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山LNG储存基地技术方案0928排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79339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山LNG储存基地技术方案0928排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安山LNG储存基地技术方案0928排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安山LNG储存基地技术方案0928排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安山LNG储存基地技术方案0928排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安山LNG储存基地技术方案0928排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山LNG储存基地技术方案0928排版.docx

《安山LNG储存基地技术方案0928排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山LNG储存基地技术方案0928排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山LNG储存基地技术方案0928排版.docx

安山LNG储存基地技术方案0928排版

 

安山LNG储存基地

 

2万M3LNG储罐及装卸液管线

置换、干燥、预冷技术方案

 

武汉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有限公司

 

2012.9

 

1.项目概述

本项目包括LNG装卸站、LNG储存、BOG压缩、LNG气化、计量外输加臭系统及公用、辅助及办公服务等工程。

本项目主体功能是应急调峰。

外购LNG经槽车运到项目现场,经LNG装卸站卸车后送入LNG储罐内储存。

在冬季管网天然气供应紧张时,储存LNG经罐内泵加压,送往热水浴式气化器升温气化,然后经计量、加臭后送往天然气外输管网供用户使用。

LNG储罐吸收外界热量,导致储存LNG部分气化,为维持储罐低压状态,气化BOG经复热后送BOG压缩机增压计量后外送天然气管网。

远期建设天然气液化站,在用气低峰期将来自管网天然气液化后送LNG储罐内储存,实现LNG调峰资源自给。

2.方案目的及装置组成

本技术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项目主要设备2万M3LNG储罐具备安全投入运行。

因此在编制方案时主要考虑储罐、装卸区至罐体的液相管道的相关管线及设备的置换、干燥、预冷技术方案。

其它工艺设施在不影响此技术方案且不会因该置换等工作引起施工安全问题的前提条件下,在此方案执行完毕后,按各项施工进展需要另行组织安排调试。

本项目主要工艺装置及公用及辅助工程包含以下部分:

●接收站

✧LNG储罐

✧LNG泵

✧BOG压缩

✧LNG气化

✧计量及外输

●装卸站

●燃气系统

●空压站

●氮气站

●热水锅炉

●火炬

3.引用的标准、规范及技术文件

开车方案制定应符合下述标准、规范及技术文件中的相关要求: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化工大、中型建设项目试车工作暂行规定》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2010

《液化天然气的一般特性》GB/T19204-2003

《液化天然气(LNG)生产、储存和装运》GB/T20368-2006

《液化天然气设备与安装陆上装置设计》GB/T22724-2008

4.置换、干燥、预冷标准

4.1置换、干燥标准

在预冷前,所有低温系统应采用干燥氮气进行吹扫置换和干燥程序,以避免在试车期间形成混合爆炸气体或在预冷过程中系统结冰。

干燥前,工艺系统应完成吹扫、试压、仪表联校、安全阀就位并校验铅封、设备与管道保冷施工完毕。

为了达到合格的氧含量和水露点温度要求,设备及管道中湿空气应采用氮气进行吹扫置换。

●置换氮气质量要求干燥氮气:

氮含量大于99.0%,露点不高于-60℃,压力0.3MPaG左右。

●置换指标要求

LNG储罐氮气置换、干燥标准

序号

项目

氧含量

露点

1

内罐

≤2%(v)@0.01MPa

≤-20℃

2

内外罐间环状夹层空间

≤2%(v)@0.01MPa

≤-20℃

3

底部保冷层

≤2%(v)@0.01MPa

≤-20℃

4

泵筒及其他管线(储罐部分)

≤2%(v)@0.01MPa

≤-20℃

5

LNG储罐管线

≤2%(v)@0.01MPa

≤-20℃

管线及氮气吹扫置换、干燥检验标准

序号

项目

检验标准

氧含量

露点

1

工艺管线

≤2%(v)

≤-40℃

2

工艺设备

≤2%(v)

≤-40℃

初始条件:

