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2629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docx

《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docx

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

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

1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Internationalconfiguration)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以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角色及其组合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和局面。

叙述20世纪国际格局的发展演变。

(12分)

一战的爆发打破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分),建立在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之上,因而只能暂时稳定国际格局。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分),国联作为其维护机构而成立(1分)。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一战后的稳定(1分),二战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

二战后,美苏等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形成雅尔塔体制(1分),以联合国作为其维护机构(1分),同时建立了以美圆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分)。

为争霸世界,美苏以冷战为形式形成两极对抗格局(1分)。

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终结(1分)。

随着欧盟、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分)。

2世界经济格局及演变

材料一:

时间

国家

说明

17世纪

荷兰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

英国

经济上的单极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美、德、法

经济上的多极化

二十世纪初(一战后)

美国

经济上的单极化

二战后

美国、苏联

政治上的多极化

70年代后

美国、日本、德国

当代经济强国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苏联

各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1930年

40%

9.5%

7.6%

10.5%

2.9%

5%

1937年

36.2%

9.5%

4.3%

10.4%

3.5%

3.7%

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

1925年

14%

15%

7%

8%

1%

4%

1937年

13%

16%

5%

9%

4%

%

材料三: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的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在变动着,二战后,世界经济重心正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打破了二、三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一向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的格局,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

——《亚洲新势力—2030:

世界经济重心转移》

问题:

(26分)

(1)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独霸世界经济整整100年的时间,英国单极的世界经济格局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2)基于材料二,阐述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及影响?

(5分)

(3)用史实论证“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观点(2分)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世界经济格局及演变的看法。

(15分)

40、

(1)(任取一点,共4分)

1、英国是世界工厂

2、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独家垄断地位

4、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资本输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

5、英镑成为国际通行的世界货币

(2)特点: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格局,(1分)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是受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而是开始受到苏联的挑战。

(1分)苏联的高速发展确立了其世界一极的地位,显现了世界经济格局中两种经济体系并存的新格局。

(1分)

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分)

(3)二战后,中国的发展,东盟的建立,APEC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都提高了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2分)

(4)(4)本题采用SOLO评分法。

(15分)

答案1: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论述:

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

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角度:

A: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转移而变化:

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西)—太平洋(东)

B:

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引起世界经济权力分配的改变以及世界政治权利分配的改变。

例如: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首先经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二战后,美国苏联强势崛起,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政治上美苏两极格局。

C: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战争的爆发爆发。

例如:

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的不平衡导致了一战、二战的爆发。

D:

大批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步发展,并加强了经济联合,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促进世界经济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新生力量。

例如:

二战后,中国的发展,东盟的建立,APEC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都提高了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E: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加速提高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

例如:

英国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后两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3、关于“全球化”的理解

1998年,格蕾厄姆·汤普森在《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中指出:

“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

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重温具有‘金本位’极盛时期特点的那些话题”

罗兰·罗伯特把全球化解释为“世界的压缩……我完全可以不时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这一名词来指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尽管也展示可供选择的道路以及反趋势)。

不过,我的意图一直是论证全球化这一总过程(和有时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谓的世界宗教两千多年前兴起一样持久”。

——罗兰·罗伯特:

《全球化:

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1)两位学者在“全球化”问题上的看法有何异同?

(2)指出罗伯特所谓“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

(3)汤普森“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

思考1:

相同点:

①全球化是由来已久的历史过程;②全球化是不同区域间联系和依存的过程。

不同点:

①“全球化”起点——前者认为发端于1500年前后,后者追溯到两千多年前;②“全球化”的内涵——前者着眼于经济领域,后者不仅着眼于经济领域,而且涉及到精神文化层面。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使工业国加紧对外扩张,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了国际分工体系中。

(3)二战后,世界市场扩大和全球贸易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诞生和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诞生,进一步加强了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呈迅速发展之势,如欧洲联盟。

4、从解构走向重构:

20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结构。

……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世界体系初级形态的解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体系从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世界主导力量的转移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为世界体系的重新整合准备了条件。

但是,二战后出现的东西方冷战格局延缓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冷战后,世界市场的全球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也得到了普遍认同。

世界体系的发展所提供的结构性要素与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技术性要素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深刻根源。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前言》第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问题:

(13分)

(1)列举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与革命”?

