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3962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机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无机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无机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无机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无机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机化学.docx

《无机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机化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机化学.docx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考研大纲

1.化学热力学初步

1.1掌握焓和焓变概念。

1.2运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计算。

1.3计算标准状态下反应自由能和熵的变化。

1.4学会运用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方向,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

2.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

2.1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并能运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加以解释。

2.2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2.3掌握化学平衡及移动原理。

2.4掌握有关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的计算。

3.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1了解近代酸碱理论(重点是酸碱质子论)的基本概念。

3.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和多元弱酸、弱碱分步离解平衡的计算。

3.3掌握pH和pOH的定义。

3.4理解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对离子平衡的影响。

3.5了解缓冲作用原理以及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缓冲溶液pH的计算,并能配置一定pH的缓冲溶液。

3.6会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以及有关的计算。

4.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4.1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

了解原电池的构成,能用奈斯特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包括溶液pH值改变、沉淀形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4.2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次序和程度。

4.3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及平衡常数的关系。

4.4掌握元素的电势图和φ-pH图及它们的应用。

5.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5.1理解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5.2懂得近似能级图的意义。

5.3能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若干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构型。

5.4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若干性质(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合势和电负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分子结构

6.1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6.2能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一般分子和离子的空间结构。

6.3了解键能、键长、键角和键的极性等键参数的概念。

6.4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应用。

6.5了解分子间力产生的原因和氢键形成的条件,理解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性的影响。

6.6了解离子极化概念及其对化合物的键型、熔沸点、溶解度、颜色的影响。

7.晶体结构

7.1了解离子极化概念及其应用。

7.2掌握四大晶体类型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征。

7.3熟悉金属晶体三种主要结构类型。

7.4掌握AB型离子晶体的三种主要结构类型。

理解离子半径比规则。

8.配位化合物

8.1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了解配合物的命名方法和配离子的异构现象。

8.2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并能用该理论来说明配合物的空间构型、稳定性和磁性。

8.3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应用及有关计算。

8.4掌握配合物形成时性质的变化。

8.5一般了解螯合物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理解螯合物具有特殊稳定性的原因。

9.卤素

9.1掌握卤素单质、氢化物、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

9.2熟悉卤素单质和次卤酸及其盐岐化反应的条件和递变的规律。

9.3掌握卤素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稳定性、酸性和氧化性的变化规律。

9.4较熟练的运用元素电势图来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各氧化态间的转化关系。

10.氧族元素

10.1掌握氧、臭氧、过氧化氢和硫化氢的结构和性质,初步掌握离域π键及形成条件。

10.2掌握单质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亚硫酸、硫酸以及它们的盐、硫代硫酸盐、过二硫酸盐的结构和性质。

10.3熟悉金属硫化物按溶解性的分类、多硫化物的结构和性质。

11.氮族元素

11.1掌握氮和氮的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

11.2掌握磷及其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

11.3了解砷、锑、铋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及其变化规律。

12.碳、硅、硼

12.1了解两族元素的通性,硼、硅及碳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12.2从硼及其化合物认识硼元素的缺电子性质及成键的特征。

12.3掌握碳、硅、硼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

12.4了解锡和铅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变化规律,熟悉Sn(Ⅱ)的还原性及Pb(Ⅳ)

的氧化性。

13.碱金属、碱土金属

13.1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性质和结构、性质与存在、制备、用途之间的关系。

13.2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和类型以及氢化物的性质。

13.3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碱性以及盐类溶解度、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

13.4一般掌握锂和镁的相似性,了解对角线规则。

14.铝族、锗分族

14.1了解金属铝、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盐、铝酸盐的性质

14.2了解铝的卤化物、三氧化铝的双聚结构

14.3了解锗、锡、铅的单质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15.铜族和锌族元素

15.1了解铜、银、锌、汞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了解副族元素金属活泼性变化规律。

15.2掌握Cu(Ⅰ)、Cu(Ⅱ);Hg(Ⅰ)、Hg(Ⅱ)之间的相互转化

15.3掌握ⅠA和ⅠB、ⅡA、ⅡB族元素之间的性质对比

16.过渡元素

(一)

