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七章 元明清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407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第七章 元明清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3第七章 元明清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3第七章 元明清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3第七章 元明清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3第七章 元明清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第七章 元明清四.docx

《13第七章 元明清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第七章 元明清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第七章 元明清四.docx

13第七章元明清四

第七章 元·明·清(四)

第四节清代实物

   清代建筑现存者多;虽经二百余年之长期间,结构方面变化极微,盖因数千年来,变化已达极点,又因工程做法之刊行,遂呈滞定状态。

故此期间实物,其堪注意之点乃在其类别及全局之布置。

兹就实物大致分论之。

   一宫殿

   北京故宫[1][2]现存清代建筑物,最伟大者莫如北京故宫,清宫规模虽肇自明代,然现存各殿宇,则多数为清代所建。

今世界各国之帝皇宫殿,规模之大,面积之广,无与伦比。

   故宫四周绕以高厚城垣,曰紫禁城。

城东西约七百六十米,南北约九百六十米,其南面更伸出长约六百米,宽约一百三十米之前庭。

前庭之最南端为天安门,即宫之正门也。

天安门之内,约二百米为端门,横梗前庭中,又北约四百米,乃至午门,即紫禁城之南门也。

   紫禁城之全部布局乃以中轴线上之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朝会大典所御也(第147图)。

三殿之后为内庭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更后则为御花园。

中轴线上主要宫殿之两侧,则为多数次要宫殿。

此全部宫殿之平面布置,自三殿以至于后宫之任何一部分,莫不以一正两厢合为一院之配合为原则,每组可由一进或多进庭院合成。

而紫禁城之内,乃由多数庭院合成者也。

此庭院之最大者为三殿。

自午门以内,其第一进北面之正中为太和门,其东西两厢则左协和门,右熙和门,形成三殿之前庭。

太和门之内北为太和殿,立于三层白玉石陛之上,东厢为体仁阁,西厢为弘义阁,各殿阁间缀以廊屋,合为广大之庭院。

与太和殿对称而成又一进之庭院者,则保和殿也。

保和殿与太和殿同立于一崇高广大之工字形石陛上,各在一端,而在石陛之中则建平面正方形而较矮小之中和殿,故其四合庭院之形制,不甚显著,其所予人之印象,竟使人不自觉其在四合庭院之中者。

然在其基本布置上,仍不出此范围也。

保和殿之后则为乾清门,与东侧之景远门,西侧之隆宗门,又合而为一庭院。

但就三殿之全局言,则自午门以北,乾清门以南实际上又为一大庭院,而其内更划分为四进者也。

此三殿之局,盖承古代前朝后寝之制,殆无可疑。

但二者之间加建中和殿者,盖金、元以来柱廊之制之变相欤。

   乾清门以北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即内庭三宫是也。

乾清宫之东西厢为端凝殿与懋勤殿,坤宁宫之东西厢为景和门与隆福门。

坤宁宫之北为坤宁门,以基化门端则门为其两厢。

其全部布置与外朝三殿大致相同,但具体而微。

   除三殿三宫外,紫禁城内,尚有自成庭院之宫殿约三十区,无不遵此“一正两厢”之制为布置之基本原则。

内庭三宫之两侧,东西各为六宫;在明代称为“十二宫”,清之世略有增改,以致不复遥相对称者,可谓为后宫之各“住宅”。

各院多为前后两进,罗列如棋盘,但各院与各院之间,各院与三宫之间,在设计上竟无任何准确固定之关系。

外朝东侧之文华殿与西侧之武英殿两区,为皇帝讲经藏书之所。

紫禁城之东北部,东六宫之东,为宁寿宫及其后之花园,为高宗禅位后所居,其后慈禧亦居矣。

此区规模之大,几与乾清宫相埒。

西六宫西之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均为历代母后所居。

   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京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自永定门正阳门,穿皇城,紫禁城,而北至鼓楼,在长逾七公里半之中轴线上,为一贯连续之大平面布局自大清门(明之大明门,今之中华门)以北以至地安门,其布局尤为谨严,为天下无双之壮观。

