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人玻尔的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281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巨人玻尔的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科学巨人玻尔的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科学巨人玻尔的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科学巨人玻尔的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科学巨人玻尔的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巨人玻尔的阅读答案.docx

《科学巨人玻尔的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巨人玻尔的阅读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巨人玻尔的阅读答案.docx

科学巨人玻尔的阅读答案

科学巨人玻尔的阅读答案

【篇一:

实用文本阅读科学巨匠波尔】

1波尔与爱因斯坦旷日持久的学术辩论(①-②节)

2波尔在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伯乐”角色(③-④节)3帮助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及在美国获得“原子为了和平”奖(⑤-⑥节)

4理论物理学贡献以及为祖国工作(相关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新课标卷Ⅰ)

科学巨人玻尔

①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

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

这次辩论就

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②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

角度:

身份物理学界代表

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

角度:

内容基础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

角度范围

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

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纯学术)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没有私人恩怨)

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爱因斯坦也称赞说:

“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

有力的批判能力。

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1、波尔与爱因斯坦旷日持久的学术辩论

③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

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篇二:

高二语文测试题】

t>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科学巨人玻尔

科学巨人玻尔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

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一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予力学。

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

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爱因斯坦也称赞说:

“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

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

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年正式成立的。

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

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

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

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

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

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

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

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

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

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

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

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l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

稍后,又提出?

?

对应原理”。

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

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

“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

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6分)

(3)文中说: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6分)

(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铁血柔情林觉民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

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

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

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

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

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

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

?

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

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

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

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

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

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

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

“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

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

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

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

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

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

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

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

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

“我去趟香港就回来。

”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

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

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

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

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

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

“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

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

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

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

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惜哉!

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

”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

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删节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c.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

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篇三:

2011-2015年高考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s=txt>语文卷1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

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

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

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

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

我写谁呢?

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

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

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

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

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

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

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

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來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贯原则。

有学者总体

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

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冋答。

(6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

说明理由。

(8分)

【答案】

(1)d3分,b2分,a1分;ce不给分。

(2)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

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罗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和学术二者交融,

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实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4)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刻画传主的个性。

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

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

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项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

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却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

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解析】

(1)

【试题分析】a对应的原文“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

献身的意图”,选项是“这件事”指代不明;选项c“拒绝”错误,原文“应当说是可以”;选项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曲解文意,原文“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可以看出朱东润认为没必要区分是采用“传记文学”的说法的原因。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

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一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予力学。

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

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爱因斯坦也称赞说:

“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

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

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年正式成立的。

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

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

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

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

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

量子力学每前进

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

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

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

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

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

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

《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l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

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

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

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

“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

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