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学媒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94610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文学媒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5文学媒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5文学媒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5文学媒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5文学媒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文学媒介.docx

《5文学媒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文学媒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文学媒介.docx

5文学媒介

在文第五讲文学媒介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媒介的演化历程

2.掌握文学媒介的含义、特点、作用

知识谱系:

讲义:

一、媒介优先

常有这样的认识:

当你接触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是它的语言吗。

这一常识看似合理而不确切。

因为,它忽略了一个事实:

语言并不是直接地向读者呈现的,而是借助特左的文学传播媒介而间接呈现的。

确实,不同时代的读者透过不同的媒介而“接触”语言。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孤孤”的诗句。

当孔子收集、整理和阅读的时候,首先接触的可能是沉甸甸的“竹简”媒介,而不是这诗的四言句式;雪芹阅读时接触的可能是手工印刷书:

鲁迅读的是印制精美的机器印刷书:

今天的读者则可能通过鼠标在网上点击浏览''电子书”。

所以,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

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

文学媒介优先状况,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古人早就作过探讨,只是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庄子?

天道》: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区分“书”与“语”的不同。

世人所珍贵的“道”通过“书”这种媒介来传输,而书不过是承载语言的媒介,语言自有英可贵处。

语言的可贵处不在它本身而在它所呈现的意义。

意义总有所指。

意义的所指又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世人因为珍贵语言才传之于书。

世人虽然以书为贵,我却以为书不足珍贵,因为所珍贵的并不是真正应珍贵的。

庄子揭示了“书”这一文字媒介在他那个时代文学传输中的基本作用:

书是传输语言的媒介。

可以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不是它的语言,而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一一媒介。

文学总是依赖一定的媒介去实现其修辞效果的,媒介是文学中的重要因素。

二、文学媒介概念

媒介(单数为medium,复数为media,也译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urSchramm):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威尔伯?

施拉姆和威廉?

波特:

《传播学概论》,亮等译,:

新华1984年版,第144页)

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

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国际互联网等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就传播学的意义上讲,文学媒介应指传输语言的物质渠道,如传输诗句的竹简、手工印刷书、机器印刷书、电子书,以及连载小说的报纸和广播、刊发散文的杂志等。

媒介与语言。

媒介不是指语言本身的部形式组合。

至于语言的部形式组合问题,应肖划归通常所说的'‘语言”问题去处理。

什么是文学媒介?

文学媒介是文学的感兴修辞得以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包括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类型。

没有媒介就不存在文学。

三、文学媒介的演化

媒介五阶段说:

信号时代、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和大众传播时代(徳弗勒和鲍尔一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杜力平译,新华1990年版,第9页)

媒介三阶段说:

口头语言与第一次媒介形态变化、书面语言与第二次媒介形态变化、数字语言与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菲徳勒《媒介形态变化一一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

华夏2000年版,第46页)。

文学媒介经历五阶段: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

这大致分别对应于原始文学、先至唐代文学、宋代至清代文学、淸末至20世纪90年代文学和90年代以来文学。

1、口语媒介。

这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

口语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指以口头语言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的语言媒介。

据推测,距今4万年到9万年前,人类逐渐获得了说话的能力。

作为家族或部落部的人际沟通的手段,口语也出现在这个进化过程的相当早期阶段。

大约到新石器时代(约1.4万年至1.6万年前),口语进展到能表达抽象事物和具有了简单的语法结构。

口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简便快捷,二是与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三是真切生动,四是不易保存。

借助口语媒介,原始先民在舞蹈和音乐的伴随下“喊”出了最早的文学。

1"候人兮猗!

”(《吕氏春秋?

音初》)

2“断竹,续竹,飞土,逐夫。

”(夫,古肉字,指禽兽)(《吴越春秋?

