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册语文58单元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1217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册语文58单元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0册语文58单元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0册语文58单元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0册语文58单元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0册语文58单元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册语文58单元复习要点.docx

《10册语文58单元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册语文58单元复习要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册语文58单元复习要点.docx

10册语文58单元复习要点

10册语文5——8单元复习要点5单元复习要点

17课、古诗四首

1、四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中心:

一首《少年行》以描写人为主。

写的是一位力大无比、能骑善射、英勇杀敌的古代少年英雄形象。

二首《马》借物言志。

通过写一匹马渴望在战场上驰骋,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与抱负。

三首《望洞庭》描写洞庭风光。

描写了洞庭湖的湖光月色相互辉映,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和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四首《游园不值》描写春天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及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字、词、句意解释

一首《少年行》

少年行

(唐)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字、词意:

行:

古诗的一种诗歌体裁。

一身:

一个人。

擘:

分开。

这里指用手拉弓。

雕弧:

刻着花纹的木弓。

虏骑:

外族入侵的骑兵。

骑:

骑兵。

重:

层。

千重:

一层又一层,这里指外族入侵的骑兵很多。

只似无:

只当没有这回事一样。

偏:

侧着身子。

调:

调整。

五:

许多。

诗意:

1句:

(这位少年)一个人能同时拉开两张弓,力气非常大。

2句:

外族入侵的骑兵一层又一层地围过来,他却只当没有这回事一样。

3句:

少年侧着身子坐在马鞍上,把弓箭调配好。

4句:

敌方骑兵的许多首领被射杀而纷纷落马。

第一句主要写这位少年力气大,第二句主要写这位少年本领高,第三句主要写这位少年沉着机智、能骑善射,第四句主要写这位少年杀敌英勇。

二首《马》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字、词意:

大漠:

沙漠。

何当:

什么时候才能够。

走:

跑。

清秋:

凉爽的秋天。

诗意:

1句:

茫茫的大沙漠好像白茫茫的雪地。

2句:

那弯弯的新月像金钩一样,悬挂在燕山山脉的上空。

3句:

什么时候能够让我也披上漂亮的马鞍。

4句: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尽情地奔驰呢!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言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渴望建立功业的志向与抱负。

两个比喻句: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前两句描写了广阔、宁静的战场,是写景;后两句借物言志,表达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志向与抱负。

三首《望洞庭》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字、词意:

两相和:

湖光和月色相互辉映。

潭面:

湖面。

镜未磨:

指雾气笼罩下的湖面像一面未磨光的镜子。

白银盘:

比喻洞庭湖。

青螺:

这里是用来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

1句:

辽阔的洞庭湖的湖光和月色相互辉映。

2句:

无风的湖面像一面未曾打磨的镜子。

3句:

遥望洞庭湖和君山的景色。

4句:

活像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螺。

全诗紧扣一个“和”字,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的美景。

两个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首《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字、词意:

应:

应该,大概是,可能是。

怜:

爱惜。

屐齿:

木屐鞋底的横木齿。

扣:

敲。

小扣:

轻轻地敲。

扉:

门。

柴扉:

柴门。

诗意:

1、2句:

轻轻地敲了那柴门很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那绿色的苔藓,怕木屐鞋底在苔藓上踩上脚印吧。

3、4句:

这满园的春天的美丽景色围墙是关不住的。

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了。

前两句是诗人的猜想,后两句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象到墙内已是满园春色。

后两句含有深刻的寓意:

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压抑不了的。

18课、《三字经》(节选)

1、10行原文:

(要求严格按照行来默写)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字、词意:

性本善:

性:

天性。

性相近:

性:

性格。

性乃迁:

性:

本性。

乃:

就。

迁:

迁移,变化。

教之道:

道:

规律(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习相远:

习:

接受的教育。

或解释为接受的影响。

苟不教:

苟:

假如,如果。

有义方:

义方:

教子的正道。

名俱扬:

名:

名声,名望。

俱:

都。

扬:

远扬。

父之过:

父:

父母。

为人子:

子:

子女,儿女。

所当执:

执:

基本原则。

3、句意:

第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人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

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第二句: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第三句: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第四句: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第五句: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第六句: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第七句: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第八句: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第九句: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第十句: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4、掌握每行的意思,看书中记录。

5、找到其中的几个故事:

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燕山教子、黄香温席、孟母择邻、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孝亲……

