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希神话比较概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9182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希神话比较概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希神话比较概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希神话比较概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希神话比较概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希神话比较概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希神话比较概说.docx

《中希神话比较概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希神话比较概说.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希神话比较概说.docx

中希神话比较概说

中希神话比较概说

   一、神话的定义和起源

  神话的定义,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分歧很大,说法很多。

有多少个神话学家,就有多少个神话定义。

而世界上研究神话的学者又非常之多,他们大致都提出自己对神话的看法。

  中国学者一般认同马克思所下的神话定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又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就消失了。

”据此,神话可定义为: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这一段话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远古时代”,指神话产生的时代,一般理解为阶级社会之前。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神话就不再产生。

二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描述”:

这是神话在内容上的特点,神话主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

多数神话属于解释性神话,并且主要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如何理解后世产生的神佛鬼怪故事?

有人看作“后神话”;有人认为神话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广义神话则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话鬼怪为内容的故事。

  神话的起源

  神话艺术是上古时代社会、文化系统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西方文学:

心灵的历史》)

  A、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是“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

(马克思语)比如说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类,因而被罚悬在高加索山上遭受着风霜雨雪的侵袭,遭受着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而且一遍又一遍,直到三万年后赫拉克勒斯射杀恶鹰为止。

这是人类对发明火的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的不自觉的艺术的加工。

  B、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它起源于巫术和宗教的祭祀、礼仪(弗雷泽《金枝》)如中国的河伯娶妇,希腊的司植物生长的狄俄尼索斯等。

  C、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想象力结出的硕果。

比如对海啸的发生,把它想象成海神的发怒。

等等。

  D、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认识论——泛灵论以及最古老的思维方法——比拟类推的产物。

(维柯《新科学》)

  现代奥地利学者荣格认为,原始人并不是在“发明”神话,而是“体验”神话。

也就是说,神话对于原始初民来说,不是审美的产物,而是生活中的实在:

各个神祗就生活在他们周围,主宰他们的命运,而一旦叫出这些神祗的名字就可以反过来设法支配这些神。

这种原始思维可以叫做“人神互渗”。

  

  二、中希神话概况

  1、中国神话概况: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

当代神话学家袁珂著有《中国的古代神话》一书。

  目前中国学者一般倾向于按题材分类:

如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盘古化生万物、女娲补天、女娲搏土造人等)、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战争神话(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人类英雄神话(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等。

  另外还有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精卫填海》、《穆王西征》等。

这些神话是我们古代先人们的口头文学,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2、希腊神话概况:

  希腊神话在赫西俄德的《神谱》、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等作品中保存比较完整,后来德国神话学家斯威布加以整理,形成《希腊的神话与传说》。

  

  三、中希神话比较概说

  

  1、神与自然:

关于世界起源

  这里的“自然”包含有“宇宙、世界”等意。

神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神与自然谁是创造者,谁是被创造者,即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如果世界原本就存在着,神产生于这世界中间,那么这世界从何而来?

如果世界是神创造的,那么神又从何而来?

古代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品格:

  最先产生的确实是卡俄斯(混沌),其次便产生该亚——宽胸的大地,所有一切的永远牢靠的根基,以及在道路宽阔的大地深处的幽暗的塔耳塔罗斯、爱神厄罗斯——在不朽的诸神中数她最美,能使所有的神和所有的人销魂荡魄呆若木鸡,使他们丧失理智,心里没有了主意。

从混沌还产生出厄瑞玻斯和黑色的夜神纽克斯……。

——赫西俄德《神谱》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太平御览》卷二

  比较以上二则神话,我们发现原始初民所想像的自然与世界的最初样子总是相同的:

这便是“混沌”,即所谓“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但“混沌”之后,神创造天地的方式与过程却大不相同。

前者正好说明了神话与人类的某些共性,所谓“全世界的神话都是相似的”;后者却渐渐塑造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或者说正由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品格限定了他们所创造出的神话也必定有着某种程度的不同。

