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docx
《滁州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滁州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滁州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
滁州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
2009-2013
(征求意见稿)
滁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九年十月十日日
前言
为加强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实现全市危险化学品安全形势稳定好转,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编制提纲》(2009~2013)通知精神,制定“2009~2013”年度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
第一章化工领域安全生产现状与形势
1.1化工行业基本情况
1.1.1在本地区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
滁州市地处皖东地区,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
由于靠近南京、上海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岩盐资源丰富地自然条件,合成氨和甲醇系列产品、盐化工以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较快,产品涉及农用化工、无机原料、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几十种化工产品,部分产品在国际、国内居于领先的地位,同时逐步形成了定远煤化—盐化一体化、来安精细化工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化工生产基地。
已形成年产合成氨20万吨、尿素15万吨、甲醇5万吨、20万吨甲醛、10万吨硝酸、6万吨二硫化碳等生产能力;天长市的船用油漆产业、来安县金邦医药化工等一大批精细化工企业异军突起。
全市加油加气站近310家,年销售量数万吨。
另外其它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也近200家,几乎渗透到每一个领域,所以化工行业在滁州市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2布局情况
我市化工行业的重点企业主要有生产合成氨和甲醇系列产品,二硫化碳以及油漆、医药中间体等化工企业。
正在建设中的定远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有万吨级的石油库5座,其它如加油、加气站、农药、化工经营等门点分布在全市。
具体布局情况如下:
滁州市县(市、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布点情况表
项目
琅琊区
南谯区
全椒县
定远县
凤阳县
明光市
天长市
来安县
加油站
22
25
37
45
33
44
69
35
加气站
2
1
油库
1
1
2
1
农药
9
176
136
化工经营
19
4
3
4
6
7
危化品
生产企业
3
5
5
3
1
2
11
9
1.1.3本地区的发展形势
我市定远县地处皖东西部,淮南线铁路穿境而过,交通运输便利,水源丰富,岩盐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20多亿吨,形成140万吨的开采加工能力。
发展盐化工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该县依托安徽省“861”重点工程、利用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的辐射和拉动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以集聚发展模式提高整体竞争力。
充分发挥定远县岩盐资源优势,将盐化工、煤化工相结合,积极推动煤化——盐化一体化及两碱相关产业链的延伸。
定远县盐化工配套综合产业,主要发展高附加值的两碱(纯碱、氯碱)及PVC深加工业、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实现与上游产品的对接和配套支撑,着力打造盐化工、乙炔化工、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集群和具有多种延伸化工产品,最终把定远县建成安徽省重要的盐化工基地。
我市来安县抓住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形成主导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依托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设立金禾化工园区。
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安徽省民营企业二十强之一,也是安徽省政府重点培育100“专、精、特、新”企业,企业现有装置能力为年产合成氨20万吨、尿素15万吨、硝酸10万吨、甲醇5万吨、香料2千吨。
金禾化工园区,在未来5年内将新增或扩建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化工企业10—20家,主要利用氨醇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食品添加剂和化工新材料。
随着《安徽省2009—2013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我市各县(市、区)积极招商引资,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有可能进一步推动化工行业,目前已有的发展势头,洁净高效的生产工艺得到提倡,落后产能将被淘汰,特殊化学品领域,尤其是化工新材料将引来新的发展机遇。
1.2本地区化工领域安全生产现状
市委和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平安滁州”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基础;建立了“三级政府、四级网络”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建立了安全生产监察队伍,将安全生产纳入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安全生产事故多发、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化工领域集中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对重大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实行“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严肃追究事故责任。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杜绝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化工领域的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2008年度未发生伤亡事故,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总体趋于稳定好转。
1.2.1事故情况
2008年度据统计,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82起,死亡263人,同比减少269起,减少死亡人数109人;分别下降24.4%和30%;重伤416人,同比减少282人,下降41.5%;直接经济损失1174.7万元,同比减少损失23万元,下降了2.9%。
化工行业未发生较大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
1.2.2重大危险源情况
截止2008年底,全市危化生产、经营、储存企业列入重大危险源的约有280家。
1.2.3事故隐患情况
我市广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通过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扩大排查面,提高整改率。
市、县两级注重强化工作落实力度,顺势将隐患排查工作向工业园区引伸,向中、小型企业引伸,向乡镇、街道引伸。
同时,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要求各生产单位对生产工艺、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组织、制度建设、劳动纪律、现场管理等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及时上报,切实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
抓好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中排查出的重大隐患整改“回头看”落实工作,对排查出的重大隐患未落实整改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专门下达了督促整改的通知。
市、县两级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由两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整改、销号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监督检查,跟踪督办。
2008年,全市共排查化工企业安全隐患118项,其中重大安全隐患3项,已治理达标或整改合格销号3项,重大隐患整改率100%,累计投入安全隐患治理资金13200万元。
1.2.4安全投入状况
一是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国家总局《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安全投入保障制度,足额提取安全费用,保证用于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能有效实施,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二是改造提升现有企业,逐步提高安全技术水平。
重点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装置以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工艺技术自动控制水平低的重点企业制定了技术改造计划,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在2010年底前,完成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通过装备集散控制和紧急停车系统,提高生产装置自动化控制水平。
三是新建的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装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选用安全可靠的仪表、联锁控制系统,配备必要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检测报警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等重点储罐设置紧急切断装置,提高装置安全可靠性。
四是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
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定期开展危险源识别、检查、评估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按照规定做好重大危险源备案工作。
重大危险源涉及的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设置远传和连续记录。
建立并严格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责任制,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压力容器及附件、应急预案修订及演练、应急器材准备等情况。
五是积极推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工作。
鼓励和支持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开发化工安全生产技术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使用安全技术。
在危险化学品槽车充装环节,推广使用万向充装管道系统代替充装软管,禁止使用软管充装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液化危险化学品。
积极应用HAN阻隔防爆技术对安全距离不足的加油(气)站的储油(气)罐进行技术改造。
1.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市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安全生产状况的好转趋势缺乏稳定性,有时存在反复。
2005年至2008年间,化工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化工行业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二是存在大量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2008年,市县共查出生产安全事故隐患10131多处,其中,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就发现事故隐患118处。
这些隐患若不及时加以治理,随时有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可能。
