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8宋明理学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525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8宋明理学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8宋明理学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8宋明理学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8宋明理学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8宋明理学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8宋明理学及.docx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8宋明理学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8宋明理学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8宋明理学及.docx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28宋明理学及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这是一个牛人辈出的时代。

有击鼓骂曹操的愤青祢衡,非做铁匠不可的嵇康,以嗜酒如命被载入史册的刘伶,还有与猪共饮的音乐家阮咸,葬礼上赤身裸体的高官王忱,以驴叫追悼王粲的曹丕……魏晋时期“牛人辈出”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动荡,士人群体特立独行    B.文化多元,士人深受佛道影响

C.进取无望,达官贵人藐视礼法D.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倡导奢靡

2.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时,同学们对一幅“三教合一”的图案(如图)产生了浓厚兴趣。

图案中三人共一个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三教应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B.三人一个鼻子说明三教实现了真正的“合一”

C.三教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佛教、道教、儒学

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时期的思想批判

3.周敦颐(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他说: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  )

A.心外无乐B.苦中作乐

C.格苦致乐D.本心自乐

4.“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有所为,有所不为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5.(2017·枣庄模拟)宋朝时期的服饰一改唐朝“惯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老成持重和细腻、含蓄、朦胧的阴柔之韵。

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发展B.程朱理学的影响

C.专制集权的强化D.审美意识的觉醒

6.(2017·郑州质检)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

A.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7.“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在这里,黄宗羲认为(  )

A.君主统治不利于天下稳定B.宜颠覆君主和民众的关系

C.国法家法同构才能抵达治世D.以天下共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8.李贽在其著作中写道:

“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

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

”以下对此诗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李贽的观点在当时不为世俗所容

B.李贽认识到了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C.李贽的主张遭到道学家们的攻击

D.表达了李贽敢于蔑视世俗的“异端”思想

9.顾炎武说:

“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黄宗羲也说:

“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体现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具有(  )

A.勇于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B.批判理学虚伪的革新精神

C.揭露封建专制的无畏精神D.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意识

10.“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下面对王夫之的这一思想主张认识正确的是(  )

A.王夫之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与当时新型经济成分的出现有关

D.反映了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的时代要求

11.(2017·江西南昌一模)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

“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

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B.统一思想,加强统治

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D.怀念先贤,光大儒学

12.(2017·山东济南)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

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  )

A.抗清斗争高涨B.宋明理学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方思想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

“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纸烛:

灯笼)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

“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材料一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15分)

(2)据材料二,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感染着时人及后世?

(4分)

 

14.自西汉刘向开创《列女传》这一妇女传记著作体例之后,历朝历代正史中大都设立《列女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列女传》人数统计简表

(单位:

人)

  内容

朝代  

贤明

忠勇

仁义

孝道

才慧

贞节

节烈

东汉

2

1

3

4

5

2

5

3

10

7

16

1

7

13

1

3

4

6

3

33

7

22

34

140

1

15

22

48

300

12

49

48

83

23

100

400

(贤明:

指品行端正,明察有识者。

忠勇:

指忠君报国,英勇赴难者。

仁义:

指仁爱睦亲,舍己为人者。

孝道:

指孝敬尊长者。

才慧:

指有才学技艺者。

贞节、节烈:

对女性独有的要求,节烈特指以死维护贞节者)

——根据高世瑜《历代〈列女传〉演变透视》整理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练高考—找规律]

1.(2014·课标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2014·课标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3.(2015·课标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练模拟—明趋势]

4.(2017·河南洛阳二模,25)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

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

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

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

魏晋玄学(  )

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5.(2017·东北三校二模,25)《魏略·西戎传》载:

“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

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在《老子化胡经》中叙述老子西出函谷关,经西域至天竺,化身为佛,教化胡人,因此产生佛教。

“老子化胡说”客观上(  )

A.表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B.证明了佛教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

C.有利于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D.顺应了三教合流的社会发展趋势

6.(2017·宝鸡模拟)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7.(2017·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6)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

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C.科举制度开始创立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8.(2017·广东广州一模,13)宋代建筑大量采用了以白墙黑瓦为主体的形式,绘画常采用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形式,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风俗画的流行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理学的影响D.中央集权的加强

9.(2017·山东济宁3月,16)下图内容选自某理学著作,作出这一论断的是(  )

A.程颐B.陆九渊

C.朱熹D.王明阳

10.(2017·太原一模)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谥曰:

文”。

淳祐元年(1241年)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将王安石排挤出从祀的行列。

材料中的做法(  )

A.反映出理学逐渐成为官方统治思想B.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

C.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D.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

11.(2017·大连二模)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

“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

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

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

由此可知(  )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原

12.(2017·青岛质检)“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该诗反映了(  )

A.圣人之道存于经典,孔孟之要在于天理

B.发明本心,尊我德性,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

C.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以义制利

D.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寻章摘句,博览群书

13.(2017·山西太原二模,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

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这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14.(2017·青岛模拟)顾炎武批评明代学风弊病指出:

“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在此,顾炎武(  )

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B.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C.强调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D.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15.(2017·乌鲁木齐二诊)有学者认为:

“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

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

”下列各项中“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是(  )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16.(2017·平顶山调研)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17.(2017·邢台模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

“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他还说: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王夫之对“理”的阐述(  )

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

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练纠错—提知能]

易错点1 不能正确区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8.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在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

