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章作用于心血管药物一.docx
《028章作用于心血管药物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8章作用于心血管药物一.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8章作用于心血管药物一
第28章作用于心血管的药物
(一)
第1节血管扩张药
一、概述
血管扩张药是指离体实验时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的一类药,表现为流量不变的情况下灌注压下降或需增加流量维持不变的灌注压。
临床研究时,因受体内许多因素的影响,血管扩张药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程度的评估,远较离体实验复杂得多。
临床上应用血管扩张药的理论基础来自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硝普钠等的经验。
而临床麻醉中早在50年代初就采用神经阻断药使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减少手术野出血。
这是血管扩张药用于临床麻醉的先驱。
近30年来,随各种床旁监测的发展,有条件对病人进行长期、安全的血流动力监测,为及时评定药物的作用,估计治疗效果及血管扩张药的临床使用提供了可靠保证。
本节主要讨论血管扩张药作用机理,临床选用药物的指征及常用药物。
(一)血管扩张药的作用机理
1、血流量的生理特点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学问题属于血流动力学的范畴。
血流动力学和一般的流体动力学一样,也遵循泊肃叶定律(Poiseuille’sLaw),即单位时间内血液的流量(Q)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P1—P2)以及血管半径γ的4次方成正比,与血管长度l及血液的粘滞度η成反比。
Q=(P1-P2)4/8l
血管的长度一般改变很小,但如血管半径增加2倍,阻力就会减少16倍,如果血压保持恒定,血流量就成比例增加。
这是我们应用血管扩张药的理论出发点。
但由于血管是有弹性和可扩张的,而不是硬质的管道系统,血液是含有血细胞和胶体物质等多种成份的液体,不是理想的均匀的液体,因此血流动力学除与一般流体力学有共同点外,又有它自身的特点。
2、血管扩张药作用机理
血管扩张药近年发展很快,药物众多,除少数药物作用机理不甚清楚外,大多数药物的作用机理有以下三种方式:
(1)受体依赖性血管扩张:
这类药选择性与血管壁受体结合,阻断了体内神经递质对血管壁上受体的作用,从而引起血管舒张,如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滞药哌唑嗪、酚妥拉明等。
(2)改变离子通道特性所致血管舒张:
如钙通道阻滞剂因能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可引起血管舒张,对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激活有调节作用;钾通道开放剂如米诺地尔(Minoxidil)通过增加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使钾外流增加,导致细胞膜超极化,使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难以激活,因而阻止了细胞外钙外流,同时促进Na+-Ca2+交换机制使细胞内钙外流,并使细胞膜内侧面钙储池中膜结合的钙增加,从而引起血管平滑肌松弛。
(3)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
硝基氢氰酸盐和有机硝酸盐类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或直接作用,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增加环磷酸鸟苷(CGMP),从而加速肌浆球蛋白轻链脱磷酸化,阻止肌浆球蛋白和肌动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一氧化氮是一个有效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并且主要通过这种机制起作用。
(二)血管扩张药应用的临床意义
心排血量主要取决于心率、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力。
这些参数相互配合,互相依赖,以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性。
依据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周围血管阻力,在心功能正常的心脏,应用扩血管药降低周围血管的阻力,可在心排血量很少改变的情况下使动脉压下降,达到控制性降压的目的。