  在希腊神话中,“混沌”本身就是神,他是最初的神,由他再产生出其它的神,“万神”之主宙斯只是他的后代。

首先,希腊神本身就是宇宙或世界的一部分,因此,神产生神,便是神在创造着宇宙与世界。

至于“混沌之神”如何产生出以后的神,希腊神话语焉不详。

由此看来,希腊神与自然没有分离,神不是自然的主体,而是与自然一体。

其次,主神宙斯是在天地被创造之后才来到这个世界,他与创世无关,只是统治管理着这个世界。

因为宙斯是在世界之内统治管理着世界,因此他也局限于这个世界;因为宙斯的局限,所以需要其他的神来补充和协助宙斯管理这个世界。

这就决定了:

希腊神话不可能是一神的世界,而必定是多神的世界。

  在中国神话中,创造天地的神盘古有着巨大的局限。

盘古生于天地之间,因此他在时间与空间上均有局限:

在时间上,他既有生,就必有死(盘古果然有死,他死后化为山岳、日月、江海、草木),尽管他可以活万八千岁;在空间上,他上有天,下有地,盘古虽然极长,但他不可能超越天地。

盘古有形,他在天地之内,因此他不可能大于天地。

盘古如何创造天地呢?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

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执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

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混沌开矣。

”这里的盘古,哪里是神,分明是一个劳动者的形象。

因此,较之希腊神,中国神话中的神具体实在,富有生活气息,但缺乏抽象性和神秘性。

  这里要补充一点的是,与中国和希腊神话不同,古希伯来神话是一神教,在世界产生之前,上帝就存在了,他创造了这个世界,创造了世间万物。

他在空间上无处不在,在时间上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这一点是与中希两大民族的神话有重大区别的地方。

  2、神与人:

关于人类起源

  大凡神话中总是神创造了人,但各民族神话中神创造人的目的、方式、过程却大异其趣。

从这种不同中我们又可以追寻、探访到民族文化精神的不同。

下面我们先将古希腊与中国的有关“神造人”的神话摘录如下:

  一个先觉者普罗密修斯,降落在大地上。

他撮起一些泥土,用河水使它润湿,这样那样地捏塑着,使它成为神祗——世界之支配者的形象。

为了给与泥土构成的人形以生命,他从各种动物的心摄取善和恶,将它们封闭在人的胸腔里。

在神祗中他有一个朋友,即智慧的女神雅典娜;她惊异这提坦之子的创造物,因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吹送给这仅仅有着半生命的生物。

——斯威布《希腊的神话与传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高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

  从以上二则神话来看,人均是神用泥土塑成的。

但神按什么标准造人,怎样造人,以及造出怎样的人,却并不相同。

比较而言,希腊神话里的神均按照自己的样子或形象造人,而且,神是先造人之肉身,然后再将“灵魂”、“呼吸”或“生气”送入人体,仅有肉身之人还只能算是“半生命的生物”,有了灵魂和生气的肉体,才是“有灵的活人”。

这里有两点以后渐渐塑成了西方悠久而又强大的文化精神内核:

1、人是仅次于神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在希腊神话中,天地初创,“鱼在水里面嬉游,飞鸟在空中歌唱,大地上拥挤着动物,但还没有有灵魂可以支配周围世界的生物”。

于是普罗密修斯创造了人,因此,人是这个世界的支配者,而世界成了被人支配的对象;人是有灵魂的主体,而世界成了被人的灵魂思维着的客体。

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分离、对立,成为管理与被管理、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这使得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精神更为膨胀。

由于自然是物,是死的,是不同于人类的另一世界;由于人类是最接近神的存在,所以,人类理所当然地要征服其他生物和自然,使其为人类服务。

这一传统后来便渐渐成了西方科学文明的基础,其结果是:

一方面西方人开始肆无忌惮地开发、利用、征服、掠夺自然,自然科学研究由此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成就;另一方面,伴随着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自然被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愈来愈恶劣。

2、人的肉体和灵魂原本是分离的,“灵”与“肉”对立的历史与人类的发展史一样漫长。

这一传统贯穿在西方的文化精神之中。

歌德在《浮士德》中有一段名言: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如此强烈,贯穿于浮士德的一生,乃至歌德的一生。

在托尔斯泰笔下,有着一个精神的涅赫留朵夫和一个肉体的涅赫留朵夫。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上帝将灵与肉抉择的自由交给了人类,无疑是一种残酷的自由,因为人类的弱小,个人永远无法面对并作出这一选择。