16.1掌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的特点及其与元素通性的关系。

16.2掌握重要过渡元素钛、钒、铬、钼、钨、锰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17.过渡元素

(二)

17.1掌握铁、铝、钴、镍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用途。

17.2一般了解铂系元素的性质、化合物和用途。

18.镧系和锕系元素

18.1掌握镧系、锕系元素的价电子层构型与性质关系。

18.2掌握镧系收缩的实质及其影响。

18.3一般了解它们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大纲适用范围及目的

本大纲适用于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有机化学专业课。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制定本大纲的目的是使考生可以通过《有机化学》考试大纲范围全面的了解有机化学考试内容。

二、对考生的基本要求

有机化学课程重点放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和各类官能团的典型反应,因此需要考生掌握: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包括立体结构)、分类与命名。

2.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即如何从分子的结构大致推断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之,从物理化学性质推断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

4.基本反应类型。

5.各种官能团的特性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变的规律。

6.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合成路线的选择。

三、大纲内容

1、绪论

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特性、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景与应用意义。

2、烷烃

结构(SP3杂化和σ键)、命名、构造异构、碳原子和氢原子类型,乙烷与丁烷的构象、透视式、Newman投影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①卤化反应及其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自由基稳定性;②氧化反应;③异构化反应;④裂解;⑤烷烃的制备。

3、烯烃

结构(SP2杂化和π键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命名、构造异构、顺反异构与表示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①加氢②亲电加成:

a.加卤素,b.加卤化氢,c.加次卤酸,d.加硫酸,f.加水,g.硼氢化反应。

③自由基加成:

HBr过氧化物效应。

④亲核加成反应。

(2).双键的氧化与臭氧化反应。

(3).α-氢原子的反应:

卤代、氧化。

(4).鉴别。

(5).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自由基加成反应历程。

(6).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碳正离子稳定性。

4、炔烃和二烯烃

1.炔烃:

SP杂化、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

加氢、亲电加成(加卤素、加卤化素加水),亲核加成(加氰化氢加醇)②氧化反应③活泼氢反应、炔化物的生成④聚合反应⑤炔烃的制备与鉴别。

2.二烯烃:

分类和命名、π键的离域,1,3-丁二烯的分子轨道与共轭效应(π-π、P-π、σ-π、σ-P)、共振论、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①加成反应(1,4-加成和1,2-加成)及动力学控制与热力学控制②双烯合成(Diels-Alder反应)③共轭二烯的制备与鉴别。

5、脂环烃

脂环烃的分类、命名与异构,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环已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椅式船式a键e键一元及多元取代环已烷的稳定构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环烯烃和环二烯烃的反应,脂环烃的制法与鉴别。

6、立体化学

异构体的分类与立体化学、偏振光、比旋光度、旋光异构体、分子的对称因素、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旋光异构、外消旋体与外消旋化,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旋光异构、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构型的确定、标记和表示方法,外消旋体的拆分、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7、芳香烃

单环芳烃:

苯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①亲电取代反应:

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和酰基化、氯甲基化②加成反应:

加氢、加氯③氧化反应:

侧链氧化、苯环氧化④侧链取代⑤亲电取代反应历程⑥定位规则及活化作用、理论解释(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共振论与分子轨道理论),双取代基定位规则及理论解释,定位规则的应用。

联苯、稠环芳烃、萘的结构及化学性质,芳烃的制法与鉴别,芳香结构(休克尔规则、非苯芳烃)。

8、卤代烃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物理性质、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①亲核取代反应(水解、氰解、氨解、醇解、和硝酸银作用)、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和SN2)、邻基参与反应②消除反应、β-消除反应历程(E1和E2)、消除方向、取代与消除的竞争③卤代烷与金属作用(与镁、锂、钠、铝作用,格氏试剂、烷基锂的生成);④卤代烯的分类及双键位置对卤素原子活泼性的影响,卤代芳烃的反应,⑤卤代烃的鉴别,⑥常见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活性大小及影响因素。

