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61592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docx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docx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提升与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水平,对加快实现我国建设工程生产组织方式第二次变革,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第一部分

探索和实践“项目生产力”理论

促进和实现工程建设施工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

一、“项目生产力”理论的来源

项目生产力理论主要有两大来源:

一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改革的探索实践以及鲁布革工程建设为代表的国外先进施工生产方式的冲击;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启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筑业作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任务分配到承包制的开始探索,鲁布革工程建设中所展现出的先进管理机制、精干的项目班子、科学的施工方法、有序的作业现场给当时我国施工管理体制以巨大的冲击。

使我们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产生“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生产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具体表现为“三个落后”,即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方式落后、对生产要素的支配方式落后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式落后。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定。

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又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其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标志。

判断生产力水平高低主要看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及劳动对象的结合与适应程度,结合得越紧,劳动生产力水平就越高。

但生产要素要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结合与配置,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建筑业的物质资料生产形式不同其他产业部门,在建筑业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有其特殊性:

第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空间上表现为在施工现场直接结合及远离现场间接结合的并存;第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时间上表现为时断时续的非连续结合来实现生产力;第三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呈现出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作业多种形态。

因此,对于建筑业而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工程项目上的结合才能把生产要素变为生产力。

这告诉我们,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力、部门生产力、企业生产力”三个层次的划分,是就普遍现象而讲的,针对建筑活动的实际,工程项目才是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即:

存在第四个层次——项目生产力。

所以提升和发展建筑生产力,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

研究和发展建筑业生产力就不能离开项目层次。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我们认识建筑业生产力本质特点的启迪。

二、“项目生产力”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

项目生产力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建筑业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在建筑行业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并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体系构架。

1.项目生产力的概念

项目生产力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层次性原理以及建筑施工企业生产要素结合场所的特殊性而提出来的。

借用“生产力是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定义,我们把项目生产力的概念表述为“项目生产力是项目经理部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能力”。

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大要素只有在工程项目层面上实现优化配置和动态组合,才能形成较好的现实生产力。

2.项目生产力的内涵

项目生产力揭示了建筑企业生产力与项目生产力的关系,即企业生产力是项目生产力的前提和条件,项目生产力是建筑生产力的落脚点。

项目生产力具有技术属性、价值属性、文化属性和很强的管理属性。

项目生产力的内涵是以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为支撑、以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为基础、围绕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反映以人为本的社会化大生产。

从外延来看,项目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文化生产力、人才成长能力以及项目集约化管理能力的统一体。

3.项目生产力的特征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项目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基础性要素、发展性要素和组合性要素。

基础性要素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发展性要素主要是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施工工艺;组合性要素重在管理组织和信息沟通。

其系统是具有质、量、时空结构的有机整体。

而在这四大要素中,组合型要素极为重要,它关系着项目生产的成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管理本身就是生产力”的观点。

从一般意义而言,项目生产力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是效益性管理特征。

项目生产力运行的首要目标是要获取经济效益。

效益是项目组织、建筑企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效益性体现了项目生产力的经济能力。

第二是创新性管理特征。

工程项目的营造过程具有“单件定制”的特点,每一个工程项目都要根据其功能标准采取不同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法,要求企业在组织实施时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第三是集约性管理特征。

集约的原义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结构的改善、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实现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回报。

第四是多元性管理特征。

从项目生产力要素的资本构成和技术构成看,项目生产力呈现多种形态;从项目生产力的整体功能角度看,项目生产力又呈现多层次能力,例如,有工程总承包、项目群承包、专业承包等,其对应的管理组织方式和协调关系也有很大差异。

三、“项目生产力”理论为工程建设施工生产组织方式第一次变革的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

通常,我们把建筑行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进行的改革称之为第一次生产方式变革。

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以推行“项目法施工”为突破口、实行企业内部两层分离、建立项目管理新型运行机制,总结形成项目生产力理论,构成了三者之间的演化路径和自洽的逻辑关系。

大家知道,1990年8月,建设部施工管理司在桂林召开了第一次“项目法施工研讨会”,会议围绕项目法施工的基本内涵,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系统地总结阐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实践者对理论的深思和理论研究者对实践的论证。

1993年9月项目管理委员会在内蒙古召开第三次研讨会,又在六个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试点企业的新经验,全面科学总结提炼了新时期实施项目管理七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

“6+7”这十三个理论观点,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进入成熟和实践探索的新阶段,也为项目生产力理论形成并指导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有“项目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支撑和指导,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建设工程施工生产组织方式的第一次变革,形成了以“动态管理、优化配置、目标控制、节点考核”为显著特征;以“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为基本制度;以“四控制(质量、安全、进度、成本)、三管理(生产要素、环境保护、施工现场)、一协调(组织协调)”为主要内容;以“两层建设(管理层与劳务层)、三个升级(全员智力结构、工程总承包以及资本运营能力)”为管理主线;以“总部宏观控制、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为运行机制;以“一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支优秀项目经理队伍、一代高新施工创新技术、一批建设好的高大精尖工程”为总目标的中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框架体系。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第二部分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是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一、党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策对建筑业提出了新任务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部署。