勾践外传》)

例①为《候人歌》,它只在“兮”和“猗”两个呼叹词上添加了两个词,但却体现了快捷而起伏的节奏和感情变化,似乎与舞蹈相伴随。

例②为《弹歌》,以简单的口语媒介再现了原始人的一种歌乐舞结合的集体活动。

这些只是有幸保留下来的极少疑原始口语文学,而大量的作品却随"口”消逝了。

这正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运用口i耳媒介的口语文学,有如下两种形态:

一是歌谣。

《诗经》,古希腊荷马史诗。

二是流言。

这是一种常见的不能被忽视的口语媒介,它流布于民间的人际口头传播过程中。

胜吴广起义时编造的“大楚兴,胜王”的流言,在农民中迅速传布,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

流言文学正是以流言媒介传播的文学。

从古至今,流言文学都有自己的肥沃的生存土壤。

尤其是在社会处于动乱或转变的关键时段,各种文化冲突加剧,这就给流言文学的兴起预备了温床。

中国原始文学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文学文本规模较小,如英词汇、句式和篇幅较为简短;

第二、文学往往以歌谣形式存在,而这种歌谣又是与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文学文本具有不稳泄性和流动性,在集体口传过程中被修改或产生变异;第四、文学文本的作者往往不是后世那种独立的个人,而具有集体性质;第五、文学文本传播空间囤有限:

第六、文学文本不易保存。

原始口语文学由于口语媒介的局限,大多早已淹没不闻了。

2、文字媒介。

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

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和运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它可以说是在石头、青铜器、兽竹、竹简、木牍、缭帛和纸等媒介上记载的语言。

按钱存训的排列,中国文字媒介的通行顺序应该是:

甲计文、金文和文、玉石刻辞、竹简和木牍、帛书和纸卷。

见钱存训《书于竹帛一一中国古代书史》,新增订本,v—vii页,台北,汉美图书印行公司,1996。

是人类在原初口语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身语言能力的产物。

文字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指以书而符号系统承担人际传播任务的语言媒介。

与口语媒介主要诉诸听觉不同,文字媒介先诉诸人的视觉然后唤起其听觉记忆。

文字媒介的发明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革命性事件,它使人获得了一种最基本而有效的书而语言传播媒介。

中国人先后应用和发明了如下汉字媒介:

石头、青铜器、兽秤、竹简、木牍、统帛。

相传东汉蔡伦在公元105年用树皮、麻头和破布等制成了轻便的纸,为汉字书写提供了更方便而有效的媒介。

而顺便需要辨明的是,“无论是雕铸或印盖在坚固材料上的文字记录,都不能称为'书籍’。

中国书籍始自竹简的应用,继以帛书和木牍”。

可以说,每一次文字媒介的变化,都会给人的意义表达活动带来影响。

文字媒介的发明使中国文学继口语媒介之后获得了一种新型媒介。

从先到寓代的中国文学,可以说是文字传播媒介占主导的时代。

正是运用汉字媒介及相应的手工书写方式,中国人创造了先、两汉、晋南北朝和寓代文学。

这些文学的主要文类是诗歌、散文、史传文学。

而诗歌是英中的中心文类。

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汉诗经历了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态的发展与演化历程,并且在唐代达到了以诗歌为标志的高峰境界。

与口语媒介相比,文字媒介给文学带来了新的便利。

第一、文学创造的方式可由原来的口传转为书而笔传;第二、在书而传播时,可不要求发送者(作者)和接收者(读者)同时在场,这使文学传播得以突破口语媒介时代的人员和时空限制而获得新的表达自由:

第三、文学作者由原来的集体作者中出现了个人作者,从此岀现了自立的诗人和作家:

第四、文学的书而文本可以在英原创者(发送者、说话人或作者)的自然生命终结后而继续其文献生命,传之久远:

第五、文学的书而文本还可以同原创者及其最初语境分离开来而独立存在,这为读者对文本进行较为自由的阅读和阐释创造了媒介条件:

第六、文字媒介还可以消除汉语各方言区之间的口语传播障碍,为文学在不同地域和群体中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3、印刷媒介。