唯当时设计人对于东西贯穿之次要横轴线,不甚注意,是可惜耳。

   清宫建筑之所予人印象最深处,在其一贯之雄伟气魄,在其毫不畏惧之单调。

其建筑一律以黄瓦红墙碧绘为标准样式(仅有极少数用绿瓦者),其更重要庄严者,则衬以白玉阶陛。

在紫禁城中万数千间,凡目之所及,莫不如是,整齐严肃,气象雄伟,为世上任何一组建筑所不及。

   三殿外朝三殿为紫禁城之中心建筑,亦即北平城全局之中心建筑也。

三殿及其周围门庑之平面布置已于上文略述,今仅各个分别略述之。

   

(一)太和殿平面广十一间,深五间,重檐四阿顶,就面积言,为国内最大之木构物(第148图)。

殿于明初为奉天殿,九楹,后改称皇极殿。

明末毁于李闯王之乱。

顺治三年重建,康熙八年又改建为十一楹,十八年灾,今殿则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所重建也。

殿之平面,其柱之分配为东西十二柱,南北共六行,共七十二柱,排列规整无抽减者,视之宋辽诸遗例,按室内活动面积之需要而抽减改变其内柱之位置者,气魄有余而巧思则逊矣。

殿阶基为白石须弥座,立于三层崇厚白石阶上,前面踏道三出,全部镌各式花纹,雕工精绝,殿斗拱下檐为单杪重昂,上檐为单杪三昂。

斗拱在建筑物全体上,比例至为纤小;其高尚不及柱高之六分之一;当心间补间铺作增至八朵之多。

在梁枋应用上,梁栿断面几近乎正方形,阑额既厚且大,其下更辅以由额,其上仅承托补间铺作一列,在用材上颇不经济,殿内外木材均施彩画,金碧辉煌,庄严美丽(第149图)。

世界各系建筑中,唯我国建筑始有也。

   

(二)中和殿在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立于工字形三层白玉陛中部之上。

其平面作正方形,方五间单檐攒尖顶,实方形之大亭也。

殿阶基亦为白石须弥座,前后踏道各三出,左右各一出,亦均雕镂,隐出各式花纹。

殿斗拱出单杪双昂,当心间用补间铺作六朵。

殿四面无壁,各面均安格子门及槛窗。

殿中设宝座,每遇朝会之典,皇帝先在此升座,受内阁,内大臣,礼部等人员行礼毕,乃出御太和殿焉。

殿建于顺治三年(公元1650年),以后无重建纪录,想即清初原构也。

   (三)保和殿为三殿之最后一殿,九楹,重檐九脊顶,为明万历重建建极殿原构。

已详前节,兹不赘述。

   清宫殿屋不下千数,不能一一叙述,兹谨按其型类各举数例:

   (四)大清门明之大明门,即中华门也。

为砖砌券洞门,所谓“三座门”者是也。

其下部为雄厚壁体,穿以筒形券三,壁体全部涂丹,下段以白石砌须弥座,壁体以上则为琉璃斗拱,上覆九脊顶。

此类三座门,见于清宫外围者颇多。

中华门或即明代原构也。

   (五)天安门于高大之砖台上建木殿九间,其砖台则贯以筒形券五道。

砖台全部涂丹,下为白石须弥座。

其上木构则重檐九脊顶大殿一座。

端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皆属此式而略小,其券道则外面作方门,且仅三道而已。

   (六)午门亦立于高台之上,台平面作凵字形。

中部辟方门三道。

台上木构门楼,乃由中部九间,四角方亭各五间,及东西庑各十三间,并正楼两侧庑各三间合成。

全部气象庄严雄伟,令人肃然。

当年高宗平定准噶尔御此楼受献俘礼,诚堂皇上国之风,使藩属望而生畏也。

   (七)太和门由结构方面着眼,实与九间重檐九脊顶大殿无异。

所异者仅在前后不作墙壁格子门。

而在内柱间安板门耳。

故宫内无数间屋,大小虽或有不同,而其基本形制则与此相同也。

   (八)体仁阁、弘义阁九间两层之木构,其下层周以腰檐,上层为单檐四阿顶。

平坐之上周立擎檐柱。

两阁在太和殿前,东西相向对峙。

此外延春阁,养性斋,南海之翔鸾阁,藻韵楼,北海庆霄楼,皆此型也。

   (九)钦安殿在神武门内御花园。

顶上平用四脊四角吻,如重檐不用上檐,而只用下檐者,谓之盝顶。

   (十)文渊阁[3](第150、151图)在外朝之东,文华殿之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仿宁波范氏天一阁建,以藏四库全书者也。

