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docx
《生产与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与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与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第八章生产与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一、生产的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活动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商品生产最初是在国内进行,随着生产的扩大化,商品的国内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这时候生产的国际化就应运而生了。
1、国际分工是生产国际化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一国内部的社会分工超越国界在国家之间展开的结果。
理解时注意:
这种分工始于国内分工,没有国内分工的深化和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国际分工。
国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前提和基础,不要以为分工起初就是国际化的。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两个条件:
一个是自然条件,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是否便利、气候是否宜人、自然资源是否丰富、国土面积是否广袤都会影响这个国家社会分工的发展;另一个是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国内市场的大小和发育程度不同,这样在社会分工上各国之间就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促使各国为求得相对的比较优势而不断提高国内社会分工的程度,在不存在对国家间经济交往进行人为限制(如闭关自守)的条件下,各国分工的发展就会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
国际分工深化的直接后果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那什么是世界市场呢?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
它可以辐射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是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条件下把各个国家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和桥梁。
世界市场包括世界商品市场、世界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等。
2、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国际化的促进作用
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技术?
科学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目的是认识世界。
飞跃是科学革命。
技术是根据实践经验及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形成的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等,目的是改造世界。
飞跃是技术革命。
人类历史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已经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
都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机械化。
(18世纪70年代,机器体系:
动力机、传送机、工作机)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利用,解决了生产中的动力问题,即用蒸汽力代替了人力和畜力。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是电气化(19世纪70年代)除解决生产中的动力以外,(电动机代替了蒸气机)还给人类生活以诸多方便,如电灯、电话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是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
这一成果在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在发生作用。
例如,生物工程产业的发展,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航天,航海的大发展,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才。
真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主要用机器代替了人的手的话,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以机器人代替人的脑。
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可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第一、新科技革命使生产专业化深入到部门内部,形成了工艺过程、零部件的国际化生产。
如波音飞机……
第二、高新技术的复杂化、高级化,促进了在复杂技术分解基础上的国际技术分工。
第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和通讯技术,为生产的国际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管理条件。
3、跨国公司在生产国际化中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指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它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的一种国际性垄断组织。
早期的跨国公司确实都是发达国家的巨型公司。
在哈佛大学研究报告中就曾把跨国公司定义为产值为一亿美元以上,并至少在六个国家内投资经营的公司。
然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批中小型的跨国公司涌现出来。
随着九十年代的全球化与新经济的发展,中小型的跨国公司迅速地打入了许多新兴领域,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生力军。
为此,1993年联合国把跨国公司定义为由两个或更多国家实体组成的、在一个经营体系下运营且通过股权与其他方式形成的企业,不与考虑公司的规模。
而中小型跨国公司,则定义为雇员500人以下的公司。
(批发业为本100人以下,零售业为50人以下)
跨国公司的一般特征:
第一、规模庞大、实力雄厚
第二、实行全球战略
第三、公司内部管理一体化
第四、经营多样化垂直一体化混合一体化产品多样化
跨国公司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流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全球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有一些大公司在外国建立子公司。
但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跨国公司才获得大规模的发展。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全球大约有2万家跨国公司,其中绝大部为中小企业,但起核心作用的是数百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公司。
它们组成“10亿美元俱乐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性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经济的重要力量。
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范围内生产和资本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它对世界经济的作用有:
第一,加深了国际分工,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为剩余资本找到出路,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增殖;第三,使生产接近原材料、能源和销售市场,从而降低成本,转移风险,获取更多收益。
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单一国民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扩展为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众多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把公司内部的分工与国际分工联系起来,把公司内部的贸易和资本流转与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联结为一体,使得资本的流动具有全球性。
这表明,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跨越国界,使商业资本、货币资本的国际化纳入以生产资本为中心的产业资本运行的轨道,使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购买阶段雇佣工人、购买原料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而是面向国际市场;在生产阶段,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都国际化了;在售卖阶段,剩余价值在国际范围内实现。
二、资本的国际化
和商品生产一样,资本最初也在一国国内运行,但是经济的发展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必然要超出国界走向世界。
资本国际化是同生产的国际化相适应的。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都是以资本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的。
资本在循环和周转的运动中,表现为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三种形式。
与此相对应,资本在国际间的运动形式就表现为商品本的国际化、货币资本的国际化和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1、商品资本的国际化
商品资本的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各国根据自己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位置,从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本国的实际条件出发,尽可能生产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为达到这一目的,生产出来的商品就要借助于国际贸易来完成。
2、货币资本的国际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不存在资本的国际流动的。