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长期以来,我市安全生产的投入不足,许多企业的技术装备较差,自动化程度低,以致企业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安全生产环境;教育培训不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和技能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历史阶段,体制改革过程中生产事故隐患增多难以避免。
随着改革的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使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但是,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生产单位的安全素质不高,重经济效益,轻安全投入,使职工的教育培训和安全生产技术、设备更新等基础性工作得不到保障,以致原有的隐患得不到治理,新的隐患又不断产生;
三是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队伍建设的滞后,机构人员不足,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人员中,真正具有化工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所占比重较小。
四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安全生产工作规律性认识不足,在抓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方面还存在差距。
1.4本地区化工领域安全生产发展趋势及预测
一是将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建成一批大中型化工企业集团;企业将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同时以市场为中心,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的重点也向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适销对路产品以及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转移。
二是将加快与国际接轨。
在努力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我市化学工业的地位,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我市化学工业的技术水平。
三是化学工业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将形成优势互补的化工区域布局,进一步加强化学工业的重组,形成在集团公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通过采用兼并、控股、收购、联合等市场运营手段,解决我市化学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占有率不高的问题,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是化学工业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基本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五是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逐步向专业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化转变。
随着全市化学工业的产业优化、结构调整、科技兴安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给全市化学工业安全生产创造有利的经济技术基础;化学工业安全生产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与目标
2.1指导思想、基本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按照“合理规划、严格准入、提升改造、固本强基、完善法规、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的要求,构建安全发展长效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集聚产业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进我市化工产业做强做大,安全健康发展。
2.2工作目标
2.2.1总体目标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综合防范体系和应急救援保障体系,严格安全执法,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危化企业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
到2013年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外部安全距离符合国家规范、标准,企业内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基本消除,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2.2.2阶段目标
⑴2009年至2010年目标
到201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体系、培训教育体系,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普遍得到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明显提高,“2009~2010”年,全市每年发生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较大事故起数不超过一起,职业健康危害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⑵2011年至2013年目标
到2013年,全市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化工行业从业人员万人生产安全事故的死亡率等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接近先进市的行列。
2.2.3分类目标
⑴伤亡事故控制目标
“2009~2013”期间,全市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起数及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基本杜绝重大、特大人身伤亡事故,工矿企业危险化学品事故重伤率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
全市80%的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市级危险化学品事故隐患全部得到彻底治理。
具体控制指标如下:
危险化学品:
2010年,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
特种设备:
2010年,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
火灾:
2010年,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3.5%;
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控制目标:
2010年,实现各行业全面开展定期检测检验工作的目标,全省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检查合格率达到80%以上。
⑵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重点加强县、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建设,到2013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
继续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队伍建设,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到2013年,各乡(镇)、街办都建立起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工作机构和专职管理队伍;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人员能满足工作需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和装备“五到位”;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推行安全生产从人治向法治,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从集中整治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从事故查处向强化基础管理,从主要防范伤亡事故向全面做好职业安全健康转变。
⑶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目标
到2013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信息网络体系、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应急救援体系、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中介服务体系、标准化和评估评价体系、责任考核体系和社会化监督体系。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显著增加,科技因素在降低事故发生率、大幅度减少重特大事故方面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⑷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目标
“2009~2013”期间,通过综合应用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全面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建立起市、县二级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监控体系;同时,设立各级政府安全专项资金,抓住重点搞好示范,使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监控,重大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
通过发挥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起基本适应安全生产需要的市、县政府和企业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⑸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目标
建立和完善全市安全生产监管电子政务框架体系,形成标准统一、功能基本满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使网络平台成为宣传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发布安全生产工作信息、开展行政服务窗口,成为办理行政业务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实现同其它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共享信息资源,提高办事效率。
⑹专项整治目标
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专项检查整治,防止和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对非法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关闭。
认真贯彻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和行政许可制度。
坚持“依法整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整治原则,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第三章主要任务
3.1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3.1.1地方政府级化学事故应急救援
建立三级应急救援体系,即市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县(市、区)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以及各县(市、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各种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和资源。
市生产安全救援指挥中心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协调指挥本地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工作;负责统一规划本地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工作;负责统一规划本地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组织、检查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查和备案工作;组织检查应急救援机构的应急准备工作情况;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培训和演习;分析预测重特大事故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建立与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总指挥中心的通讯与信息联络。
