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分别用三个凸透镜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步骤和操作均正确,并将每次实验的物距u、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大小情况等分别记录在表一、二、三中。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4)。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增加而增大。
③进一步分析比较各表中的数据,寻找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的联系,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5、6、8、9,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缩小的实像时,(16)。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17)。
(宝山、嘉定)某小组四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的电阻特性,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
⑴猜想和问题:
他们在完成“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后,接着又将另一电阻R2并接在电阻R1两端,如图13所示,再次闭合电键后,发现电压表示数几乎不变,电流表示数增大一点。
据此现象,他们提出:
(
)猜想:
R1R2两个电阻组成的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一定比R1⒀(选填“大”或“小”)。
(
)问题:
两个电阻R1R2并联在一起后,这段电路的等效电阻与每个导体的电阻之间会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2)探究:
他们利用图13所示的电路继续实验,先后将两个电阻并接在电路AB两点上,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相应的电流和电压,并计算出对应的电阻。
他们将有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
表一
同学
R1(欧)
R2(欧)
R(欧)
小王
30
30
15
小李
15
10
6
小张
60
30
20
小徐
30
15
10
①通过交流各自的实验数据,大家初步分析比较表一中的数据后得出: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总比电路中的任何一条支路中的电阻要⒁。
由此他们验证了猜想是⒂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②四位同学对表一中数据进行进一步计算处理得到表一中的每个电阻的倒数值(如表二所示)。
表二
同学
R1(欧)
R2(欧)
R(欧)
(欧-1)
(欧-1)
(欧-1)
小华
30
30
15
小红
15
10
6
小蒋
60
30
20
小葛
30
15
10
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二中每位同学在实验中得到的各电阻倒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它们间的定量关系是:
⒃。
(金山)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有关;猜想2:
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可能不同;猜想3: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1和猜想2,他们用液体压强计研究水内部的压强,得到数据如下表:
液体种类
水
水
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深度(cm)
5
5
5
10
10
10
15
15
15
橡皮膜方向
上
下
侧
上
下
侧
上
下
侧
压强计液面高度差(cm)
4.3
4.3
4.3
8.5
8.5
8.5
13
13
13
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①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序号为(13)的实验数据。
实验的结论是:
(14)。
②猜想2的结论是(15)(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③为了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你还应该进行的实验步骤
是(16)(写完整实验过程)。
(松江)在“探究实心均匀圆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把由A、B、C三种不同材料制成的若干个均匀实心圆柱体分别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通过比较,发现沙面的凹陷程度有相同也有不同,实验序号1、2与3凹陷程度相同且最大,4、5与6凹陷程度相同且其次,7、8与9凹陷程度相同且最小。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材料
A
A
A
A
B
C
A
B
C
材料的密度(×103千克/米3)
6
6
6
6
4
3
6
4
3
高度(×10-2米)
8
8
8
6
9
12
4
6
8
底面积(×10-4米2)
30
20
10
10
10
10
10
10
1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高度相同时,它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作用效果与底面积大小(13)(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与7(或5与8或6与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4)。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实心圆柱体的高度相同时,材料的密度越大,它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并得出的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或7、8与9)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6)。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和7、8与9)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7)。
⑤小明同学经过上面的探究分析及归纳,又进一步得出了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圆柱体的高度成正比,与圆柱体材料的密度成正比的结论。
你认为此结论能得出吗?
(18)。
(选填“能”或“不能”)
(徐汇)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发光物体等器材,做其中“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部分实验。
实验中他们首先观察、记录了所用凸透镜的(13),并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
接着他们按表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要移动光屏直至在其上观察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并将相应的像距v及像高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f=10厘米,物高4厘米)
表二(f=10厘米,物高4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1
50
12.5
1
4
18
22.5
5
2
35
14
1.6
5
15
30
8
3
30
15
2
6
12
60
2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5)。
③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凸透镜成实像时,(16)。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凸透镜成实像时,
(17)。
⑤你认为该组同学所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是否完善?