9、醇、酚、醚

(1).醇:

结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氢键、化学性质:

①与活泼金属的反应②羟基的反应:

卤代烃的生成、与无机酸的反应、脱水反应(分子内脱水和分子间脱水)③氧化与脱氢④二元醇的性质⑤醇的制备与鉴别。

⑥醇脱水反应历程。

(2).酚:

结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分子内氢键与分子间氢键)、化学性质:

①酚羟基的反应:

酸性、成酯、成醚②芳环上的反应:

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与羰基化合物缩合③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④氧化与还原⑤酚的制备与鉴别。

(3).醚与环氧化合物:

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①佯盐的生成和醚键的断裂、过氧化物的生成②环醚的开环反应与反应机理(与水、醇、氨、格氏试剂等作用)③醚的制备与鉴别。

10、醛和酮

结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

加氢氰酸及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加亚硫酸氢钠、加醇、加格氏试剂、与氨衍生物缩合、与Wittig试剂反应②α-氢原子的反应:

卤代反应、羟醛缩合反应③氧化反应:

弱氧化剂(Fehling试剂、Tollens试剂)、强氧化剂、过氧酸氧化、歧化反应④还原反应:

催化加氢、氢化铝锂还原、硼氢化钠还原、异丙醇铝还原、C=O还原成CH2、金属还原⑤歧化反应⑥醛酮的制备与鉴别⑦α、β-不饱和醛酮⑧羟醛缩合反应、歧化反应历程

11、羧酸

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①酸性②羧酸衍生物的生成、亲核加成-消除反应机理③还原反应④脱羧反应⑤α-氢原子的取代反应⑥二元羧酸及α-羟基酸的反应⑦羧酸的制备与鉴别⑧酯化反应历程。

12、羧酸衍生物

结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①.羧酸衍生物的相互转化②与有机金属的反应③还原④酰胺的Hofmann降级反应⑤羧酸衍生物的制备与鉴别。

碳负离子的反应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①碳负离子:

结构、形成、稳定性、反应②酯缩合反应③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及类似化合物的α-氢反应在合成中的应用:

与卤代烃的亲核取代、与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加成-消除、与羰基的亲核加成、④碳负离子反应历程,酯的水解反应历程。

13、含氮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

分类、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①与碱作用②还原反应:

③硝基对苯环上其它取代基的影响④制备与鉴别。

(2).胺:

结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①碱性②烃基化③霍夫曼消除④酰基化⑤与亚硝酸反应⑥与醛酮反应⑦芳胺的特殊反应(与亚硝酸作用、氧化、芳环上的取代反应)、季铵盐、季铵碱、阳离子表面活性剂⑧胺的制备与鉴别。

(3).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重氮化反应、重氮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偶合反应、重氮甲烷。

(4).重排反应历程(片呐醇重排、瓦格涅尔-麦尔外因重排、贝克曼重排等)。

14、杂环化合物

分类、命名、结构和芳香性,五元单杂环化合物(呋喃、噻吩、吡咯):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加成、特殊反应)、糠醛、吲哚;六元单杂环化合物:

吡啶、喹啉: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取代、弱碱性、氧化与还原),喹啉的合成。

15、周环反应

电环化反应、环加成反应、σ-迁移;Cope重排、Claisen重排。

16、碳水化合物

糖类化合物的分类①单糖:

葡萄糖、果糖、核糖的结构和化学性质②二糖:

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的结构和化学性质③多糖:

淀粉和纤维素④不同碳水化合物的鉴别。

17、氨基酸、蛋白质、核酸

(1).氨基酸:

分类、命名、两性、等电点、反应、合成;

(2).多肽、蛋白质、核酸简介。

18、有机合成

合成步骤设计:

①基本碳骨架的构成(增链反应、减链反应、成环反应)②在碳骨架合适的位置上引入所需的官能团(官能团的引入、官能团的除去、官能团的转化)③反应的选择性、保护基和导向基④立体化学控制

19、有机波谱

(1).紫外光谱:

一般概念、分子结构和紫外吸收的关系、芳香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2).红外光谱:

基本原理、官能团的特征吸收、谱图分析;

(3).核磁共振:

基本原理、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及影响因素、自旋偶合-裂分、1HNMR图谱分析。

 

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本《分析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2007年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分析化学是研究指定体系中有关物质的质、量、结构及其它多种化学信息的科学。

根据获取信息的方法不同,分析化学可大致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类。

考试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化学分析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分离与富集方法、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要求考生牢固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

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突跃、滴定误差和滴定可行性判据。

了解常见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正确掌握有关的化学分析实验技术,具备必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要求

1.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了解误差的种类、来源、特点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掌握准确度及精密度的基本概念、关系及各种误差及偏差的计算,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规则,修约及计算。

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的特点及置信度、置信区间的概念。

掌握少数数据的t分布处理方法,并会用t分布计算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掌握t检验法和F检验法;了解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滴定分析概论

明确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等概念,掌握滴定分析的方式,方法,明确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掌握标准溶液配制方法、浓度的表示形式及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3.酸碱滴定法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

掌握酸碱的离解平衡,酸碱水溶液酸度、质子平衡方程。

掌握分布分数的概念及计算以及pH对溶液中各存在形式的影响。

掌握缓冲溶液的性质、组成及其pH的计算。

掌握酸碱滴定原理、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滴定误差的计算。

掌握各种酸碱滴定过程pH的计算及曲线曲线的绘制方法。

熟悉各种滴定方式,并能设计常见酸、碱的滴定分析方案。

4.络合滴定法

了解EDTA及其络合物的特点。

熟练掌握络合平衡中的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

掌握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化学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掌握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掌握提高络合滴定的选择性的方法;学会络合滴定误差的计算。

掌握络合滴定的方式及其应用和结果计算。

5.氧化还原滴定法

理解氧化还原平衡的概念;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的各种因素。

理解标准电极电势及条件电极电势的意义和它们的区别,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了解氧化还原滴定中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学会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氧化还原分析结果的方法。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熟练掌握KMnO4法、K2Cr2O7法及碘量法的原理、实验条件。

6.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了解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沉淀分离与共沉淀分离、溶剂萃取分离、离子交换分离、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

掌握萃取分离法回收率的计算。

了解离子交换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离子交换的操作。

了解纸色谱、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

7.化学分析实验技术

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技术;熟练掌握天平、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量筒等滴定分析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仪器分析部分

以成分分析方法为基本内容,涵盖光分析、电分析和色谱分析法三大部分。

要求考生掌握若干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测量信号与物质含量之间的特征关系;了解各种仪器的构造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选择适宜的研究与测试方法或手段的能力。

考试要求

1.概论

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掌握仪器分析方法性能评价指标。

2.光谱分析法导论

了解电磁辐射的基本特征;掌握波长、频率、光速、波数等波的参数及相互关系;了解电磁辐射波谱区域的划分及相应的分析方法;了解光学分析法的分类;了解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产生机理;重点掌握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特点。

3.原子发射光谱法

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过程和特点;掌握原子发射光谱产生的机理及原子密度与发光强度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发射光谱仪(光源、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的结构以及个部分的功能,重点了解色散元件的色散率和分辨率的意义;了解乳剂特性曲线的意义;掌握用内标法、摄谱法进行光谱定量分析的原理及方法;学会各种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罗马金公式、内标法)。

4.原子吸收光谱

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吸收曲线变宽及原因,理解用积分吸收代替峰值吸收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了解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锐线光源火焰原子化器、非火焰原子化器、单色仪及检测系统),重点了解空芯阴极灯的构造及发射锐线光的原理。

重点掌握干扰及其消除方法(非光谱干扰、光谱干扰)。

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5.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了解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本质和特点;了解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光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的基本形式、吸收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掌握光度分析法的测量误差及有关计算;熟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吸光光度法测定弱酸的离解常数、络合物络合比的测定、示差分光光度法和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等应用。

