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5467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生不息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生不息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生不息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生不息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生不息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生不息一.docx

《生生不息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生不息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生不息一.docx

生生不息一

生生不息

(上集)

自治州六十年纪录片播出稿

[解说]

新疆天山之巅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水草丰美、风光秀丽。

也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母亲河--开都河发源地。

塔里木河——这条中国最大的内陆河穿过中国的小白杏之乡轮台县,以她丰盈的身姿漫步在巴州的南部,与从雄伟的天山奔流而下的开都河相汇,从地图上看去:

这两条河流蜿蜒流动、亲密相携,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巨大的“人”字形。

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延续着他们传奇的人生和瑰丽的文化。

出片名:

生生不息

[解说]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为我们缔造了沙漠中的城邦文化,那时的楼兰是丝绸之路上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的交流圣地。

在这里,发现了神秘的楼兰美女、发现了汉朝和古罗马时代的钱币、发现了来自中原的丝绸,有汉字和佉卢文文献。

至今,她仍然是一处让人神往的文化宝地。

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感人故事一直在巴音郭楞大地流传。

土尔扈特是蒙古民族中具有悠久灿烂历史的古老部落。

1771年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东归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迁徙,像星辰一样闪落在美丽富饶的巴州大地。

今天还在塔里木河尾闾生活的罗布淖尔人,披着沙漠的风尘、唱着动听的歌谣,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他们的存在,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向我们诉说这沙漠生活的弥足珍贵。

[解说]

巴音郭楞意为“富饶的流域”,她是一片辽阔的大地。

她的东部连接着黄土高原;南部与昆仑山相望、北部与天山相依,西部与古称龟兹的库车相邻。

从古至今,这片辽阔大地就是中国西部各民族的共同美好家园。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行政区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

“天鹅湖”是中国最大且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巴音布鲁克草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山草原。

生活在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土尔扈特后裔,延续着蒙古人的血脉,与草原相伴相依走到今天。

长歌当舞、美酒迎客。

巴音布鲁克草原又迎来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刻。

那达慕盛会,那达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一直在草原上流传和发展,马术竞技、摔跤比赛、沙吾尔登深受大家的喜爱,也是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

按照蒙古族的习俗,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巴州和静县都要在巴音布鲁克举办那达慕盛会,来自四面八方的牧民群众都会汇聚到这里。

巴音太自出生就跟随父母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现在他已是草原上小有名气的骑手了。

7月21日他将参加和静县第十七届那达慕盛会。

(此段有删减)

草原的游牧生活使他养成了与马和草原息息相依的情怀。

草原的一切,自然离不开马的相伴。

(此段有删减)

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马号称“焉耆马”,它与号称“天马”的伊犁马,从古至今名满中华。

今天的牧民,仍然保持着对马的钟爱之情,六十年的世纪变迁也使他们感受到了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许多家庭都购买了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的交通工具完美结合。

随着党中央安居富民的政策及当地政府对牧民养殖技术的普及和对草场的保护,草原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乌音格家就有近三千头牲畜,这在草原上是较普遍的。

在蒙古人的习俗中,农历六月初四是“天地相会”的日子,乌音格和姐姐准备经幡,去镇上的敖包做祈福,期盼在这届那达慕大会“耐力赛马”项目上能取得好成绩。

[解说]

系上红布条,自然也就是希望平安如意、取得好成绩。

赛·地来特意请来了几个长辈,为两个女儿传授马术方面的经验。

[解说]激昂音乐起

草原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久违的草原生活,让大家耳目一新。

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瑰丽和壮美让人们叹为观止。

巴音太和吾音格延续着父辈们的血脉,在草原上成长,最终他们将为成为新一代的牧人,他们对马的热爱,传承了古老的蒙古民族对马的永不衰竭的情感。

[转场]

[解说]

巴音布鲁克草原上雄伟的艾尔文山东西绵延17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将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盆地。

13眼泉水分布于整个草原,与冰雪融化的涓涓细流汇集盆地,形成巴州的母亲河——开都河。

古老的开都河穿越两盆地之间,使草原上形成大大小小的7个湖泊,蜿蜒在草原上的开都河素有“九曲十八弯”的美称,开都河水滋润着大草原,孕育着草原上一代又一代生命。

河流的尾闾就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

博斯腾湖古称西海,盛产各种淡水鱼,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也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湖区周围生长的广茂的芦苇,也是中国最大的芦苇荡之一。