市生产安全救援指挥中心设立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专家组,为救援决策、指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各县、区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业务上接受市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指导,必要时,根据市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总指挥中心的指挥和协调,调集本地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力量实施跨县增援。
县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要统筹考虑本地范围内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与市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各专业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响应)中心相衔接,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响应迅速。
3.1.2企业级化学事故应急救援
化工企业本着自救为主、外援为辅的原则,根据企业重大危险源情况按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企业版)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重点企业必须成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应急救援器材。
其基本任务就是控制危险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群众防护和撤离、做好现场清消和消除危害后果。
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定期开展危险源识别、检查、评估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按照有关规定或要求做好重大危险源备案工作。
重大危险源涉及的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要有远传和连续记录。
要建立并严格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责任制,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压力容器及附件、应急预案修订及演练、应急器材准备等情况。
3.2化工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面向企业安全生产、面向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建设技术支撑体系是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工作。
根据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工作的需要,“2009~2013”期间,我市要进一步完善安全检测检验、安全技术推广与服务、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安全生产专家与安全生产监管紧密结合的体系,构建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推动和促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3.2.1中介机构
严格依法规范管理安全生产评价、培训、检测检验、咨询等安全生产中介机构,更好地为全市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根据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和我市安全生产及生产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全市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组织,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有序发展中介机构,同时要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中介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从而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高水平,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积极引导中介机构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
逐步建立起安全生产中介机构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
3.2.2专家队伍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安全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危险化学品专家组的技术支撑作用,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生产领域的重大隐患,有效监控重大危险源,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我市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和监管水平。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指导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积极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咨询服务,帮助指导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基础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成立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为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咨询服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家库,为专家参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创造条件;建立重大问题研究和重要制度、措施实施前的专家咨询制度;鼓励和督促中小化工企业聘请专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指导,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3.3执法与监督
3.3.1执法监督管理办法与制度
以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为契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监察工作的需要,加快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要根据《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精神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一岗双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监督检查、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监控整改、风险抵押和安全费用提取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3.3.2执法监督机构与人员
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是安全生产综合防范体系的核心。
近几年,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三级政府机构,四级监管网络”已建立并逐步完善。
要进一步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尤其是基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
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和手段,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
充分发挥各级安委会及办公室的作用,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3.4安全管理的培训教育
要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安全生产监察工作人员,分期分批进行执法能力培训。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机构建设,抓好企业法人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
逐步建立由学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宣传教育构成的全方位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体系,实现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的社会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通过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逐渐建立全社会安全生产的理念和安全生产的意识,促进安全生产的文化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3.5安全专项整治
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在危险化学品行业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项整治。
通过专项整治,促进所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促进全市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形成。
专项整治的重点是:
一是合理规划化工产业安全发展布局。
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按照“产业集聚”与“集约用地”的原则,确定化工集中区域或化工园区,明确产业定位,完善水电汽、污水处理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
2009年10月底前,完成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专门区域。
从2010年起,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必须在依法规划的专门区域内建设。
对没有划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专门区域的地区,投资主管部门不再受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立项申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不再受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审查申请。
新的化工建设项目必须进入产业集中区或化工园区,现有化工企业要有计划地逐步迁入化工园区。
二是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经营许可。
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审核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条件。
对首次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申请经营许可证且带有储存设施的企业,要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审核,审核要严格标准、程序、条件和时限,要把关键装置部位是否安装自动控制系统,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及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的周边防护距离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评价报告》是否与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一致作为审核的重点。
申请延期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一级或二级安全标准化企业,可直接办理延期换证手续的申请,监管部门并提出该企业下次换证时的安全生产条件,使其持续保持安全标准化标准。
三是要强力推进危险工艺生产装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