在衰竭的心脏,血管扩张药使周围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减轻衰竭心肌泵血时的负荷,心排血量相应地增加,其结果可不发生动脉压下降,因此,就药物作用机制而言是完全一样的,但由于两者循环系统状况不同,用药的目的与要求不同,血管扩张药就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心力衰竭重要的机制之一是左心室功能损害,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以及慢性压力或容量过荷,如高血压与瓣膜性心脏病变等。
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力降低,引起每搏量和心排血量降低,使重要器官和组织的血流不足和相应的静脉系统血液淤滞。
与此同时,循环系统固有的代偿机制和交感神经系统张力增高、循环血流中儿茶酚胺浓度增加,以及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代偿作用,得以调整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和心率,使每搏量和心排血量增加,达到新的平衡。
问题是每个代偿机制有其有利的方面,但也会对心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害处。
心动过速、心肌收缩力加强会造成心肌氧需要量不成比例的增加,出现心肌氧供需之间的失衡。
钠和水潴留,循环容量增加,使心室的前负荷增加,虽可通过Frank-Starling机制增加心排血量,但随着舒张末期容积的增加,心室扩张、心肌耗氧增加,与此同时常伴有肺血管压力和周围静脉压的增加,从而引起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更为重要的是低心排血量病人,代偿性地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将进一步影响心功能。
随着周围血管阻力的增加,更增加了心脏血时的阻力,使每搏量和心排血量进一步减少而形成恶性循环,使病人处于固定的低心排状态和周围血管阻力不成比例的增加,如图28-1所示。
此时采用血管扩张药,适当阻断代偿过程,降低心脏的排血阻抗,就可以改善整个循环动力功能。
从图28-2也可以看出周围阻力对心搏量的影响。
心功能正常时,心排血阻抗(后负荷)增加,心室每搏量改变甚小;中度心功能不全时,阻抗增加即引起较显著的心室每搏量降低;严重心功能不全时,心室射血阻抗轻微增加就可引起心室每搏量剧降,这表明循环机能不全。
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力实际上已经固定,此时心脏作功和心排血量主要由周围循环阻力决定。
临床实践证明,心力衰竭时周围血管阻力的增加并不是一个有益的生理代偿机制。
采取扩血管药治疗,可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加的心衰病人心排血量增加,而动脉压并不一定下降。
同样,心力衰竭病员常并有静脉系统过度收缩,应用血管扩张药使静脉扩张,就可使心室充盈压降低,肺静脉和周围静脉压下降,从而使呼吸困难和肺水肿得到改善。
图28-1(用原版图29-1)
心排血量降低代偿性增加周围血管阻力以保持动脉压,然而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后阻碍左心室射血,引起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
图28-2(用原版图29-2)
血管扩张药本身对心肌收缩力并无直接作用,但由于药物对前、后负荷的影响,可使心室内压和心室容量降低,从而降低心肌需氧。
应用扩血管药后,倘若主动脉舒张压未发生显著的改变,由于心室内压的下降,则心肌灌注梯度(主动脉舒张压-左心室舒张压)增加,心肌有效灌注压增加,对改善心内膜下区的缺血特别有利。
(三)血管扩张药的适应证
临床上应用血管扩张药的主要适应证见表28-1。
血管扩张药的临床应用,最早见于手术期间控制性降压,不久即用于治疗恶性高血压和高血压危象。
直至1969年酚妥拉明和1972年硝普钠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和慢性顽固性心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才使这类药物应用不断推广。
由于这些药主要作用于周围血管,一般对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无直接影响,经静脉给药效应快且容易控制,目前在急性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伴有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升高和外周阻力增加的病人,采用血管扩张药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措施。
此外,心脏存在机械性损害如二尖瓣、主动脉瓣返流和室间隔缺损,特别是乳头肌或室间隔梗死引起的急性二尖瓣返流或室间隔破裂引起的心内左向右分流病人,应用血管扩张药的治疗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
存在急性二尖瓣返流时,由左心室排出的血液有两个去向:
经主动脉瓣口排至主动脉和经二尖瓣口返回至左心房。
其相关排血量取决于排血时此二口径对排血的阻力。