印刷媒介是把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汕墨、复制在纸上的媒介技术,它通常包括手工印刷媒介和机械印刷媒介两种形态。

这里谈印刷媒介主要是指手工印刷媒介,而机械印刷媒介则纳入大众媒介部分去谈。

从中国文学史看,手工印刷媒介在宋、元、明、淸时代文学中起到了主导媒介的作用,对这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手工印刷术,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

手工印刷的办法是:

用棕刷子蘸墨刷在印版上,然后放上纸,再用干净的棕刷子用力擦过,所以称“印刷”。

南北朝时就出现了雕版印刷,隋文帝<581-601年)以后陆续使用雕版印刷复制文化典籍,中晚唐时期用雕版印刷印制佛教典籍《金刚经》,腐末五代民间岀现雕版印书。

不过,尽管如此,一般学者读的书包括文学作品还是手抄本。

大约在北宋庆历(1041—1048)以后,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民间刻书业才更普遍,各种刻本书籍才逐渐地流行起来。

而正是在仁宗庆历年间(约1045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中国从此岀现了一些活字印刷中心。

也就是说,大约到晚唐至北宋时期,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印刷逐渐地应用于文学传播,成为文学的一种新的普遍性传播媒介。

可以说,印刷媒介的发明和发展,为宋代至淸代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媒介条件。

由于印刷媒介的运用,以往文学经典及苴他文化典籍才得以大量地印行、流通和阅读,这不仅大大拓展了文人学者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修养,而且使新的文学的更大量与快捷复制及在普通读者中传播成为可能。

宋代散文的活跃、宋词的繁荣、明淸白话小说的兴盛,就是与印刷媒介的作用密不可分的。

尤貝是明淸白话长篇小说在城市民间的流行,直接与印刷媒介的普及相关:

由于印刷媒介的运用,长篇小说这类篇幅巨大的文学作品的快速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这就为其在读者中批虽发行和迅速流通提供了媒介条件。

一方而,印刷媒介的普及和长篇小说的批量生产满足并刺激了各阶层读者的文学消费需要:

另一方面,各阶层读者的日益增长的文学消费需要又反过来刺激了作家及文学商人的生产欲望。

试想,如果没有印刷媒介的普及以及以市民读者群为主体的文学市场的兴起,白话长篇小说在明淸时期出现繁荣则是不可思议的。

与此前的口语媒介和文字媒介相比,印刷媒介给文学带来新的便利。

第一、文学创造的方式由原有手工抄写转为手工印刷,苴复制速度和能力大为增强;第二、由于批量复制上的便利,大容量或大规模的文学文本的写作、复制和发行成为可能,这逐渐地促成了"诗”的衰落和“文”的兴盛,以及白话长篇小说的繁荣;第三、又由于印刷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中的识字群体人数逐渐增加,文学的消费者和接受者数戢得以随之增长,这促使文学从过去少数髙雅“士人”的特权转化为大量通俗市民的日常消费对象,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进程:

第四、尽管按明淸时代的正统学术规,诗歌依旧被视为文学主流文类,但白话小说却在非主流的数疑庞大的市民读者层而获得了实际的主流地位,这等于说印刷媒介在暗地里协助新兴的小说文类向诗歌主流宣战,直到在一左程度上削弱或瓦解了它的原有特权。

这可以说为淸末民初(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借助机械印刷媒介在中国普及的良机发动"小说界革命”而奠左了媒介基础。

4、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massmedia),又称大众传播媒介(massmediaofcommunication),按传播学家的泄义,"通常指的是中间插进了用以重复或传布信息符号的机器和有编辑人员的诸如报纸或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的传播渠道”。

这表明,大众媒介不同于以往面对面的口语媒介、手工传送的文字媒介或具有简单复制功能的手工E卩刷媒介,而依赖于专门的由复制和传送信息的机器和编借人员组成的传播组织。

可以说,大众媒介是一种由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这种传播组织由用以复制和传送信息的机器(印刷机、电台、电视网络等)及编辑人员组成。

