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创新思维课程讲义》王竹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4725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创新思维课程讲义》王竹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创新思维课程讲义》王竹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创新思维课程讲义》王竹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创新思维课程讲义》王竹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创新思维课程讲义》王竹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创新思维课程讲义》王竹利.docx

《最新《创新思维课程讲义》王竹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创新思维课程讲义》王竹利.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创新思维课程讲义》王竹利.docx

最新《创新思维课程讲义》王竹利

改变思考方向--摘自我的《创新思维课程讲义》

前面已经论述了,妨碍我们进行创新思维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心智模式,或称思维定势。

心智模式或思维定势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就好比一个计算机程序,在多数情况下,它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思考和判断,并付诸行动。

但当我们遇到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程序才能解决的时候,我们却还在固执地运用旧程序来处理新问题,这时它就成了心智枷锁。

这套旧程序还非常隐蔽和顽固,就像一个计算机病毒一样,不容易发现和清除,甚至还可能自我繁殖,最后造成我们思维系统的整体僵化,出现“死机”现象。

因此,如何摆脱心智模式的束缚,是激发创造力的关键。

思维如水流下土堆

如果在一个土堆上倒一杯水,你知道水会往哪几个方向流吗?

大概不能。

但如果再让你在原处倒第二杯水呢?

你基本可以确定水流的方向了。

如果水的冲力不是太大,水一般会顺着第一杯水冲出的方向继续向前,把原来的痕迹延长和扩宽。

你还可以发现另一个现象:

如果一杯水只冲出了一条小沟,那么它可以流得较远较深;假如它冲出的小沟越多,那它就越走不远,很快就被泥土吸干了。

这就像人的思维。

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大脑还像没有被倒过水的土堆,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多,慢慢地在头脑中就形成了若干条不同方向的水沟,以后这些水沟会不断被加深加宽,形成了每一个人的思维定势。

年岁越大,这种定势就越不容易改变,我们的创造力就越来越少。

除非有强大的内外冲力,我们的思维一般不容易跳出既定的路线。

但每个人的思维又是不同的,就像土堆最初的形态会对水流的方向造成影响一样,每个人大脑的先天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思维习惯。

有的人思维缓慢而深刻,但容易“一根筋”;有的人思维灵活而跳跃,但又可能流于肤浅,不容易成型。

无论哪种思维类型,要想有创造力,就必须冲破原有的思维轨迹,改变思考方向。

改变思考方向,是激发创造力的一大秘诀。

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试题:

大家都听过一个打井的故事,如果你是一个打井人,当你达到足够的深度仍然打不到水,你会选择继续把洞打深打大,还是另择新址打井?

为什么?

我出这道题的用意是在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看他们是否意识到转变思维方向的重要性。

有一多半的学生选择继续把洞打深打大,认为坚持就是胜利,如果半途而废反而会失去即将到手的成果。

他们提出的另一个理由是,如果再另选新址也未必能找到水源,既然当初选择这个地址打井,那一定事先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与其从头再来,还不如持之以恒。

的确,我们多年的教育也是这样告诫学子们的。

另有一小半的学生认为,既然已经打了那么深了还不见水,就应该另选新址,哪怕冒再次失败的危险也是值得的,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呢。

还有极少数人态度中立,说要看具体情况。

第一种思维有人称之为垂直思维,这种思维只有一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持这种观念的人比较有恒心,有时也的确能够在某一个具体领域内取得成功。

但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看,这种思维过于单一,不够灵活,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情况,难以有意外的发现与创造。

第二种思维属于水平思维,这种思维可以有多个方向,比较容易激发新的创意。

具有这种思维特征的人比较灵活,不墨守成规,敢于冒险,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发现与收获。

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又称为发散思维,是指从某一点出发,向多个方向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思维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发散,尽管发散思维并不是创新思维的全部。

