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9711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程.docx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程.docx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观察、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3.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重难点:

1.重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天平实物和质量不等的小物品,天平示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预设

教师活动预设

一、创设情境

出示天平,由天平的作用引出怎样比较测量物品质量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天平“平衡”与“不平衡”表示的意义。

 

生1:

天平可以测量物体质量。

生2:

天平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质量。

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教师出示实物天平。

让学生说说天平的作用。

 

用天平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哪个轻,哪个重呢?

天平左右两边质量不相等时,我们一般说天平是不平衡的。

二、看图列式

1.出示天平示意

(1),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式子表示观察到的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

 

把物品放在一个托盘中,另一个托盘放砝码,当天平左右平衡时,物品的质量就等于砝码的质量。

(天平左右两边物品的质量相等。

用式子表示数量的关系

教师板书:

不平衡——不等。

说一说:

怎样用天平测量一件物品的质量呢

 

天平保持平衡时,说明什么?

平衡——相等

2.分别出示天平示意图

(2)(3),要求学生观察,并用式子表示观察到的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

 

生:

现在天平是平衡的,说明左右两边物品的质量相等。

30+x=80

X+20=70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天平示意图,你发现了什么?

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

适时板书

3.分别出示天平两边不等的示意图(4)和(5),让学生观察,并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

现在天平不平衡,左边重,右边轻。

天平左右两边物品的质量不相等。

X>30

出示图4,再来观察这幅天平图,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试着写式子

在“不平衡”下边板书:

X>30

4.出示最后一个天平示意图,让学生自主写出式子。

自主写式子

三、认识方程

1.提出“观察写出的式子,说一说“它们可以怎样分类”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先思考再交流

[可能的情况有:

(1)按是否有等号划分

(2)是否有未知数]

引导认真观察板书出的式子,说一说它们可以怎样分类?

如果第

(2)种说法没出现,不做介绍,如果出现给予肯定。

2.介绍等式的意义。

提出:

“观察这几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方程的意义。

然后让学生读书。

 

生:

相同点是它们都是等式。

生:

不同点是有的等式含有未知数,有的等式没有未知数。

根据式子导出等式的含义

再引导观察这几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方程的含义

板书: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

接着讨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并用集合图表示。

 

学生思考: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

想一想,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用图来表示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四、尝试应用

1.出示试一试,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独立思考完成

完成“试一试”

2.交流学生的判断结果。

交流判断结果,说明自己的理由。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交流

五、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

指导完成课后“练一练”

板书设计:

认识方程

平衡——相等不平衡——不平等

20+30=50X﹥30

30+X=8040﹤X+10

方程X+20=70等式

2X=100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等式的基本性质(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验操作、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2.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等式基本性质探索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索并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

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前准备:

小实验课件。

小黑板补充练习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预设

教师活动预设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说明继续利用天平研究等式。

 

引出课题并板书:

等式

二、探索学习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1)课件演示天平图1~图3,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了什么,然后用等式表示实验的结果。

教师板书出x=10,x+20=10+20

生:

左边砝码的质量是x克,右边是10克。

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质量相等。

生:

可以列出一个等式:

x=10

学生可能会说:

●在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放入20克的砝码,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不相等了。

●在天平左边放入20克的砝码,左边重,右边轻。

生:

在右边也放入20克。

生:

可以列出一个等式:

x+20=10+20

演示天平图1。

左边放一个x克砝码,右边放一个10克砝码。

谁来说说从实验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用算式表示实验的结果吗?

教师板书:

x=10

课件演示。

师:

他们在做什么?

天平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做就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课件演示在右边放砝码,天平平衡。

师:

谁能写出一个式子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

(2)提出“观察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

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使学生知道:

天平左右两边放上同样质量的物品,天平还是平衡

的。

学生可能会说:

●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放上同样质量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还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师:

观察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3)提出:

想一想,如果在天平两边同时放入100克砝码,天平会怎么样?