阁两层,但上下两层之间另加暗层,遂成三层;其平面于五间之西端另加一间以安扶梯,遂成六间,以应易大衍郑注“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义。

外观分上下二层,立于阶基之上。

下层前后建走廊腰檐,上层栏窗一列,在下层榑脊之上,在原则上与天一阁相同。

然其全体比例及大木结构皆为工程做法则例宫式做法,屋顶不用硬山而用九脊顶,尤与原范相差最甚也。

   (十一)雨华阁为宫内供奉佛像诸殿阁之一。

阁三层,平面正方形,但因南端另出抱厦,遂成长方形,南北长而东西狭。

第一层深广各三间,并前抱厦深一间,东西另设游廊,第二层深广各三间;第三层则仅一间而已。

阁各层檐不用斗拱,柱头饰以蟠龙。

最上层顶覆金瓦。

其形制与北平黄寺,热河行宫诸多相似之点,为前代所无,盖清代受西藏影响后之特殊作风也。

   北京清宫其他殿堂无数。

限于篇幅,兹不详论。

   沈阳故宫在辽宁沈阳城内,建于清初,规模狭隘。

其外朝布置无三殿之制,仅于广庭北端正中建八角形殿曰大政殿,其两侧沿广庭之东西各立亭十。

内庭宫室则视北平民间豪富府第且有逊色也。

   二苑囿离宫及庭园

   

(一)西苑西苑在北京皇城内紫禁城之西,就太液池环筑,分为南海、中海、北海三部。

自金、元、明以来,三海即为内苑。

清代因之屡世增修,现存建筑均清代所建。

池之四周散布多数小山,北海之中一岛曰琼华,南海一岛曰瀛台,其建筑则依各山各岛之地势而分布之。

而各组建筑物布置之基本原则,则仍以一正两厢合为一院之基本方式为主,而稍加以变化。

   南海布置以瀛台为中心,因岛上小山形势,作为不规则形之四合院,楼阁殿亭,与假山杨柳互相辉映,至饶风趣,岛上建筑大多建于康熙朝。

清末光绪帝曾被囚于此,民国初年袁世凯以中南海为总统府,而瀛台则副总统黎元洪所居也。

   南海与中海之间为宽约一百余米之堤,其西端及西岸相连部分,有殿屋三四十院,约数百间,其中以居仁堂、怀仁堂为主。

殿屋结构颇为简朴,如民居之大者,植以松柏杨柳、玉兰海棠,清幽雅驯,诚可为游憩之所,民初总统府所在也。

   中海东岸半岛上为千圣殿、万善殿、佛寺及其附属庑屋等,颇为幽静。

西岸紫光阁崇楼高峻,为康熙试武举之所。

   北海在三海中风景最胜,其南端一半岛,介于北海中海之间,筑作团城,其上建承光殿即金之瑶光台也。

自半岛之西,白石桥横达西岸,为金鳌玉■桥。

在半岛之北隔水相望者为琼华岛,有石桥可达,桥面曲折,颇饶别趣。

岛上一山,高约三四十米,永安寺寺门与桥头相对,梵宇环列,直上山巅为白塔。

塔为瓶形塔,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其址即金之广寒宫也。

琼华岛山际尚有仙人承露盘等胜,盖汉以来宫苑中之传统点缀也。

岛之北面长廊绕之,廊之正中曰漪澜堂,其楼曰远帆楼。

长廊以外更绕以白石栏楯,长几达三百米,隔岸遥瞻至为壮观。

太液池北岸西部为阐福寺,大西天等梵宇。

其中万佛楼全部琉璃砖砌成,其外形模仿木构形制,为双层大殿,广五间,下层作腰檐,上出平坐,上层则重檐九脊顶。

   北海北岸诸单位中,布置精巧清秀者,莫如镜清斋[4](第152—154图,今亦称静心斋)。

其全局面积长仅一百一十余米,广七十余米,地形极不规则,高下起伏不齐,作成池沼假山,堂亭廊阁,棋布其间,缀以走廊,极饶幽趣,其所予人之印象,似面积广大且纯属天然者。