总之,灵与肉的分离构成了西方文学中绵绵不绝的形象和主题……。

  在中国神话中,女娲照什么样子造人,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不是按照男性神的样子来造人,也不是按照女娲自己的样子来造人,因为女娲自己是“人首蛇身”。

这样,受人顶礼膜拜的女娲还保留着动物的形貌,那么,由女娲创造的人类,其地位和价值就不可能高于女神自己,也不可能高于其他的动物和生物,同时,女娲造人,灵肉一体,并不分离,这就为人类同大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发展提供了神话学的依据,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精神提供了某种依据。

因此,在中国神话中我们看到常常不是人与自然、世界的分离对立,不是管理与被管理、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二者的和谐同一。

这一传统以后便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其结果是:

一方面,中国人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总是有所节制、有所保留,这就妨碍、制约了自然科学尤其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同大自然处于一种平等、亲情的关系中,自然由此得到了保护,人类也完善了自己的生存环境。

遗憾的是现代中国在吸纳了西方的科学文明精神之后,却割裂了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致使中国现代文化朝着西方的方向迅猛发展,其对自然的破坏较之近现代的西方也常常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还有一点不同于希腊神话,那就是:

人类的创造者是一位女性!

在希腊神话中,是男性神普罗米修斯用泥土造人。

显然,作为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之一的古希腊神话,在人类起源故事中是男权主义在起着支配作用。

这种“男先女后”的神话在女权主义的文化视角下显然是父系制的产物。

因为人类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所有的人都是女人所生,如果循此推导,世界上的第一个人应该是女人。

然而,这一结论是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不能接受的,男人要把生女人的优先权置于自己的名下,于是顺序只好颠倒过来。

男性神不仅创造了一切,也创造了人类,包括女人。

  那么,中国的创造人类之神为何竟是一个女性呢?

《说文》里说: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行》郭亚注: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

”学者们一般认为,这是史前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不过,我们在同古希腊神话比较后发现,古希腊神话中虽然有反映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折与过渡的神话,但除了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斯》这一剧本由于恩格斯的揭示而显示出特别的母系社会的历史意义之外,在别的神话里却再难窥探到母系氏族社会的现实。

而希腊神话又是以其体系完整、时代久远而著称于世的。

古希腊神话显然是父系社会的产物。

这样,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女娲在中国神话中所处的中心和重要位置,便决不只是简单地将其解释为对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了。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作出两点推测:

一、中国有关女娲的神话在时间上和在社会发展形态上都要早于古希腊神话;二、中国文化传统中女性意识与女权意识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女娲补天的神话可以说是更进一步证实了我们以上的推论。

《淮南子·览冥训》中这样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考其功烈。

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

”(《淮南子·览冥训》)女娲的这种非凡的业绩以及她长久地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是否意味着中国“女性意识”的源远流长?

  3、神的形象塑造

  中国古代神话中神的形象多被塑造为“半人半兽”“人兽同体”,人多半是“人面兽身”。

有人统计《山海经》所出现的四百五十多个神中,人形神和非人形神约为一比四。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伏羲、女娲之形为“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山海经·西次本经》传说中的嗤尤则“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身”,而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以上诸神皆为人首或人面兽身。

中国古代神话中神的形象之所以多为“半人半兽”,主要与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有关。

如上古长江流域人民以蛇为图腾,所以古代长江流域普遍崇拜的始祖神即“人面蛇身”的女娲。

而北方人民以熊为图腾,所以黄帝“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

其次是受万物有灵原始思维影响的结果。

上古人民认为万物皆有生命,动物与人一样,且上古人认为人可变兽,兽可变人,于是在神话中出现了“半人半兽”的形象。

中国神话具有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如盘古垂死化身,女娲功成身退;鲧违帝命,盗息壤以治水,帝令祝融杀之于羽郊,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又腹中生禹,禹继鲧志,历尽艰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帝女没于水,化精卫鸟衔木石以填沧海;夸父追日,化邓林以荫后人等等,这表明中国神话歌颂的是劳动,赞美的是意志,表现的是强烈的正义力量和英勇的献身精神,因此,中国的神其实是“人所应当有的样子”,是人民的英雄,这便是将人神化。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没有多少区别,神与人同形,神与人同性,他们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

