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 改版.docx
《农业技术经济学 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技术经济学 改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技术经济学改版
第一章绪论
1.基本概念:
研究对象,基本理论。
2.经济(economy):
一切有关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领域的活动、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总称。
1)社会生产关系;2)社会生产过程;3)节省、节约。
技术经济学中,经济的含义主要从节省、节约。
第二章技术经济分析基本原理
技术经济分析:
应用技术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对各种技术经济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和分析评价,以为决策提供依据。
本章要点:
技术经济分析的原则、指标体系、程序等。
二、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程序:
技术经济评价项目的选择,技术经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技术经济项目的评价选优
评价报告撰写
1、技术经济评价项目的选择
项目分类:
指令性项目,鉴定性项目,咨询服务项目,研究选择性项目
评价项目选择的原则:
需要性,关键性,科学性,可行性
实践中,根据上述原则确定评价项目。
以农业为例,接触到的评价项目包括:
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农田基本建设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技术经济评价,种植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林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渔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技术经济效果
三、技术经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收集资料的基本要求:
目的性,可靠性,代表性,完整性,适时性,计划性
1、资料类型:
一般性基础资料,主要技术经济参数,有关投资、费用方面的资料,有关产出方面的资料,
有关生态、社会影响方面的资料,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2、资料收集计划:
明确收集数据和文字资料的内容,确定数据资料的来源,明确资料的提供时间,明确资料的收集方法,
3、资料搜集方法:
调查法,全面调查,定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实验法
实验法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技术措施和经济目标制定出实验方案,在生产单位进行实地实验。
通过实验,对劳动消耗和生产成果进行观察,取得比较精确和完整的资料和数据,以便对所设计的技术措施方案实行数量分析和经济效果评价。
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改革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推广新技术措施的经济试点
技术性实验的经济分析
4、资料的整理:
根据评价项目的要求和评价目标,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计算、综合,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原始资料的审核,原始资料的分类,原始资料的分组,数据的初步计算与汇总。
四、技术经济评价与分析方法: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投入产出的边际分析方法,投入产出的结构优化方法,
项目分析方法
五、技术经济项目评价选优:
选优的标准,生产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先进适用性,评价分析的一般内容。
目标分析:
对技术经济项目预期经济效益的估计和预测。
技术分析:
进行技术可行性研究。
经济评价: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所做的计算和分析。
社会、生态评价:
对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考察。
综合评价:
综合上述方面,做出综合判断。
六、分析评价机构及人员
六.技术经济分析基本程序
第三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一般评价方法
一、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
在经济研究中,指标就是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中某一方面状况的数值,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是反映生产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相互关系的数值,是度量技术经济效果的尺度。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若干指标构成的指标系统,用以全面反映和评价技术经济效果。
1、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科学、全面、简便易行。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的构成:
社会效果指标、经济效果指标、生态效果指标
(1)社会效果指标
农产品商品量
农产品商品率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业劳动者就业率
(2)经济效果指标
投入要素与产出比较评价。
投入要素:
土地,劳动,资金
产出:
按照社会总产品构成
总产出=c+v+m
净产出=v+m
剩余价值=m
农业部分要素生产率
农业部分要素生产率反映了每单位一种要素投入与农业产出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如果把农业生产要素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三个部分,则部分要素生产率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业资本生产率。
农业产出分为总产出、净产出和最终产出。
那么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分别可以计算另外三种生产率指标。
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农业生产率水平,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选择地使用。
