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6304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

  十五从军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翻译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

  始:

才;

  归:

回家。

  道逢:

在路上遇到;

  道:

路途上。

  阿:

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

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

远远地望去。

  松柏:

松树、柏树。

  冢累累:

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坟墓、高坟。

累累,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

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雉:

野鸡。

  中庭:

屋前的院子。

  旅:

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葵:

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

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

一会儿就。

  贻:

送,赠送。

  望:

一说为“看”。

  沾:

渗入。

  译文二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从远处望去,你家就在那个松柏环绕着的坟墓中。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鉴赏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

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

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

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

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

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

那,就是我的家吗?

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

看到了什么呢?

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

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

  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鉴赏二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

  作品开篇不同凡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一去就是数十年。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八十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

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

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

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

“那儿就是您的家。

”言下之意就是:

“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

”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

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

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

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

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在这动乱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

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不能向别人倾诉、表达。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老兵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像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丰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内涵。

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

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

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

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

“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

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悲凉的景象。

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

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

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

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

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

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

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读者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

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

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

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

”,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2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古诗简介

  《从军行》是初唐诗人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

  翻译/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

  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注释

  1.从军行:

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

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

长安。

  4.牙璋:

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5.凤阙:

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

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

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8.百夫长:

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鉴赏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

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

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3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古诗简介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是李白的作品,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翻译/译文

  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

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

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注释

  ①碎铁衣:

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应该反映但是戍边抵抗匈奴的将领)。

  ②呼延:

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鉴赏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作为一首边塞诗,全篇四句,没有一句描写边地风情,也没有一个字的豪言壮语,从头到尾都是叙述事情,交待过程,却让人读完以后,忍不住要掩卷沉思,实在可说是难得的上乘之作。

《从军行》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但第一句却只写了他身上穿的铠甲,而且是一件"碎铁衣",他长期征战在祖国边陲,多年的风餐露宿,浴血厮杀,连身上的铠甲都已经碎了,身上留下了累累的枪伤箭痕,"百战沙场碎铁衣",这是一幅具有雕像性质的饱经血与火的洗礼的铁塔般的边将形象。

虽然写的是破碎的铁衣,其实是在讴歌其铮铮铁骨。

这一句先声夺人,为全诗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此人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的死亡与冷酷,而此时此刻,又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城南已合数重围",诗歌语言极为简练准确,字字千钧,容不得任何误解与猜疑,却又让人产生无尽联想,眼下,一个久经战阵的将军,被敌人团团包围,从他那残破的铁甲,我们当然知道他是绝不可能俯首待擒、坐以待毙的;但是身处数重的包围中,面对敌众我寡,天时、地利、人和全无的困境,他又该采取什么行动呢?

就在大家为他及其全军将士捏着一把汗而焦急万分之际,将军没有犹豫迟疑,也没有一言片语,只是当机立断地采取了最有效也是最正确的行动,"突营射杀呼延将",突营,就是突围,呼延,是匈奴中地位仅次于左右贤王的四大贵族之一,诗中代指敌人的中军主将。

只见将军一声断喝,一马当先,溃围而出,身先士卒,在三军之中,直取敌人上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这真是有万夫不挡之勇,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霸王气概。

不过,他不像西楚霸王有勇无谋,只知蛮干,最后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而是"诚既武兮又以勇"(屈原《国殇》),在突营闯阵之际,擒贼先擒王,一举射杀了敌人的首领,使得气焰嚣张"数重围"的敌军一时间阵脚大乱,成了群龙无首的乌合之众,他却趁机杀出一条血路,"独领残兵千骑归",带着他的部队,杀出重围,夺路而归。

李白并不讳言失败,所以他说这一支部队此时已经成为"残兵",带兵之人当然也是一员"败将"了,但那个"独"字,力挽狂澜,一字千钧,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

面对这样一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顶天立地的英雄,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情!

这就是悲剧的力量,也是这首小诗的魅力所在。

正当人们紧张的心情刚刚松弛下来,准备迎接这位英雄之时,诗歌却无声地结束了,一切是那样的突然,而又是那样的寻常,一方面,结合诗歌"百战沙场碎铁衣"一句,这不过是这位无名英雄无数征战中的"百战"中的"一战"罢了,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另一方面,诗人是否也意识到,等待这位将军的恐怕也没有什么鲜花和掌声吧。

  为了把"残兵败将"及其忠勇之情显示出来,李白没有长篇大论,喋喋不休,而是选用了七言绝句这种他最擅也是最为含蓄的体裁,秉笔直书,字里行间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用不着过多的煽情与渲染,只要把最主要的事实交待清楚,那么,其它的一切就都尽在不言之中了。

这首诗全诗每一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

  第一个镜头是将军的"铁衣",它无言地诉说着将军的过去;第二个镜头是敌军的"重围",同样是无言地宣告着形势的危急;第三个镜头是突围的瞬间,表明了将军的勇冠三军;第四个镜头是归来的定格,他又完成了一次艰难的使命。

而在这四个镜头的转换之间,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呼之而出了,这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啊。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是一首用乐府古题写的边塞诗,其内容已基本失去专写“军旅苦辛”的古义,也无法合乐歌唱,因而,有别于汉魏乐府曲辞中的(从军行》。

唐人以“从军行”为诗题,一般来说,旨在标明诗歌题材属“边塞”一类而已。

盛唐边塞诗,从总体上看,大多气势磅礴,极富悲壮崇高之美。

李白的这首诗就写得辞健气壮,慷慨激昂,有撼人心族的艺术魅力。

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诗人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

“百战”,意谓战事频繁。

“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酷。

其中,“碎”字下得绝妙,颇值玩味。

将士的恺甲都已冻碎难着,令人宛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塞外荒寒景象。

此外,唐军将士因长期作战,来不及休整,给养十分困难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4

  从军行

  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注释

  遴:

谨慎选择。

  骁勇:

犹勇猛。

  秋霜:

秋日的霜。

  马当:

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

北方沙漠地带。

  注释

  遴(lín):

谨慎选择。

骁xiāo勇:

犹勇猛。

  秋霜:

秋日的霜。

  马当:

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

北方沙漠地带。

  鉴赏

  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

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

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

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

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杨柳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

“书角”、“杨柳”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

末二句着重突出了将士的精神风貌,“长驱”、“驰捷”与首句之“骁勇”遥呼,照应了开头,又表现出守关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5

  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海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