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词翻译及赏析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3837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商隐诗词翻译及赏析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李商隐诗词翻译及赏析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李商隐诗词翻译及赏析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李商隐诗词翻译及赏析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李商隐诗词翻译及赏析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商隐诗词翻译及赏析3.docx

《李商隐诗词翻译及赏析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商隐诗词翻译及赏析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商隐诗词翻译及赏析3.docx

李商隐诗词翻译及赏析3

李商隐诗词翻译及赏析3

  宫辞李商隐  君恩如水向东流1,得宠忧移失宠愁2。

  莫向尊前奏花落3,凉风只在殿西头4。

  词语注释

  君恩如水:

君王的恩泽就像流水般漂移不定。

  忧移:

害怕转移,这里指害怕君王的恩宠转移到别人身上。

  尊前:

宴席上。

花落:

指的是《梅花落》,汉乐府的《横吹曲》中的笛曲名。

  凉风:

江淹的《拟班婕妤咏扇》中有“窃恐凉风至,吹我玉阶树。

君子恩未毕,零落在中路”,喻被冷落。

和上一句的“梅花落”联系起来,暗示女子色衰被弃的可悲前景。

  白话译文  君王的恩宠如同河水向东流,得宠怕另有新欢失宠更忧愁。

  莫要在宴席上奏献那梅花落,凉风马上要吹来就在殿西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具体年份已不可究。

晚唐时期的官场上,朋党倾轧的风气极浓,迭相消长进退,今日的得宠者不久后便变为失宠者。

作者这首诗,该是由此有感而发。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宫怨诗,旨在议论嫔妃宫女的地位和命运,表明妃嫔宫女纵得宠一时,但最终下场和失宠者并无二致。

言外之意是警告朋党之辈莫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

  首先是开头一句“君恩如水向东流”,此句用流水比君王的恩宠,构思极巧妙。

流水,则流动不定。

君王的恩宠既如流水流动不定,宫女之得宠失宠也随之变化不定。

今日君恩流来,明日又会流去,宫女今日得宠,明日又会失宠。

一旦失宠,君恩就如流水一去不返。

所以无论失宠得宠,等待她们的未来都是不幸。

这就逼出了第二句诗句“得宠忧移失宠愁”,此句直接点出宫女的忧愁心情:

得宠时候害怕君王感情变化,恩宠转换,而失宠时又愁肠欲断,悲苦难言。

所以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宫女妃嫔都得惶惶不可终日,清晰地刻画出宫女患得患失以及矛盾痛苦的心理。

句中叠用“宠”字,正说明君王的恩宠对宫女的关系重要。

因为宫女的命运,完全操在君王手里。

  后两句承接第二句,以失宠者的口吻警告得宠者。

“莫向樽前奏花落'一句,喻指伴侍君王宴饮作乐。

此处的”花落'借用江淹的《拟班婕妤咏扇》的典故,语含双关,既指曲名,又暗指下一句的花被凉风吹落,“凉风只在殿西头”,凉风不远,最终下场都是一样的,借此典故来抒发己见,警告得宠者,君王之恩宠都是难以维持的。

  整体看来,这首诗通篇都用了议论。

由于比喻、双关运用得极其巧妙,诗人描写的时候在议论中含着形象,所以令人读来意味深长,比起明白直说更显得含蕴有味。

纪晓岚称此诗“怨诽之极而不失优柔唱叹之妙”(《李义山诗集辑评》),正是道出了此诗含蓄的特点。

  李商隐的诗就是这样,理解它的典故寓托,能披文揽胜,不理解同样也能领略了其诗的文辞意境之美。

 评论(0)

  宫妓李商隐  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作品鉴赏  宫妓是公妓之一种,供天子娱乐之公妓。

我国宫妓之设,原以供天子娱乐,性质颇似朝鲜之宫妓,起源不可考。

《晋书·武帝本纪》云:

“大康二年,选孙皓妓妾五千人入宫。

”此“妓妾五千人”既为宫妓之滥觞。

(参考历史学家黄现璠著:

《唐代社会概略》)这首诗的题目“宫妓”,指唐代宫廷教坊中的歌舞妓。

当时京城长安设有左、右教坊(管理宫廷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左多善歌,右多工舞。