主动脉压力越高,心室收缩时返流至左心房的血量越多,有效的心排血量就越少。
因此使用血管扩张药降低主动脉内对左室射血的阻抗,使向前的心排血量增多,从而降低经二尖瓣的返流量。
图28-3示急性心肌梗死伴严重的二尖瓣返流。
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压可见到左心室收缩时,由于血液返流而出现高大的V波,波峰值可达到70mmHg,病人有肺水肿和严重的呼吸困难,常规的治疗无效。
经应用硝普钠后,动静脉扩张,前向性心排血量增加,高大的V波消失,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迅速回至正常,临床症状缓解,为其后的手术治疗创造了条件。
同样,血管扩张药可降低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引起的主动瓣关闭不全的反流量和室间隔破裂后的左至右分流量。
至于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慢性二尖瓣返流、主动脉瓣反流、虽然该类药可产生类似的血流动力改善,但长期疗效尚难肯定。
表28-1血管扩张药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1、手术期间控制性降压
2、缺血性心脏病
(1)周围阻力增加使心肌氧耗增加的情况
(2)急性心肌梗死
3、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和恶性高
血压等需急速降压的紧急情况
4、心力衰竭
(1)急性和慢性难治的心衰
(2)有并发症的心肌梗死,如心源性休克、急性二尖瓣返流或室间隔破裂
(3)慢性瓣膜病变,引起二尖瓣或主动脉瓣返流
(4)心脏手术后,特别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
(5)急性肺水肿,主要是心源性
图28-3(用原版图29-3)
心脏手术,特别是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后循环功能不全、低心排血量是常见的并发症。
自从扩血管药应用以来,特别是联合应用正性肌力药,已使治疗效果得到了提高。
在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手术后,有一部分病人需用扩血管药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只要有指征,手术后应及早应用。
治疗应用血管扩张药的基本指征是周围血管阻力升高和(或)心室充盈压升高。
必须认识到,心功能不全病人对血管扩张药的血流动力效应与正常人不同,主要由于基础状况不同。
图28-4显示药物引起静脉扩张可使正常人或充盈压未增高的病人每搏量减少,导致低血压和反射性心动过速,这在控制性降压病人中经常见到;而在充盈压升高的病人由于每搏量增加,动脉压可不变或升高,心率无明显的改变,因此,在循环功能不全的病人,若心室充盈压不高,原则上要避免使用血管扩张药,万一需要,则应同时补充血容量。
图28-4(用原版图29-4)
血管扩张药治疗的主要问题是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其实,用血管扩张药治疗时,在不引起动脉压的显著下降时就可发挥良好的效果。
表28-2表示药量与血流动力效应的一般规律。
小剂量时心排血量增加,肺毛细血管楔压或左室充盈压降低,动脉压则很少改变;剂量中等时,进一步增加心排血量和降低充盈压,同时伴有动脉压轻度下降;大剂量时,由于显著的血管扩张,心排血量、充盈压和动脉压均下降,药物作用由有益变成有害,且常伴有代偿性心率增加。
表28-2血管扩张药不同剂量对血流动力学的的作用
药物剂量
心排血量
肺毛细血管扩张
动脉压
小
↑
↓
←→
中
↑↑
↓↓
↓
大
↓↓
↓↓
↓↓
个体间对血管扩张药的耐受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在应用时应遵循控制性降压的原则。
治疗用药时应先用小剂量药试探,依据血流动力学效应逐渐加量,以达到理想的血流动力效应。
为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必须进行多方面的监测,如连续监测动脉压、心电图和中心静脉压,观察周围循环状态、肢端温度、色泽;记录尿量、并定期测定动脉血气和pH。
若能直接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心排血量则更理想,由此可计算出肺血管和周围血管阻力,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一般认为在用血管扩张药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肺毛细血管楔压不低于15~18mmHg,中心静脉压在正常范围。
血压在正常范围的病人,用药后收缩压下降一般以10mmHg为限。
用药后如出现临床症状改善,指(趾)端逐渐温暖红润、尿量增加、脉搏强而有力,脉压增宽等征象,即使不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心排血量,亦可证明药物发挥了有益的治疗效果。
(四)血管扩张药的分类