一个人在思考的起始阶段思维的方向越多越发散,其最终找到新创意的机会就越大。

激发发散思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画思维导图,另一种是头脑风暴。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脑图、心智图,是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以一个核心主题为中心,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激发人类的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英国的托尼·巴赞(TonyBuzan),他也因此以大脑先生闻名国际,成为了英国头脑基金会的总裁,身兼国际奥运教练与运动员的顾问、也担任英国奥运划船队及西洋棋队的顾问;又被遴选为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的会员,是“心智文化概念”的发明人,也是“世界记忆冠军协会”的创办人。

他发起心智奥运组织,致力于帮助有学习障碍者。

截至1993年,托尼·巴赞已经出版了二十本书,包括十九本关于头脑、创意和学习的专著,以及一本诗集。

据说托尼·巴赞最初是想发明一种记笔记的方法,他查看了许多天才人物如达芬奇等的笔记,发现他们记笔记的方式与常人不同,常常是图文并茂的。

于是他发明了思维导图,这种图形逐渐发展成一种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效工具。

思维导图有五个基本要素:

1.中心主题(CentralTopic)

每个思维导图都有一个中心主题,它是思维的核心,所有的思考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中心主题的转换则代表了思维的跳跃,可形成系列思维导图,这种系列思维导图被称为动态思维导图。

2.关键词(MainTopic\Subtopic)

是围绕中心主题逐级展开的相关概念,这些概念应该用词或短语组成,而不宜用完整的句子,因此需要画图者从纷繁的思考中进行加工与提取。

概念准确与否反映思维的清晰度与概括能力。

3.分支(Lines)

是概念之间的纵向联系。

往往表示上下级概念之间的隶属关系或逻辑联系,每一个分支代表一种思考方向,分支的数目表示思维的广度,分支的长度表示思维的深度。

4.联系线(Relationship)

是概念之间的横向关联,往往表示内在的、非逻辑性的联系,反映思维的丰富性、联想性和创造性。

5.颜色与图像

思维导图不仅可用文字表示相关主题和概念,还强调用图形、图像等来表示主题和相关概念,字体和线条的颜色也可以是彩色的,以促进右脑思考和形象思维。

思维导图可以用纸笔手绘,也可以采用电脑软件绘制。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发散思维的集体训练法。

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

由于会议使用了没有拘束的规则,人们就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

当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们就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

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来但不进行批评。

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的时候,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

头脑风暴的基本程序如下:

1、确定议题

一个好的头脑风暴法从对问题的准确阐明开始。

因此,必须在会前确定一个目标,使与会者明确通过这次会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不要限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

2、会前准备

为了使头脑风暴畅谈会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可在会前做一点准备工作。

如收集一些资料预先给大家参考,以便与会者了解与议题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外界动态。

就参与者而言,在开会之前,对于要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有所了解。

会场可作适当布置,座位排成圆环形的环境往往比教室式的环境更为有利。

此外,在头脑风暴会正式开始前还可以出一些创造力测验题供大家思考,以便活跃气氛,促进思维。

3、确定人选

一般以8人~12人为宜,与会者人数太少不利于交流信息、激发思维,而人数太多则不容易掌握,并且每个人发言的机会相对减少。

4、明确分工

要推定一名主持人,1~2名记录员(秘书)。

主持人的作用是在头脑风暴畅谈会开始时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

如通报会议进展情况,归纳某些发言的核心内容,提出自己的设想,活跃会场气氛,或者让大家静下来认真思索片刻再组织下一个发言高潮等。

记录员应将与会者的所有设想都及时编号,简要记录,最好写在黑板等醒目处,让与会者能够看清。

记录员也应随时提出自己的设想,切忌持旁观态度。

5、规定纪律

如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不消极旁观;不要私下议论,以免影响他人的思考;发言要针对目标,开门见山,不要客套,也不必做过多的解释;与会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切忌相互褒贬等等。

6、掌握时间

一般来说,以几十分钟为宜。

时间太短与会者难以畅所欲言,太长则容易产生疲劳感,影响会议效果。

  头脑风暴法成功要点:

1、自由畅谈

  参加者不应该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

2、延迟评判

头脑风暴,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作出评价的原则。

既不能肯定某个设想,又不能否定某个设想,也不能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

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会议结束以后才能进行。

3、追求数量

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的首要任务,至于设想的质量问题,自可留到会后的设想处理阶段去解决。