那时候中小资本占据主要地位,为了发展生产而对资本有极大的需求,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剩余的资本向国外输出。
随着生产的发展,一些大的企业逐渐有了资本的积累,但是即使有剩余也是用于满足国内其他生产部门的需要。
到十九世纪后半期,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侵略扩张,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在满足了国内生产需要的同时出现了剩余。
为了使这些剩余资本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垄断资本家们就把剩余资本向国外输出,从而使得资本开始在国际间进行流动。
所以说,资本的国际流动是生产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跨越国界追逐利润的结果。
3、生产资本的国际化
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传统形式,主要是生产资本的输出。
战后,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90年代以来的特点:
第一、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第二、发达国家成为直接投资的主要场所。
第三、投资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融、保险、通讯、运输、房地产、高新技术…………第四、投资方式发生了变化。
合营、收购、兼并是主要形式。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有多种解释。
我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融合。
怎么样来理解它的含义呢?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历史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而能独善其身。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全球生产力增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向全球统一市场过渡,逐渐形成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统一规则,建立全球经济运行机制,创造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
其次,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全球经济市场化。
最后,经济全球化也是全球利益的再分配过程。
市场经济是以实力为基础,以资本的多少分配利益的。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金融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新阶段。
1、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2、世界性的市场化改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保障
3、经济自由化的政策导向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利用。
第二、可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第三、有利于科技开发和成果在全球的传播。
第四、有利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解决。
2、消极作用
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也发展了,使全球化充满了斗争和冲突,充满了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
第三节、区域经济集团化
一、含义及组织形式
1、含义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打破国界所结成的区域性联合体。
它的目标是不同程度地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资本、商品、劳动力及劳务的自由流通,并协调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
特征:
第一、组成区域经济集团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地理位置都比较近。
第二、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一般都以市场一体化为基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
第三、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一般都兼具开放性和排他性。
第四、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国家起到核心过作用。
2、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
根据发展目标和程度不同,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分以下类型:
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对资本国际运行的调节仅限于商品流通领域,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进出口限制,商品在自由贸易区内的各国之间自由流通。
参加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在内部经济政策和外贸政策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是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对资本国际运行的调节也主要在商品流通领域,但它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除了成员国之间彼此取消关税和贸易限额外,还规定同盟统一对外的关税率和共同的外贸政策。
东南亚联盟是关税同盟
经济联盟:
经济联盟对资本国际运行的调节不仅包括商品流通领域,而且包括货币和生产领域。
经济联盟的调节目标是要求各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力及劳务的自由流通,并对成员国的各项经济政策进行全面协调。
经济联盟对资本国际运行的调节是当前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
比如说欧洲联盟通过调节资本国际运行,就对欧洲市场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原因
1、全球经济合作目前尚存在局限性和松散性,因而促使某些国家先寻求区域经济合作
2、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不均衡,决定了某些国家之间首先实行合作
3、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参与世界竞争,需要通过区域合作增强实力
三、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扩大了市场容量,推动了贸易发展
第二、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三、使投资大量增加,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际地位提高
2、消极影响
第一、对区域外国家和地区有一定排他性,会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和行为
第二、无法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四节国际经济协调
一、国际经济协调的原因
所谓国际经济协调,是指以各国政府为主体,对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协议,以便对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进行联合干预和协调,从而使世界经济得以正常运行。
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需要进行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协调
第二、世界经济发展失衡所产生的危机和矛盾,需要进行国际间经济协调
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进行国际间经济协调
二、主要内容
1、国际贸易协调
2、国际收支和汇率协调
3、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三、协调组织
二战后,为了保证资本在国际范围内正常运行,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操纵之下,在金融、投资和贸易方面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1月1日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于1945年12月27日,是联合国最重要的专营国际金融的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改善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稳定国际汇兑制度,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均衡发展,提高成员国的就业和所得水平,完善多边支付体系,加强国际货币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发放贷款来实现的,它的贷款对象是会员国政府或必须经会员国政府批准、中央银行担保的公私机构,特别要强调的是,它的贷款只发放给有偿还能力的会员国。
3、世界贸易组织
它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是关贸总协定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了总协定的原则和宗旨,执行总协定的决议,扩大了总协定的范围。
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开始生效并运行,它有六个方面的职能:
(1)立法职能,即各成员国通过谈判达成多边贸易协议,并使这些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2)司法职能,即根据多边贸易协议处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
(3)行政管理职能,即要管理所达成的贸易协议,并为举行会议和谈判而进行日常工作。
(4)监督职能,即要对其成员国是否履行协议和履行的结果进行监督。
(5)外交职能,即要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谋求合作,以保证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6)研究职能,即设立专门机构,对一些全球性贸易问题进行研究。
世界贸易组织的管辖范围包括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各个领域。
四、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
第二、改善了世界经济运行机制
第三、缓解了世界经济冲突和矛盾
2、局限性
第一、缺乏约束力
第二、机制本身存在缺陷
第三、不够公平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