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玄宗开元初,又置于蓬莱宫侧。

诗中所写的宫妓,当是这种内教坊中的女乐。

  “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

”一两句描绘宫廷中的歌舞场面,正点题目。

汉代未央宫有披香殿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歌舞过的地方。

唐代庆善宫中也有披香殿,“新殿”或取义于此。

但此处主要是借这个色彩香艳而又容易唤起历史联想的殿名来渲染宫廷歌舞特有的气氛。

对于披香殿前的歌舞,诗人并未作多少具体的铺叙,而是着重描绘了“珠箔轻明拂玉墀”的景象。

珠箔即珠帘;玉墀指宫殿前台阶上的白石地面。

轻巧透明的珠帘轻轻地拂着洁白的玉墀,这景象在华美中透出轻柔流动的意致,特别适合于表现一种轻歌曼舞的气氛,使人感到它和那些“斗腰支”的宫妓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斗腰支”三字,简洁传神,不仅刻画出宫妓翩跹起舞的柔媚之态,而且传出她们竞媚斗妍、邀宠取悦的心理状态。

同时,它还和下两句中的“鱼龙戏”、“偃师”,在竞奇斗巧这一点上构成意念上的关联。

不妨说,它是贯通前后幅,暗示全诗主旨的一个诗眼。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三、四两句突转,集中托讽寓慨。

“鱼龙戏”,本指古代百戏中由人装扮成珍异动物进行种种奇幻的表演。

《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云:

“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

”可见这是一种变幻莫测、引人注目的精彩表演。

不过,从题目“宫妓”着眼,这里的“鱼龙戏”恐非实指作为杂技百戏的鱼龙之戏,而是借喻宫妓新颖变幻的舞姿。

末句的“怒偃师”用了《列子·汤问》的一则故事;传说周穆王西巡途中,遇到一位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

偃师献上一个会歌舞表演的“假倡”(实际上是古代的机器人),“钡(抑)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

”穆王以为是真人,和宠姬盛姬一起观赏它的表演。

歌舞快结束时,假倡“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

穆王生气,要杀偃师,吓得偃师立即剖解假倡,露出革木胶漆等制造假倡的原料,终于免祸。

三、四两句是说,等不到看完宫妓们那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君王就要对善于机巧的“偃师”怒气冲冲。

  原故事中的偃师是一个善弄机巧的人物,但他却差一点因为弄巧而送命。

这种机关算尽、反自招祸患的现象具有典型意义。

诗人用偃师故事,着眼点正在于此。

诗中的宫妓和“偃师”的关系,相当于原故事中倡者和偃师的关系;而诗中所描绘的“斗腰支”、“鱼龙戏”,又正相当于原故事中倡者的歌舞,所突出的正是偃师的机巧。

那么,透过“不须”、“终遣”这两个含意比较明显的词语,可以看出,诗中所强调的正是善弄机巧的偃师到头来终不免触怒君王,自取其祸。

如果把这首诗和《梦泽》、《宫辞》等歌咏宫廷生活而有所托讽的诗联系起来考察,便很容易发现“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莫向樽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和“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之间有着十分神似的弦外之音。

宫廷歌舞原是政治生活的一种隐喻;而迎合邀宠、红粉自埋的宫女,一时得宠、不管将来的嫔妃,和玩弄机巧、终自召祸的偃师,则正是畸形政治生活的畸形产物。

在诗人看来,他们统统是好景不常的。

  评论(0)  代赠二首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译文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

  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日出东南方照耀高楼,楼上心怀离愁的人唱着《石洲》。

  纵然眉黛像春山、春山如眉黛,也不知承受得多少忧愁?