先讨论,再课件演示。

并说一说怎样写算式。

 

生:

天平还是平衡的。

 

学生可能会说:

(1)x+20+100=10+20+100

(2)在x+20=10+20两边都加上100。

师: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放入100克砝码,天平会怎么样?

我们实验一下。

课件演示两边放入100克。

现在你还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说一说怎么写?

教师板书出等式。

(4)提出:

观察实验得到的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学生可能会说:

●等式的左边加上一个数,右边也加上同一个数,得到的还是一个等式。

●等式两边加上同样的数,还是一个等式。

 

找一、二人读一读。

师:

观察实验得到的三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

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还是一个等式,可以概括为:

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板书)

师:

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

(板书课题:

等式的基本性质)

2.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1)教师谈话,提出:

想一想,如果从天平两边同时拿去20克,结果会怎么样?

先讨论,再实验,并写出等式。

生:

天平还是会平衡的。

 

生:

从天平左边拿走20克的砝码,左边那边轻了。

(不平衡了)

生:

从右边也拿走20克,天平平衡了。

学生:

x+100=10+100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从天平的两边同时拿去20克,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我们看一下实验的结果。

课件演示左边拿去20克。

你发现了什么?

师:

接着看实验。

课件演示从右边拿去20克。

可以写出一个怎么样的等式?

教师板书

(2)让学生观察两个等式,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等式的变化。

得出: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学生可能会说:

●等式的左边减去一个数,右边也减去同一个数,剩下的还是一个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观察X+20+100=10+20+100和X+100=10+100这两个算式,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算式的变化吗?

3.师生共同归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的基本性质。

 

学生根据上面的实验,把这两整合在一起。

归纳出一个结论。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这也是等式的一条重要性质

总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板书)

三、尝试应用

1.小黑板出示补充的两组题,说明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做题

下面,同学们看小黑板上的两组题。

小黑板出示: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2x=11

(2)4x=18

(3)2x+15=11○□

(4)4x-7=18○□

2.交流学生填的想法和结果。

教师参与交流,注意示范引导。

交流结论和想法

引导交流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

独立做题

巡视

板书设计:

等式基本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等式的基本性质(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验操作、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2.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等式基本性质探索过程的科学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难点:

1.重点: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

2.难点: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

课前准备:

演示操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预设

教师活动预设

一、创设情境

继续利用天平实验,研究等式的基本性质。

 

引入并板书课题:

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学习

1.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学生说操作过程,并说出等式X=10,

学生再说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并写出5x=5×10的等式

课件演示,左边放入标有x克的砝码,右边放入标有10克的砝码。

谁来说一说操作的过程,并用式子表示实验的结果。

(板书出来。

演示完成第二幅图。

天平两边分别放入5个质量为X克和10克的砝码

在x=10下面板书:

5x=5×10

学生思考、组织语言。

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两个等式,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它们的关系吗?

总结: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这也是等式的一条基本性质。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性质?

2.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猜想:

等式仍然成立。

 

讨论明确

引:

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我们知道了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那么,如果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结果会怎么样呢?

实验,验证。

板书等式:

X÷4=10÷4

用一句话说一说等式的两边怎样变化,等式仍然成立?

让学生讨论等式两边能否同时除以0

完善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成立。

3.归纳、总结性质

学生看书。

看课本,读一读兔博士的话。

三、尝试练习

复习等式的基本性质

完成“试一试”,交流做法

谁能说一说,我们知道了哪些等式的基本性质?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

板书设计:

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仍成立。

教学随笔

 

列方程解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会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列方程和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解方程的兴趣。

重难点:

1.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书写格式与解题思路。

2.难点:

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复习引入)

回想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举例说明

1.复习:

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举例说明。

2.引入课题并板书:

解方程

二.解决问题

审题,交流获得的信息

生先独立解决,然后再和同桌交换意见

交流后达成共识(根据的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明确情境图中的信息(积极回答)

应设王叔叔每分钟手写X个字

3X

 

独立解决问题

交流,引导学生上台板演

 

(通过交流,认识:

把X=40代入原方程,看两边是否相等)

理解检验过程:

因为3×40=120,所以X=40是正确的

指名回答明确检验过程

教学例1

(出示例题)

①引导观察情境图

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③指导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的重点进行适时板书

教学例2

(1)引导审题

引导

①如果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应假设什么数为X

②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王叔叔用电脑打字每分钟打的字数呢

(3)尝试:

让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方程的两边为什么都除以3

②用方程解决问题有哪些步骤?