1)核实装卸区至罐体液相管道及相关设施安装工作已完成,并且系统已经验收、移交。

2)核实管线、设备和临时部件的压力测试已经完成。

3)除了一些吹扫点或者法兰以外,核实所有的管线、容器和机械设备的清理工作已完成,以及法兰、阀门、仪表设备、安全阀门和容器内部的安装已完成。

4)确认异物已经从管线和设备里排放干净。

5)核实氮气系统已试车完毕,且氮气分配线的置换已完成。

6)安装临时氮气供应系统,及确认系统已具备使用条件。

7)仪表空气系统已处在供应状态,且确认控制阀已具备远程控制操作条件。

8)检查氧含量检测仪及露点仪的校验记录。

9)核实LNG储罐已从工艺管线隔离开来,(LNG储罐和分支管线的干燥及置换工作将要分别执行)。

一般注意事项:

1)确认导淋阀、通风阀已关闭,且安全阀已在氮气进入前安装完毕。

2)线路及阀门状态将在氮气置换及干燥工作开始前确认,在置换路径上的阀门要完全打开,(注意:

现场所有仪表管线接头及一次仪表接头需要全部开启进行长时间排放,以确保接头末段在深度预冷时不发生冰堵现象,低温储罐压力及差压变送器活动接头部分由供货商负责进行排放)。

吹扫必须是单行方向,不得与湿气/大气污染气/纯氮气相混合。

检查氮气管线上的阀门完好性。

3)置换及干燥将要由干燥氮气执行,其纯度达到99%或者更纯,且露点低于-60度或更低,纯度和氮气供应源的露点应在氮气置换及干燥前检查完毕。

4)氮气温度要尽量保持高温,且高于1摄氏度,否则潮气或者细雾将要结霜,且滞留在系统内部。

5)在氮气置换及干燥期间,氮气压力供应不得超过设计压力。

其氧含量及露点将由相应仪器进行测量,他们的校验记录要在置换开始前核实完毕。

6)为了得到可靠值,至少要用2(两个)分析仪器,进行比对分析。

7)当露点达到标准后,将在2天后再次检查一遍。

8)系统要在置换后含氮隔离并保持压力高于大气(LNG储罐10kPag,工艺管线及设备50kPag)。

9)应建立置换程序,确保所有可能积累可燃混合物的组件在投入运行前进行置换。

4.2预冷标准

低温管道和低温储罐在正式进入低温液体前,要首先进行充分的冷却,即预冷过程。

LNG储罐和管道采用奥氏体不锈钢材料。

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优异的低温性能,但线膨胀系数较大。

在LNG温度条件下,不锈钢收缩率约为0.3%,对于304L材质管路,在工作温度为-162℃时,100m管路收缩达到300mm,因此在设计时要采取措施防止出现冷收缩引起破坏。

4.2.1预冷目的

检测和测试低温设备和低温管道在低温状态下的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1)检验低温设备材料质量是否合格;

2)检验低温管道焊接质量是否合格;

3)检测低温管道冷缩量和低温管托支承的变化情况;

4)检验低温阀门在低温状态下的密封性;

5)使低温储罐达到工作状态,测试储罐真空性能。

4.2.2预冷原则

预冷时低温储罐和低温管道系统要逐步降低温度,避免急冷,防止温度骤降对设备和管道系统造成损伤。

根据相关项目操作经验,比较安全冷却速率指标控制见下表:

储罐、管线预冷控制指标

序号

项目

预冷要求

推荐预冷

速率

安全控制预冷速率

目标冷却温度

1

LNG储罐

-3℃/hr

<-5℃/hr

<-150℃(内罐底板)

2

LNG管线

-20℃/hr

<-50℃/hr

<-100℃

4.2.3预冷前准备工作

1)检查阀门,确认所有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2)确认放空系统所有盲板拆除,放空系统畅通;

3)打开预冷系统内所有安全阀根部阀,打开调节阀的前后切断阀;

4)自动保护系统测试完好,全部投用;

5)压力表根部阀全部打开。

储罐液位计根部阀、气液平衡阀打开。

6)预冷管道的保冷托架限位挡块应拆除;

7)系统已采用干燥氮气完成置换干燥,以防止预冷时阀门处有凝结水而冻住阀门。

所有临时的和永久的仪表以及安全设备,例如安全阀,都应安装好,以检查动作调节情况。

4.2.4预冷程序

1)先用低温氮气预冷——向预冷系统(液相管道与储罐)缓慢充入低温氮气,待系统压力上升至0.2MPaG左右(储罐压力控制在0.012MPaG以内),关闭低温氮气进气阀,系统保冷15min后,打开预冷系统手动放空阀,排空氮气,升降压反复进行。