然而其中各建筑物虽打破一正两厢之传统,然莫不南北东西正向,虽峰峦池沼胜景无穷,然实布置于极小面积之内,是均骤睹者所不觉也。

园内建筑大多成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唯叠翠楼则似较晚。

   

(二)圆明园[见注4](第155图)圆明园“实物”,今仅残址废墟而已。

圆明园与其毗连之长春园,万春园,称曰三园,其中建筑物一百四十余组,统辖于圆明园总管大臣,实际乃一大园也。

三园之中,圆明园最大,其中大多数建筑于乾隆一朝,长春及其北部之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第156、157图)亦同时所建。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破北京,先掠三园,后因清政府俘留议和使臣,虐待致死,于是英军派密切尔(SirJohnMitchel)所部及骑兵围赴园加以有系统之焚毁破坏,百余处建筑之得幸免者,仅十余处而已。

   三园设计最基本之部分乃在山丘池沼之布置,其殿宇亭榭则散布其间。

在建筑物成组之平面上,虽仍重一正两厢均衡对称,然而变化甚多。

例如方壶胜境,其部临水,三楼两亭,缀以回廊。

而正楼之前,又一亭独立,其后则一楼五殿合为一院,均非传统之配置法。

又如眉月轩,问月楼,紫碧山房,双鹤斋诸组,均随地势作极不规则之随意布置。

各个建筑物之平面,亦多新创形式者;如清夏斋作工字形,涵秋馆略如口字形,澹泊宁静作田字形,万方安和作卐字形,眉月轩之前部作偃月形,湛翠轩作曲尺形,又有三卷,四卷,五卷等殿。

然就园庭布置之观点论,三园中屋宇过多,有害山林池沼之致,恐为三园缺点耳。

   园内殿宇之结构,除安佑宫,余卫城,正大光明殿外,鲜用斗拱。

屋顶形状仅安佑宫大殿为四阿顶,其余九脊顶,排山,硬山或作卷棚式,不用正脊,一反宫殿建筑之积习,而富于游玩趣味。

此外亭榭,游廊桥梁,以至船艇冰床之属,莫不形式特异,争妍斗奇。

盖高宗之世,八方无事,物力殷阗,为清代全盛时期。

除三园外,同时复营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清漪园(后改名万寿山颐和园),谓之三山,土木之盛,莫此为甚。

   长春园北部之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5](第156、157图),其内部平面布置如何,已颇难考;但在外观言,其比例权衡,不臻上品。