6、孟母三迁:

让我们明白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可中断。

7、纵观前10行,第1行写人性的变化,第2行写教育的重要性,第3、4两行举例写怎样教育的成功事例,第5行是对前两个成功事例的总结,第6、7两行写作为学生应该学习做人的道理,第8、9、10三行写应该学什么(孝、悌、礼)。

19课、寓言二则

背、写课后第二题。

语文实践活动5

第四题解释。

六单元复习要点

21课、挑山工

1、主要内容(略)说明无论干什么事情,只有向着既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2、“我需要它”:

“它”从字面看是指这幅画,实际上指这幅画所表现的深刻内涵——朝着明确的目标,永不停步向上攀登的精神。

3、背诵第二段,能默写。

4、掌握字词,重点多音字担dàndān。

“瞧”左右结构。

登瞪凳搏膊

5、词语:

不解之谜:

想不明白或解答不出的问题

心悦诚服:

真心实意地佩服或服从。

意味深长:

道理深刻,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22、跳水

1、主要内容(略)表现了船长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

课后第二题。

2、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3、关联词造句:

只要……就即使……也因为……所以

4、多音字:

钻zuānzuàn。

杆ɡānɡǎn。

5、重点字词:

艘、唬。

放肆:

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实践活动六

1、二题:

根据意思写词语

2、破折号的不同用法:

(1)后面的内容具体解释前面的内容。

(2)后面的内容是前面意思的转折或延伸发展。

3、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强调因果的哪一方面就把哪一方面放在句子的后面叙述。

强调结果,就是先因后果的句式:

……所以……

强调原因,就是先果后因的句式:

……因为……

第七单元复习要点

25、奇异的琥珀

1、课文最后一段分层:

一层写这块琥珀奇异的样子;二层写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很高。

(科学家由琥珀推想出远古时代就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2、“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拟人句的作用:

把松脂当成了泪滴来写,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松脂的颜色和滴落下来的形状,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本句同时也是比喻句。

3、词语:

前俯后仰:

形容身体不停地往前弓,往后仰。

26、课鲸

1、课文内容:

鲸的形体非常大,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进化过程漫长,分为两大类以及它的生活习性。

说明文: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事例、推想、打比方)

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的好处:

使得说明的事物更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

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好处:

使得说明的事物更加具体,让人更加信服。

2、重点字词:

“肺”的写法;窜(cuàn)和蹿(cuān);潜的读音(qián)哺(bǔ)。

实践活动七

1、修改病句。

2、比喻句、拟人句的作用:

把……比喻(当成)……,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一律从内容和感情两个角度答题。

第八单元复习

29课、丰碑

1、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环境描写的作用:

(1)文章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军需处长被冻死埋下了伏笔。

(2)文章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突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表现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战士们的鼓舞,表现了战士们不怕苦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3、这“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战士们既为军需处长的牺牲感到悲痛,又为他这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所鼓舞。

而有了军需处长这样的精神,这支队伍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4、“丰碑”:

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怎样理解“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

(或含义、丰碑指的是什么)

答:

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它成了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30课、草地夜行

一、主要内容(略)歌颂了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品德,表现了小红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二、文章中三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1、开头:

突出了草地的路途遥远和艰险,为下文老红军陷入泥潭埋下伏笔。

2、“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

”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原本稀烂的路,下起了大雨,泥泞的程度可想而知,这使得行走更加困难,他随时可能陷入泥潭,牺牲自己,从而衬托了老红军舍己为人的品质。

3、“风,呼呼地刮着。

雨,哗哗地下着。

黑暗笼罩着大地。

”突出了“我”只身一人行进的艰难,表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精神对“我”的鼓舞。

衬托出小红军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

三、文中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

1、第一次表达了老红军对小红军的殷切期望,也突出了他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精神。

2、第二次体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精神对我的鼓舞!

四、省略号作用:

“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

……要……要记住革命!

……”这拼尽最后气力断断续续喊出的话语表达了老战士对小战士的殷切希望,也突出了他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五、多音字:

恶、哗、嚷、落、冲、埋man、差chai

六、词语解释:

不容分说:

不给对方做出解释说明的时间

实践活动八

1、给句子换个说法:

有例子看例子,没有例子改通就行。

2、排序:

通读句子想内容——按照顺序找序号——阅读检查看对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