不同类型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用L表示劳动投入,K表示资本投入,E表示土地投入,Y表示农业产品,Y/L表示农业劳动生产率,Y/K表示农业资本生产率,Y/E表示土地生产率。
考察如下三种关系:
1、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的关系
2、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资本生产率的关系
3、土地生产率和农业资本生产率地关系
a.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存在如下关系:
Y/L=Y/E×E/LY/E=Y/L×L/E
其中,E/L为单位劳动负担的土地面积,可称为地劳比率;L/E为单位土地面积的劳动投入,可称为土地的劳动集约率。
劳动生产率等于土地生产率和地劳比率的乘积,土地生产率等于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的劳动集约率之间的乘积。
这两个公式进一步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地劳比率两个因素来实现,土地生产率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劳动集约率两个因素来实现。
b.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资本生产率存在如下关系:
Y/L=Y/K×K/L
其中,K/L为单位劳动所推动的资本量,成为资本有机构成或劳动力的资本装备率。
该式表明,劳动生产率等于资本生产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乘积,也表明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提高资本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两个因素来实现。
c.土地生产率和农业资本生产
率存在如下关系:
Y/E=Y/K×K/E
其中,K/E为单位面积土地的资本投入量,可称为土地的资本集约率。
该式表明,土地生产率等于农业资本生产率与土地的资本集约率之间的乘积,也表明土地生产率可以通过提高农业资本生产率和土地资本集约率两个因素来实现。
农业部分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矛盾
1.就Y/L=Y/E×E/L来说,随着每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扩大,即地劳比率提高,土地的劳动集约率下降,土地生产率往往会下降,因此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方向并不总是一致的。
2.就Y/L=Y/K×K/L来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农业平均利润率也有下降的趋势,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方向也并不完全一致。
3.就Y/E=Y/K×K/E来说,单位土地面积的资本集约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也会导致资本集约率下降,土地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也有不一致的方面。
3)生态效果指标
陆地绿色植物覆盖率
林地覆盖率
土地复垦率
草场载畜量
可养水面利用率
水土流失广度
水土流失治理率
旱涝(病虫)灾害率
二、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指标评价方法
指标对比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
指数加权法
1、指标对比评价法
指标对比评价方法是指将调查和实验所收集所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纳、分组。
根据可比性原则,将性质相同的指标进行对比,借此选择最优的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指标对比评价法一定遵循可比性原则:
指标含义的可比性计算价格的可比性
指标对比分析法的应用
指标对比分析法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和效益有关的指标的对比评价,可分为:
平行比较:
如,不同技术方案有关经济指标的比较,或同一技术方案在不同条件下有关经济指标的比较。
分组比较:
将观察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志进行分组,通过分组统计分析,发现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并做出相关评价。
动态比较:
将有关资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计算有关经济效果指标的动态数列,描述经济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
某地区两种作物经济效益对比
2、综合评分法
综合评分法是对不同技术方案设置多项指标,通过“打分”进行综合评价和选优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例1:
三种种植方案的五项评价指标
每项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综合打分表
三种种植方案的综合评分标
练习题
3、指数加权分解法
指数加权分解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种。
因素分析法是用来分析和分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对经济现象、目标、水平的影响程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逐个地分析其中一个因素的作用。
具体方法有多种,如生产函数法,连环替代法、指数加权分解法。
现介绍指数加权法。
指数加权分解法是利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的经验分析方法。
一个例子——应用指数加权分解法对机械化及其它因素对农业产出的作用程度作分析。
某农产粮食产量统计表
根据经验,在当地条件下,影响播种面积的因素主要是水、农业机械和人畜投工量;影响单产高低的主要因素是灌水量、施肥量、良种、农机投入量,人畜投工量和土壤改良情况。
但各因素作用的大小可能不尽相同。
设播种面积对总产量的影响程度为p,单产对总产量的影响程度为w。
则:
表明:
粮食总产量由1000吨增加到1800吨,播种面积扩大的影响程度为58.72%,单产提高的影响程度为41.28%。
进一步分析影响播种面积和单产的各因素对播种面积和单产的影响。
计算各因素指数,确定各因素权重,计算加权指数,计算各因素对播种面积和单产的影响程度,最后分析各因素对总产的影响程度
如,农机对总产的影响程度
4、指数加权综合法
指数加权综合法是一种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
一个例子——比较两个同类企业竞争力的及其变化。
采用综合指数加权法对A、B两个企业竞争力变化
进行测算,基本步骤如下:
方法与步骤:
第一步:
计算各个指标的变化指数,第二步:
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数,在每一个评价维度上,满足,第三步:
将每一个评价维度上的所有指标的指数进行加权并求和,得出每个评价维度的指数加权值:
第四步:
分别进一步计算不同企业的竞争力加权综合评价值:
进一步计算两个企业的竞争力加权综合评价值
可以分别计算出企业A和企业B的竞争力变化的加权综合评价值。
利用已经计算或确定的数据,得出:
A、B企业的竞争力表现的变化比较
综合评价:
2000-2005年,A、B两个企业的竞争力均呈现下降趋势,两个企业的竞争力加权指数均为负数。
当然,两个企业综合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在对两个企业从每个评价维度上的比较将可以说明这一点。
就每一个评价维度上的比较:
市场表现:
2000-2005年,A企业的市场表现明显下降(加权指数0.53,大大小于1),B企业在市场表现这一评价维度上要好于A企业,但加权指数也相对较小,仅为1.033,说明与2000年相比,市场表现几乎没有显著的进步。
发展表现:
2000-2005年,A、B两个企业的发展表现加权指数均下降为负数,尤其B下降更为严重。
进一步考察,表征企业发展的四个评价指标(利润总额、近三年主营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净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均呈现出大幅度下降。
发展潜力:
2000-2005年,A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所下降(加权指数0.79,小于1);但B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所提高,发展潜力加权指数达到1.8。
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B企业在2000-2005年以来,研发投入和专利发明方面有重要的进步,也赢得公众的良好评价,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竞争力衡量指标的评价结论:
总的看,2000-2005年以来,我们所考察的两个企业的竞争力呈现下滑趋势;但从不同维度上考察企业竞争力,可以发现,B企业在2000-2005年以来,研发投入增加较快,专利发明方面也有重要进步,公众评价良好,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虽然在这一时间段内B企业发展表现呈现下降趋势,但可能的原因之一是企业为谋求长期竞争力而必须选择所短期利益放弃,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期间,B企业研发投入、专利发明、公众评价都有显著的上升,尽管市场表现没有显著的上升,但也基本维持了原有的水平。
相对而言,A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无论是衡量竞争力的哪个维度上,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不仅当前竞争力下降,而且潜在竞争力也没有良好预期,从反映发展潜力的最重要一指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看,A企业在主营收入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这一比例却显著地降低了,由2000年0.23%下降至的2005年的0.18%。
综合指数加权法的步骤:
第一步:
确定评价项目的权数。
由于本指标体系为多层次的,所以既要求一级系统的权数之和为1,又要求各子系统内部各项目之和为1,确定权数的方法目前多采用专家咨询主观定权的方法。
第二步:
计算各子系统的综合平均指标。
对于正指标直接用其报告期与基准期对比;对于逆指标,先求其倒数值,然后用上述相同的方法进行对比,算出“个体指标”,最后用事先确定好的项目权数对它们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
第三步:
对各子系统的平均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综合平均指数。
第四步:
分别计算不同企业的竞争力加权综合评价值。
第四章
农业投入产出的边际分析方法
一、一组基本概念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及三者的关系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生产弹性
生产三阶段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技术不变、其它生产要素投入量也不变的条件下,不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当该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增加超过了一定的临界点后,由该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量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将会不断地减少。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条件
第一,技术水平不变;
第二,其它生产要素投入不变;
第三,并非一增加要素投入就会出现递减,只是投入超过一定量时才会出现;
第四,要素在每个单位上的性质相同。
先投入和后投入的没有区别,只是量的变化。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
生产中,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三阶段
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分为三个阶段:
单一要素连续投入的三个生产阶段
第一个阶段
平均产出递增,总产出增速加大。
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生产弹性
生产弹性:
产量变化的百分比与引起产量变化的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化的百分比之比。
二、生产要素合理投入与配置的理论
单项变动要素的合理利用
多项变动要素的合理配置
多种产品的合理组合
(一)单项变动要素的合理利用
要素的最佳投入量是指获得最大利润时的要素投入量。
在确定单项要素的最佳投入量时,假定其它生产要素固定不变,仅改变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
生产要素最佳投入量的确定
构建利润函数:
表示利润
表示总收益
表示总成本
和分别表示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
和分别表示要素投入量和产品产量
表示固定成本。
生产要素最佳投入量的确定
当利润最大时,有
生产要素最佳投入量的确定
当时,说明要素投入量不足,应继续增加投入。
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下降,直至与价格比相等。
当时,说明要素投入过量,应减少投入,使边际产量上升,直至与价格比相等。
练习题
根据一项关于饲料投入与生猪增重的试验数据,估计得出如下生产函数:
若每单位饲料价格为9,生猪价格为5。
计算:
获得最大利润时的饲料投入量。
利润最大时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假定不计不定成本,最大利润是多少?