但雕饰方面如白石雕柱及其它栏楯壁版等,颇极精致;以琉璃料作各种欧式纹饰,亦为有趣之产品。

除各地教堂外,我国最初期之洋式建筑,此其最重要者也。

   (三)热河行宫热河承德之避暑山庄系康熙四十二年清圣祖所肇建,就天然风景区而形成者也。

其行宫境界绕以石垣,垣石皆不规则形,即所谓“虎皮石墙”者。

石垣界限亦不甚规则,随地势弯曲起伏,全部极饶自然趣味。

园中“敞殿飞楼,平台奥室,咸各因地势任天趣,不崇华饰,妙极自然”[6],盖与圆明园略同其趣者也。

   园南门丽正门之内为澹泊诚敬殿及其附属殿屋,为山庄之正殿。

清帝接见藩王等多在此。

此部之后,以湖为设计中心,湖四周冈峦环抱有三十六景之胜。

其中如芝径云堤,由澹泊诚敬后万壑松风之北,长堤蜿蜒直渡芳洲。

堤左右皆湖,中架木为桥,桥两端各树一坊,盖仿西湖风景也。

湖北岸之万树园,高宗屡赐宴诸藩王处。

西峪风景清幽,高宗所最爱幸。

   民国初年,以行宫为热河都统公署,保存尚佳。

迨自东北军汤玉麟部驻防以后,以行宫为省政府,殿宇装修,胥供焚料,数百年古树,任意砍伐。

旧日规模破坏殆尽矣。

   (四)颐和园北平西郊现存唯一完整之清代苑囿,清末慈禧太后就清漪园所改建也。

园环昆明湖作。

其主要建筑均在湖北岸万寿山上及山麓,园之大宫门在山之东焉。

入门为仁寿殿,为园之正朝。

自殿后乐寿堂,长廊里许,沿湖岸至山之南,为排云殿。

山南面累石为拦土墙,成高约百米之高台,上建八角三层四檐之佛香阁,为全景重心所系。

阁后山巅琉璃砖砌万佛楼,曰众香界,则山之最高处也。

山麓各部庭院棋布,不如排云殿及其前后殿宇之正整拘谨,而较富随意之趣。

例如谐趣园,园中小池自然,累石为岸,小榭数曲,踞临池上,清幽尽致,为颐和园中最秀丽之一组建筑。

   万寿山之背面,沿山作西藏式石楼,与前山迥异其趣;松林密茂,曲径蜿蜒,尤富山林景色。

山北麓下小溪弯曲,俗呼苏州河,极为幽静。

   湖之南岸为龙王庙,于小岛上架石桥十七孔以达之,虽亦壮观,然附近濯濯无树,遂索然无味矣。

   北方诸苑囿,在布置取材方面,多以明末清初江南诸园为蓝本。

今京沪铁路沿线各县,名园甚多,如苏州怡园,拙政园,狮子林,汪园,羡园等,皆其名例。

狮子林传出自元倪瓒手,但经后世篡改,殊不类瓒生平疏落之作风。

汪园面积不足一亩,而深豁洞壑,落落大方。

相传乾隆间蒋楫所建。

木渎镇严氏羡园,面积颇广,区划院宇。

轩厅结构,廊庑配列。

以至门窗栏槛,新意层出,不落常套;而其后部小池,上跨石梁,仅高出水面数寸,池周湖石错布,修木灌丛,深浅相映,尤为幽绝(第158、159图)。

大抵南中园林,地不拘大小,室不拘方向,墙院分割,廊庑分割,或曲或偏,随宜施设,无固定程式。

其墙壁以白色灰色为主,间亦涂抹黑色其间,配列漏窗,雅素明净,能与环境调和。

其木造部分,多用橙黄褐黑深红等黯幽色彩,故人为之美,清幽之趣,并行不悖[7]。

   三坛庙

   清代坛庙建筑,多沿朱明之旧,天安门之内,午门之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

外城永定门内,东为阛丘(亦称天坛),西为先农坛。

方泽(地坛)在安定门外。

日坛在朝阳门外东郊;月坛在阜成门外西郊。

孔庙及太学与城中最大之喇嘛寺雍和宫均在安定门内。

皆京城之重要坛庙也。

其大多数坛庙之布置,均以前朝后寝为定则。

其祭祀之礼,举行于前面之坛或殿中,其后殿则为安奉神位之所。

凡遇大祀则迎神位至前坛或殿受礼焉。

兹仅举数例:

   

(一)天坛天坛建筑可分为两组,圜丘在前,祈年殿在后。

   圜丘为祭天之所,为坛三层,其平面圆形,盖以象天也。

坛全部白石砌成;每层均周以栏楯,四面均出踏道九级。

上层径九丈(营造尺),下层径二十一丈,共高约一丈六尺。

坛之四面绕以矮垣,曰壝,每面设棂星门三道。

其北门之北为皇穹宇,为一平面圆形单檐之小殿,盖平时安奉上帝神位之殿也。

遇祭典则迎神位置于圜丘之上受祭,礼毕则又回置皇穹宇中。

殿立于白石高基之上;其南面辟门,其他三面均甃以砖壁。

顶盖蓝色琉璃瓦,顶尖撮以金顶。

殿前左右为东西庑各五间,此外尚附有神库神厨等建筑焉。

圜丘初建于明代,较今存者较小较高,清初仍之,今坛则乾隆年间所改建也。

皇穹宇于明代本重檐,乾隆八年改建,始成今制焉。

祈年殿(第160图)在圜丘之北,祈谷之所也;在明本称大享殿,至乾隆十六年始改今名。

祈年殿之后为皇乾殿,平时安奉上帝及配祀诸帝神位。

祈年殿平面圆形,檐三重,上安金顶,立于三层圆坛之上。

其坛之制略如圜丘,而径较大,殿用内外柱二周,各十二柱,中更立龙井柱四。

圆周十二间均安格甬门,无砖壁。

皇乾殿五间,单檐庑殿顶,立于单层石基之上,基四周亦绕以石栏。

祈年殿本明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毁于雷火,翌年重修,即现存殿是也。

皇乾殿及祈年殿前之祈年门,则尚为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竣工之原构。

祈年殿及圜丘两组外,复绕以缭垣,垣内古柏苍茂,为今日北京公园之一。

   