请简述主要理由:
(18)。
(长宁)某小组同学在做“探究串联电路的规律”实验时,按图16所示的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在实验中保持电阻R1(10欧)不变,四次改变电阻Rx,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
序号
电阻Rx
(欧)
A表示数
(安)
V1表示数
(伏)
V2表示数
(伏)
V表示数
(伏)
1
5
0.40
4.0
2.0
6.0
2
10
0.30
3.0
3.0
6.0
3
15
0.24
2.4
3.6
6.0
4
20
0.20
2.0
4.0
6.0
①小王同学在分析实验序号1(或2或3或4)中的__________列数据及相关条件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
②小明同学在分析实验序号1(或2或3或4)中的电压表V1示数与电阻R1的比值、电压表V2示数与电阻Rx的比值据及相关条件时,得出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同学们首先进行猜想,大家一致认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小王同学提出了自己猜想的依据是:
根据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即电阻越长,电阻越大,推理得出猜想。
小华同学提出了自己猜想的依据是:
根据已经学过的欧姆定律和上面得出的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推理得出猜想。
(a)你认为________同学猜想的依据是正确的(选填“小王”、“小华”或“小王与小华”)。
(b)为了验证有关电阻关系的猜想,同学们又利用原来的电源连接了如图17所示的电路。
他们用电阻R总替换上述实验中的R1和Rx,则应分别
采用阻值为__________________欧的电阻作为R总;实验时,
眼睛主要应该观察电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明同学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后,又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序号1(或2或3或4)中的第2与第4与第5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闸北)小陈和小王为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他们用A、B两种物质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物体的体积,并将体积和质量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表二
物质
实验
序号
体积
(厘米3)
质量
(克)
A
1
10
20
2
20
40
3
30
60
物质
实验
序号
体积
(厘米3)
质量
(克)
B
4
10
10
5
29
29
6
31
31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中的质量与体积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对同一物质,(13)。
②小陈认为B物质的物体选取存在不足,请你帮助小陈找出不足之处:
(14)。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的数据,他们提出了猜想:
体积相等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同的。
表三
物质
实验
序号
体积
(厘米3)
质量
(克)
B
7
12
12
8
24
24
9
36
36
在已有表一、表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小陈重新选取了B物质中的物体,并测出了相应的体积和质量如表三所示。
为了达到验证上述猜想的目的,请结合表一、表二的实验数据,分析表三设计的不足之处:
(15)。
(卢湾)为了探究导体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小华、小海和小强同学用A、B两个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他们利用改变干电池的节数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
表一
表二
导体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A
1
1.2
0.08
2
2.4
0.16
3
3.6
0.24
导体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B
4
2.4
0.40
5
3.6
0.60
6
4.8
0.80
①小华按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将测量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I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中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4)。
II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中电压相等时的电流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电压相等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大小不同。
②小海按图15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根据所接入干电池的节数填入电压值,利用电流表正确测出相应的
电流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
分析小海的实验过程和方法,你认为他的实验数据是(16)(选填“可信”或“不可信”)的,理由是(17)。
表四
表五
导体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A
1
1.4
0.06
2
2.8
0.12
3
4.2
0.18
导体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B
4
2.8
0.40
5
4.2
0.60
6
5.6
0.80
③小强通过加热方式使A、B两导体都升高一定的温度,按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将测量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四、表五中。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与表四(或表二与表五)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8)。
(奉贤)小王和小李两位同学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电源为若干节新干电池。
实验过程中他们都进行了多次实验,所用的实验方法有:
①改变电池节数;②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实验电路如图14A和B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1)表一的实验数据是采用的实验方法〔选填序号①或②〕。
(2)上述两种实验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
(3)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2和3或4和5和6中电流与电压的倍数关系,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中数据及相关的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电压相等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大小不同。
(5)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表二的数据及相关的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可知:
。
②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可知:
。
(普陀)小明和小华在家里烧水时发现,“烧开同样温度的一壶水比半壶水所需的时间长”。
(1)根据这一现象他们猜想:
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水的质量有关,并进一步提出假设,你认为他的假设可能是:
(13)。
(2)为了验证以上假设,他们来到实验室,各自用如图16所示装置分别对不同质量的水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14)和计时器,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设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
时间(分钟)
1
2
3
4
5
6
7
质量(千克)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升高温度(℃)
5
表一(水)
时间(分钟)
1
2
3
4
5
6
7
质量(千克)
10
20
30
40
50
60
70
升高温度(℃)
10
表二(水)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与第二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15)。
②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归纳得到的结论是:
(16)。
(3)为进一步研究,小明和小华又选用煤油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
(设水和煤油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
表三(煤油)
时间(分钟)
0.5
1
1.5
2
2.5
3
3.5
质量(千克)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升高温度(℃)
5
在分析比较(17)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后,他们还能得到的结论是: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18)。
三、小结:
四、本次课后作业:
五、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
学生签字:
六、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好○较好○一般○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好○较好○一般○差
教师签字:
家长签字:
主任签字_______
启振教育教务处
家长和学生最可信赖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