段文字中几个“而”字的用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修饰,例:

终日而思。

②表转折,例: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9.本段中的几个“假”字,是什么意思?

与成语“假公济私”的“假”意思相同吗?

还能再举几个带“假”字的成语吗?

并比较其用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假,借助,利用,动词。

“假公济私”的“假”为“借用”,意思基本一样。

与此相同的成语还有:

假手于人、久假不归、狐假虎威、不假思索等。

不同的如:

假仁假义、弄假成真、假戏真做、装虚作假等,“假”是“虚假”,形容词。

10.翻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君子的本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1.“善假于物”该如何理解?

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成功的要素角度分析。

[答案] “善假于物”就是指善于借助外物或外界力量,这可以说是成功的要素之一,是智者的选择,也是成功的捷径。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也强调了借助外物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借助外物的例子不胜枚举,借助游轮,我们可以横渡苍茫大海;借助飞机,我们可以翱翔辽阔蓝天;借助骆驼,我们可以穿越茫茫沙漠;借助北斗导航,我们可以到达我们想去的远方……所以,“善假于物”是一种智慧。

我们现在学习也是如此,学习前人的经验,汲取前人的智慧,跟随老师在课堂上学习,都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成就梦想。

二、阅读理解

阅读文言短文,完成12~13题。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12.给画波浪线句子断句并加以翻译。

断句: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断句: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

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译文:

难道没有听说过子产作郑国相的事吗?

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提拔才能出众的人,压制邪恶,褒扬善行;对有杰出谋略的人不去计较他的缺点,对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责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活着的时候被人们爱戴,死后人们为他悲痛。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________的意象。

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

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

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

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_______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  )。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

D.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

[解析] 第一处:

司空见惯:

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用“司空见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