(二)社稷坛在天安门内之西侧,祀大社大稷。

其坛方形,两层白石砌成,无栏楯雕饰;其上层以五色土辨方分筑。

其四面绕以壝;每面立棂星门。

壝北门之北为拜殿五间,又北享殿五间,均明代遗构也。

民国以来,开放社稷坛为公园,其享殿即今称中山堂者是也。

   四陵墓

   清代陵墓,分布四区。

其在关外者二区,在辽宁省新宾县及沈阳市。

入关后,别为东西二陵。

东陵在今河北省兴隆县昌瑞山;西陵在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

东陵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诸帝及后妃;西陵则雍正,嘉庆,道光,光绪诸帝及后妃葬焉。

   清代陵墓之制,大体袭明陵旧观,然亦略有新献。

宝顶除平面作圆形外,尚有两侧作平行直线,两端作半圆形者。

其在宝顶与方城之间,另设半月形天井,谓之月牙城者,非明代所有。

至始沈阳昭陵,福陵,陵垣高厚如城垣,上施垛堞,建角楼,尤为罕见之例。

故清陵虽遵明陵旧规,但局部上则颇多出入之处。

至于地宫结构,虽历代陵墓未经发掘,又无文献可征,难求究竟,唯清陵地宫,则因尚有样式房雷氏图样及各陵工程案册可考,故所知较详。

其地面全部布置,关内关外略有不同。

沈阳昭陵及西陵泰陵,可为两式典型作品。

   昭陵[8](第161图)在辽宁沈阳市北,为清太宗皇太极之陵。

其陵地绕以围墙两重,外墙南面正中辟门,门外为牌楼及值房数间。

门内为神道,两旁列华表及走兽共七对;其北正中为碑亭,亭北两旁又列华表一对,又北为朝房,东西各二间,又北则内墙,南面正中隆恩门也。

内墙制如城墙,上施垛堞,隆恩门制如城门,城墙四隅建角楼,其方城明楼则与隆恩门遥相对立。

隆恩门之内,左右有东西配楼,更北为东西配殿,正北居中则隆恩殿,殿后即方城明楼也。

内墙北壁之外为圆城宝顶,但圆城之前,方城明楼之后,有新月形小院。

日月牙城。

宝顶之后,土山回抱,为人造假山,即所谓隆业山也。

   昭陵之布置,颇为奇特,其可注意者有下列诸点:

   1.陵地全部绕以围墙,并隆业山及神道亦在墙内。

   2.内墙作城墙形并施垛堞,建城楼角楼。

   3.月牙城之制,为明代所无,开清陵特有之例。

   4.其神道两侧石兽自南而北,每对间之距离递减;其东西朝房之布置亦如之,故东侧者西向微偏南,西侧者东向微偏南,成为不明显之八字形,此或因神道短促,故借此以增进透视感觉,以予人以深长之幻象欤。

