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素餐范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00729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君子不素餐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君子不素餐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君子不素餐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君子不素餐范文.docx

《君子不素餐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君子不素餐范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君子不素餐范文.docx

君子不素餐范文

2019年君子不素餐范文

篇一:

伐檀旨意之我见

《伐檀》旨意之我见

09新109060124王敏

《诗经?

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但关于《伐檀》的主旨意义从古至今,争议颇大,未有定论。

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伐檀》中的“尔”“彼”究竟指代谁,是否所指一致;诗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该诗的整体基调是赞扬还是讽刺等。

围绕这些问题,对此诗的理解主要有四种,分别是:

讽刺不劳而获的在位者,赞美不素餐的君子;反讽不劳而获的统治者;赞美不素餐的在位者;赞美劳动者。

而个人认为《伐檀》是借讽刺“不稼不穑”

“不狩不猎”的统治者,来赞扬“不素餐”的君子。

纵观《诗经?

国风》中“尔”“彼”的用法,“尔”都是用作人称代词,表示“你”“你们”“你的”“你们的”,只有在《小雅?

采薇》中“尔”是通“薾”表示“茂盛,华美”;而“彼”是指示代词,译作“那”。

在“国风”中这两者同在的篇目仅《载驰》《氓》和《七月》,但两者指代的皆不是同一对象。

因此在《伐檀》中的“尔”“彼”

指代的应是不同的人。

个人认为,“尔”指代的是前文“不稼不穑”

“不狩不猎”的统治者,而“彼”指代的是“君子”。

既然“尔”“彼”指代的不是同一人,所以“君子”和“不稼不穑”的统治者应属于两类人。

该诗用两个反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縣狟兮?

”明显的表达了对不劳而获之人的批判与讽刺。

因此

“赞美在位的统治者”或者“赞美劳动者”两种说法都是不成立的。

而解读本诗最关键的问题转化为,作者对“彼君子”是讽刺还是赞美。

《伐檀》中的“君子”到底是哪一类人呢?

个人认为是指勤劳的

“伐木者”,如果把那不劳而获的人看做是在位的统治者,那伐木者就是等待世用的有德君子。

首先,在《诗经》中君子是指以下四种人:

①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统称,如《邶风?

雄稚》“白尔君子,不知德行”;②有才德的人,如《卫风?

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盈”;③妻子称丈夫,如《郑风?

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宜”④作者自称《小

雅?

四月》“君子做歌,维以告哀”。

这四种人中都没有把“君子”作为讽刺来用,甚至在《唐风?

有秋》“彼君子兮,适肯我噬”中,作者对这样的“君子”流露的是敬慕向往之情。

不可能独独在《伐檀》中把“君子”用来做讽刺。

 

其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是反问句,而是否定性的陈述句。

如《邶风?

击鼓》“不我活兮”“不我信兮”;《卫风?

淇奥》

“不为虐兮”等都是否定性陈述句。

“不。

兮”在《诗经》中有十二处,皆是陈述句,而非反问句。

另外,在《诗经》160篇国风中,有以下篇目是表达讽刺或不满的:

《新台》《墙有茨》《君子偕老》《鹑之奔》《相鼠》《有狐》

《硕鼠》《南山》《蟋蟀》《羔裘》《黄鸟》《宛丘》《东门之枌》

《木门》《株林》《蜉蝣》《候人》,其中有耳提面命的,有厉声责问的,有当头棒喝的,唯独没有用反问来表讽刺的。

基于以上三点可以推断《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是讽刺,而是赞扬。

诗中首先描绘的是一幅美丽而清新的“伐木图”,继而用两个反诘排比句表达对坐享其成的寄生虫的批判,同时用对比的方法,使之与“不素餐”的君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诗的重点就在借前面的“寄生虫”来衬托“彼君子不素餐”的高尚。

在赞美“君子”的同时,其实也是“伐木者”在自勉,劝诫自己不要像那些在位的统治者那样不劳而获,应该像君子一样“不素餐”。

篇二:

《伐檀》中“君子不耕而食”所引起的

《伐檀》中“君子不耕而食”所引起的

改革开放以来,《伐檀》渐渐淡出语文教材的视野,但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统一卷(新课标)的阅读题的题料,又勾起了对《伐檀》的回想。

阅读内容的最后一段是: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在1987年的语文教材第五册中有《诗经二首》——《伐檀》和《硕鼠》。

在“自读提示”中有“这首诗通过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

贵族的责问和讽刺,揭露了奴隶主阶级残酷掠夺的本质,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

这是不是金开诚教授所说的“夺目的光辉”?

从金教授的《诗经》是1963年版第一次印刷来看,那正是特别强调“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年代,自然要把孟子对公孙丑的回答当作“乌烟瘴气”了。

但对孟子来说却是十分正常的,他只能强调“封建教化”,不会有“阶级斗争”观点。

孟子说: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以为,世上之人有必要分成两类——君子和小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无小人无以养,无君子无以治。

若再追溯到孔子那里,就成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了。

在孔子孟子看来,君子和小人都在“劳”,公孙丑肯定也知道,他只是在问君子可以得小人劳动成果的原因。

这本是老师对学生的答疑解难,却被金教授“以意逆志”为“乌烟瘴气”,岂不冤哉!

“乌烟瘴气”还有一种,就是清阮元编纂的《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中,对《伐檀》的主旨又有别解:

“《伐檀》,刺贪也。

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仕尔。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10月第一版第358页)因为是“刺”,所以在注疏者的眼里,“坎坎伐檀”之人不是劳力者,而是清高的君子。

那些人正努力在积蓄着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所必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