2)液氮预冷时需要通过气相管放空低温氮气,这些低温氮气可通过与其它预冷系统相连的气相管道,对其它系统进行预冷,可以节约液氮消耗。

4.2.5预冷安全注意事项

1)在密闭空间内液氮吸收外部热量将会导致压力急剧上升,因此在操作中要注意阀门关闭顺序,严禁出现低温液体被封闭的状况;

2)注意检查预冷系统是否出现泄漏;

3)注意观察管道及储罐压力上升情况,时时检查测试管道顶部和底部的温度值,控制其温差范围在30℃—50℃以内,每15分钟进行书面记录,防止管道出现上凸变形,注意检查安全阀后有无结霜情况;

4)注意观察液相管道及储罐内压力上升情况;

5)参加预冷人员应坚守岗位,服从指挥,不得离岗、串岗。

4.2.6预冷时检查工作

1)检查低温材料有没有低温开裂现象;

2)检查低温管道焊接部位有无裂纹,特别是法兰焊接部位;

3)检查管道弯头冷缩量和管托支撑变化,并进行观测记录;

4)检查低温阀门的密封性和灵活性,检查是否冻住;

5)检查法兰连接部位是否泄漏,螺栓是否因冷缩而使预紧力减小。

4.3置换、预冷所需物资

1)液氮220方(预计值);

2)1200M3气化器6台,连接方式按图1;

3)四合一可燃气体分析仪2台;

4)水露点检测仪2台;

5)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仪4台;

6)精密数字测温仪1台(-200℃——400℃)、50KPaGU型水银压力计1台;

7)对讲机4台——现场指挥、中控室、装卸区、储罐区;

8)12”——16”铜制紧固组合工具和3磅铜锤各1套∕件,10”以上钢制活动扳手若干,组合电工工具1套,液氮槽车卸车口连接的快装接头及高压金属软管若干;

9)预冷人员所需工作服、工作鞋、防冻手套;

10)预冷需要的手表和记录表格;

11)消防灭火器材若干。

 

槽车液氮气化布置示意图1

 

4.4工期控制

1)储罐置换合格周期两周,预冷一周(含观测期);

2)同步工艺管道及设备置换三天,预冷二天;

3)预计总完成置换、预冷工期控制20天内。

 

5、储罐氮气置换、干燥与预冷

5.1干燥

储罐内干燥、置换一并用氮气进行吹扫完成。

执行干燥后,储罐内各部分应达到以下要求:

1)内罐与拱顶部分应干燥度检查(露点温度为-20℃);

2)填充珍珠岩的环形空间应干燥度检查(露点温度为-20℃);

3)底部保冷部分应干燥度检查(露点温度为-20℃)。

5.2置换

5.2.1置换的一般程序

1)置换要在高纯氮的条件下执行。

露点要求:

-60摄氏度或更低。

2)氮气源是液氮。

3)内罐和罐顶空间要首先吹扫置换,且同时可进行内外罐间夹层和底部/顶部保冷管线吹扫置换。

在内罐中引入干燥氮气,且从顶部罐顶通风管排放出,环形空间要用从内罐排出的干燥氮进行吹扫置换/干燥。

干燥氮向下行至环形空间且从罐经过夹层底部的环形总管出来。

一些LNG储罐管线已直接与LNG储罐连接,所以这些管线直到第一个切断阀可以用LNG储罐中氮气进行吹扫置换,吹扫置换/干燥顺序如简图2所示。

图2置换/干燥顺序

N9:

罐顶通风管口

N10:

吹扫置换引入管口

N11A,B:

夹层吹扫置换管口

N12:

底部吹扫置换(底部上层保冷)

N13:

底部吹扫置换(底部下层保冷)管口

N14A-D:

压力平衡管口

N15:

压力释放阀管口

N16:

压力释放阀导向管口

N17:

真空释放阀管口

注:

在吹扫置换操作时,绝不能从N12,N13,N14A,N14B,N14C或N14D管口直接注入气体,以防储罐底板受到损坏。

罐体结构及阀门示意图3

5.2.2置换的详细程序

1)预检:

以下事项要在吹扫置换开始前检查完毕。

1)确认储罐安装工作已完成,包括所有试验、清理和保冷工作。

2)在最后封闭前,要对储罐进行目测,观察有无任何明显损伤,以及机械工作的正确安装。

3)关闭所有切断阀并安装末端关闭盲板法兰,以下阀门必须保持开启状态:

N15及N16压力释放阀(包括压力释放阀引导管口);N17真空释放阀;平衡管口(N14A-D)上的四个阀门。

4)检查管口P1上校验压力表的设定值。

5)在管口P1上设置临时压力计。

6)确认临时氮气管线已按照程序文件具备操作条件。

7)准备已校验氧含量分析仪及水露点仪。

8)在吹扫置换气通风区应设警戒隔离带,立警示牌,并除了操作人员外,其他人不得靠近。

9)安装带有取样管口的临时通风立管,且在(N9)罐顶通风管口上留有足够的高度。

10)安装带有取样管口的临时通风立管,并且在吹扫置换管口N11A/B,置换(环形空间)口上留有足够的高度。

11)确认每个设备及其管线的异物已排放出并清理干净。

12)在上底部和下底部吹扫置换管口(N12,N13)上安装带有取样管口的临时通风立管。

备注:

确保储罐已隔离所有外部气源或液体。

除了储罐隔离的切断阀,检查并记录在附件“阀门检查单”中每个阶段阀门的关闭及开启状态。

5.2.3储罐吹扫置换程序

在氮气置换期间必须特别注意,以防人员进入氧气缺稀区域,当罐内只有氮气时不得有人员进入,储罐要完全处于封闭,所有人孔用永久性垫片和螺栓关闭上紧,所有但其通风位置要提供立管以确保所有来自储罐吹扫置换过的气体处于一个较高位,应该没有哪个区域可能处于稀氧状态。

在进行管道和设备置换时,氮气要经过通风排向大气。

所有非授权人员不得进入通风区域。

确认压力释放阀(包括切断阀和导向切断阀)以及真空释放阀(包括切断阀)处于工作运作状态,这些阀门要处于锁定打开状态。

氮气路径如图4,图5,图6和图7中所示。

内罐和罐顶空间要首先吹扫置换,夹层珍珠岩部位,上层和下层保冷部吹扫能与内罐一起进行,此置换用氮气从罐顶空间进入通过夹层向下流动。

利用以下管口对混合气进行取样:

内罐及罐顶

N9罐顶通风或P1/P2压力计量管口

环形空间

N11A/B环状吹扫置换管口

底部上层保冷

N12吹扫底部置换(上层底部保冷)管口

底部下层保冷

N13底部吹扫置换(底层底部保冷)管口

1)内罐与罐顶空间吹扫置换(见图4)

氮气供应系统通过吹扫口(N10)进入内罐。

混合气(空气和氮气)经由罐顶放空管口(N9)排出,通过侧支管上球型阀控制流量。

起始氮气流量按照下列流量要求进行操作:

开始至第24小时内200Nm3/h(预估,工艺确定)

第24小时至第36小时内750Nm3/h(预估,工艺确定)

第36小时至结束最大:

2400Nm3/h(预估,工艺确定)

通过调节氮气供应流量或罐顶放空管口(N9)阀门,内罐压力维持在0.007-0.012MPa间(预设),在内罐压力升至0.008MPa前,罐顶放空管口应该处于关闭状态。

氧含量和水露点在罐顶通风管口(N9)或罐顶的压力表(罐顶空间)管口(P2)。

内罐压力表管口(吊顶)(P1)用可用便携式检测器进行测量,为了测量PT/PG仪表要暂时移走。

每2小时检测氮气进口温度,内罐压力和氧含量以及露点。

当氧含量和露点值达到表1所设定值,即表示内罐和罐顶空间吹扫置换已完成,减少氮气供应并关小管口N9(罐顶通风)阀门。

表1LNG储罐氮气置换标准

内容

氧含量*

露点*

内罐

2%(v)或以下(0.01MPa)

不高于零下20摄氏度

内外罐间环状环形空间

2%(v)或以下(0.01MPa)

不高于零下20摄氏度

底部保冷层

2%(v)或以下(0.01MPa)

不高于零下20摄氏度

泵井及其他管线(储罐部分)

2%(v)或以下(0.01MPa)

不高于零下20摄氏度

LNG储罐管线

2%(v)或以下(0.01MPa)

不高于零下20摄氏度

干燥氮气

氮气纯度:

高于99%

零下60摄氏度或更低

*:

这些检验标准应逐项逐阶段的分别检查,且在完成所有项目2天后,内罐的氧气含量和露点要再次进行确认,一旦这些检验标准逐项确认完毕,置换工作才算完成。

 

图4内罐氮气吹扫置换路径

2)环形空间吹扫置换(见图5)

慢慢打开夹层吹扫置换管口的阀门并靠近观察珍珠岩是否从管口吹出来,由于通过过度吹扫引起珍珠岩外泄,如果发生珍珠岩吹扫出来,减慢氮气进入储罐流量并调小夹层吹扫置换阀以减小吹扫速度,直到珍珠岩泄漏停止。

氮气由内罐供应流向环形空间。

混合气经由环形空间吹扫管口(N11A/B)被排出。

为供应高纯度氮气并维持罐顶空间氧浓度和露点值,在环形空间吹扫置换期间,可以从罐顶通风管口(N9)排尽置换气,以增加内罐压力。

氮气供应和环形空间吹扫置换管口(N11A/B)的阀门需要调节时应观察下列事项:

a.氮气供应流量:

80~150Nm3/h(预估值),因应不使珍珠岩由管口吹出并控制罐顶露点而做适度调整)。

b.内罐压力0.007-0.012MPa(预估值)

每4小时以便携式检测器测量环形空间的吹扫置换管口(N11A/B)的氧含量及露点。

当氧含量及露点达到表1中要求值即表示环形空间的氮气吹扫置换完成。

然后关闭管口N11A/B的阀门。

环形空间吹扫工作可与内罐吹扫一起开始。

 

3)底部的上层保冷层置换(见图6)

罐内氮气供应环形空间并导入底部上层保冷。

混合气经由底部置换管口(N12)(底部上层保冷)而排出。

在内罐置换和环形空间置换工作期间,这些管线也参与置换,因此这些置换工作是可以同内罐置换同时进行。

当氧含量和露点达到表1规定的要求值,即表示底部上层保冷的氮气置换已完成。

然后关闭管口N12上的阀门。

 

图6底部上层保冷层氮气置换路径

 

4)底部下层保冷层置换(见图7)

内罐氮气经由压力平衡管口(N14A-D)供应。

混合气经由底部置换管口(N13)(底层下部保冷层)排出。

在内罐置换期间,这些管线皆参与置换,因此内罐置换可与这些置换同时进行。

注:

开启N14平衡管两侧阀门,使内罐氮气通过N14平衡管进入次容器与外罐夹层间应控制气流速度,观察次容器不能出现变形。

(该处置换氮气压力应小于内罐压力值0.008MPa,氮气供应量小于100Nm3/h)

在N13管口检测,当氧气含量及露点达到表1中规定的目标值时,底部下层保冷的氮气置换完成。

图7底部下层保冷氮气吹扫置换路径

5)泵井管的置换

在内罐置换/干燥完成后,3个泵井管要用氮气从内罐开始置换。

见附图1泵罐置换图。

程序如下:

确认罐内泵已完成安装,且N5A-N5B泵井底阀已因下沉的罐内泵而完全开启。

开启泵井顶部4”(N6)出料管线的蝶阀并利用内罐压力进行置换。

当氧含量低于2%且露点达到零下20摄氏度时表示泵井置换已经完成。

在N5A泵井置换/干燥完成后,N5B的泵井也以相同方式进行置换。

⑤预留泵井N5C置换/干燥需在内罐置换开始前进行——可通过泵井上DN25低压氮气注入口进入0.09MPa——0.10MPa氮气,使泵井底阀得以打开,向内罐排放,并以出口液相管上DN100后DN25取样口检测合格后,关闭N6A/B/C阀门

6)LNG储罐管线置换(由LNG储罐至第一个切断阀)

部分LNG罐上的管道是直接连接到储罐上的,因此这些管道须由储罐的氮气作吹扫置换,在完成内罐吹扫置换后,此下列连接到第一个切断阀(需关闭)的管道能由储罐的氮气做吹扫置换:

上下DN150进液管、喷淋管DN50、BOG总管DN400、低温泵内循环管出口管道以及去气化区部分管道,见附图2罐上管道连接图。

规划将根据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储罐管道的氮气吹扫置换计划而作进一步调整。

管线置换工作可能在LNG储罐置换前已完成,所以管线有可能直到第一道切断阀处压力高于储罐内部压力,为了避免当打开第一道切断阀时气流突然涌入,管线直到第一道切断阀前应该泄压排放至大气,才能开启该切断阀。

具体储罐管线置换流程如下:

a)关闭LNG总管DN150球阀,关闭BOG总管DN400蝶阀,关闭进入两台气化器前DN200球阀,关闭泵出口管道至导淋罐残液收集管出口DN25总阀,关闭泵出口管道至装卸车LNG总管出口DN150阀门,关闭预留泵井N6C出口DN100球阀。

b)即可全部开启在储罐区内连接管道上的其它工艺及支线阀门,拆除仪表接头和部分安全阀,保证其管道彻底置换干燥。

c)LNG—02001—150上进液管:

内罐氮气经罐顶上进液管DN150球阀MC处DN25球阀检测

d)LNG—02002—150下进液管:

内罐氮气经罐顶下进液管DN150球阀MC处DN25球阀检测

e)LNG—02003—50喷淋管:

内罐氮气经罐顶上下进液管

临时喷淋DN50管线拆除安全阀检测

f)NG—02001—400BOG总管至地面DN400蝶阀后内罐氮气

至DN400蝶阀后拆除法兰检测

g)LNG—02005—80低温泵A出口防翻滚管道:

LNG—02010—80低温泵B出口防翻滚管道:

泵井氮气

开启N6A/B和N7A/B/C至LNG—02001—150上进液管DN80预留口检测

(同时置换与下进液管连接下管线LNG—02014—100和A/B/C泵井放空至上进液的管道NG—02004—50)

h)LNG—02004—200泵出口至气化器LNG—02402—100主管道:

泵井氮气开启N6A/B阀门和管线上DN100阀门DN100预留口检测(应关闭进入气化器前DN200阀门)。

i)置换合格后,须关闭所有已开启的阀门;现场所有仪表管线接头及一次仪表接头、低温储罐压力及差压变送器以及安全阀需要全部重新安装完成。

5.3预冷

储罐的预冷用安装在储罐吊顶板下的喷淋管,预冷介质先用低温氮气进行初预冷至-70℃—-100℃,再注入液氮。

1)预检

a)确认所有的安全装置可用。

b)确认所有的控制阀按预冷准备工作要求已经检查并可用。

c)确认LNG进口管线可用。

d)确认压力释放阀和真空释放阀处于开启。

e)确认储罐内所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等可用。

2)预冷步骤

a)储罐预冷须在装卸区及液相管道预冷目标完成之后进行。

b)利用液氮槽车自增压器或使用卸车增压器,使槽车压力升高至0.3MPa,打开槽车气相阀门,通过液相管道经储罐喷淋管向罐内注入低温氮气,控制罐内压力在0.007MPa到0.012MPa之间,关闭卸液阀门保冷15分钟,打开BOG管线上DN400阀及全开火炬放散控制阀排放氮气,并反复升降压,测试气体温度,达到预期值-70℃——-100℃,则气体预冷完成。

c)随后缓慢开启槽车液相阀门,向液相管道注入液氮,液氮通过2”喷淋管口(N4)进入储罐内,进行预冷。

d)预冷初始时,应避免储罐内局部过冷造成的损害。

慢慢开启预冷喷淋管线上的控制阀,使液氮从管嘴喷出,到达罐底之前蒸发。

当所有的温度传感器上能观察到温降时,根据预冷速率调整控制阀的开启。

e)通过安装在内罐壁板和底板上的温度传感器来监测预冷速率。

期望流速为40~65m3/h(工艺确定)。

f)预冷过程中,以顶板冷凝用温度传感器测得的冷却速率控制在-3℃/h,最大不能超过-5℃/h。

两个相邻壁板或相邻壁板与底板间的温差不能超过30℃。

任何不相邻部分间的温差不能超过50℃。

如果温差超过上述值,则液氮供应流速需减小。

g)预冷过程中,储罐内压力应控制在0.007MPa到0.012MPa之间,控制的目标压力范围在0.009MPa到0.01MPa之间。

如果压力超过目标压力,需要调整BOG管线上的控制阀。

如果调整控制阀达不到效果,就需要减小液氮流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