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9012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案.docx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案.docx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适用学科

高中地理

适用年级

高中二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1.荒漠化的防治;

2.森林与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教学目标

掌握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

荒漠化的成因及对策;森林、湿地破坏的原因及对策。

教学难点

会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分析常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探索并理解其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接上一节课学习的区域分析方法,使学生可以逻辑清晰地分析区域特征,找出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并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

【知识导图】

阅读材料:

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思考:

黑河中游流域有哪些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

在农业发展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地形:

高山环绕,水汽难以进入;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稀少。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植被:

稀少,覆盖率低;

土壤:

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碎屑。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

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②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工程等开发建设不当。

2.水土流失的主要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

主要包括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开展土地复垦等

生物措施

主要包括植树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农业技术措施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间作轮作、套种耕作和提高复种指数等

3.次生盐碱化问题。

成因

自然原因

①地形:

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

②气候: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③土壤:

表层土层疏松

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危害

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④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环境效益

破坏后的危害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变暖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生态环境恶化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影响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自然灾害频发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锐减

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3.森林破坏的原因:

根本原因:

人口增长和贫困带来的生存发展需求。

直接原因:

①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②商业性木材采伐;③焚耕开垦;④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4.森林破坏的解决措施: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森林的选择性开采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③鼓励保护性的开发,如森林观光、生态旅游;④加强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⑤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

1.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

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湿地的功能:

生态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稳定;

降解功能:

水生生物可富集、吸收、降解污染物质;

调节功能:

调节气候(增加湿度,减小温差),调蓄洪水;

产出功能:

“资源宝库”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

其他功能:

旅游,航运。

4.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教学建议】

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习。

【题干】材料一 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图)以及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图(乙图)。

甲图乙图

(1)材料一中表现了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读材料二中的甲图回答:

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然而在水井的周围往往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如乙图所示)。

为什么?

【答案】

(1)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2)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逐渐向盆地的边缘迁移。

原因是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水源不足,绿洲被沙漠侵袭,人口向上游移动。

(3)在水井的周围,由于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造成草场超载,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解析】第

(1)题,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是荒漠化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

(2)题,由图可知,材料二中的甲图是我国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人口必定向有水源的地区迁移。

第(3)题,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斑点状荒漠化圈的形成是由草场超载造成的。

【题干】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其中在中卫和甘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

人们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在沿线的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内陆,气候干旱B.全球变暖,气候异常

C.地壳运动,地势上升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

2.采用扎设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来防沙、治沙,主要是因为(  )

A.可以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B.能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增加当地年降水量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3.为促进图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答案】1.A 2.B 3.D 

【解析】第

(1)题,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干旱。

(2)题,麦草方格沙障主要作用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另外还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但对增加当地年降水量作用不大。

第(3)题,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环境效益。

【题干】[2019·课标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cm高度范围内。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

【答案】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解析】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题干】(2019·课标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a、图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6分)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8分)

【答案】

(1)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

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答案】

(1)根据文字信息及b图,桉树耗水,使地下水位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不强;相比a图中较密集的天然次生林、灌丛对图示区域的水循环影响较大,截留的水分为下游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他植被(天然次生林,灌丛和沼泽)的变化,其原因在于“桉树主根很深,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题干】(2019·天津)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答案】

(1)C 

(2)B

【解析】第

(1)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蒸发总量减少。

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水的含盐量增加,大量鱼类可能死亡,鱼类密度会减小,故选项A、B、D错误。

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选项C正确。

(2)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艾比湖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耕地、灌渠增加,大量截留入湖河流水量造成的。

防止艾比湖面积萎缩的主要措施是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选项B正确。

【教学建议】

在对课堂知识讲解完,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以及练习精讲了之后,再用练习进行课堂检测,根据学生情况建议分3个难度层次:

易,中,难。

下图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景观和居民生产场景图。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双水村民居建筑特色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地形D.土质

2.该村生产方式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环境污染C.土地石漠化D.土壤盐碱化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双水村的典型民居为窑洞,是利用黄土在干燥时具有直立性的特点建造的。

第2题,双水村的牧羊活动(尤其是过度放牧)会破坏地表植被,引发水土流失。

3.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由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

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4.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农牧活动造成的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新疆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和地表径流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由题干可知,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2,由表1可知,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是111.32万km2,由此判断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故A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风蚀,故B错误;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故C正确;由表1可知,有人类活动的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面积相对较小,未利用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由此判断荒漠化大部分发生在无人类活动的地区,故D错误。

第4题,由表1可知,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土地,说明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不是人类活动,故A、B、C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风蚀和水蚀,即和近地面的水平气流(风)和地表径流的侵蚀有关,故D正确。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逐渐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

2019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

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

2.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B.植被多C.坡度小D.降水多

3.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C 2.B 3.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强,故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C对。

背风坡一侧风力侵蚀弱,应以沉积作用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A、B、D错。

第2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可使风速减弱,利于沙尘沉积,B对,A错。

此图沙丘迎风一侧坡度不小,C错。

沙漠区降水少,沙丘与风蚀坑降水差异不大,D错。

第3题,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②对。

该区域降水少,而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能生长常绿阔叶林,①错。

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③对。

沙漠地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④错。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

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

2019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如下图)。

据此完成4~5题。

4.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能源短缺,过度砍伐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5.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答案】4.C 5.D

【解析】第4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引水过多,使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树木死亡。

第5题,树木大量死亡,使林场的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

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

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

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

据此完成1~2题。

孔隙度(%)

含水量(%)

有机质含量(g/kg)

氮含量(g/kg)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注:

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

水与空气共存于土壤孔隙中。

1.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

2.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A.封山育林B.乔灌结合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C.林草结合D.乔木纯林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退耕还林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如果所种植的植被生长缓慢则生态效益较差,而刺槐生长迅速且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恢复土壤肥力,A错、B对。

该地黄土深厚、土壤干燥,C错。

木质坚硬的植被一般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在该地种植,D错。

第2题,读表可知,采用封山育林,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及氮含量都是最大的,所以其减轻土壤侵蚀作用最为明显。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

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

开封市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薯却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

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

(1)分析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

(8分)

(2)分析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有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

(8分)

(3)分析红薯种植加剧开封风沙活动的原因,并说明“冬小麦—红薯”模式能抑制风沙的原因。

(8分)

【答案】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多暴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量泥沙堆积地表。

(2)沙地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岗地利于排水,不易发生涝灾;起垄种植可加厚土层,且更易排水。

(3)开封冬半年气候寒冷,不适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