如果要下一个更连贯的操作性龙义,不妨说,大众媒介是由旨在复制和传送信息的机器及编辑组成的、传播组织为中介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种形态。

说得简单点,大众媒介是向大量受众传送信息或娱乐节目的各种现代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影、录音带等。

机械印刷媒介是大众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由印刷机去印制文字和图画等的媒介技术。

机械印刷媒介是手工印刷媒介走向机械化的产物。

在中国人普及手工印刷术并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数百年,徳国美因茨的普通金工古登堡(Gutenberg)在15世纪40年代做出了在世界传媒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

古登堡经过多次试验,想出了一个主意,把每个字母精心准确地刻在一个钢模上。

然后,他把字型印在一小方软金属(如铜)上。

他围绕字模制造了一个小泥模,这样便可把溶化的铅注入,铸成铅字。

字模可以反复使用,印刷人需要多少单个字母就可以铸多少。

字母铸成后,便可在托盘中排列成单词和句子。

位置固左后,涂上油墨,压上一羊皮或纸,就会产生淸晰的印。

但纯铅太软,古登堡后来发明了一种办法,把铅和苴它金属混合制成一种合金,效果很好。

……古登堡搞到一台大葡萄压榨机,多方改造,安装了一个放活字托盘的平台和一而往下压纸或羊皮的平板。

所有部件都要调整得很精确,所以需要大量试验。

最后,他在活字上涂上油墨,放上一羊皮纸,四周放上合适的档板以保持印整洁,然后小心翼翼地旋下压板,印出了第一。

漂亮极了!

印迹淸楚干净,没有用手抄写通常岀现的错误。

(徳弗勒和鲍尔一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杜力平译,新华1990年版,第24-25页)

正是这样,古登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并用它印刷了有史以来最精美的42行《圣经》200册。

由于有了印刷机,比手工印刷远为快捷和大量的复制成为可能,这就大大促进了书籍的生产、传送与阅读能力。

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机对于欧洲革命、对于世界传播媒介、文化、教育等的革命性意义是人们历来大讲特讲的,不再详述。

我这里关心的问题是,机械印刷媒介的发明和普及给中国文学带来怎样的影响?

机械印刷媒介传入中国,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

按王韬的记载,他本人是在1848年初春的第一次见到机械印刷机的:

“时西士麦都思主持'墨海书馆',以活字板机器印书,竞谓创见。

余特往访之……入其室中,缥细插架,满目琳琅。

……后导观印书,车床以牛曳之,车轴旋转如飞,云一日可印数千番,诚巧而捷矣。

书楼俱以玻璃作窗翩,光明无纤翳,洵属玻璃世界。

字架东西排列,位巻悉依字典,不容紊乱分亳。

”(王韬:

《漫游随录》,尚凡、任光亮校点,58-59页,,岳麓书社,1985页。

)在这里,映入这位20岁的中国年轻书生眼帘的,是陌生而神奇的印刷机、装帧精美的书籍、飞速旋转的车床等。

借助四方传来的印刷机,发明印刷媒介的中国人不得不改造已经变得旧的手工印刷术,开始了报纸、书籍和杂志的现代工业化生产。

以往中国文学的传播媒介主要还是手工印刷媒介,如以手工抄写,以雕版、木活字或铜活字排版而以手工印刷,其主要形式是手抄本和线装本。

诗和散文通常以手工抄写或手工印刷方式去复制和传播,由作者分送亲朋好友:

即便是用于''买卖”的白话长篇小说,也多是以雕版刻印的。

淸康熙45年(1706年)雕版刻印《全唐诗》,收2000多位诗人的48900余首诗,分400卷,用去一年半时间。

小说《红楼梦》一书于1791年首次问世,是用木活字印行的。

这种手工印刷媒介方式决泄了这时期文学生产的手工传播性质:

