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说课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8373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说课稿.docx

《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说课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说课稿.docx

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说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的一节综合复习课。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并且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所以造成学生学习差异比较明显。

空间观念较强的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空间观念较差的中下层生(特别是学困生)对此知识是一知半解的,有的能说出公式,但不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有的概念不清晰,导致求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混淆;少数学生则公式不熟练。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是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发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将内在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进一步明晰面积单位的大小,以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三、方法的选择

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实际上就是学生将已有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编排,进而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此,我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为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研讨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争把整理复习过程变为动态的自主探究过程。

四、教学程序设计

层次一:

明确任务,构建知识网络。

课一开始,直接出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看书,说说这章学过哪四个主要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拟出一个提纲,并将这几个知识点板书出来。

这样开门见山,学生一下子就可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置身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氛围之中,一种强烈的参与欲望油然而生。

层次二:

回忆整理,解决疑难。

学生根据提纲回忆知识点,把整理的结果填在学习卡里,形成知识网络。

这样一来,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由学生主动参与,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学生对于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便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对学生存在的疑问,我把问题输入课件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

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指点。

比如学生容易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淆,就运用课件演示,说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

这样设计意在放手让学生大胆说,让他们拥有展现自我的空间。

层次三:

探究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为巩固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1.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如果知道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请问它的面积是多少?

如果要在教室的天花板一周围上装饰线条,需要多少米线条?

2.小刚房间的一面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有一扇窗面积是3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3.一辆洒水车每分行驶6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9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4.一张长方形的纸,长9厘米,宽4厘米,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小明用3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6.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18厘米,宽9厘米,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拼成的两个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是多少?

课快结束时,我还出示了一道思维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一个农民伯伯把两块同样大小的地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

有一天,哥哥给他的地围上了篱笆。

弟弟用同样长的篱笆去圈,结果发现篱笆不够围一圈。

这时,两兄弟发生了争执,都认为对方的地比自己的大,认为老父亲不公平。

6面积: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单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进行单位换算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今后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打基础。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要求,我制定本课的三个目标: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单位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及其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区别。

  二、说教法

  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

基于新课程“教师的教不再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探索知识的平台”的理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对终身发展长久起作用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

复习已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建构“面积单位间进率”数学知识,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与同学合作交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具准备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直尺。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同学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

  ……万  千  百  十  个

  

(1)谁和谁是相邻的数位?

  

(2)相邻的两个数位的进率是多少?

  2、在我们学过的单位里,有没有邻居?

它们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时  分   秒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吨  千克 克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课题

  (在复习已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提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入衔接自然,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课后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看看课题,你想在这节课里学到什么知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出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这是一个……?

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该怎么办?

  指名答

  

(2)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正方形卡纸和直尺,大家一起寻找答案。

同桌二人合作,测一测、算一算,这张卡纸的面积是多少?

然后回报结果。

  有的学生测得卡纸的边长是1分米,算出其面积是1平方分米;有的学生用厘米做单位测得卡纸的边长是1厘米,算出其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根据大家的测量计算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鼓励学生的各种想法。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以上环节重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100,请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是多少?

  有学生会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确,有什么依据来说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鼓励学生结合已经写出的板书内容,独立思考。

如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请求帮助。

  (因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经历,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就是100。

与同学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说理达到条理性和完整性。

  学生汇报,教师边板书:

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厘米×100厘米=10000平方厘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

小小年纪的你们就能用寻找证据的方法来证实某一种想法是否正确,这种数学思想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愿你们将来成为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3、归纳总结:

  认真观察板书内容,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

1米=10分米,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米=10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对应的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还发现1米=100厘米,那么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有条理的板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疏通知识网络,很好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就是新知识的“再创造”的具体体现。

  (三)巩固运用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5米=( )分米

  30平方米=( )平方厘米

  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00厘米=( )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 )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 )

  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 )

  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分米。

   ( )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0分米,宽比长少10分米,这个花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每平方米可种6棵荷花,这个花池一共可以种多少棵荷花?