(3分)

(2)概述20世纪以来“世界体系从解构走向重构”的历程。

(10分)

思考2:

(1)第一次世界大战(1分)第二次世界大战(1分)俄国十月革命(1分)

(2)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形成,世界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经过一战,改变了列强的实力对比,英国世界霸权受到美国挑战。

战后出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它建立在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之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的,动摇了一战之后国际格局的经济基础,世界进入了一个剧烈动荡的危局中,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

20世纪30年代,突破与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这一时期外交舞台上的焦点,法西斯国家的兴起与结盟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挑起了二战。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协同作战,扭转战局,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战结束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雅尔塔体制构成新的国际格局。

战后初期,以苏联和美国为中心的“两大阵营”的对抗展开了东西方“冷战”。

冷战时期的世界由两极逐渐向多极化演变,两大阵营的分化导致大国关系的重组,美苏争霸态势因双方力量的消长而发生变化。

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冷战”,到20世纪80、90年代之交,以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为标志,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时期。

(10分)

5、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

20世纪以来,垄断资本主义总的趋势是进一步发展。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其经济格局有几次大的变动?

有何发展趋势?

(2)概括指出引起经济格局变化以及出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思考3:

答:

(1)格局变动与趋势: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一战”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独掌世界经济霸权;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为主的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正朝着经济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

(2)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的商品输出、殖民掠夺和黑奴贩卖使大西洋沿岸成为商业贸易中心。

②英国较早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上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③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中远离战场,且大发战争横财,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遭到削弱。

此外,美国工业基础雄厚;科技领先,并广泛吸纳人才。

④“欧共体”的成立;日本战后经济非军事化,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外向型经济战略;日本和欧共体奉行独立外交政策;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⑤两极政治格局解体;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国际贸易的大幅度增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依赖的加强和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6、世界进步的动力

纵观(二战)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平、发展、民主是时代主流,是推动世界前进、人类进步的三大动力。

这三股力量决定了战后世界的面貌,左右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中心内容,展示了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

——《大学世界历史》

问题:

(12分)

(1)战后出现了哪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5分)

(2)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里?

(4分)

(3)战后推进世界民主进程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3分)

12分

(1)鉴于战争之教训以及战后重建和发展之需要(如结合战时和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回答和平成为时代之需要也可)(1分);国际组织与协商机制(如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等)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进国际间对话,协调国际间矛盾和冲突,也为世界和平增添了一道屏障(2分);战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互相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以及核战争的威胁等,也促使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为和平进行努力(1分);若回答战后美苏冷战势均力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以及殖民体系瓦解和第三世界兴起;新中国的崛起,也是捍卫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可以给分(任一,1分)(总分不超过5分)。

(2)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分);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或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可),使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整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一个覆盖全球的世界贸易体系(列举具体史实也可)已经破茧而出(2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陆续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区域一体化(如欧盟、东盟等建立),加强了区间社会经济联系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任一,1分

7.美国的崛起。

阅读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2分)

 

 

——摘自《央视八位<大国崛起>专家之深度解读——强国之鉴》P215

(1)如图所示,作者把美国崛起分为五个台阶,请就前三个台阶各举一例标志性文件或事件。

(3分)

(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第四与第五台阶题写合适的标题。

(4分)

(3)从图示来看,作者偏重于从哪些角度来揭示美国历史的进程?

除此之外,你认为美国崛起还有哪些基本因素?