最近几年对许多血管扩张药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新药也不断出现。
这些药物虽然在药理上属于不同种类,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作用。
依据药物的作用部位和机制可分类如下,见表28-3。
目前,围手术期中常用的扩血管药物主要是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药、钙通道阻滞药及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也常用于术前控制原发性高血压。
依据药物对动静脉的不同作用程度,可分成三组:
(见表28-4)第一组主要扩张静脉,如硝酸酯、亚硝酸酯和咪噻芬等;第二组主要扩张小动脉,如酚妥拉明、肼苯哒嗪等;第三组对动脉和静脉具有相互平衡作用,引起动、静脉扩张,如硝普钠、哌唑嗪和巯丙脯酸等,这样的分类只不过表示不同药对动、静脉的作用有程度方面的差别,并不意味着药物单纯地引起动脉或静脉的扩张。
再者,不同病人,周围循环状况不同,对血管扩张药的效应也不同;就是同一个病人,不同的治疗阶段,药物引起的血流动力作用也会有差别。
因此上述的分类只是提供临床上选药的方便。
表28-4是常用的血管扩张药对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影响。
表28-3血管扩张药作用部位和机制
作用部位和机制
药品
交感神经节阻滞
季铵、六烃季铵、环轮宁、戊双吡铵
非季度铵类:
樟磺咪芬、美加明、3甲哌啶
肾上腺素能神经组滞
胍乙啶、利血平
肾上腺素能受体α阻滞
哌唑嗪、乌拉地尔、酚妥拉明
直接血管平滑肌松驰
硝普钠、硝酸酯和亚硝酸酯类
肼苯哒嗪、双氢肼苯哒嗪等
钙通道阻滞(慢通道阻滞)
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卓、尼卡地平等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
卡托普利
钾通道开放药
吡那地尔、米诺地尔
表28-4对动静脉作用程度不同的血管扩张药
药名
对动脉(A)或静脉(V)的相对作用
硝酸酯
V>A
亚硝酸酯
V>A
咪噻芬
V>A
酚妥拉明
A>>V
肼苯哒嗪
A>>V
米诺地尔
A>>V
钙通道阻滞剂
A>>V
转换酶抑制剂
A>V
硝普钠
A=V
哌唑嗪
A=V
表28-5常用的血管扩张药的血流动力效应
药物
静脉张力
小动脉张力
心率
血压
心排血量
左室充盈压
酚妥拉明
↓
↓↓
↑
↓
↑↑
↓↓
硝普钠
↓↓
↓↓
←→
↓
↑↑
↓↓
硝酸甘油
↓↓
↓
←→
↓
↑
↓↓
咪噻芬
↓↓
↓
←→
↓
←→或↑
↓
二、常用的血管扩张药
(一)神经节阻滞药
这是一类能阻滞神经节传导功能的药。
这类药主要是通过与神经节细胞内N1胆碱能受体竞争性结合而发挥作用。
一般分季铵类和非季铵类二类,前者如六甲溴铵等,后者如樟磺咪芬等,这类药物作用于交感、副交感神经节,使节前纤维末梢释出的乙酰胆碱不能与神经节内相应的受体接近或结合,因此,神经节的兴奋传递暂时中断。
常用量时,交感、副交感系统一并阻滞,除血压下降外,还有各种副交感神经阻滞的副作用。
1、药理作用
(1)心血管系统这类药可以产生强烈和迅速的扩血管作用。
因此主要用于控制性降压和急需降压的重度高血压或高血压危象病例。
心率常可因血压下降而轻度加快,心排血量常常降低。
其作用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节被阻滞,周围血管张力下降,总外周阻力降低,加上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所致。
(2)胃肠道等器官由于副交感神经节阻滞,副交感兴奋性下降,从而降低胃肠道运动及肌肉张力,减少唾液,胃液等分泌量。
膀胱肌张力降低可影响尿排空。
此外,尚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瞳孔散大及肌麻痹。
2、体内过程注射给药后,大部分以原形由肾脏排泄。
3、常用药物
(1)六甲溴铵(六烃季铵,hexamethonium,C6)此药使动、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而致血压降低。
治疗用药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控制性降压时,成人静脉注射50~100mg,收缩压可降至8.0~9.33kPa(60~70mmHg),持续30~50min。
为防止用药后血压骤降,可先静脉注射试探量5~30mg,然后按需分次注射20~30mg,总量一般不超过100mg。
由于药物作用时间长,一旦血压下降就可维持于低水平而保持血压平稳,但付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多,以及用药过程中可出现代偿性心动过速和血压不易下降,因此目前已少用。
该药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受损病人要慎用。
(2)樟磺咪芬(三甲噻芬,trimethaphan)商品名阿方那特(arfonad)。
此药除有神经节阻滞作用外,还能直接扩张血管平滑肌和释放组胺,因此降压作用强而较少依赖体位。
一般用0.1%溶液静脉滴注,调节滴速就可控制血压下降的程度和速度。
作用迅速,低血压的调节和控制都比较容易,停药后血压迅速回升。