6面积: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二

一、分析教材

  面积单位间进率是《人教社》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位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这部分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同时它也是学生在以后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设计本课时我们力图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获得多种感观认识,抽象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我们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明了活动目的,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体验。

  二、说教材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

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

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

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三、说设计意图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组的教师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先后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下面仅结合课堂教学中的三大环节(开课、活动操作、练习设计)来简述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及我们对每种设计的感受。

  1、第一环节开课的研究

  关于开课的研究,第一次试教,学生回忆长度单位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到面积单位的研究。

这里教师让学生通过画1cm、1dm的线段,1cm2、1dm2的面积来引入。

第二次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dm210cm2)让学生猜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会选择以平方分米为单位来描述大小,当老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进行覆盖发现多了一点,给学生制造研究的动力,学生用低级面积单位去描述,并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思考展开对面积单位的进率的研究,第三次试教叶靓老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图形,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让学生选择手中的学具研究得出三种图形的面积。

由于3号图形是1dm2也就是100cm2,从而揭示cm2与dm2之间的进率。

第四次试教我们回归课本,从回顾长度单位的进率迁移到对面积单位的进率的学习。

  这四次开课研究每次的侧重点不同。

第二、三次的导入设计突出了面积单位的应用价值,试教发现分散了教学重点,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认知障碍,重点不够突出。

  而第一、四次开课研究目的性更强,直接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索。

尤其是第四次的教学设计借用多媒体使学生对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有效的排除了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这一知识点产生的负迁移效应。

  2、第二大块:

探研活动的教学设计

  这一个教学环节我们设计了很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第1次是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叶老师把学具全部提供给学生,学生活动内容丰富有摆一摆,有用面积计覆盖、有用尺量一量等,但我们发现容易造成小组活动混乱,我们应引导他们有条不紊地操作,而今天叶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二种学具进行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

首先让学生思考和选择工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先思考、再动手)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展开研究。

不同的方法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样,通过猜想、研究、验证等一系列的过程,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发现、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学会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习的意识。

  对于书本的使用,叶老师也没有忽略,教学完这一环节后叶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学会用教材来学习,必竟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

  3、第三大块,练习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课堂上,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叶老师结合日常生活情形丰富特点,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应用,促进自身主动发展。

学生探索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有一种应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结果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马上引入实践应用。

  本节课,我们对练习的设计有这样一个思考

  “本课我们到底练什么?

  虽然这节课我们认为:

是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如果练习仅仅停留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是不够的。

  我们的看法:

  1、继续夯实对面积单位进率的认识,所以在叶老师的练习中出现了针对实际物体填写合适的面积单位,再对面积单位进行换算的练习形式。

  2、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填空、连一连、实际应用。

  能有效帮助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如何使练习具有延伸课堂的效果

  对于一节课的学习是不是就是40分钟?

答案是否。

  教师在课常上教给学生的知识与方法如何换变成学生的能力,怎样让学生的学习延续到40分钟以外?

在本节课中,叶老师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得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叶老师在课的最终提出的思考题给予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研究的目标,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数学思想去继续研究。

6面积:

公顷、平方千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84页。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

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

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

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目标的确定: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四、说教法和学法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

  五、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口算训练:

(3分钟)

  300×20=    100×10=    13×100=    20×500=

  40×200=    3×400=     50×70=     600×30=

  700×10=    800×20=    15×20=     30×14=

  

(二)、复习旧知,揭示课题(3分钟)

  1、说出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指名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并说出换算的方法。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

  9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3、(出示84页主题图)

  谈话引入:

同学们刚才看了这么多图片,体育场、森林、首都北京的面积都很大,测量这种较大的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

公顷、平方千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位新朋友。

(板书课题)

  (三)、以标导学,探究新知:

  1、自学提示:

(2分钟)

  ①自学课本84页,划出重要的句子。

  ②认识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③阅读“生活中的数学”,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学生自学(7分钟)

  师:

自学时想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每个知识点可用横线划出,疑难问题要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自学过程,掌握学生自学信息。

  3、自学反馈(8分钟)

  汇报自学成果:

  ①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

公顷、平方千米。

  ②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同学们想象一下)

  师:

认识了1公顷、1平方千米。

你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加深记忆,帮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③教师引导学生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

  我们的一间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和起来面积约是1公顷?

 (200个)空旷的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④问:

你知道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推算。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4、教师总结:

(2分钟)

  这节课学习了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

公顷、平方千米。

  还学习了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这些知识要牢记在心,才能正确运用。

  (四)、巩固练习:

(8分钟)

  1、课本85页第1、2题

  2、填空:

  4公顷=( )平方米       20000平方米=( )公顷

  5平方千米=( )公顷     80公顷=( )平方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     900平方米=()公顷

  (五)、课堂检测:

(7分钟)

  1、填空:

  8平方千米=( )公顷     6公顷=( )平方米

  40000平方米=( )公顷   100公顷=( )平方千米

  700公顷=( )平方千米

  北京世界公园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微缩景观公园,面积约47( )。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米,也就是(  )公顷。

  面积是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米。

  2、在○填上“>”、“<”或“=”。

  3公顷○3000平方米

  500公顷○5平方千米

  70000平方米○7平方千米

  6公顷○600平方米

  3、某农场有一块长方形的水稻田,长是800米,宽是400米。

这快水稻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合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六、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4、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5、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