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3039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docx

《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docx

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

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

一、走近作者孔子(公元前公元前)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

岁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

直到岁时才做了主管司法的司寇。

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其思想核心为“仁”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的弟子相传有人著名的有余人。

同时他还整理《诗》《书》《礼》《乐》《周易》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二、相关知识《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哲学思想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

东汉将其列入“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现存《论语》共篇各篇的题目并无特定的含义一般都是以每篇第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论语》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见解、社会理想和教育主张它是一本儒家思想的“教科书”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各篇的内容如下:

《学而》篇共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的内容。

《为政》篇共章内容主要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名句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

《八佾》篇共章内容主要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名句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等。

《里仁》篇共章内容主要涉及义与利的关系、个人的道德修养、孝敬父母等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名句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

《公冶长》篇共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

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名句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

《雍也》篇共章内容涉及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和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名句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

《述而》篇共章内容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等。

名句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泰伯》篇共章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教育思想、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等。

名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子罕》篇共章内容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等。

名句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

《乡党》篇共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以及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

名句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等。

《先进》篇共章内容涉及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及“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和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等。

名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

《颜渊》篇共章。

内容涉及为仁、为政以及处事的道理办法等。

名句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

《子路》篇共章内容包括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等。

名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

《宪问》篇共章内容包括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名句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等。

《卫灵公》篇共章内容涉及孔子的“君子小人”观、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等。

名句有“无为而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仁不让于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道不同不相为谋”等。

《季氏》篇共章内容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名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等。

《阳货》篇共章内容包括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仁的进一步解释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

名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等。

《微子》篇共章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名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等。

《子张》篇共章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对殷纣王的批评、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等。

名句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也犹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等。

《尧曰》篇共章主要谈到尧、舜、禹、汤的善政和孔子关于治理国家事务的基本要求。

名句有“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等。

《论语》虽然只有多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在政治、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等方面孔子都有深刻的见解。

概括地说它对后人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孔子很重视“周礼”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

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施行。

【经典链接】()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译文】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说: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

“请问实行仁的纲目。

”孔子说:

“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

“我虽然愚笨也愿意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樊迟问仁。

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译文】樊迟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

“平常在家时要恭恭敬敬在外办事的时候要认真谨慎待人接物时要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为基本内涵。

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认真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在孔子看来“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经典链接】()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

“出门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庄重。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在诸侯做官、为诸侯做事时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时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

“我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译文】子贡说:

“假若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吧?

”孔子说:

“这何止是仁呢简直是圣了!

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

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行仁的方法。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将“仁”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

他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

而为政者的最主要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关注民众需求宽刑法而重教化。

【经典链接】()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译文】孔子说:

“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他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译文】孔子说:

“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在这里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廉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

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罚、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二)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论。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态度提出“温故而知新”(《为政》)的学习方法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经典链接】()子曰:

“由诲女!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译文】孔子说:

“仲由我来教教你!

你懂得这个道理吗?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评析】孔子这句话的含意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

聪明的人能正视自己的无知。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译文】子贡问道:

“为什么给孔圉一个‘文’的谥号呢?

”孔子说:

“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虚心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为‘文’。

”【评析】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

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敏而好学”就是聪敏勤勉而好学。

“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虚心请教为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

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

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

“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用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

“只是学习却不动脑子思考就会迷茫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从教育的角度看孔子特别注重因材施教。

【经典链接】()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译文】孔子说:

“具有中等水平以上资质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具有中等水平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为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译文】子路问:

“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

”孔子说:

“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去实践它呢?

”冉求问:

“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

”孔子说:

“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

‘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

‘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

‘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

”孔子说:

“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压压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有的不同情况做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

【经典链接】()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译文】孔子说:

“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方面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方面的情况(就是说不能由一件事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要再去教他。

”【评析】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借鉴。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译文】子贡说:

“贫穷却不谄媚巴结别人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

“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裕而喜好礼啊。

”子贡说:

“《诗经》上说:

‘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制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后还要打磨。

’那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孔子说:

“子贡呀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诗经》了告诉他以往的事情就能推知道将来的事情。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论语》中还有许多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极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堪称至理名言。

【经典链接】()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译文】孔子说: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这里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自古就是人们熟知的至理在今天仍不失为精辟之见。

()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译文】孔子说: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

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译文】孔子说: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

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孟子曰: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如何才能成为君子?

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

两段材料都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都在讨论关于君子的问题。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内在品德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人们要经过长期的修养磨炼才能表现出文质彬彬的风采。

而这样的文质彬彬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

孟子认为君子做人应该有原则会“仁”会“礼”该仁则仁该礼则礼否则就成了任人欺辱的滥好人。

君子爱人敬人会爱会敬爱敬有度更知自爱自敬为了爱人尊敬人而委屈了自己做不了君子。

答案:

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附【译文】①孔子说: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②孟子说: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

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

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论语·乡党》: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

’问马。

”()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①②【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

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

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第一种译为“马房烧了。

孔子退朝回家问道:

‘伤人了吗?

’没有问马”。

第二种译为“马房烧了。

孔子退朝回家问道:

‘伤人了吗?

’(回答说:

)‘没有。

’接着询问马的情况”。

答案:

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

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

而后一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意思是对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建立在自重、自爱、自强基础上的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其核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

答案:

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福建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②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③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答:

()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

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