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66012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docx

《高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docx

高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

题组一 专项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单薄,无钱购置御寒衣物。

这都表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

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总括形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

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离亭燕 怀古

张 升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

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升:

南宋诗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

低垂。

“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浸”有浸染之意。

一个“浸”字描绘出了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语意相近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以口语起入,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

“思君”“此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的情深意切。

6.阅读下面这首清曲,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技巧的能力。

“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他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答案 借代、反问。

(点明修辞)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

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

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阐释运用)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分析效果)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

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

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

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答案 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写北岭北驿的一首律诗。

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②阳月:

农历十月。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的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描绘眼前景色:

黄昏到来,江潮初平,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

这两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悲苦的心情,将抒情又推进一层。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①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

②估客:

指商人。

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

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

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以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

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而死。

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②杜陵:

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

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的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异:

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侧重于思亲人。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①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

唐代诗人。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②阴虫:

指蟋蟀。

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是为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之愁,正是反衬出对雨的喜爱。

尾联写了两种愁,往年愁没有粮食和酒,是真愁;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是“假愁”,是以愁反写喜。

因此,尾联先以真愁衬假愁,再以假愁衬喜悦,从而更突出对雨能带来丰收、丰年的喜爱。

题组二 综合阅读练

13.(2016·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

(1)~

(2)题。

半山亭

于 石

万叠岚【注】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

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

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

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

【注】岚:

山间雾气。

(1)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半山亭周围环境的主要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忽”和“出”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特点的能力。

诗歌前三联写景,写了半山亭周围的自然环境,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几个方面写景,选取了岚光、清泉、白石、落日、山路、寒松、山鸟、山林等景物,突出了环境的幽与静。

这里人烟稀少,体现出“幽”,这里叶落都会惊动山鸟,体现出“静”。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忽”字突出出乎意料与意外的惊喜,作者正在为“无路”而感到惆怅时,“钟声”给了作者惊喜。

“出”有“传出、飘出”的意思,指的是钟声从山林中传出,这里以声衬静,展示了山林的幽静,也体现了周围环境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平和安宁的山林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答案 

(1)幽静。

清泉白石被云雾缭绕,僧人独自走在长满松树的小径上,树林的空隙偶尔可见白云在飘移,描写了环境的“幽”;樵夫间相互应答,鸟被落叶的声音惊起,衬托了环境的“静”。

(言之成理亦可)

(2)①“忽”:

忽然,有出人意料之意。

到了层崖峭壁间,突然传来的钟声使本觉无路可走的诗人又有了希望,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②“出”:

飘出,传出。

既写出了钟声的悠扬,又衬托出山林的静谧。

经久不息的钟声从深藏在翠色千重的山林的寺院中传出,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

作者由宋入元,生活在乱世,避乱隐居,本诗描绘了半山亭中所见,青山绿水,犹如仙境,高度赞扬了山中的幽静,以及这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也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本诗首联写山中的雾气,层层的雾气打湿了衣服,山中的清泉、白石都笼罩在雾气之中。

颔联写山中之人,先写山中的樵夫,但只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而看不到人,后写山中的僧人,突出一个“独”字,山中的道路稀少,只有“一径”,山中的树木高大,是“寒松”,这一联展示了此地远离人烟阜盛之地,环境清幽。

颈联先承接上文继续写声音,采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此地的幽静,一片落叶都能惊起山鸟。

后转入对空旷山谷的描绘,展示断云飘飞的情景。

前三联写景分别突出了环境的幽与静,给人安宁、静谧的感觉。

最后一联欲扬先抑,先写自己迷失在层崖峭壁间,找不到出路,心中生出惆怅、失望的情感,最后山林中传来的钟声,给了作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至此也表达了本诗的主体情感。

14.(2016·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

(1)~

(2)题。

【双调】·折桂令

九 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②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③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②强整:

勉强整理。

③翠袖:

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

(1)简析“倦客思家”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词情感的能力。

曲子的标题是“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如陆游所言,“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特定的节日让作者产生了“思家”的情感。

上阕中描绘了“归雁”的景象,雁归了而人不归,触动了思家的情绪。

作者说自己是“倦客”,结合“强整乌纱”可知作者是异地做官,但对做官并不留恋,厌倦官场也是“思家”的原因。

下阕中的“人老”“白发”,表明作者已到老年,渴望落叶归根。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

这句是景物描写,描绘了天边的夕阳和天空中的几只寒鸦。

“斜阳”“寒鸦”的意象,营造了一幅冷落萧索、苍凉悲壮的氛围。

以景结情,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心情,仕途的失意、年老的凄凉、漂泊的孤独、思家的哀苦都包含于其中,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品味、想象的空间。

答案 

(1)①重阳佳节,思念亲人。

②见大雁南归,触景生情。

③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

④人已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寓情于景(或以景结情),这是景语,又是情语;通过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又以“一抹”修饰“斜阳”,以“数点”修饰“寒鸦”,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在这凄凉与冷落之景中,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诗歌鉴赏】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这是作者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此时,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作者由写眼前景物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显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作者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

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

人生易老,好景不长,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者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

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

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15.(2016·湖州市高三调测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移使鄂州【注】次岘阳馆怀旧居

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

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1)诗以“路何长”为纲,并贯穿全诗,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第四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路”在本诗中既指赴任的路途,也指作者的仕途之路,还指作者的人生之路,其中既实又虚,由实到虚,内涵丰富。

颔联中的“万里”直言路途遥远,这是作者的赴任之路漫长,赴任之地遥远。

颈联中的“远道”是说故乡越来越遥远,加深了“路何长”的感慨。

尾联中的“朝朝”言时间的漫长,这是作者感慨人生之路的漫长,仕途的漫长,自己流寓为官之路已经很长,包含着人生悲凉的感慨。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尾联描写自己身处深山之中,深山草露朝朝落在身上的情形。

行进在深山之中,感受着清秋的悲凉,这是旅途风霜劳顿的写照,“朝朝”是个时间概念,作者回顾往昔,联想未来,十多年的闲居流寓生涯虽暂告一段落,但未来的仕途之路中又会有怎样的坎坷也不得而知,因此而内心凄伤忧虑,正如这清秋之景一样凄清而悲凉。

尾联中作者借景抒情,借悲凉的清秋之景表达心中凄清悲凉之情。

答案 

(1)颔联:

赴任之途,漫长坎坷,劳顿孤寂。

颈联:

行程愈长,离乡愈远,别居愈遥。

尾联:

旅途还长,人生还长,仕途还长。

(2)表现了诗人对旅途跋涉劳顿的感叹、流寓生涯悲苦的回味和日后仕途坎坷的忧虑。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借沿途清冷的秋景来抒发心中回荡的忧思。

(分析合情理即可)

【诗歌鉴赏】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

“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

“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

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

“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漂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

“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

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种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

第三联,照应题目中的“怀旧居”。

“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

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尾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

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惆怅与踯躅。

“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16.(2016·杭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

(1)~

(2)题。

过陈琳墓①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④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墓: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②霸才:

即诗人自己。

③石麟:

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神兽。

④铜雀:

即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

(1)赏析诗歌的颈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