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9145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docx

《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docx

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

“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

  在民主政治发展的视野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6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政党制度建设60年的实践轨迹。

在这60年里,人民政协走的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始终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而发展。

要说这60年发展和探索的意义是什么,那就是:

中国政党制度很好地解决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党制度难以解决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矛盾”这一难题,辩证地处理了“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的逻辑关系。

  本文拟简要回顾人民政协和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六十年的历史,进而探究其发展的意义,并试图探求其中所蕴含的带有规律性的启示。

  一、中国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和政党制度建设的60年

  人民政协向前曲折发展的60年,就是政党制度建设得到不断完善的60年。

前者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后者的建设成果,后者的探索实践映射出前者的辉煌成就。

  

(一)中国多党合作事业60年发展的简要历程

  从1949年9月至今,人民政协风雨兼程,恰好走过了一段完整的甲子之路,经历了诞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人民政协孕育于新民主主义时期,诞生于新中国成立的前夜。

  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到“文革”前,人民政协经历了“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推动各项社会改革、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兴旺发达的阶段。

  “文革”10年,人民政协遭到粗暴践踏和破坏,多党合作事业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政协围绕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积极议政建言,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增进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合作,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政党制度建设60年的实践轨迹

  60年来,中国政党制度建设获得了令人欣喜的丰硕成果。

这里面蕴含着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探索和贡献。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理论上提出了蕴含政党理论的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思想,提出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毛泽东先后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回答了新中国将实行什么制度的问题,论述了政协的性质、任务、职能和作用的发挥等有关理论,这些论述都先后被写进了政协章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上,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和主要职能,推动把人民政协的性质、作用庄严地载入宪法;充实“八字”方针的内涵,使之变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提出政协要始终高举“团结、民主”两面旗帜;推动制定和颁发了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

这些,为人民政协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政策和法律依据。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阐明了政协的特点和优势,突出政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拓展政协的主要职能,提出政协履行职能的原则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思想,把人民政协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制定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等三个重要文件,把多党合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提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把人民政协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主党派性质的内涵,丰富和完善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准则,使政党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开创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的新阶段。

  二、中国60年政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一)保证了在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实行“一元领导”

  中国现行政党制度孕育于中国民主革命的母胎,诞生于新中国的土壤。

在多党竞争和一党专制的试验在中国行不通的情况下,中国人民理性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各项事业的领导者。

而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又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善于解决世界性的政治难题。

多年来,世界上实行政党政治的许多国家的执政党都在探索如何做到既能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又能保持社会稳定的问题,并为得不到科学的答案而苦恼。

而6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用政党制度的建设实践来证明:

中国政党制度在中国的实行,能够避免多党竞争和一党专制可能带来的政治危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提供了在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多元参与”的保障

  有研究表明:

当公民的权利意识开始形成的时候,他们对民主政治的要求开始上升,政治参与意识、政治诉求和政治表达的愿望日渐增强。

而在中国政党制度实施的60年中,公民的这种愿望正在不断增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对民主的这种要求更是十分强烈。

  如何满足如此强烈的要求?

中国政党制度适应了人们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的愿望和要求。

正如有专家研究指出,中国政党制度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资源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功能。

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对民主的要求,正是因为其中的“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等功能的发挥。

  (三)辩证地处理了“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的关系

  世界上政党制度大致有三类:

多党竞争、一党专制、多党合作。

我国实行的是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其实质是“一元领导”和“多元参与”的辩证统一。

  对上述三类政党制度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去考察。

从数量上看,是“一”和“多”的区分;从质量上看,有“竞争”、“专制”与“合作”的区别,以及处理“一”和“多”的关系问题。

多党竞争和一党专制很难处理好这“一”和“多”的关系。

“多党竞争”虽然突出“多”字,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竞争”是恶性的,这就势必造成表面似乎合理而实质不公平,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后果;“一党专制”强调“一”字,但由于缺乏“多元参与”而解决不了公平的问题,更由于其实质的“专制”性质,更容易造成社会混乱,难以实现社会持续发展。

只有“多党合作”,既保证“一元领导”,做到高度集中,又实现“多元参与”,广泛发扬民主,才可能较好地解决多党竞争和一党专制的政党制度无法解决的矛盾。

  在中国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是“一元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就是“多元参与”,“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在这里得到辩证的统一。

