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0772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教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教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教案

六、《逍遥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庄子的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鲍鹏山在《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说: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

定,便会发现,: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

夕月,落崖惊风。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

’的哲人身上啊!

”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又一说为山东省东明县人)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创始人。

其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哲学。

后世并称为“老庄”,为“老庄哲学”。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数学里的极限思想。

    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

“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不持有任何立场)。

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不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

三曰理想,追慕泽稚(追求自由)。

四曰修养,紧守心斋(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三、《庄子》简介:

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分“内篇”7,“外篇”15 ,“杂篇”11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习第一段:

【原文】北

(通“溟”,北海)有鱼,其(它的)名为

鲲之(主谓间)大,不知其(它)几千里也。

化而(修饰连词)为鸟,其(它的)名为鹏。

鹏之(主谓之间,助词)背,不知其(它)几千里也,怒(奋发,指鼓起翅膀,振翅)而(修饰)飞,其(它的)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

是(这种)鸟也,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必有大风)则(就)将徙(迁徙)于(到)南冥(南海),——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是)。

《齐

》(齐国俳谐之书)者,志(记载)怪者(怪异的事物)也。

《谐》之(这本书)言(文字记载)曰:

“鹏之(主谓之间)

于(迁移到)南冥也,水击(在水面上振翼拍水。

击,拍打)三千里,

(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而(修饰连词)上(上飞)者九(虚数,不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气息,指风)者也。

”野马(游动的雾气。

春天山林沼泽中的雾气奔腾如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主谓间,助词)以(用)息(气息)相吹(吹拂)也。

天(天色)之(主谓间,助词)苍苍(深蓝色),其(表选择,是……还是……)正色(真正的颜色)邪?

其远(太远)而(修饰连词)无(不能)所至极(看到尽头的地方)邪?

其(代鹏)视下(向下看)也,亦(也)若(像)是(这样)则已矣(罢了,语气词)。

且夫(发语助词,况且像那)水之(主谓间)积(蓄积)也不厚(深),则(那么)其(它)负(载负)大舟也无力(没有力量)。

覆(倒)杯水于

堂(堂上低洼处)之上,则(那么)

为之(它的)舟;置(放)杯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则(就)胶(粘,指着地),水浅而(并列连词)舟大也。

风之积(蓄积)也不厚,则(那么)其(它)负(负载)大翼也无力(没有力量)。

故(所以)九万里,则(那么)风斯(则,就)在下矣,而后(然后)乃今(才开始)培(凭)风;背负青天而莫(没有什么)之(它)

阏(e,第四声,阻塞)者,而后(然后)乃今(才开始)将(将要)图(计划)南(向南飞)。

(蝉)与学

(斑鸠)笑(嘲笑)之(代鹏)曰:

“我决(xue,第四声,快速的样子)起而(修饰连词)飞,

(碰,触)

(榆树、檀树)而(就)止,时(有时)则(或)不至(到),而(就)控(投,落下)于地而(就)已(停)矣(了),奚以(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为什么还要……呢)之(到)九万里而南(南行)为?

”适(往,到)莽苍(郊野景象,指近郊)者,三餐(一天)而(就)反(“返”,返回),腹犹(还是)果然(饱的样子);适百里者宿

粮(出发前一宿捣米储食),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出发前三个月就储备干粮)。

之(这,此)二虫又何(什么)知?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抢榆枋而止”。

【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

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

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翻译】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

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

南海就是天的池。

《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

《齐谐》的记载说:

“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

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

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

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

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末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

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

风聚积得不大,那末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

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蝉和学鸠笑话它说:

“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

”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

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

六、作业:

1.背诵第一节。

2.预习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节:

参照注解,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原文】小知(通“智”)不及(了解到)大知,小年(寿命)不及大年。

奚(什么)以(凭)知(知道)其(它们)然(这样)也(呢)?

(大芝,朝生见日则死)不知(了解,懂得)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农历每月初一),

(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不知春秋(四季),此小年也。

楚之(的)南有冥灵(树名)者,以(把,介词)五百岁为(作为,当作)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树名)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名铿,尧之臣,活了八百岁)乃今(如今)以(因为)久(长寿)特(独)闻(为人所知),众人匹(相比)之(他)。

不亦(不也是)悲(可悲)乎!

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之(主谓间)问(询问)

(商汤时贤人)也是已(就是这样。

是,这样。

已,通“矣”):

“穷发(极荒远不生草木之地。

发,毛,指草木)之北有冥海(北海)者,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也。

有鱼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其(它的)广(宽度)数千里,未有(没有人)知其(它的)修(长度)者,其(它的)名为(叫做)

有鸟焉(兼词“于之”),其名为鹏。

背若(像)泰山,翼(翅膀)若(像)垂(悬挂)天之云。

(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羊角(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而上(往上飞到)者九万里,绝(直上穿过)云气,负(背负)青天,然后(这样以后)图(计划)南(向南飞),且(将要)适(到)南冥(南海)也。

(鴳雀)笑(嘲笑)之(它)曰:

‘彼(它)且(将要)奚(哪里)适(到)也?

