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考点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6243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考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考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考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考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考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考点汇编.docx

《中考物理考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考点汇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考点汇编.docx

中考物理考点汇编

2012年中考物理考点汇编

专题一声现象

考点扫描

考点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消失。

(2)弦乐器的声音是由弦振动产生的。

(3)管乐器的声音是由管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考点2声音的传播

(1)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只能在介质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用v固、v液、v气分别表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情况下三者的关系有:

v固>v液>v气。

(4)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

(5)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考点3声音的特性

(1)响度:

声音的强弱(大小)

①振幅:

声源振动的幅度。

②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振幅与声源的距离。

距声源的距离一定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一定时,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③声音的强弱常用分贝(dB)表示。

分贝越高,声音听起来越大。

(2)音调:

声音的高低

①频率:

物体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

赫兹(Hz);它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程度;频率越高,振动越快。

②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③管、弦乐器的音调:

a.管乐器的音调与管内空气柱的长度有关;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b.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材料有关;弦越粗,音调越低;弦越长,音调越低;弦越松,音调越低;材料不同,音调不同。

(3)音色(音品):

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只与声源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音色不同。

考点4.减弱噪声的方法

(1)在声源处减弱(如安装消声器,拆除声源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安装隔音墙,吸音材料,植草,种树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考点5超声

(1)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

(2)超声的特点:

频率高、穿透能力强、破坏能力强。

(3)超声的应用:

制造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检查身体(B超)、金属探伤、清洁餐具等。

考点6次声

(1)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

(2)次声的特点:

破坏能力极强。

由于超声和次声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地远离它们。

专题二光现象

考点扫描

本部分考点有九个: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

①人造光源有:

手电筒、火把、油灯、蜡烛、白炽灯、日光灯、霓虹灯以及钠灯、汞灯、氖灯等。

②自然光源有:

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水母等。

(2)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光在空气、玻璃和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3)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①影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形成影。

②日食和月食:

当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球阴影区的位置就发生了日食;当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最终发生了月食现象。

③小孔成像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及光速

(1)应用

①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

②站队、准直。

③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

(2)光速

①光的速度比声速大,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c=3×108m/s。

②空气中的速度略小于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3.色散与基色

(1)色散现象: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色光带,它表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单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把红、绿、蓝三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3)颜料的三原色:

分别用红、黄、蓝颜料按各种比例进行混合,能得到各种彩色,把红、黄、蓝叫做颜料的三原色。

4.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现象:

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我们看到的不发光物体,都是由于它的表面能反射光,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就看见了物体。

(2)反射规律: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类型:

①镜面反射:

发生在表面光滑的物体上,当平行光入射时,反射光仍然平行,并且朝着一个方向射出。

②漫反射:

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当平行光入射时,反射光不平行,而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射出。

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关于镜面垂直。

[注意]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人眼是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来判断物体的位置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向镜内看去,觉得光线好像是从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的交点S′处射来的,如图所示。

镜后面实际并不存在反光点S′,S′也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是虚像。

发光体(或反射光的物体)是由许多点组成的,每个点在镜中都有一个对应的像点。

这些像点就组成了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6.球面镜

(1)凹面镜简称凹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射向凹镜的平行光线经凹镜反射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面镜的焦点。

应用于太阳灶、太阳能焊接机等。

加热物体时,要把物体放在凹镜的焦点上。

由于光路是可逆的,从凹面镜的焦点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反射后平行射出。

应用于汽车头灯和手电筒灯碗。

(2)凸面镜简称凸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凸镜成缩小的像,能扩大视野,汽车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交通镜等都是凸镜。

7.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射入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玻璃等透明物质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3)折射使眼睛受骗: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时,会发生一些与光的折射有关的现象,如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从水下看岸边的灯变高等。

(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8.看不见的光

(1)可见光和红外线、紫外线

光谱上的各种色光是可见光。

在可见光两侧,还有不可见光,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红外线,紫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紫外线。

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光。

(2)红外线: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

一切物体都在发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

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3)紫外线:

在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人眼看不见。

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他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

例如,日光灯发出的光中也含有紫外线。

汞等气体放电时也有紫外线。

紫外线的主要特征是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专题三物态变化

考点扫描

考点l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的概念: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摄氏温度的标度方法是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sPa),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记作0℃,以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记作1000C,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代表1℃。