在某种意义上,设想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产生的设想越多,其中的创造性设想就可能越多。

头脑风暴还有一些变种,例如可以让每位参与者将自己的设想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写在小纸条上,然后粘贴在墙壁或黑板上,让其他参与者自由浏览,同时不断补充新的点子。

这种头脑风暴法被称为“智慧墙”,据说这样发散出来的点子比会议式的头脑风暴要多。

发散思维练习

任选某个物品的用途进行发散思考,例如“月饼有多少种用途?

”、“名片有多少种用途?

”等。

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可视为多向思维的形式之一。

指正向思维无法突破的时候,可考虑选择从旁侧绕行的思考方向。

广东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种广为人知的“红绿灯理论”:

绿灯亮了照直行,黄灯亮了快快行,红灯亮了绕道行。

就是这一思维方式的形象说明。

这里讲两个小故事。

即时贴的发明者是美国3M公司的斯宾塞·希尔弗。

据说他最初是想发明一种粘力很强的胶水,结果做出来的却是粘力不强的胶水。

这种粘力不强的胶水发明出来后无人问津,公司的化学工程师阿特·弗雷是教会唱诗班成员,他在星期天参加教堂唱诗班活动时,习惯在在歌本里夹一张纸片以作记认,但纸片容易滑落,他常要弯腰从地上捡起来,十分麻烦。

有一天弗雷在唱诗时忽然想到,要是有一种用时能牢牢地粘在纸上,不用时又能轻易揭去的“书签”就好了。

刚好斯宾塞·希尔弗也注意到他的女同事常常用别针将小纸条别在文件上作为标记,这样做很容易损害文件。

结果他与阿特·弗雷“一拍即合”,两人经过一年半时间的研究和改良,一种粘揭自如的粘贴纸便诞生了。

1980年,3M公司正式将这种具有革命性的产品命名为“Postit”,投入市场。

时至今日,它已风行全球,且被评为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十大发明之一。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中国。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有一个商人承包了千岛湖水域养鱼,但千岛湖里有一种鱼肉少刺多,不好卖。

商人面临亏本。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这种鱼跳得很高,渔民们拉网捕鱼的时候,网内一片白花花的鱼跳起来,很是壮观。

他灵机一动,请来了剧团的舞蹈专家做指导,让渔民穿上统一的制服,一边唱歌、喊号子,一边用舞蹈样的动作拉网捕鱼,吸引了很多人围观。

后来他开发了一个用游船接载游客观看“拉网捕鱼”的观光项目,获得了巨大成功。

从“很粘”,到“不太粘”,从“卖鱼”到捕鱼观光,这种思维的转变就是侧向思维的例子。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转变思考方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是指当正向思维无法取得突破时,采用反方向思考的方法进行思考,常常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一

某大学有一个小侧门正对着一个城中村,城中村里小巷纵横,开满了小食店、小旅店、便利店、文具店等,专门吸引学校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前来消费。

大学领导觉得城中村里治安情况复杂,卫生条件较差,容易发生问题,决定封闭这个侧门。

没想到这个决定引起城中村村民的强烈反应,因为侧门封闭后,村里的各种店铺生意一落千丈。

结果村民在晚上把封闭的侧门又砸开了。

学校领导得知后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表示,封自家的门与别人无关,“门还是得封的!

”而村民则表示,什么时候封,就什么时候砸,并且还组织村里的老头老太太沿着围墙日夜巡逻。

矛盾一时无法解决,陷入僵局。

正好大学的党委书记赴欧洲某著名大学访问,他发现那所大学周边也有这样的小街巷,但人家没有封门了事,而是将周围的小街巷经营得很好,形成独具风情的游览景点。

回来后他转变思路,决定不但不封门了,还请来城中村的村委会一起讨论如何将村里的治安、卫生搞好,大家皆大欢喜。

案例二

公园里一般都修有让游客行走的小道,但有些行人贪图方便,不走小道而直接从草坪的某处穿过,令管理人员头疼不已。

尽管他们在一些关键地点放置了警示标志,甚至还拉上了拦阻的绳子,但仍有少数人不遵守规定。

这种现象在许多公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后来有一个新公园开始迎接游人,公园管理者没有早早修好小径,而是任游人自由行走,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在游人走得最多、以至自然形成的小径上铺上了石板,结果再也没有出现游客不守规则而走捷径的现象。