1300平方公里的湖区面积,吸引了不少内地渔民在博斯腾湖湖畔安家立业,西海渔村是名副其实的“渔业村”。

徐清水是打渔的老把式,11年前跟随姐姐姐夫不远千里从微山湖来到美丽的博斯腾湖湖畔,成为西海渔村的一员。

男人们正在精心缝补渔网,女人们用心烹饪饭食,一天的劳累在一顿晚餐中消散。

用鱼汤煮出来的面条味道鲜美,新鲜鱼肉做成的鱼丸鲜嫩可口,已成为西海渔村里的一道美食。

每年的六月二十日是博斯腾湖开湖的日子,所谓“开湖”就是从这天开始渔民们可以上湖捕鱼了。

渔业保护的政策,每年的三月一日博斯腾湖进入闭湖期,六月二十日进入开湖期,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水环境的保护。

在博斯腾湖湖畔,像徐清水一样的渔民还有40户,21户渔民常年在这里捕鱼。

现在都是新疆博斯腾湖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的员工。

2800吨的水产品给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也让每户渔民有着10万元不等的收入。

明天就是当地隆重的节日——“捕鱼节”,1000公斤的野生鱼将被送到西海渔村大酒店,在这里,有一口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西海第一锅”。

博湖县旅游品牌的创建,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这口锅,就是当地人用来招待八方来客的顶级器皿。

每年节日里的鱼宴,都要有10多位厨师用它来完成。

节日头一天的下午,厨师们就开始准备食材。

27岁的马智担任主厨,烹制野生鱼是他的强项。

食材的加工要耗费一天一夜的时光,

使用“西海第一锅”做出供万人品尝的“西海鱼宴”,仅靠一人的力量是远远完不成的。

有了作人员和附近渔民的热情参与,食材的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解说]

烹制1000公斤野生草鱼,需要100公斤的本地辣皮子、50公斤的大葱、50公斤的鲜姜和50公斤的大蒜,这些食材大部分产自本地,看似平常的组合,却蕴藏着诱人味觉的能量。

想着能给上万人制作美食,大伙儿辛苦了一天一夜,依然兴致勃勃。

快到凌晨五点,马智依然精力充沛,他把120公斤的食用清油分别倒入两口铁锅之中,开始使用自己的配方抄制大锅使用的锅底料。

佐料的水份被炸尽,清新的空气里浸润着朴素的清香,这是博湖当地特有的气息。

凌晨6点,“西海第一锅”被注入了3吨的湖水,5小时之后,它将接受上万食客的品尝。

[解说]

冬季,博湖周边的湿地普遍结上了厚厚的冰层,这便给收割芦苇带来了便利。

博湖出产的芦苇韧性极好,是生产各种纸制品的上好材料,用它制作的工艺品,散发出金属般的光泽,极具审美价值和收藏性。

苇客们常常天蒙蒙亮就去收割芦苇,他们随身携带干粮,一天的时光就在芦苇荡中渡过。

收割芦苇是一种既需要技巧又需要经验的活计,大部分的苇客都有几十年收割芦苇的经历,他们长时间从事这种活计的原因:

一是当地政府贯彻党中央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大面积育苇,发展再生资源;二是推广机械化收割,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

如今,博斯腾湖每年100万吨的芦苇产量,成为了当今中国最稀有的生态产品之一。

马文祥是焉耆县永宁乡的回族农民,每年冬季他都和同村的邻居来博湖收割芦苇,年复一年,他在这里收割芦苇已有三十个冬季。

近年,博斯腾湖的芦苇让他从“冬闲”变成了“冬忙”,两个月时间,收割芦苇给他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

夏季,马文祥农牧并举,在农田耕作之余,又饲养了上百只羊,一家人过着美满富足的生活。

焉耆是巴州海拔最低、农业最发达的一个县。

在历史上,这里就是一个民族迁徙、定居的乐园,从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上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汇的痕迹。

如今,博斯腾湖旅游兴旺发达、驰名中外,作为近邻的焉耆回族自治县,自然是凭借地利之优势,与博湖县相辅相成各取其利。

乘着博湖县“捕鱼节”的“东风”,焉耆县把打造“新疆旅游美食文化名城”品牌的时间也安排到了同一天。

[镜头]:

焉耆县“回民小吃”展销会

[解说]

焉耆回民的小吃具有浓郁的中国西域特色,“九碗三行子”是回族正宗的宴席,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要把九碗菜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这样无论从南北或东西方向看,都成三行,故名“九碗三行”。

这种宴席不仅摆法有讲究,而且上菜时也有一定的规范程序。

“九碗三行子”菜的烹任全部用蒸、煮、拌,而不用过油炸、菜的基本原料主要是牛、羊、鱼肉,根据四季上市蔬菜的不同,所做菜的内容也有所变化。

“九”在回族人的心目中,是个吉利的数字,当平整的掌盘里盛着九碗三行子端上来时,其实已涵盖了人们最朴素的祈愿:

天下太平!

这样,“九碗三行子”中的文化味道也就随着菜肴的香气飘向了四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现在的“九碗三行子”已融入了新疆各民族饮食的特点,但不管怎样变,菜肴的内容花样怎样翻新,这道美味佳肴的摆法永远都没有改变过。

(词语删除)

15年来,马建勇孜孜不倦地学习和传承着这道回族佳肴。

他用回族谚语说出了“九碗三行子”的特点——“九碗三行子,吃了跑趟子。

”同时,因为它的历史,民间也有“九碗三行子,实惠长面子”之说。

勤劳能干的回族人按照生活习俗,用面粉、牛肉、羊肉不断地演绎出了上百种极具特色的风味菜肴和小吃。

今天,焉耆县70多家餐饮商户都忙的不亦乐乎。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保护民族文化的力度加大,当地政府每年都会举办花儿艺术节和回族美食文化节,推动了“花儿”文化和回族餐饮的发展。

传承下来的回族文化的不仅仅是焉耆的花儿和民族服饰,它还包含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24年前,米吉提·买买提与程小红在西安相识、在西安相恋。

三年后,这对恋人回到新疆焉耆县喜结良缘。

对程小红来说:

心爱的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家所在的地方。

这是中国女人秉持了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异地的风土人情,也催生了程小红对米吉提·买买提的忠诚和爱恋。

他们生育了一女一男,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自嫁给米吉提·买买提的那天起,程小红也与新疆味道结了缘。

他俩经营着一家具有浓郁民族特色餐饮的风情园。

为了传承回族餐饮文化他们夫妇聘请了回族小伙马建勇担任回族菜肴“九碗三行子”的主厨。

米吉提·买买提和程小红的爱情史对于外人和孩子们来说是一段故事,对于他们却是切身的幸福和喜悦。

[转场镜头]

[解说]

博斯腾湖畔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身着盛装的各族群众隆重举行祭湖和开湖仪式,以寄托人们平安、和谐、丰收的希望,表达对博斯腾湖的感激之情,这一天,博斯腾湖景区荣膺了“国家5A级景区”,现场接收了牌匾和自治区300万的奖励资金。

西海第一锅热气腾腾的红烧鱼被端下灶台,各地游客争先品尝。

此时,焉耆程小红夫妇经营的这家风情园也高朋满座。

焉耆盆地是种植葡萄的黄金地带,1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传统农业种植区。

今天,得利于这里的水土光热资源,24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

在广袤的大地上,现代化的葡萄庄园变成了一道道迷人的风景。

伴随着葡萄基地的建设,和硕县实施“牧区发展抓搬迁”,偏远山区的牧民告别了贫困,成了种植葡萄的新型农民。

(此段为新添加)

巴特尔也是这批牧民中的一个,他所居住的村落叫“八十户”,是从和硕南山迁下的80户牧民。

巴特尔一家五口是首批入住的村民,他们住上了和城里的楼房相同规格的房子,村上还给他分了20亩良田,用于种植酿酒葡萄。

小儿子巴音查汗留在身边,帮他管理自家的葡萄园。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巴特尔成了村里葡萄高产的“代名词”。

在“八十户”新村,牧民们通过辛勤地努力,使良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经过六十年的变迁,今天的塔里木河、开都河、孔雀河和博斯腾湖在塔克拉玛干,与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一道,构筑起一片片迷人的绿洲,在绿洲里,人们一如既往的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