(5分)

7.有一定的开放性,答到要点或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12分)

每个台阶一点即可,其它合理,也可给分。

(3分)

第一台阶:

文件:

《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或《合众国宪法》。

事件:

独立战争。

第二台阶:

文件:

《宅地法》,《解放宣言》。

事件:

工业革命(生产以标准化见长),西部开发,南北战争;

第三台阶:

事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成为美国工业化的标志);

第四台阶:

危机与调整;第五台阶:

称霸与冷战。

(其它大意相符,也可得分,4分)

角度:

经济形态、政治体制、时代特征等;

基本因素:

独立后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自由传统,丰富的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等等。

(其它合理,也可给分,5分)

 

8、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

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江泽民文选》第3卷

材料三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与图16相比,图17在欧洲一体化进程方面有哪些重大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欧盟成立的原因。

(6分)

(2)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论证材料二中的“最深刻的教训”。

(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3分)

【解析】

(1)解析:

欧洲一体化的变化首先要注意机构组织;国家的变化;方向的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图17注释隐含的变化。

原因的分析从内外因分析,如内因从欧共体入手,外因经济方面从全球化,政治方面从两极格局入手。

(2)从材料的“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分点论证即可。

(3)影响要多角度分析,如政治的两极格局和社会主义运动、经济的多极化全球化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

(1)变化:

欧共体发展到欧盟;成员国增加,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欧盟东扩。

(6分)原因:

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深入;欧共体强调用一个声音说话,不断推行政治一体化;两极格局终结,欧共体成员国感到有必要加快一体化进程。

(6分)

(2)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思想混乱;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国家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8分。

答出其中2点即给满分8分)

(3)世界两极格局瓦解(或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或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出现“一超多强”局面);便利了欧盟东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人们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6分。

答出其中2点即给满分6分)

9、阅读材料

材料一此时提出这样一项计划(国际货币计划)具有极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以行动表明我们的令人鼓舞的国际经济目标的时机已经成熟。

——美国财长摩根索(1943年)

材料二美国不打算在战争结束后背弃为战争折磨而处于贫困状态的国家,而是打算在长期困难的经济重建任务中帮助他们,这不是出于自私的动机,而是源于认识到这一真理即繁荣与和平一样不可分割。

现在向他们提出保证,就是团结和鼓励反轴心国家的力量,极大地加强他们赢得胜利的信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与货币混乱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各国之间形成一种共识,即稳定的货币关系有助于世界贸易的扩展和持久的和平与安全,在这场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国家之间结成的政治军事同盟有助于彼此的妥协。

——陶婧《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立背景及其对最初计划的偏离》

材料三更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

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

从大航海时代以来,大概这是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

——孔笑微《斯芬克斯的遗产》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摩根索提出该观点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能够建立的原因。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6分)

【解析】

(1)可从战后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发展经济的紧迫性以及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等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2)本问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逐一进行提炼概括即可;(3)注意该体系对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其中,对美国的影响是该体系的消极性,对世界的影响更多地是积极性的体现。

【答案】

(1)除美国外,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实力大大削弱。

(2分)重建世界经济已成燃眉之急。

(2分)美国凭借在战争中树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千方百计地按照其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

(4分)

(2)美国提出帮助反轴心国家经济重建;(2分)各国意识到稳定的货币关系有助于世界贸易的扩展和持久的和平与安全;(2分)二战中形成的政治军事同盟有助于彼此的妥协。

(2分)

(3)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4分)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2分)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2分);扩大了世界贸易,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4分)

10、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

……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

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

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

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

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

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思考7: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提问中的提示“媒介”直接归纳概括即可:

殖民掠夺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以资本输出为主;另外要注意已经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流通领域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领域。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直接概括出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第二问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可以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时代背景,从根本推动力、经济活动的主体、政治壁垒的消除、经济模式等方面作答。

(4)此题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入手,辩证的看待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又要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答案】

(1)资源和奴隶的掠夺,生产和贸易超越了国界。

(4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以流通领域的交换为主要形式,以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国际化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以资本输出为主,出现国际垄断同盟。

(6分)(3)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鸿沟的加深。

(4分)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写出其中3点,即给6分)(4)经济全球化是资本的扩张,对传统的民族经济主权构成挑战,发展中国家要捍卫民族主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不能闭关自守,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

(6分)

新中国专题

11、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2009年,已经走过自己的60年。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

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

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

(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7分)

第一种观点:

这种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

(2分)政治方面:

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分)经济方面: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经济基础。

(2分,如果还能从前30年成绩是主流,错误是支流方面来说明,可适当加分。

)科技文化方面:

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基础(1分)

第二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2分)政治上:

拨乱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