神人的区别仅仅在于神能够长生不死并具有超人的能力。

如万神之父的宙斯,住在黄金宫殿里,设宴作乐,沉溺女色,过着氏族首领生活。

奥林匹斯诸神,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社会力量的折射和人间秩序在神话中的重新组合。

其中,神祗们过着近似人世的生活,只是可以随心所欲、不受拘束而已。

他们也喝酒,也恋爱,也争斗,也喧闹。

他们一会儿为争风吃醋打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又玩世不恭地进行恶作剧。

战神阿瑞斯与爱神阿芙洛狄忒私通,被爱神的丈夫火神赫淮斯托斯发觉,于是,把他们包在一张网里,送到众神那里,引起一阵轰笑。

色诺芬尼说:

“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一切在人类那里都要受到谴责的丑事,如偷盗、通奸和欺骗别人等都加诸于神。

”在他们那里古老神话世界的恐怖感和神秘感消失了。

神被还原于人,并且还远不如人,这便是将神人化。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为何被塑造得与人同形同性?

原因之一是希腊人没有“图腾崇拜”的观念意识,他们认为物本身没有神性,对于自然抱着否定的态度,认为动物是由人沦落而成,自然物的形象被看作人所遭受到的变形。

因此他们在神话中塑造的形象是人的形象。

其次,由于古希腊人很早就具有人为万物的尺度、万物之灵长的思想。

认为世界上没有比人更完美的形式,于是将人之美集中表现在神的形象上,使神不仅具有人的外形美,而且有人的情感、意志、欲望,他们把人的一切赋予给神,将神人化。

他们赞美人的肉体,强调人的个性,崇尚人的个人意志、情感,集中表现了西方人性的充分发展,所以希腊神话中的神就是人的完美表现,外表俊秀,内心丰富,如光彩照人的太阳神阿波罗,美丽明智的雅典娜,绝世美女海伦等等,他们都代表了希腊人关于人性、人体美的最高理想。

  希腊神话“将神人化”与中国神话“将人神化”的特点既有着历史文化的背景,又对中、希(西)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冯友兰先生借用孔子的一段话来形象地比喻海洋国家希腊和大陆国家中国在民族性格方面的差别:

“我们还可以套用孔子的话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也就是说,古希腊人崇尚知识和智慧(知),而中国古人崇尚伦理(仁);古希腊人热爱海洋,具有大海般汹涌澎湃的性格,而中国古人向往高山,具有深沉、稳重的气质;古希腊人信仰“动”的哲学,崇尚力量、勇敢和冒险,而古代中国则喜“静”,崇尚和谐、稳定、恬静;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的欢娱,赞美肉体和粗犷的声色之乐,而古代中国则节制情欲,追求长寿。

需要补充的是,这东西两大古老民族的核心差别在于一个崇尚利他,一个追求利己。

  中国是大陆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农业。

农业的根本在于土地,土地搬不走,所以要定居,定居后繁衍,故有大家族,有家族崇拜,有“家邦社会”,于是也就有了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应该说既是中国神话精神的合理延伸,又反过来制约着神话的传播和定型;农业的关键还在于勤劳节俭、团结合作,以及与各种自然灾害作不懈斗争,所以中国神话赞美一砖一石的劳动,歌颂坚韧不拔的意志,崇尚温柔敦厚的恬静美。

其次,中国过早发展起来的定居农耕生活,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自然经济,一个个分散的氏族部落,犹如一处处“世外桃园”,虽“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因此,愚公宁肯子子孙孙搬山不止,也不愿搬家迁徙。

这种封闭自足、与世隔绝的农耕生活自然不利于文化的整合,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神话也只能是零散的、缺乏联系的、自生自灭的。

  希腊是海洋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商业和交通,商业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商业的发展必定会刺激人们的各种私欲的发展,所以,“希腊人中,自始至终在男子当中流行着极端的自私自利”,随着私利在社会上的合理化、合法化,与自私自利相伴的“偷盗、通奸和欺骗别人”等等也便成了希腊人正常的、无可非议的精神品格了,希腊人再将这些品格赋予他们心中的神,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了。

希腊神话的这种对人的欲望、权利、享乐的强调,以后又成了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文化精神源头。