(二)多项变动要素的合理配置
研究多项变动要素的合理配置的一个基本假定是——生产要素的有限替代。
在生产要素有限替代范围内,人们总是尽可能用丰裕的要素替代稀缺的要素,或者说用价格低廉的要素替代价格昂贵的要素。
我们将以两种变动要素配置为例进行讨论。
1、等产量曲线
两种变动资源配合生产一种产品,资源的不同投入组合,对应不同的产出水平。
将产量相同的资源配合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形成等产量曲线。
2、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保持产量不变,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可以减少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当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可以写作:
要素边际替代率还可以用边际产量表示并计算:
3、成本最低的生产要素组合
一个概念——等成本线
假定一个生产者用于购买可变生产要素的成本额为C,要素x1和x2的价格分别为px1和px2,则有:
成本最低的资源配合条件
在生产者用于购买可变生产要素的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与等成本线相切的等产量曲线,切点所对应的要素组合就是成本最低的要素配置。
3、即满足:
练习
假定获得某生产函数为
已知资源价格px1=2元,px2=3元。
要取得105个单位的产量,资源如何组合才能使成本最低?
4、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
一个概念——扩展线
连接不同等产量曲线上成本最低的资源配合点的形成的曲线成为扩展线。
扩展线方程:
盈利最大的资源配合条件
练习
假定获得某生产函数为
已知产品价格为5元,资源价格px1=2元,px2=3元。
试计算获得最大利润的要素配置。
(三)多种产品的合理组合
定量资源用于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配合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互竞关系——要使一种产品增加,只能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出。
互助关系——增加一种产品的产出,另一种产品产出也随之增加。
互补关系——增加一种产品产出,不会影响另一种产品的产出。
在此主要讨论具有互竞关系的产品。
1、生产可能性曲线
定量资源用于两种产品生产时,由于对要素进行不同的分配,使得两种产品的产量有多种可能的组合,这就是所谓的生产可能性。
将不同的产量配合绘成一条曲线,即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既定要素用于两种产品生产的所有可能组合。
3、等收益线
两种产品的总收益函数:
4、最大收益的产品组合
练习
若有化肥总量60公斤用于甲、乙两种作物生产。
已知两种作物对化肥的反应函数为:
若甲产品价格0.44元,乙产品价格0.24元。
求最大收益的产品组合。
三、农业生产函数及其应用
(一)生产函数概念及表示方法
生产函数的基本原理:
生产函数的概念。
生产函数是在函数这个纯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赋予自变量和因变量具体的经济学内涵,用数学形式描述经济活动中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图表、曲线或数学表达式。
它以简化的形式再现经济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确定在既定条件下生产要素合理的投入数量和比例,从而达到提高要素利用效率,获取最大产量或利润的目的。
生产函数是指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某种生产活动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
(二)生产函数研究的问题:
研究生产能活动中生产要素与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或称为投入——产出关系,研究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时,生产要素与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关系,研究利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来生产多种农产品时,各种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农业生产函数的特点:
生产函数表明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一种统计相关关系,生产函数反映的是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的投入——产出关系,生产函数是对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
(四)运用生产函数分析问题:
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生产函数设定,生产函数估计,估计结果检验,生产函数应用,生产函数设定——模型设定
㈠理论模型设定:
①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因变量和解释变量,根据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行为分析,考虑数据的可得性,考虑入选变量之间的关系。
②选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利用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的成果,根据样本数据作出的变量关系图,选择可能的形式试模拟。
③根据经济理论事先判断模型中参数的符号和大小。
④设定因变量或误差项的统计分布形式
正态分布(或某种特殊分布)例:
农业生产函数,理论关系:
农业产出数量取决于投入数量及其结构,也取决于技术水平;数理模型:
Y=f(X1,X2,...,Xm)满足和i=1,2,...,m。
计量经济学模型(例如线性函数和CD函数)。
Y=0+1X1+2X2+…+kXk+e。
LnY=0+1LnX1+2LnX2+…+kLnXk+v。
注意K在设定经济模型的过程中应注意:
设定模型应该有理论依据,设定模型之前必须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做科学的理论分析,尽可能使模型准确反映经济现象实际的依存关系。
这要求,对于国外流行的计量经济模型,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决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
方程中的变量要具有可观测性,只有可观测的变量才有实际统计数据,也才能够用于估计模型。
生产函数估计——估计参数
㈡估计参数:
在计量经济模型中,参数反映经济变量相互依存的性质和程度,通常假定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
对于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的经济现象总体,参数一般来说是未知的。
由于我们能够获得的往往只是所研究总体的某个样本观测值,并且由于存在随机扰动项,因而不可能得出总体参数的精确数值。
如何通过样本观测数据正确地估计总体模型参数,这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在模型正确设定的前提下,参数估计是一个纯技术过程,主要包括:
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②模型条件分析(诸如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等);③选择恰当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估计参数。
普通最小二乘法,广义最小二乘法,二阶段最小二乘法,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法,估计结果检验——模型检验,得到模型参数估计值的模型还不能直接用于应用分析。
这是因为:
我们在设定模型时,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规律性可能认识并不充分,所依据的经济理论对研究对象也许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说明。
或者虽然经济理论是正确的,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可能只是从某些局部出发,估计结果只是基于特定的样本,以局部去说明全局的变化规律,必然会导致偏差。
我们用以估计参数的统计数据或其他信息可能并不十分可靠,或者是较多地采用了经济突变时期的数据,不能真实代表所研究的经济关系,也可能由于样本太小,所估计的参数只是某种偶然的样本估计结果。
此外,我们所设定的模型、所用的估计方法和统计数据还有可能违反计量经济的基本假定,这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估计结果检验——模型检验
㈢模型检验,对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经济意义的检验:
根据拟定的符号、大小、关系。
②统计推断检验:
对计量经济模型的统计推断检验,包括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用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方法对变量显著性做的检验等。
③计量经济学检验:
检验模型是否符合计量经济方法的基本假定,例如检验解释变量多重共线性的严重程度,检验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是否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性,检验模型是否具有可识别性,等等。
④预测检验:
由模型的应用要求决定。
包括稳定性检验:
扩大样本重新估计。
预测性能检验:
对样本外一点进行实际预测
生产函数——模型应用
㈣模型应用,如:
经济结构分析:
是指用已经估计出参数的模型,对所研究的经济关系进行定量考察,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经济结构分析侧重于考虑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模型中某个或某些解释变量发生的变动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经济结构分析方法有边际分析、弹性分析、乘数分析、比较静态分析等等。
再如:
经济预测:
是指利用估计的计量经济模型,由已知的或预先测定的解释变量,去预测被解释变量的数值。
一个简单的例子:
生产函数(productionfunction)。
C-D生产函数的特征。
C-D生产函数假定所有投入都是可变的。
C-D生产函数中,系数、为对应投入要素的生产弹性。
C-D生产函数假定各项投入的生产弹性为常量。
可以证明:
C-D生产函数的特征。
C-D生产函数中,系数之和大于1,说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系数之和小于1,说明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系数之和等于,说明存在规模报酬不变特征。
C-D生产函数:
Q=ALαKβf(λL,λK)=A(λL)α(λK)β=λα+βALαKβ=λα+βQ。
当α+β>1时,规模收益递增;当α+β=1时,规模收益不变;当α+β<1时,规模收益递减。
回到前面的例子,中国的经济增长中,资本的弹性为1.987,劳动的弹性为0.623。
弹性系数之和大于1,说明存在规模报酬特增特征。
关于模型估计结果的检验,请同学们回顾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第五章
技术经济优化方法:
线性规划方法
边际分析方法的局限:
现实生产活动往往涉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