6.分子发光分析法

了解荧光和磷光光谱产生机理、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构成及应用;了解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分析的原理、仪器、反应类型及生物发光分析法。

7.电化学分析法导论

了解电化学分析法分类;重点掌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液接电位、盐桥、极化和极化电位的概念。

8.电位分析法

重点掌握玻璃电极和晶体膜电极的构造、响应机理和特点;掌握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电极电位与浓度的关系);熟练掌握溶液pH值测定方法;理解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特性参数的意义;熟练掌握测定离子活度的方法与仪器;掌握电位滴定法的装置、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

9.电解和库仑分析法

掌握电解法的基本原理(分解电位与过电位,电解时离子的析出次序及完全程度);了解电重量法中的恒电流电解及其装置、恒电位电解及其装置及电重量法的应用;重点掌握库仑分析法的原理,包括法拉第定律、恒电流库仑滴定;了解恒电流库仑分析、库仑计、库仑分析的特点和应用。

10.极谱分析法

了解极谱分析法的特点;掌握解极谱分析法基本原理和装置,包括直流极谱装置、电解条件的特殊性、极谱波(I-U曲线)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扩散电流公式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残余电流,迁移电流,极谱极大,氧波和氢波);了解极谱波的种类,熟悉简单金属离子及金属络离子的极谱波方程式;掌握极谱波高的测量方法及极谱定量分析方法。

11.色谱法原理

了解色谱法的历史,掌握色谱法的分类;重点掌握色谱法的流出曲线和有关术语;掌握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塔板理论,速率理论);掌握分离度的计算方法及其意义。

12.气相色谱法

熟悉气相色谱法的流程和气相色谱仪的构成;熟悉热导池检测器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如载体、固定相、温度等)方法;重点掌握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

保留值、相对保留值、保留指数;定量分析:

归一化法,外标法和内标法)。

13.高效液相色谱法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及仪器的构成;重点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几种常用类型,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若干技术和应用范围。

参考教材

1.分析化学,华中师大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版。

2.分析化学,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版。

3.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版。

《物理化学》考试大纲

大纲依据:

参照南京大学付献彩等编《物理化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潘道皑等编《物质结构》。

考试目标:

认知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掌握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考试内容: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1、体系与环境

2、热力学性质(强度性质、容量性质)

3、状态描述、状态方程、状态函数、全微分与偏微分

4、过程与途径(等压、恒容、绝热、可逆与不可过程)、过程方程式

5、热量与功,体积功与PV图

6、内能,ΔU与Qv;焓,ΔH与Qp

7、热容、摩尔热容、气体摩尔热容

8、热力学第一定律及数学表达式

9、焦耳-汤姆逊效应

10、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应用

11、热力学第一定律对钢球模型气体、范德华气体等应用

12、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相变、化学反应应用

13、反应进度、化学反应热效应

14、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式

15、标准态、标准燃烧热、标准生成热、键焓等与反应热计算

16、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计算

17、卡诺循环、热机效率与致冷机效率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1、过程的方向与限度,自发过程与非自发过程

2、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

3、卡诺原理、克劳修斯原理、熵与热温商

4、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式与熵增加原理

5、各类过程熵变计算与熵判据(含总熵判据)

6、熵的统计意义,热力学第三定律与标准熵及计算

7、吉布斯自由能与功函及计算,自由能判据与功函判据

8、热力学第二定律对绝热简单状态分析与应用

9、热力学第二定律对非绝热简单状态分析与应用

10、热力学第二定律对相变、化学反应过程分析与应用

11、热力学基本方程及应用

12、特征偏微商、Maxwell关系式及应用

13、吉布斯-亥姆霍兹(G-H)公式及应用

14、组成可变体系与偏摩尔量,集合公式与G-D公式

15、化学势、化学势与T、P关系,化学势判据

三、溶液

1、溶液、混合物、及其组成表示

2、偏摩尔体积与分析法计算

3、非理想混合物活度和活度系数

4、稀溶液依数性(含理想混合物)及计算

5、气体化学势与化学势标准态

7、拉乌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