“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

这里的“同”是(  )

A.万物的本原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发明本心D.儒家的纲常伦纪

易错点2 对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认识不准确

19.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对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统治地位丧失B.彻底否定传统儒学

C.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D.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易错点3 对黄宗羲的政治思想认识不准确

20.黄宗羲认为:

“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由人治转向法治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建立君主立宪制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课练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双基达标 课时作业]

1.A 材料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思想自由、敢于冲破传统的知识分了,其原因在于社会动荡、儒家正统思想受到冲击,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玄学”思想兴起,士人群体特立独行,故选A项。

B、C两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故排除;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故D项错误。

2.C A项中的三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不是中国“三教合一”中的三教;“合一”是指儒家思想吸收佛、道思想内涵,但三教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合一,B项说法错误;D项观点与史实不符;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三教”指的是佛教、道教、儒学,故选C项。

3.D 由材料“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可知,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本心自乐,所以答案为D项。

4.C 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等信息强调的是国家公职人员要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5.B 从题干材料中“老成持重”“含蓄、朦胧”等信息来看,审美倾向的转变与思想意识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变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程朱理学影响的结果,故答案是B。

6.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根据材料信息“致良知”“漫从故纸费精神”并结合王阳明的主张可知,A项表述正确。

7.D 由“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等信息分析可看出,黄宗羲主张以天下共治、理想的君主制来取代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8.B 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表明A项解读正确;“寂寞从人谩”说明C、D两项解读正确。

B项在诗中没有涉及,故B项符合题意。

9.D 本题考查顾炎武和黄宗羲思想的比较。

顾炎武关注民生,黄宗羲有扶危定倾之心,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对时代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感的概括,故选D项。

材料未体现献身精神,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反映反对封建专制和理学,排除B、C两项。

10.B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

世界经济的制度化、体系化以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D两项错误;全球股市大跌的源头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

11.B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从材料信息看,南宋理宗嘉奖朱熹主要是利用朱熹的主张来统一思想,加强统治,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

12.C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潮潜滋暗长,故选C项。

13.

(1)观点:

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原因:

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

(15分)

(2)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工商皆本”。

(6分)

(3)学风:

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

时代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可知,李贽认为道学家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第二小问可以从明朝晚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

(2)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

第(3)问,结合材料中对顾炎武提倡的学风的表述及后人对顾炎武时代责任感的概括回答。

14.信息一:

贞节观念日益强化,明清时期达到极致。

(2分)说明:

南宋以后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等因素使明清时期对女性的束缚达到极致。

(4分)

信息二:

女性的社会角色日益淡化,从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向单纯的家庭角色转变。

(2分)说明: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忠勇、才慧类所占比例减少,妇女承担的社会责任减少;孝道、仁义类所占比例渐增,体现了对家庭伦理和家庭责任的重视;儒家思想的影响。

(4分)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妇女的评价标准在宋代及之前忠勇、孝道、才慧类所占比例较大,宋代以后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孝道、贞节、节烈类所占比例明显增大,这反映出宋代以前妇女承担的社会角色较多,宋代以后妇女更多地重视家庭,同时对妇女的束缚越来越严重。

[加餐练]

[练高考—找规律]

1.C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D项错误。

2.D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

故D项符合题意。

3.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儒学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教化,而汉代董仲舒改造了儒学,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回答“不同之处”。

结合宋代儒学家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回答“发展”。

[练模拟—明趋势]

4.A 纲常礼教体现了儒家思想。

根据材料中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可知其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故A项正确。

材料与佛教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魏晋玄学与理学兴起无关,故C项错误;魏晋玄学倡导“天理自然”,让思想自由发展,因此无法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5.C “老子化胡说”意味着佛教与中国道家文化关系密切,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选C项。

“老子化胡说”反映了道教对老子的神化,并非真正的文化交流,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西晋时期并未出现三教合流趋势,故D项错误。

6.D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等可知,理学创立之初追求自我完善和君子气节,故选D。

A、C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B项是南宋朱熹的观点,且与题干材料无关。

7.D 儒学发展史上,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程朱理学日渐兴起,特别是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学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大大提高了“四书”的地位,选D项。

A、B、C三项都与“这一变化”无必然联系。

8.C 宋代,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不要为物欲所蒙蔽。

材料中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和妇女服饰都不注重标新立异,而是追求典雅之美,这些特点正是受理学思想影响的表现。

A、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9.D 注意材料信息“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这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该思想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D项正确。

10.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都是理学的代表人物,南宋统治者给了这些理学家非常高的地位,说明理学已逐渐成为官方统治思想,而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违背了理学价值观,故选A项。

11.C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阴阳二气化合为人性中的“仁”和“欲”,“欲”妨害“仁”就产生“恶”。

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人欲”即为“恶”,虽然两者对阴阳二气运化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两者都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C项正确。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道教兴起于东汉,董仲舒不可能借鉴道教学说,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两者都把“人欲”归结为“恶”,说明程朱理学并未完全否定董仲舒的人性观,B项错误。

材料没有探讨关于万物本原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12.B 由材料“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可知,人天生有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也是这种本心。

将精力花费到注解诠释古代经典上,以探求微言大义,只会使人迷惘,这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

A项属于程朱理学的观点,C项属于儒家的义利观,D项属于程朱理学的观点,均可排除。

“发明本心,尊我德性,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属于陆王心学,故B项正确。

13.B 从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认为,学校既是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