缺点是降压过程脉率常增快,严重时伴有心律失常,用于青壮年容易出现快速耐受性。
此药有释放组胺作用,诱发支气管痉挛;还可阻滞神经肌肉传递。
心功能不全病人治疗多不采用。
在高血压伴进展性心肌梗死病人用药后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明显下降,心脏指数有轻度升高。
通常用0.1%浓度静脉滴注,一次用量不宜超过250mg。
若与硝普钠合用,则心率增快程度降低,不易出现快速耐药性。
此药代谢途径与琥珀胆碱类同,大部分由胆碱酯酶破坏。
为此,与琥珀胆碱并用时应慎重。
此药约有30%不经降解由尿迅速排出。
(二)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滞药
α受体阻滞药选择性地与α受体结合,阻断了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对α受体的作用。
根据对α受体的亚型作用,α受体阻滞药又分为:
①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乌拉地尔、特拉唑嗪(terazosin)和多沙唑嗪(doxazosin);②α2受体阻断药,育享宾;③对α1和α2受体均有阻滞作用,如酚妥拉明和苯苄胺。
1、哌唑嗪(prazosin)是喹啉类衍生物,对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有高度亲和性,是节后α1受体竞争性拮抗药。
通过阻断小动脉和静脉α1受体产生降低血压的作用,对α1受体的选择性作用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药物较非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如酚妥拉明)很少产生反射性心率加快作用的原因。
由于具有受体选择性,因此不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对自身释放的负反馈调节机制(通过突触前膜α1—受体)。
相比之下,酚妥拉明可同时阻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受体,结果导致交感神经元反射性兴奋,使作用于β受体的递质释放增加,相应地心率也加快。
哌唑嗪除对突触后膜α1受体有阻滞作用外,还通过对磷酸二酯酶的抑制作用而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此药对动脉和静脉均有扩张作用,可均衡地减轻衰竭心脏的前、后负荷,从而改善心功能。
其作用基本类似硝普钠或同时口服肼苯哒嗪和硝酸酯的效应。
在高血压患者中,快速或长期给予哌唑嗪可使总外周阻力下降,血压降低,而仅伴有轻微的代偿性心率加快。
哌唑嗪亦可有效地控制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术前高血压,当并用β受体阻断药时尤为有效。
哌唑嗪口服后容易吸收,服药后1~2小时达到血浆高峰浓度,半衰期约3~4小时。
97%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肝病或肝血流降低的病人血中药物浓度可升高。
哌唑嗪目前仅有口服制剂,可用于术前原发性高血压或嗜铬细胞瘤术前的降压,亦可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等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开始口服0.5mg,观察反应后每次给1mg,每日三次,逐渐增至3~9mg/日,即能取得疗效。
个别病人每日需15~20mg。
急性病人首剂口服1mg,观察反应后,按个体差异给3~5mg,每4~6小时一次,常可起到抢救作用。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心悸、头痛、口干和视力模糊等。
2、乌拉地尔(urapidil)商品名压宁定(ebrantil)为苯哌嗪取代的尿嘧啶衍生物,具有外周和中枢的双重作用机制。
其外周作用主要为阻断突触后膜α1受体,使总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扩张血管。
同时也有轻度的α2阻断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
中枢作用主要通过激活5-羟色胺1A受体,降低延髓心血管中枢的交感反馈调节作用。
在控制高血压时,静脉注射乌拉地尔后2~5分钟,即可产生降压作用,同时总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下降,而心率和心排血量变化不大。
超声心动图显示治疗前后左心房与左心室直径减小,而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增加。
静脉应用乌拉地尔,由于心脏的负荷减轻,可使衰竭的心脏增加每搏心排血量和心脏指数。
口服乌拉地尔缓释胶囊后4~6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此药在体内迅速代谢为对羟基化合物、芳环邻脱甲基化合物和脲嘧啶环N-脱甲基化合物,50%~70%原药及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余下的通过粪便排泄。