我腾跃而(修饰连词,着)上,不过数

(一仞八尺)而(就)下,

(飞来飞去)

(飞蓬、蒿子)之间,此亦(这也是)飞之至(飞翔的最高极限)也。

而(可是)彼(它)且(将要)奚(哪里)适(到)也?

’”此(这)小大之辩(通“辨”,区别)也。

  

【思考】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两相比较可知:

“小年不及大年”。

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

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第二节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汤之问棘  呼应、印证开头,加深加重理解

2、问:

“汤之问棘”与第一节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

第一节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

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

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

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商汤问他的大夫棘,是这样说的:

“北极地带的北部有个深而呈黑色的海,就是天然的水池。

有鱼生长在那里,鱼身的宽度达到几千里,它的长度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鲲。

还有鸟生长在那里,它的名字叫做鹏。

背就象一座泰山,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

趁着象羊角般弯曲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驮着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

小雀子笑话它说:

‘那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我向上跳跃,不超过几丈就落下来,飞翔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

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翻译】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

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

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有开头一天和最后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

楚国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两千年当作一年。

古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三万二千年当作一年。

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可是现在却以长寿而特别闻名,一般人谈到长寿,就举彭祖去相比,这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问他的大夫棘,是这样说的:

“北极地带的北部有个深而呈黑色的海,就是天然的水池。

有鱼生长在那里,鱼身的宽度达到几千里,它的长度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鲲。

还有鸟生长在那里,它的名字叫做鹏。

背就象一座泰山,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

趁着象羊角般弯曲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驮着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

小麻雀笑话它说:

‘那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我向上跳跃,不超过几丈就落下来,飞翔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

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四、学习第三节:

【原文】故(所以)夫(那些)知(通“智”,才智)效(功效,指胜任)一官(一官之职),行(善行)比(合,联合)一乡,德(品德)合(符合)一君(一位君主的心意),而(通“耐”,能)征(信,指取信)一国者(的人),其(他们)自视(自己看自己)也,亦(也)若(像)此(这样,指斥鴳)矣。

而(可是)宋荣子(宋国贤人)犹然(笑的样子)笑(嗤笑)之(这四种人)。

且(况且)举(全)世而(修饰)誉(赞誉,称赞)之(他)而(却)不加(更加)劝(勉,奋勉),举世而非(责难、诽谤)之而不加(更加)

(沮丧),定(认定,认清)乎内外之分(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辩(通“辨”,辨明)乎荣辱之(的)境(境界),斯(这样)已(停止)矣。

彼其(两个代词叠用,他)于(活在)世,未(没有)数(shuo,第四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也。

虽(即使)然(这样),犹(还)有未树(没有树立的,意即修养还不够)也。

夫列子(列御寇,战国郑国人)御(乘)风而(连词,不译)行(飞行),

然(轻快的样子)善也(好啊)。

旬有(通“又”)五日(十五天)而后(以后)反(通“返”,返回)。

彼(他)于(对于)致(招致)福者,未(没有)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也。

此(这)虽(虽然)免乎(免了)行(走路),犹(还)有所(的东西)待(凭借,依靠)者也。

若夫(至于那)乘(顺应)天地之正(指自然之性,即顺应万物之性,顺应天地法则),而御(驾驭)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之辩(通“变”,变化),以(来)游(遨游)无穷(即宇宙,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者,彼(他们)且(将要)恶(wu,第一声,何,什么)乎待(凭借)哉?

故(所以)曰:

至人(修养极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物我不分),神人无功(无所为,即没有功利),圣人无名(不立名)。

【思考】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做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并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

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何谓“逍遥”呢?

庄子告诉我们: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

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

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

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板书】第三节

       乘天地之正

A、逍遥境界  御六气之辩   无己、无功、无名

以游无穷者

        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   其自视也

B、社会境界  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犹有所待

 

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C、自然境界  蜩与学鸠——抢榆枋止

鲲、鹏————海运将徙

【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象小雀子这样自视很高。

宋荣子就笑话这样的人。

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更感到沮丧,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

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没有拼命追求。

虽然如此,还有没树立的东西。

列子驾着风游行,轻妙极了。

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

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拼命追求。

这样做虽然免掉了步行,但还是要依靠风。

至于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时间之中,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呀!

所以说:

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

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

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

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

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

怎样才能做到呢?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

“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

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

”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

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

①无限的思维空间。

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

“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

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

“小知”“有待”和“无穷”。

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

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

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

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小大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

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生动透彻。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

“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比喻夸张拟人,多种修辞。

如第1段。

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构思大胆其妙,叹为观止。

五、字词梳理:

1.字音

抟(tuán)   坳堂(ào)   夭阏(è)蜩(tiáo)

舂粮(chōnɡ)泠然(línɡ)蓬蒿(hāo)

2.词义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

奋发。

《齐谐》者,志怪者也志:

记载。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

打算,计划。

绝云气,负青天绝:

直上穿过,穿越。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劝:

勉励。

虽然,犹有未树也树:

树立。

3.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通“溟”,大海。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返回。

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智慧。

汤之问棘也是已     “已”通“矣”。

此小大之辩       “辩”通“辨”,区别。

而征一国        “而”通“耐”,能。

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