逆向思维练习

从前有个农夫,死后留下了一些牛,他在遗书中写道:

妻子得全部牛的半数加半头;长子得剩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正好是妻子所得的一半;次子得还剩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正好是长子的一半;长女分给最后剩下的半数加半头正好等于次子所得牛的一半。

结果一头牛也没杀,也没剩下,问农夫总共留下多少头牛?

立体思维

与多向思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发散相反,立体思维是从四面八方向同一点聚集。

这种思维方式引导人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个事物,使我们对该事物有一个全方面位的了解。

从本质上来看,立体思维是一种聚焦思维。

立体思维最典型的技法是六顶思考帽法。

六顶思考帽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de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

它用六种颜色的帽子代表六种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或方向。

蓝帽子:

蓝色是天空的颜色,笼罩四野,控制着事物的整个过程。

蓝帽子是指挥帽,指挥其它帽子,管理整个思维进程。

一般在讨论开始和结束时使用。

白帽子:

白色是中立而客观的,代表着客观事实和资讯。

像计算机一样提供数据。

黄帽子:

黄色是顶乐观的帽子。

代表与逻辑相符合的正面观点。

探究价值和利益,帮助人们识别事物的积极因素与发现机会。

黑帽子:

黑色是夜晚的颜色,意味着警示与批判。

象征冷静、反思或谨慎。

以探索事物的真实性、适应性、合法性为焦点,运用负面的分析,帮助人们控制风险。

红帽子:

红色是太阳的色彩,为情绪和感情的表白提供机会,代表感觉、直觉和预感。

绿帽子:

绿色是春天的色彩,是创意的颜色。

象征创新和改变,寻找更多的可选方案和可能性,从而获得具有创造力的构想。

  

在多数团队中,团队成员被迫接受团队既定的思维模式,容易形成从众思维,不利于有效解决某些问题。

运用六顶思考帽模型,团队成员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思维模式,而是让大家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进行平行的思考,避免了常见的争执与吵闹;思考帽代表的是角色分类,是一种思考要求,而不是代表扮演者本人,可以避免对个人的责难,减少讨论者心理上的顾忌。

六顶思考帽代表的六种思维角色,几乎涵盖了思维的整个过程,既可以有效地支持个人的行为,也可以支持团体讨论中的互相激发。

一个典型的六顶思考帽团队在实际中的应用步骤:

1、陈述问题事实(白帽)2、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绿帽)3、评估建议的优缺点:

列举优点(黄帽);列举缺点(黑帽)4、对各项选择方案进行直觉判断(红帽)5、总结陈述,得出方案(蓝帽)

当然也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采取其他的组合方式。

软性思考--

软性思考--摘自我的《创新思维课程讲义》

(2010-10-3011:

38:

01)

转载▼

标签:

创新思维

软性思维

逻辑思维

教育

[版权声明:

本文系王竹立老师正在撰写的著作之一部分,转载和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

康乐园教育书院是我和我的研究生们共同开始的、以教育技术为主题的教学博客圈,是一个类似于古代书院的虚拟学习社区。

书院创始阶段,我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要求他们“用一段文字、符号或绘画,来描述一下你心目中教育书院的未来景象,然后设计一句广告词,要求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时间是一周。

然而一周就要过去了,仍然不见有一个人提交,问他们,说是“一直在想,但不知道如何做”,最后我不得不下“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务必在周二前提交。

他们果然认真做了,提出了不少好主意,但大都是用文字表述,采用的思维方式都是逻辑思维。

youngee还特别强调“我觉得我这个方案是完全可行的,并且执行起来也不会困难,因为它基于的就是实际情况,是事实”