口服缓释胶囊可用于各种类型高血压的治疗。
其静脉针剂可用于高血压危象的治疗。
因其降压作用缓和、安全,尤其适用于治疗麻醉诱导、维持和恢复期间的高血压反应、治疗口腔、颌面、颈部短小手术时出现的血压增高。
治疗高血压急症时常用剂量25~50mg,亦可用0.5%溶液持续静脉点滴。
3、酚妥拉明(苄胺唑啉phentolamine,regitine)长期来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手术期间控制血压骤然升高。
此药既有突触前α2阻断作用,又有突触后α1受体阻滞作用,并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
本药对动、静脉均有扩张作用,但对小动脉扩张作用更强。
酚妥拉明阻滞突触前α2受体,可间接地引起儿茶酚胺释放,使心率增加和正性肌力作用。
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输注酚妥拉明后常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周围和肺血管阻力降低,肺动脉压和左心室充盈压降低,并伴有平均动脉压轻度至中度降低,大多数病人右房压也降低。
左心衰竭伴左心室充盈压升高的病人用药后排血量和每搏量增加约40%,充盈压下降30%,如果病人左心室充盈压不高,则心排血量和每搏量可以增加、不变或降低。
酚妥拉明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比硝普钠或硝酸酯显著,更适合急性心梗后的心功能不全,但其引起心动过速的不良反应限制了本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剂量过大会引起血压过低,处理方法:
①改变病人体位,增加病人回心血量;②加速输血、补液;③停止应用对心血管系统有抑制的其他药物;④应用α肾上腺能受体兴奋药如苯肾上腺素。
目前酚妥拉明主要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控制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的高血压。
此外尚可用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低心排综合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治疗用药以0.1mg/min的速度滴注,依据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效应逐渐增至0.5mg/min,一般用量不会超过20μg(kg·min)。
(三)改变离子通道特性所致血管舒张
1、钾通道开放药众所周知外向性K+离子流在大多数细胞类型中引起除极和维持膜电位的作用,近年对个体化的K+通道分子特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它们构成多种多样的完整浆膜蛋白家族,这些家族的K+离子传导对每一种家族是特异的,并受许多因素包括跨膜电压的改变、细胞内钙活性和细胞内ATP水平以及其他机制的调节。
K+通道亚型的分布是组织和细胞类型特异的,允许作用于特异K+通道家族的药物具有可能相对地选择性组织药理学活性的可能性,这为研制高效特异的临床心血管用药提供了一个途径。
在血管平滑肌,外向性K+离子传导增多引起细胞超极化,减少Ca2+进入,导致血管松弛。
经典的直接作用血管扩张剂为二氮嗪和米诺地尔。
而尼可地尔(nicorandil)、吡那地尔(pinacidil)和克罗卡林(cromakalin)是新一代K+通道的代表药,在血管扩张药中显示独特的作用谱。
与米诺地尔一样,尼可地尔主要扩张小动脉,在动物实验和心力衰竭病人中它能有效地扩张心外膜冠状动脉和降低前负荷。
尼可地尔、和克罗卡林已在人体试验过。
主要针对高血压和心绞痛,与这一类较老的直接扩血管药比不仅确实有效,而且有较好的耐受性和较少的副作用,且区别于硝酸盐类扩血管药,尼可地尔的抗心绞痛作用以及该药持续降低左心室充盈压的能力并无耐受性。
但与应用任何一类新药及新一类扩血管药一样,其在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有待大规模随机对照和临床试验予以评估。
(1)吡那地尔(pinacidil),英文异名为pindac,分子式为C13H19N5,分子量245.3,通过开放血管平滑肌细胞膜K+通道,促K+外流,使细胞膜超极化,从而使血管平滑肌舒能和血压下降。
口服给药后1~3小时,降压作用达峰值,但持效较短(6小时内),降压时,心率反射性加快。
如服用其控释胶囊剂,作用时间可达8~12小时。
吡那地尔还能逆转左室肥厚和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胆固醇)。
口服易吸收(其控释胶囊剂的生物利用度为57%),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9%~65%,主要在肝内代谢,吡那地尔及其代谢物的半衰期分别为1小时及3~4小时。
临床上主要用于轻度及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与β受体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