最近,胡总书记在庆祝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大会上又特别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极大地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模式和条件的情况下,党中央适时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已成为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的一项新的历史任务。

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发达国家也提出了“企业再造”的理论,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原首席执行官拉里·博西迪就曾言“现在到了我们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

这就要求企业要针对自身的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相应的组织及资源配置模式进行整体性的转变,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

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战略决策,学习借鉴发展国家企业转型升级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业当前的最紧迫的任务:

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施工技术创新力度,增加和用好技改资金,引导企业积极推广、开发和创新建筑节能降耗技术。

二是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促进设计施工企业兼并重组。

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三是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建筑业产能过剩问题,要通过新的资质就位,按不同企业资质合理划分市场,分门别类的提升不同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同时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施工机械。

四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五是治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努力把我国建筑企业的综合效益提高到新水平。

二、国家关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基本国策给建筑业提出了新目标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当年,全国人大批准了“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减排的总目标和新要求。

建筑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抓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耗。

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要求企业在施工生产组织中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转变;资源消耗型向节约能源型转变;影响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是积极探索建筑节能减排与绿色施工的新途径。

“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41%。

特别是我国政府已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降低40%以上。

要完成这个目标,建筑业由于其能耗、原料之大,产出的扬尘和建筑垃圾等污染之多,将必然成为节能减排重要行业之一。

三、建筑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改善城乡面貌和人民居住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呈现稳定较高水平。

2009年的总产值是1980年的200多倍,GDP约占年均国内生产总值的6%以上。

二是建筑业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功不可没。

截至2008年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m2以上,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2倍。

三是建筑业承担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从1978年的5.17万公里发展到2009年的8.6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77.8万公里,是1978年的3倍多,其中高速公路已超过6.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四是建筑业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也做出突出贡献。

到2009年,全国就业人员共77865万人,其中建筑业就业人数达到3600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62%,在8大行业中排名第4位。

可以看出,过去30多年我国建筑业为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取得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当前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企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

一方面,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龙头企业。

另一方面,小、精、专、特企业发展不充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

二是市场分割不合理,竞争缺乏层次。

行业内大、小企业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企业规模和实力相似,致使大量的一级以上企业经营领域趋同,过度集中于综合承包市场上以价格为中心的低水平、无差别竞争。

三是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利润率低于国内外同类行业平均水平。

我国建筑业企业近五年平均产值利润率为2.5-2.9%,实际上据我们对8家国有大型企业调研,产值利润率仅为0.9-1.5%,不到房地产业平均利润的10%。

(二)市场交易行为有待规范

一是虚假招投标、肢解工程、违规分包、转包挂靠等问题依然突出。

工程垫资款拖欠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二是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现行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违法行为界定不清、定性不准、执法效力弱,缺乏有效的制约和处罚机制。

(三)从业人员素质亟需提高

一是劳务用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超过行业从业人员的70%,90%的人没有经过正规的技能培训,形不成一个真正的产业工人群体。

二是高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员缺乏。

尤其是懂得国际工程承包的项目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四)科技投入不足,贡献率低

我国建筑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91%,主要来自资本投入和劳动力的增长,贡献率达到85%,科技贡献率仅为14.60%。

(五)国际化程度较低

一是国际市场领域比较集中。

我国建筑业在世界工程承包市场的比重仅为5%,其中,亚非市场占了80%以上。

二是国际市场占有层次较低。

我国建筑企业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海外工程或劳务输出业务,但多数是施工承包或劳务承包的中低端市场。

综观以上建筑业存在的诸多问题,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和新目标,深深感到党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决策非常英明和正确。

使我们感到,进一步提升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加快我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建设工程生产组织方式第二次变革,不断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巩固和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第三部分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

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刻内涵与要求

一、重新反思和挖掘“鲁布革冲击”的深刻内涵,对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建设经验是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施工生产方式的冲击。

当前围绕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目标要求,对鲁布革冲击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引发了我们关于项目生产力内在要求和核心价值的深入思考。

一是鲁布革把外资引进来,冲击了传统的投资管理体制;二是鲁布革把竞争引进来,冲击了工程建设任务的计划分配体制;三是鲁布革把成本概念引进来,冲击了国有企业只讲施工生产进度,不计经济效益的吃“大锅饭”的非物质生产单位的观念;四是鲁布革把先进施工工艺提炼为工法引进来,冲击了施工企业技术滞后、传统落后的施工方法;五是鲁布革把科学的组织结构形式引进来,冲击了国有企业以行政建制为主的四级管理、三级核算体制。

这五个引进和冲击为我们推进和深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研讨发展项目生产力,形成“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的新经营理念提供了驱动力。

回首“鲁布革”冲击,反思建筑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看到,20年来,虽然我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施工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这个成果也只是阶段性的。

进一步深化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营造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充实完善和提升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水平

任何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

实践提升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为理论发展和创新提供源动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经济体制深层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度调整。