(2)温度计

①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叫做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②使用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③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a.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c.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接触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仍需留在被测物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医用体温计是内装水银的液体温度计,刻度范围在35~42℃,体温计读数可离开人体进行读数,使用后拿住体温计的上部甩几下,让升入直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里。

考点2物质的状态变化

(1)物质的状态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现象叫状态变化。

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会出现六种状态变化。

(2)熔化、汽化和升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考点3熔化和凝固

(l)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熔点。

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也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凝固点。

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是相同的,不同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是不相同的。

(3)晶体熔化成液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熔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

(4)液体凝固成晶体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凝固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地放出热量。

考点4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平缓的汽化现象。

液体的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液体的蒸发都要吸收热量。

液体蒸发的快慢由下列因素决定:

①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例如,酒精比水蒸发得快;

②同种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③同种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④同种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得越快蒸发越快。

(3)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上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腾。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

考点5液化、升华和凝华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液化、凝华过程放出热量,升华过程吸收热量。

(2)液化有两种方法,所有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压缩体积可使气体液化。

专题四热和能

考点扫描

考点1分子动理论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的状态是由它的分子结构决定的。

(3)扩散:

相互接触的不同种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考点2内能

(1)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2)物体中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3)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分子运动加快,内能增加。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

做功和热传递。

(5)在国际单位制里,能量的单位是焦耳(J)。

考点3热量

(1)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2)热量的国际单位是“焦耳”(J)。

考点4比热容

(1)比热容是表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相等”这一物质的特性。

(2)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l℃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3)公式

(4)比热容的单位:

J/(kg.℃)。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考点5热量计算公式

(1)吸热公式:

Q吸=cm(t-t0),其中t表示末温,to表示初温,t-t0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用△t表示t-t0,则Q吸=cm△t。

(2)放热公式:

Q放=cm(t0-t),其中to-t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用△t表示to-t,则Q吸=cm△t。

考点6燃料燃烧放热

(1)燃料的热值: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计算燃料燃烧放热:

Q放=质量×热值(Q=mq)。

(3)气体燃料的热值单位一般用J/m3,公式相应就变为Q=Vq。

考点2热机

热机是利用燃料放出的热量来做功的机器。

热机的共同特点是将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转化为内能。

四冲程汽油机或柴油机是由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四个冲程的不断循环连续工作的。

其中做功冲程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其他三个冲程都是辅助冲程,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考点3热机的效率

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

内燃机的效率比蒸汽机要高。

在热机的各种能量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

加强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考点4能量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专题五多彩的物质世界

考点扫描

考点1宏观与微观

(1)物质的结构:

要求知道物质的组成;

(2)物体的尺度:

要求知道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排列顺序,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

考点2质量

(1)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一个物体的质量是一定的,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以及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千克(kg);其他常用单位有:

吨(t)、克(g)、毫克(mg)等;这些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t=103kg;lkg=103g;1g=103mg。

(3)质量的测量:

使用天平前应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最左端零刻度线上;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再次平衡。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新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考点3密度

(1)密度: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大小由物质本身决定,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无关。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2)密度的计算公式;会用该公式及其变形式进行相关计算。

(3)密度的国际单位是:

千克每立方米(kg/m3);其他常用单位还有:

克每立方厘米(g/cm3);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g/cm3=103kg/m3。

(4)密度的测量

(5)质量和密度的区别:

质量表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同种物质,不论质量大小,密度是相同的。

(6)量筒(量杯)的使用:

使用量筒(量杯)时,必须将量筒(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相平。

量筒(量杯)上的单位mL即为cm3,lmL=1cm3,1L=1000mL.