它的复制规模有限,产品数疑有限,传播距离也有限。

而从鸦片战争以后,来自西方的机械复制媒介逐渐进入中国,铅字排版和机器印刷在人们眼前展示岀手工抄写和雕版印刷无法比拟的复制优势,并在半个多世纪后的维新变法运动中终于导致了现代报纸、杂志和书籍岀版业迅速发生和发展。

王韬于1874年在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撰写政论散文,这被视为''中国人自办日报获得成功之最早一家”(袁昶超:

《中国报业史》,书店1943年版,第30页)。

机械印刷媒介为文学提供了崭新的强有力的大众传播方式,从而使文学传播从手工传播演变成为大众传播。

也就是说,由于机械印刷媒介的运用,文学得以从数量有限的手工业生产变成了数量巨大的工业生产。

由于机械印刷媒介在传播数量、速度和用方而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同时,由于维新变法运动在舆论宣传和社会动员方而的特殊需要,文学得以迅速地走向工业化生产的规模。

以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从而发起“小说界革命”为标志,机械印刷媒介及由此印制的报纸、书籍和杂志成为中国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新兴的主导媒介。

著划大报纷纷开辟文艺副刊,如《申报》有《自由谈》,《新闻报》有《快活林》,《时报》有《余兴》等。

又由于文学报纸、小说杂志和小说书籍借助印刷媒介的威力迅速拓展其商业市场,需要一批专门人才从事文学职业性写作,于是,第一代职业作家群终于岀现。

他们往往居住在大都市如,既专事商业性写作,也同时兼任报纸、杂志和的编辑人员,如吴沃尧、宝嘉、曾朴、黄小配、徐念慈、包天笑、周瘦鹃和徐枕亚等(参见伯海、袁进主编《近代文学史》,人民1993年版,第38-45页)。

正是借助现代报刊这种新媒介的威力,现代小说得到迅速发展。

据阿英估计,在1898至1911年间,“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上”邙可英:

《晚淸小说史》,1993年版,第1页)。

另一种统计则说,“短短十余年时间,成册的小说译著梓行一千数百种:

从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到徐枕亚1918年创办《小说季报》,先后发行的小说期刊在五十种以上。

”(义:

《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1986年版,第1-2页)还有人作过这样的统计:

在1898-1911年间,中国出版的小说种类竟比此前250年间的总和还要多(据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大学1989年版,第89-90页)。

13年胜过250年,足见新媒介的能量!

按阿英的分析,晚淸小说岀现“空前繁荣局而”有三条原因:

第一是机械印刷媒介的发达,即“印刷事业的发达”造成“刻书”的方便和“新闻事业的发达”导致“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第二则是知识分子受"西洋文化的影响”而“从社会意义上”认识了"小说的重要性”:

第三是他们以小说“抨击”时政并提倡“维新与革命”(阿英:

《晚淸小说史》,1993年版,第1-2页)。

这里把机械印刷媒介列为晚淸小说繁荣原因的第一条,是有眼光的。

如果无视传播媒介的转换在小说繁荣中的基本的作用,是无法弄清现代小说生长的奥秘的。

小说传播媒介的这一转换是意义重大的:

它代表了现代工业化的机械印刷媒介对于中国古代人工印刷媒介的胜利征服。

同时表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发生是与传播媒介的现代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人、尤其是精英人物,可以在外来西方政治制度、思维方式、学术体制、法律制度等而前表示岀种种怀疑、反对、拒绝等姿态,但在机械传播媒介的引进上,却似乎显得毫不犹豫和十分大胆。

在机械传媒面前,矜持和犹豫都是多余的了。

无论上层官吏还是下层民众、知识精英或普通公众,谁都想通过书籍、报纸和杂志而夺得话语控制权。

以上有关机械印刷媒介与中国现代小说发生的关系的探讨,参见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一一消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第3章,师大学2001年版。