   泰陵[9](第162图)泰陵为清世宗(雍正)之陵,在河北易县西永宁山,西陵之中心部分也。

陵之最前为五孔石桥,次石牌坊三座,皆五间六柱十一楼,气概雄伟(第163图)。

稍北下马碑二,石兽二。

其后大红门三洞,单檐四柱;门内东侧为具服殿,门北小桥三孔;桥北为圣德神功碑亭,方五间,重檐九脊顶;亭旁四隅各建白石华表。

亭北又为桥一座,七孔。

次为石望柱,狮,象,马,文臣,武臣,各二。

文武臣像衣冠介胄均为清式,狮象等体格矮小,气魄逊明陵远甚。

神道至此,阻以人造小山,使折东转北,至龙凤门三道,门柱梁均石制,夹以琉璃壁。

门北又越桥两座,至泰陵神道碑亭。

自大红门至此约一公里余,乃至陵之本身。

神道两侧乔松罗列,甚为严整。

   碑亭之北,正中南向者为隆恩门,即陵墙之正门也。

门前为大月台,台上东西各列朝房及守护班房。

隆恩门五间,辟门三道,单檐九脊顶,立于须弥座阶基之上;其前更自有月台。

门内正中广庭之北为隆恩殿,殿前东西配殿。

隆恩殿广五间,深三间,重檐九脊顶。

为陵地最巨之建筑物。

殿阶基及其前之月台,均绕以白石栏楯。

月台前出踏道三道,左右各出一道,台上原列铜鼎,铜鹤,铜鹿各二,今仅鼎存。

   殿后丹垣区隔南北,中辟琉璃花门三道;门内为二柱门,如单间牌楼。

更北白石祭台,列石五供;再北为方城明楼。

方城明楼之后为宝城及其上宝顶。

宝城平面圆形,但其前部作成月牙城,阔约为宝城直径之三分之一。

正中有琉璃影壁,正对方城隧道,左右设踏跺,以达城上明楼。

宝顶之下即为地宫。

自隆恩门左右,陵墙周绕全部陵地,并宝城宝顶包括于内,其制与明陵同。

   诸陵地宫结构,虽未经发掘,但样式房雷氏图样颇多,可供参考。

惜均为嘉庆以后物,然审其体制,以前结构当亦大同小异也。

   西陵各陵地宫,除泰陵无图可考外,见于雷氏图者,有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及后妃陵墓共六处。

就中昌陵(第164图)、崇陵规模最巨。

地宫全部为砖石券穹窿构成,共计七重,其最外为隧道券二重,闪当券一重;其次罩门券,则地宫之外门也。

罩门之内为明堂。

其前后贯以门洞券,地宫之前室也。

明堂之后为穿堂,以达金券,地宫之正宫,奉安梓宫之所也。

罩门,明堂,穿堂,金券四部之上,均覆以琉璃瓦,吻脊走兽俱全,如普通宫殿形状,其上更覆以灰土。

然道光二年,上谕停止地宫覆琉璃瓦,故其后不复用焉。

东陵之定陵(咸丰)定东陵(咸丰两后),惠陵(同治),规模布置亦均如此,当为清陵中最通行之配置;然如光绪崇陵,更将金券前之穿堂扩大为一室,而将明堂前后门洞券加长,使与穿堂埒,则视昌陵似更大矣。

   清陵循明旧制,其布置虽大致相同,然亦颇多变化,尤以方城宝城部分为甚。

其宝城平面,自半圆形(昭陵)圆形(泰陵)以至短长圆形(景陵,昌陵)以至狭长圆形(孝陵,惠陵,崇陵)均有之。

月牙城虽成一主要特征,然亦有例外,如泰东陵,定东陵,均无月牙城。

慕陵简陋,仅作宝顶,并宝城方城明楼亦无之。

定东陵两后陵左右并列,自下马碑,碑亭以至宝城宝顶,莫不完备;隔壁相衬,视慕东陵之后妃十七宝顶,掬促共处一地,其俭侈悬殊亦甚矣。

至于陵之前部,自隆恩门及其外朝房,守护班房,隆恩殿及其配殿,以至琉璃花门,则鲜有增损焉。

   五寺庙

   我国寺庙建筑,无论在平面上、布置上或殿屋之结构上,与宫殿住宅等素无显异之区别。

盖均以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缀以廊屋为其基本之配置方式也,其设计以前后中轴线为主干,而对左右交轴线,则往往忽略。

交轴线之于中轴线,无自身之观点立场,完全处于附属地位,为中国建筑特征之一。

故宫殿寺庙,规模之大者,胥在中轴线上增加庭院进数,其平面成为前后极长而东西狭小之状。

其左右若有所增进,则往往另加中轴线一道与原有中轴线平行。

而两者之间,并无图案上之关系,可各不相关焉。

清代建筑承二千余年来传统,仍保存此特征,前所举宫殿实例,固均如是。

至于寺庙亦莫不如是焉。

   曲阜孔庙[10](第165—167图)阙里至圣庙为我国渊源最古,历史最长之一组建筑物,盖自孔子故宅居室三间,二千余年来,繁衍以成国家修建,帝王瞻拜之三百余间大庙宇,实世上之孤例。

孔庙之扩大,至现有规模,实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