专题六运动和力

考点扫描

考点1测量

(1)长度的测量:

要求会正确选择并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会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会设计实验进行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

(2)时间测量:

要求能根据日常经验和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3)误差:

要求能分辨误差和错误,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考点2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要求知道机械运动的定义,会根据所选择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所处的状态;会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速度:

要求知道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意义,会进行有关的计算;

考点3力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力是成对出现的。

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

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大小改变、速度方向改变)。

(3)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4)力的单位是:

牛顿,符号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力的示意图: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此方向受到力的作用。

(6)同一直线上二力(F1、F2)的合成①二力同方向的合成:

F合=F1+F2合力的方向与两个分力的方向都相同。

②二力反方向的合成:

F合=F1一F2(若Fl≥F2)合力的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7)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①合力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分力。

②分力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合力。

考点4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分析而概括出来的,因而它不能用实验来证明,是一个理想实验。

考点5惯性

(1)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因为运动状态不变的形式只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4)惯性的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物体的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

考点6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状态。

(2)平衡力: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4)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合力为零。

(5)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和不受力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6)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要么受到平衡力作用,要么不受力;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或不受力时,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考点7力和运动的关系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凶。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常考题型

刻度尺的读数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突出了对基本技能的考查。

参照物选择问题主要出现在填空题中,结合实际来对学生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

速度的计算则主要出现在填空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力和力的描述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常以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的形式出现。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中考中所占比例较小,偶尔会出现。

有关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现象的解释是中考中常出现的内容,分值不高,但几乎年年出现。

二力平衡是中考中常考查的内容,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出现频率较高。

命题规律

力和运动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与生活紧密相关,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中考试卷中相关知识点出现的几率较高,是中考重点考查的章节,如根据参照物不同的选取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长度的估测、刻度尺的使用及估读、速度公式的应用、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及平衡力的判断、惯性及惯性现象的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等都是考试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课改区出现了将本部分内容考查的侧重点转移到科学探究上来,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析,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最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推理的结果,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专题七压强与浮力

考点扫描

考点1固体的压强

(1)压力:

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压力的方向:

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注意:

压力的特点是与物体表面接触、与物体表面垂直,若不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则不是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4)压强: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注意:

“估算”是中考考查的一个知识点,同学们应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5)增大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考点2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液体受到重力和液体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探究(通过U形压强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内部压强大小):

①在水中,压强计的探头在任何位置,U形管两端液面均出现高度差,从而得出: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将探头固定在水中某一深度处,使探头转向不同方向,由U形管两端的高度差不变得出: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③使探头在水中的深度逐渐增加,U形管两端液面的高度差逐渐增加,得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记下探头在水中某一深度时,U形管两端的液面差,然后换用盐水,使探头在同一深度,发现U形管两端液面的高度差增大,由此得出: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的压强公式:

P=pgh,式中_p表示液体的密度,单位为kg/m3;h是指从液体的自由面到计算点的竖直距离。

注意:

液体内部压强虽然是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产生,但与液体的重力无直接关系,与容器的形状、液体的体积均无关系。

(4)液体压强的应用

连通器:

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

其液面保持相平的。

条件:

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不流动的情况下。

应用:

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等。

(5)液体压强的传递

帕斯卡原理:

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的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应用:

液压千斤顶等。

考点3大气的压强

(1)产生的原因:

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层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够流动,因而大气层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地面附近的空气密度大,大气压也大;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就越小。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2)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变化,所以不能用p=pgh准确的计算某处的大气压。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并非均匀减小。

大气压除了随高度变化外,还随季节、气候、温度等许多因素变化。

(3)测量大气压的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

注意:

玻璃管内上方是真空,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只随外界大气压变化而变化,和管的粗细、倾斜角度、管的长度即将玻璃管提起(未离开水银槽液面)还是下压等因素无关,只与水银柱的竖直高度有关。

1标准大气压=1.013×l05Pa=760mmHg

(4)测量大气压:

气压计。

常用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空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管式弹簧气压计。

(5)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吸盘挂钩、用吸管喝饮料等。

(6)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同种液体的沸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应用:

高压锅等。

考点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

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物体表面的流体的流速越大,物体受到的压强越小;反之,物体表面的流体流速越小,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强越大。

与生活的联系:

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画有一条安全线,到站台上接人,不能站得离火车很近,只能站在安全线外,因为被火车带动的空气流速很快,人与车之间压强就变小,人就有被压近火车的危险。

相同的道理,两艘轮船不能靠近行驶。

(3)升力的产生

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

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

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考点5浮力

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考点6浮力的计算

(1)称量法(实验法):

F浮=G物-F示(F示表示物体浸在液体中弹簧秤的示数);根据挂在弹簧秤上的物体浸在液体中时,进行受力分析得出。

(2)阿基米德原理法(公式法):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表达式:

F=G排=P液gV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