电子媒介(electronicmedia)是大众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由电磁波或电子技术去复制和传送信息的媒介技术,主要包括广播(broadcast)、电影(film)和电视(television)三种形态。

广播,作为电子媒介之一种,是大众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

广播在广义上是指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播送声音节目、或图像与声音合成节目的媒介技术,包括狭义广播(radio)和电视(television)。

这里指狭义广播,就是指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播送声音节目的媒介技术。

广播在四方出现于20世纪初,1920年11月2日美国的KDKA电台是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广播电台是在1926年于岀现的,从那时起,广播逐渐地在中国发生了重要影响。

利用广播媒介传送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及说唱文学,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

第一、以声音传送文学,不仅可以复活和扩展原始口传文学(如歌谣)那种而对面传播特有的现场感(包括直接性和亲切感),而且时效性强,这是文字媒介和手工印刷媒介所缺少的传播优势;第二、广播的传播圉广,可以不受山重水复等空间限制,这使得文学可以突破空间阻碍而实现大围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三、形成广播文学这一新的文学文类:

第四、广播拥有大量各阶层受众,其文化程度高低不一,这向广播文学提岀了文本的通俗性要求,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学的通俗性进程。

电影,作为电子媒介之一种,是大众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

电影是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媒介技术,英办法是用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

电影是在1895年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不久后传入中国,1905年岀现第一部记录影片《左军山》,1913年由正秋、石川导演第一部影片《难夫难妻》,由此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

早期电影为无声片,后来加入声音。

作为一种现代媒介,电影具有以往媒介所没有的传播优势。

电影媒介的产生对文学造成了多方而的影响:

第一、以由视觉画而和声音组成的逼頁•镜头去再现生活,显示了此前任何媒介都缺少的强大的综合写实能力,为文学(剧本)效果的实现提供了逼真的视觉画面和感人的听觉情境。

第二、电影媒介要而向数量巨大的各阶层公众,因而不得不追求通俗化,这向剧本提出了通俗化要求,从而对文学的通俗化产生影响:

第三、影片中的剧本具有文学性,因而出现电影文学这一新的文学文类;第四、不少影片的剧本改编自文学作品,从而既可以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本身的流通和接受,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作家后来的写作;第五、最后,尤英对90年代初以来的中国而言,电影由于苴视觉和听觉上的优势,征服和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颠覆”了此前文学在艺术家族中的“中心”地位,迫使文学移位到新的“边缘”冷寂处重振旗鼓,从而对90年代以来文学的发展产生实质性重大影响。

电视,作为电子媒介之一种,是大众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

电视是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和声音的媒介技术。

它是从19世纪末开始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推进而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是电视脱颖而出的时期,从那时起到现在,电视及电视网络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媒介角色。

电视的发展经历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和有线电视三阶段。

电视在中国诞生于1958年,到80年代岀现飞速发展局面,目前已经拥有近10亿观众。

电视对于中国文学发生巨大影响,是从90年代初起。

从电视连续剧《渴望》(1989—1990)、《编辑部的故事》(1990—1991)、《用城》(1991)开始,电视(与电影一逍)上升到中国社会大众媒介中的“第一媒介”或“中心媒介”的地位,也正是在此时,电视对于文学开始产生重大影响(有关影视对文学产生影响的讨论,见拙文《中国现代文学的杂体互渗时段》,收入《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结》,首都师大学2001年版)。

电视媒介对于文学的作用,与电影在若干方而相类似,这可以联系上段的五点论述去理解,不再重复。

但与电影相比,电视对于文学还有更独特的作用:

第一、电视节目导致了电视文学这一新的文学文类的出现:

第二、观看电视是在日常家庭环境中,这要求无论是原创的还是改编自文学的电视文学(剧本)都应体现日常性、家庭性和通俗性,从而赋予文学以浓烈的大众文化色彩:

第三、由于电视可以把视觉画而和听觉音响兼容起来,把文学、音乐、舞蹈、绘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