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挑战,建筑企业也面临诸多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规律,勇于实践,不断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理念的创新,并结合研究创新和提升项目生产力水平,与时俱进的拓展新的理论内涵,创造新的理论价值,以适应新的行业发展脉搏。

  应该说,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就已为项目生产力理论赋予了新的内涵。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化了人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建筑业总体上讲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为社会就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包括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由增长方式转变为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从调整结构到优化结构,虽是几字之变,但其内涵发生了由数量到质量的提升,强调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高度统一。

第三,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深刻阐述了发展必须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必须是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人文发展、绿色发展、科技发展、资源节约、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科学发展道路。

三、站在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高度,审视研究提升项目生产力理论,对于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支撑和导向作用

1.从过去集中注重企业内部配套改革,提高到关注整个行业持续发展的研究。

建筑业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是针对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而言。

主要从施工项目现场管理入手,比较重视生产资源的配置和运行效率,强化了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了安全、质量、进度和综合效益等目标的管理力度,促进了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较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今天我们站在建筑业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研究、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不单是为推进和深化项目管理,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研究和解决制约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对建设工程项目前期立项的科学决策程序,以及推进工程总承包与工程招投标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

比如:

我国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财政拿出四万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效益到底如何?

随着项目的完工审计,相信会留下不少经验和教训。

再比如:

业主违规肢解工程为什么屡纠不改,反而国际上通用的工程总承包方式在我国推进了近20年却举步艰难,等等。

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加以认真研究解决。

2.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拓展到指导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阻碍或解放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的课题是既要继续深入生产力理论研究,又要进行深层次的生产关系的研究,更要从提升建筑业项目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辩证关系上来研究企业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

比如:

在新形势下,企业如何适应结构优化调整,做好市场定位;房屋建筑企业单一的专业施工管理如何向基础设施乃至提供各类项目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服务的转变;传统产业的企业管理如何向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企业优化升级的转变等等,以便更好地挖掘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内在潜力,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3.研究提升项目生产力理论的落脚点,最终在于推动建筑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综前所述,当前我国建筑业具有两大突出矛盾:

一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产能过剩和产业集中度低;二是传统落后的建筑产品生产方式严重困扰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说建筑行业已到了非转变发展方式不可的紧要关头。

而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落脚点又在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过程的成败。

因此,只有重视研究提升项目生产力水平才能真正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总体目标上,就是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建筑业从根本上转变为一个高贡献率产业,一个低碳绿色产业,一个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被社会尊重的诚信产业,一个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管理创新水平的现代产业!

第四部分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

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六个方面

一、健全和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是提升项目生产力水平,促进和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永恒的主题

建筑业是除煤炭、交通外又一个高危行业,所以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是工程建设领域关系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

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

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不仅是建设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民生问题。

同时,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又是建筑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企业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是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的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体系。

要引导促进企业建立内容全面、完善、有效、切实可行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形成企业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的自律机制。

首先是要从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重要性,树立诚信和法律意识。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切实抓好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认证工作。

比如ISO9000最关键的是讲企业诚信,实际上就是社会责任问题。

当前,建筑企业要认真学习贯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认可委【(2010)21号】公告精神,结合国家认证做好《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贯标。

二是要坚持质量安全责任制。

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增强质量和安全的各项法规、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

三是要增加预算资金用投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既要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管理人才素质,更要重视一线操作工人技能水平的培训考核。

四是要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对提高和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积极推广“四新”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确保企业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和管理目标的最佳实现,关键是要落实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上。

其次是建立社会化的组织监管保障体系,确保工程建设领域的长治久安。

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涉及多方责任主体和多个管理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此,需要建立社会化的组织监督管理和保障体系,努力把握工程建设管理规律,健全和形成工程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一要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夯实质量安全基础工作,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发的“质量、安全”两个条例。

二要全面落实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相关方主体法律责任,实行责任追究问责制。

进一步合理界定工程监理、质量检测、工程担保、质量认证、质量仲裁等中介机构以及各类注册执业人员的责任。

三要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不断改进监管模式,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手段和水平。

四要加大社会综合评价和奖罚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运用市场机制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建立和制定科学、规范、公正的质量安全评价标准,加强企业和评价机构诚信体系建设。

五是要通过建立和推行工程质量安全担保和保险制度规避、转移工程风险,促使建设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

二、坚持管理创新,大力推进以工程总承包为主流模式的建设工程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提升项目生产力水平,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生产方式的每一次变革、企业的每一次转型升级,必然源于管理上发生一次新的革命。

同类企业的差距,归根结底是管理创新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差距。

重视管理创新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更是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要求。

建筑业当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实现建设工程生产组织方式的第二次深刻变革。

工程总承包对工程建设本身而言,从体制上解决了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使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进行整体统筹安排、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合理减少资源的浪费。

工程总承包对施工企业而言,从过去分阶段管理变为项目全过程管理,促使承包商统筹协调安排,能有效地对质量、安全、成本和进度进行综合控制,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投资、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更加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早在1984年,国务院颁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