质疑:

1你会检验例2的结果吗

 

②你会检验例1的结果吗

强调:

用方程解决问题时,还应注意检验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重点交流解题思路

完成课后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哪些?

强调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例1

解:

设王叔叔每分钟手写X个字

3X=120

X=120÷3

X=40

答:

王叔叔每分钟手写40个字。

解方程

A.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B.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C.用等式的性质求出X

 

检验:

把X=40代入原方程。

因为3×40=120,

所以X=40是正确的

检验:

把X=?

代入原方程,看左右两边见是否相等。

如果相等,答案就正确,如果不相等,答案就不正确。

课后小记:

 

解方程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并能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数游戏、列方程解决问题以及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过程。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猜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解方程的过程和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黑板。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情境引入

 

回想,并举例说明

引入:

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解方程,那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能举例说明吗?

回想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二.解决问题

 

根据情境图编故事(认识到故事里隐藏着一个数学问题)

 

尝试列方程解决问题,并交流算法

板演

 

引导学生自主检验

找出图中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

 

独立尝试

学生板演计算过程

进行检验

1.教学例3

(1)编故事

(2)尝试

故事的老师是用列方程求出得数的,你会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

 

(3)交流

让学生板演计算过程

(边板演边说明)

(4)介绍解方程的含义

指出:

X=25是方程2X+10=60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检验

2.教学例4

(1)审题

(2)引导设出合适的未知数

(3)让学生用所学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答题情况

指导完成练一练

(适时巡视)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解方程(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三步计算的方法

(2)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3)在交流中体会算法多样化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1.重点:

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2.难点:

能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预设

教师活动预设

一.情境引入

回想,回答

 

根据刚才总结出来的等量关系,做题,准备交流。

1.提出问题:

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根据生答,适时板书

甲速×时间+乙速×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出示复习题

3.变换已知条件和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根据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设出未知数,并列式解答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2.画线段图,帮学生理解题意

板书学生说的等量关系,让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到黑板上板书自己的做法。

引导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练习应用

先在练习本上做,然后板演到黑板上。

指导完成“试一试”

四.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本课所得

 

板书设计:

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略)

课后小记:

 

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尝试与猜测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对数据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将列表的过程更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和学习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片段:

1.创设情境: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共同研究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

鸡兔同笼)你们知道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

鸡兔同笼就是鸡兔在同一个笼子里。

2.课题讲解

师:

如果现在告诉你:

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22个头,从下面数有70只脚,鸡、兔各多少?

你能解决吗?

学生或单独解决,或在小组内讨论,

汇报交流:

说说你们的想法,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多。

方法1:

列表法。

从有22只鸡开始,一个一个地试,把试的结果列成表格。

22

21

20

0

1

2

44

46

48

方法2:

假设法。

(1)假设笼子里的都是鸡。

那么就有22×2=44只脚,这样还少了70-44=26只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就是有26÷2=13只兔。

那么兔有13只。

(2)假设笼子里的都是兔。

那么就有22×4=88只脚,这样就多了88-70=18只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就是有18÷2=9只鸡。

那么兔有22-9=13只。

方法3:

方程法。

解:

设有X只兔,那么就有(8-X)只鸡。

4X+2(8-X)=26

2X+16=26

X=5

8-5=3(只)

师: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但在做题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牵强与某中方法,要学会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

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阅读一些关于“鸡兔同笼”的知识。

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