没有“一元领导”,“多元参与”就会发生混乱,“参与”也就无法进行;没有“多元参与”,“一元领导”就会悬空。

“一元领导”能够为整个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避免多党竞争可能造成的混乱,克服无序的缺陷;“多元参与”则能够扩大社会利益的代表面,为各社会阶层参与政治提供组织、程序和渠道,保证政治民主的实现,从而克服一党专制的弊端。

  (四)科学地探索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道路

  中国政党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个制度建设的探索就是民主政治的建设实践。

60年来,中国政党制度建设,既有理论研究的加强和内涵的扩充,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在政党制度的表述中,“多党合作”是就党际关系而言,“政治协商”则表现了社会公民的参与。

协商是以公正、公平为重要特征,因此,能够成为可接受的民主政治形式。

所以,60年来对政治协商的实践探索,也是对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探索。

探索的结果,就是科学地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政治协商既是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又是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种手段,它为“民主政治”这一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合理的途径。

  三、中国60年政党制度建设的当代启示

  审视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考究政党制度建设的实践轨迹,我们不仅深刻认识了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实施的深远意义,而且从中获得了加强政党制度建设的哲理性的智慧和科学性的启示。

  

(一)必须充实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内涵,增强人民政协组织的包容性,加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程序化

  60年来,各项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人民政协的推动和政党制度作保障。

人民政协是政党制度的载体和实现形式。

要保证政协在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就要充实其工作的内涵,即要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在保证现有合作和协商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合作”与“协商”的内容:

  ――在经济建设方面,在对重大项目的论证或开发上,中共要在项目的决策和项目是否合法等方面把关,民主党派要在项目的技术上着力。

在社会发展方面,在对重大事件的处理中,中共要在解决问题的全局和方向上把关,民主党派要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加强团结上着力和下功夫。

  ――把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实事、过去比较难以处理的“三农”问题、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意见很大的问题等,都纳入政协的协商中。

  60年来,全国政协已经发展成为涵盖8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主要人民团体、56个民族、5大宗教、34个界别的有2000多名委员的政治组织。

全国各级政协组织有3161个,各级政协委员有60余万人。

界别的扩大,人数的增多,都是政协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需要。

因此,要使政协在未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必须增强其组织包容性。

  增强包容性,就是要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适量充实和合理调整政协界别,在政党中适当吸引社会精英和整合政治资源,不断扩大其群众基础,从而实现社会各阶层、各界别的政治资源合理配置,以结构优化的政协组织推动现代化建设发展。

  政协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轨道,主要是从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颁布后开始,而政协工作程序化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则是中共中央〔2005〕5号文件颁布后。

  要使政协工作效率高、质量好,一定程度上依赖工作的程序化,政协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进一步发展人民政协事业中,要加强履行职能的程序化。

政协工作程序化建设就是要根据宪法和章程制定细化的合理、合法、合乎科学的条文规定来规范政协工作。

  需要提出的是,政协三大职能中,民主监督目前还是弱项,今后加强程序化建设的重点应该在民主监督上。

要从监督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突出其可操作性,强化其实效性,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载体,使其既有法的依据,又有工具和手段的支撑。

  

(二)一定要既坚持“一元领导”、又要保证“多元参与”,既注重巩固制度之根基、又注重开发制度的合法性,既进行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又在实际中认真践行

  如前所述,中国政党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实施的意义之一,就是辩证地处理了“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的关系。

这一深远的历史意义启示我们:

在政党制度建设中,要把领导核心的一元性与政治参与的多元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一元性”来保证中国未来发展和前进方向的正确性,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政治执行的有效性;用“多元性”来实现尊重多数与照顾少数的统一,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利益表达的广泛性。

  坚持“一元领导”就是社会各界要自觉主动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要与中共进行亲密合作,以使多党合作制度保持旺盛生命力。

保证“多元参与”就是要使社会各界、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参与程度达到最大化。

这就要建设多元参与的载体,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使参与的范围达到广泛性,参与的程度达到深刻性,参与的内容达到全面性。

  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协事业发展60年的经验,重要的一条就是: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其中“坚持”是前提,是方向性问题;“完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