其次,古代希腊由于商业、交通的发展,人民向往整一、系统的生活,其神话与此吻合,也渐渐被编撰得体系完整、丰富多彩。

  4、神话系统的发展

  从宏观机构来看,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属于两个大的系统。

中国神话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大型史诗之外,一般是以个别的单篇的形式出现的,缺乏神与神之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而希腊神话则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篇幅较长,特别是以有一个完整、细腻而浩大的“神谱”系统见长。

中希两国历史发展、宗教思想、文化思想,和东西方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造成的文学形式的不同,都对神话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

这必然造成中国神话逐渐历史化,向“帝系”靠拢,体现出中央集权思想;而希腊神话则逐渐文学化,向“神系”聚集,体现出民主思想,从而深刻反映了中希民族各异的生活与心理历程。

  在中国神话史传统中,我们看到的是圣君贤臣们都过于相似了,“三皇五帝”的性格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关于他们的事业、行迹的个性描写都是模糊不清的;舜、禹的品行和个性也几乎相同,尽管他们有着不同内容的传说和故事,但他们仍然挣脱不了共性多于个性的樊篱;夏桀与商纣、商汤与周武的面目也分别组成了两种不变的类型——或是狰狞可怕、残暴专横;或是道貌岸然、慈眉善目,后来就有了“圣化皇权”的现象,主神往往是善良的、完美的并且万能的。

而其对立面也必定是邪恶的。

这种状况与希腊式个性鲜明的神话及传说有很大差别,希腊神话重视个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而中国神话注重伦理性、教化性和社会性。

这就使得中国有着世界各国最丰富、连贯、完整的史籍,使中国神话现象本身已经化为历史传说,因此,人们把已经改造的中国古代神话当作“历史”予以接受。

而希腊神话现象本身还保留着神话的基本特性,尽管神人同形观念对于希腊的影响颇深,其中也不乏改造,但始终没有达到中国古代神话全盘历史化的程度。

深受哲理思想启迪和渗透的希腊神话,历史化程度远没有中国神话这么深刻。

因而形成了不同于历史传说的神界故事系列。

其人形、人性的“神的故事”,与神化了的中国式的古代帝王和超人传奇,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5、显示不同的民族精神

  正因为中希两国神话发源于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使中国式的、注重和谐的、伦理至上的、重视秩序权威、道德建构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神话史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十分自然的表现;而希腊式的、重视个性张扬、能力发挥、积极进取为主的西方民族精神,在其完整、清晰的神界故事幻想图景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表现。

  中国和希腊神话充分展现了各自的民族风格和气质。

我们从神话中可以看到希腊初民豪爽、洒脱、富于激情的性格,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神与人一样参与世间悲欢离合之事,有七情六欲,恋爱婚姻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神话则较多反映出了初民淳朴、勤劳和内向的性格,“在我国神话中,响彻了劳动的回音,……神话中所歌颂的具有威望的神,或是神话中的英雄,几乎无一不与劳动有关,象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射日除害的后羿,发现草药的神农,教民稼樯后稷,治理洪水的禹和鲧亲自在历山种田、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器的舜,等等都是典型。

”可见,远在神话的时代,各民族的气质性格就已经呈现出了差异。

还有就是中国神话气氛沉重、形象威严、气象壮阔、雍容大度:

希腊神话姿态质朴、乐天自然,充满喜剧气氛,富于艺术感染力。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物质文明刚起步不久即驾驶小船涉险大西洋,到美洲去开辟殖民地掠夺黄金,到非洲贩卖黑奴以牟取暴利——这是外交上的“武交”。

同时期的中国郑和率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到达非洲的东海岸却在搞“文交”——带去的是瓷器等,带回的是象牙等。

近代东方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沦为西方殖民地亦可见一斑。

当然,东西文化的融合亦一直在进行中,现当代,特别是二战后,东西方文化更加速碰撞融合,然文化的稳固性和承传性使这种差异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上消除,今天,很多国际上的分歧、争端亦可从文化的差异中找原因。

  

  

  参考文献:

  ①汉·刘安著.赵宗乙审定.淮南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②张岩审定.山海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③茅盾.神话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④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0

  ⑤潜明兹.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⑥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青岛.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⑦[英]劳斯.希腊的神与英雄.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⑧[德]斯威布.希腊的神话与传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