实事求是,的确是一个优良品质,特别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更是如此。

然而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看,却恰恰是一个心智枷锁。

学生们之所以觉得我布置的这个作业很难,就是被这类枷锁束缚住了。

他们的建议,的确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然而却缺少想象,缺少惊喜。

只有allen的“舞动思维”的标题与图片,和斐琳的“珍珠屋”的比喻以及“侧脸”这个词,引起了我的较多的共鸣。

前者直接导致了我的一首诗的诞生,这首诗是用“思维”和“舞蹈”作为关键词,通过思维导图的发散而作出来的,题目就叫“思维的舞蹈”:

邓肯在大脑柔软的地毯上

舞蹈。

她跳跃,她旋转

身体被锁链缠绕

赤裸的双足,每一次落下

就灵光一闪,沿着纤维的网络

发散,转瞬又陷入黑暗

舞台的追光,搜寻

她的身影

仿佛若隐若现的

时光隧道

律动的身体

跟随内心音乐起舞

使僵硬的思想也变得柔软

激情在四肢燃烧

突然,一声巨响

锁链轰然落地

灯光大开,她纵身一跃

一切都豁然开朗

伊莎朵拉·邓肯(IsadoraDuncan1877-1927)是美国著名的女舞蹈家、现代舞的先驱。

她毕生从事舞蹈改革与创新,她的实践和理论对当时和后来的舞蹈艺术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在20世纪初的欧美舞台上,一个身披薄如蝉翼的舞衣、赤脚跳舞的舞蹈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她的舞蹈是革命性的,与一直统治着西方舞坛的芭蕾舞大相径庭,充满了新鲜的创意。

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两幅叠加在一起的场景:

一幅是大脑半球,它的表层部分是大脑皮质,我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而柔软的舞台,舞台的地毯下是大量的神经元和联系纤维构成的网络,神经放电(冲动)通过这个网络迅速扩布到全脑;另一幅图画是邓肯在赤脚跳舞,舞台的追光在跟随着她,内心的激情通过她肢体的动作充分表现出来。

当邓肯在大脑皮层上跳舞的时候,灵感就产生了。

这首诗是想通过这样一幅叠加的画面,阐述灵感产生的过程。

其中,“使僵硬的思想也变得柔软”就是思维创新的秘诀之一。

软性思维的概念,据说是由美国加州门罗公园的“创造性思考”公司的创办人兼总经理罗杰·冯·伊区提出的,但似乎没有明确的定义。

我的定义是:

软性思维是一种有别于逻辑思维的思考方法。

在我看来,逻辑思维是一种硬思维、线性思维,是环环相扣、探讨因果关系的思维;而软性思维则是一种借助形象、类比、隐喻、联想、直觉、灵感等而展开的思维方式,它往往是不连续的、跳跃的、发散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而又疏忽不定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它探讨的不是事物之间的表面联系,而是内在关联,这种关联是无法用逻辑来加以说明的,理解这种关联需要洞察力。

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往往倾向于肯定逻辑思维,而否定软性思维。

这是我们缺少创意的重要原因。

培养逻辑思维可以通过数学和物理的学习与训练,而培养软性思维则需要音乐、诗歌和绘画等艺术的熏陶。

我每次让同学们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的时候,常常会有个别同学质疑,这样“胡思乱想”有何价值,他们急于一开始就考虑某个点子可不可行,一开始就想进行评判,而不顾头脑风暴应该延迟评判的规则。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硬思维的表现。

有些老师也有这样的毛病,对待同学们一些看上去还不成熟的想法,过早地予以否定,而不是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多少创意胎死腹中!

