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4997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x

《九年级语文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x

九年级语文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课题

24、诗词五首

主备人

程明慧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1)课时(共3课时)

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作者及背景。

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学习难点

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学习过程

备注

一、情境导入

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作家作品。

2、朗读诗词,读清节奏。

3、结合注释,说出每首诗的大概意思。

4、找出五首诗词的名句并赏析。

5、分析并归纳五首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6、通过赏析五首诗词,你想到了什么?

6、独立完成《前沿》1-8题。

7、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1、3题查阅工具书,独立完成。

自由阅读,并搜集更多资料,深入了解每一位作家

2小组内朗读评价

4、5题独立完成后小组评价

6、7题独立完成,小组检查

 

三、交流展示

第一课时

第一首《使至塞上》

王维

1、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朝廷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2、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

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朗读,读清节奏

4、思考下列问题:

A.1.出使人是谁?

在什么情况下出使?

出使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B.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对照图画赏析,讨论明确: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5、中心: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6、背诵并默写

扩展:

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首《泊秦淮》

导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

(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

世称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常流露感伤情调。

有《樊川文集》。

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秦泊,河名。

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

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

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

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

(七言绝句)

2.赏析一、二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写景)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互文见意,写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情冷的景象。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  

 “笼”是什么意思?

(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3、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3、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

为什么?

“商女不知亡国恨”,

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4、主题:

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5、当堂背诵诗歌。

 

四、检测延伸

1、各小组交流读了每首诗的感受

2、合作探究《学案》9-14题

 

 

五、课堂反思

 

课题

24、诗词五首

主备人

程明慧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2)课时(共3课时)

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作者及背景。

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学习难点

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学习过程

备注

一、情境导入

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

 

二、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作家作品。

2、朗读诗词,读清节奏。

3、结合注释,说出每首诗的大概意思。

4、找出三首诗词的名句并赏析。

5、分析并归纳三首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6、通过赏析三首诗词,你想到了什么?

6、独立完成《前沿》9-22题。

7、背诵并默写三首诗词。

 

 

1、3题查阅工具书,独立完成。

自由阅读,并搜集更多资料,深入了解每一位作家

2小组内朗读评价

4、5题独立完成后小组评价

6、7题独立完成,小组检查

 

三、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第三首《无题》

李商隐

1.简介作者及题目。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

他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

主要名篇有:

《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无题》是一首描写男女情爱的诗。

因为涉及爱情,不便明写,所以作者集中有关这类的诗,大部分都标作"无题"。

2.诵读全诗,反复诵读。

3.思考:

  

(1)开头两句话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讨论后回答:

  答:

开头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

"相见时难别亦难":

见难,言机会难得;别难,不忍分离。

第一句用了两个"难"字表达了恋人间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别离时的痛苦忧伤。

"乐风无力百花残":

这句是说分别时恰值春暮,更加使人伤感。

"东风无力"从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

东风是百花盛开的主要原因。

而一旦东风无力,花儿自然就到凋谢的时刻了,但实际上,"东风无力"也是表达恋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恋人之间无力扭转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无奈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因为它将人内心那份刻骨铭心的真情表现到了极点。

 春蚕,蜡炬两个比喻,奇托着至死不变的深情。

"春蚕"句重在缠绵真切;"蜡炬"句重在哀婉沉痛。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

  

(2)诗中第五、六两句选取了哪两个典型事例?

  答:

这两句由己方推及对方,选取由晨妆、夜吟两个典型事例而产生的两种特殊感情,抒写了双方都沉浸在无限痛苦的相思之中,虽各在一方,而总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最后两句,借神话表达怎样的情感?

答:

“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与诗的开头照应。

4、归纳主题

5、背诵这首诗

 

第四首《浣溪沙》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

十四岁中进士。

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谥元献。

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①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②上阙写了什么?

下阙又写了什么?

――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③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

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④文章脉络梳理:

一曲新词酒一杯――富贵闲适的生活

去年天气旧亭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悼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小园香径独徘徊――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

⑤本词的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主题:

表达了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的感伤。

5、背诵并默写

第三课时

第五首《水调歌头》

一、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有《东坡全集》

背景(小序)

二、课文分析:

1、与文本对话

(1)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整体把握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

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

责月-怀人。

(抒情)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这首词采用怎样的写法?

请举例说明。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5)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2、与作者对话――语言,是情感的外壳。

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

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

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例1:

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

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

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2:

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

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

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

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

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与环境对话

问题

(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明月)

(2)“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

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例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

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总结中心: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小结: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

我爱东坡!

 

附:

词的有关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均有各自的不同的规格。

 有水调歌头 采桑子沁园春等。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双调的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长短: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流派: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1、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1、这首词前的小序起什么作用?

 

四、检测延伸

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词

2、合作探究《学案》延伸练习

3、小作文:

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五、课堂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