的确,有许多想法最初看起来荒诞不经,有些点子似乎完全不切实际,它们一开始的时候的确不是一个现实的、可操作的东西,但它们可能成为我们寻找新创意的“垫脚石”,成为一个促使我们变换思考轨道的“扳道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家也许还记得2008年的南方大雪灾吧。

当时有数百座高压电塔被冰柱压垮,导致南方数个省市大面积停电,交通运输全面瘫痪,上百万等待回家过年的旅客滞留在广州火车站广场,形势非常严峻。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让高压电线、铁塔上结了无数的冰凌,过重的负荷令铁塔不堪负荷,钢铁的骨架被扭曲成麻花状。

那一年雪灾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

事后,我一直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我看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加拿大北部山区气候寒冷,那儿的电话线路常被大雪压断,修复也非常困难。

当大雪封山时,人们更是无法及时清除电话线上的积雪。

有一天,一位电话检修工人对同事感叹道:

“看来,只有请上帝用大扫帚来扫雪了”。

这话当然听起来荒诞不经、无法实现。

不料,却触动了旁边一位工作人员。

他想:

“上帝来扫雪,那不就是从天上来扫吗?

假如让人坐在飞机上,推着一个大扫把沿着电话线扫雪呢?

”,很显然,这个办法非常危险,也不可行。

但他没有放弃,继续沿着这条思路思考下去,最后想到如果让直升飞机在电话线上飞来飞去,是不是可以成功地扫除积雪呢?

他把自己的创意立刻报告了电信公司,电信公司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请来直升飞机,没想到利用直升机螺旋桨产生的强大气流,果真轻松地清除了电话线上的积雪。

一次,我与一位电力工程师探讨用飞机扫雪避免国内那样的大雪灾造成高压电线塔倒塌的可能性,她告诉我,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不同,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容易被吹下来;南方的雪很快就结成冰凌了,可能吹不下来。

我又问可不可以把铁塔建粗一些,她摇摇头说用处不大,因为当年的铁塔是按照承重5吨来设计的,而那年冰柱的重量达到50甚至500吨,那得建多粗的铁塔呀。

后来,我在课堂上发动同学们进行创意思考,结果大家提出了很多解决这个问题的新奇点子。

例如,有同学提出可以想办法让电线在寒冷的天气里自动加温,融化积雪;有人认为应该发明一种不沾水的材料,让雪在电线上“站”不住;还有人主张发明一种不用电线传输电流的方法;还有人建议发明一种弹性电线,当电线上负荷太重的时候可以垂到地面来,避免铁塔倒下。

更绝的是有人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想出用三国演义中曹操浇水筑冰城的方法,在高压电线铁塔周身浇水,让铁塔整个变成一座冰塔,使之不会被压弯;还有人提议安装一种可以自动断裂的电线,当负荷超过最大限额时就自动断开,避免拉弯铁塔,因为事后安装电线比重建铁塔要容易得多。

这就是软性思考的力量,它依靠的是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大胆假设、夸张的类比等等,而不是严格的推理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也许不能立即产生可实际操作的点子,但有可能把我们的思考引导到一个全新的方向上去,最终出现思维突破。

了结需要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往往有一种了结需要(needforclosure),所谓了解需要是指:

尽快对某一问题下结论以结束信息在头脑中的模糊和混沌状况的需要(Kruglanski,1990)。

这种了结需要本身就是一种心智枷锁,它会阻断模糊思维,导致信息寻求的减少和过早地下结论(停止思考),因此不利于在“孜孜不倦的长期思索”中产生灵感或顿悟。

高了结需要的个体更倾向于只接受单一方向的信息,在理解信息的时候也更容易出现错误。

因此,要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了结需要”。

不要一开始就急于作出可不可行、合不合逻辑的判断,而应该尽可能地让思维在模糊和混沌的状态下保持长一点时间,对一切可能性持开放态度。

有时你想到的点子越超出常规,打破心智枷锁的机会就越大,找到全新的解决方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创意萌发需要软性思维

有许多谈创新思维的书都笼统地把逻辑思维归入创新思维范畴,其实这是一种缺乏洞察力的表现。

只要深入考察创意萌发的过程,就可以发现,尽管整个创新过程离不开逻辑思维,但在最关键的节点上起作用的恰恰不是逻辑思维,而是非逻辑的软性思维。

软性思维概念的发明人罗杰认为,任何发明创造关键都在寻求新的创意。

而在发展新创意时,主要有两大阶段:

第一是萌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