  注释  ⑴望欲休:

远望黄昏景色,可是很快天黑了。

  ⑵玉梯横绝:

华美的楼梯横断,无由得上。

  ⑶芭蕉不展:

蕉心紧裹未展。

丁香结:

丁香开花后其子缄结于厚壳之中。

  ⑷石洲:

见《乐府诗集》,为思妇怀远之作。

  ⑸总:

纵使。

眉黛(dài):

黛眉。

古时妇女好以青黑色的颜料画眉。

  鉴赏  第一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

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

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

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

“楼上黄昏”。

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

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

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

“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

“休”作“停止”、“罢休”之意。

“欲望”,是想去望她的情人。

但又欲望还休。

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

“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

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隔,无法相会。

此连上句,是说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因此想去眺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

欲望还休,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巧妙逼真。

“月如钩”一本作“月中钩”,意同。

它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

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三四句仍然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的内心感情。

第二句缺月如钩是女子抬头所见远处天上之景;这两句则是女子低头所见近处地上景色。

高下远近,错落有致。

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稍晚于诗人的钱珝《未展芭蕉》诗中的“芳心犹卷怯春寒”,写的就是这种景象;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展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

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

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物之愁,兴起、加深了人之愁,是“兴”;物之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

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显得格外自然。

  第二首诗也是以女子的口吻写与情人离别的愁思。

具体的写作时间已不可考。

  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精心结构而又毫无造作,是此诗的极为成功之处。

特别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两句,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诗话类编》就把它特别标举出来,深受赞赏。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0-1191页  创作背景  代赠是指代人写作赠人之诗,也可能是诗人故意这样标题,并非真有代拟对象,因这类诗多写相思之情。

这两首诗未编年,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评论(0)  楚吟  李商隐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译文  崔巍的山峰上耸立着离宫的的宫楼,宫楼前的江畔但见暮江东去沧海横流。

  苍苍茫茫的楚国的天空黄昏总是风雨迷漫,宋玉即便是无愁也不能不发愁。

  注释  1、山:

指巫山。

  2、离宫:

巫山西北的楚宫。

即是宋玉在《高唐赋并序》里面所写的宋玉与楚襄王一同游览的地方。

  3、长短:

无论长短。

即“总之”,“横竖”。

  4、宋玉:

战国楚辞赋家,其在《九辩》中有“余萎约而悲愁”,诗人此处以宋玉自况,感慨身世之悲。

李商隐又有《宋玉》诗云:

“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

”李商隐每每以宋玉自比,皆有感叹怀才不遇的意思。

张《会笺》云:

“此亦荆楚感遇之作。

”刘、余《集解》云:

“作者所感本非一事。

身世沉沦,仕宦坎坷,东西路塞,茫茫无之,值此楚天暮雨,江流渺渺,不觉触绪纷来,悲凉无限。

”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是借吟咏楚国之事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首七绝。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这两句写了四种景物,句中的“山”指巫山,“离宫”是楚宫,“江”即长江。

这两句采用顶针的句式,重叠楼、宫,加重加深其意,强调其主体地位,以扣紧题中“楚”字。

头一句由“山上”到“离宫”,再到宫上之楼,由下而上,一层一层向高处描写;次句又由楼而宫,由宫而江,由上而下,一层一层向低处描写,这样描写凸显出了明显的立体感。

“暮江流”的“流”字,又透露出时光流驰的无穷无尽。

从此宫此楼出现之日,流到此时,以后还将流到永远。

昔日的楚国已成陈迹,只有离宫依旧,暮江东流,景中充满古今变迁和岁月易逝的慨叹。

  上面两句,已写出一派荒凉景象,第三句“楚天长短黄昏雨”,又用重笔再加渲染。

这句取象构词,意含双关,构思非常巧妙。

它既是实写眼前之景,“黄昏雨”三字,又暗用宋玉《高唐赋并序》中巫山神女自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的语意和《神女赋并序》所载楚襄王梦神女事。

“长短”二字既可作偏义复词,取“长”之义,形容楚天,因为巫峡一带,江两岸削壁千仞,对峙入云,只见长天,幽远莫测,“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又可形容暮雨,言其长长短短,似断似续,给楚宫蒙上一层如梦似幻的气氛,与襄王梦会神女之事相合。

而上句之江特取“暮”江,此句之雨特写“黄昏”之雨,则是意在渲染环境的凄楚。

  以上三句均为写景,可以说画出了一幅“楚宫暮雨图”。

暮色凄迷,凄风苦雨洒落江上,楚宫一片荒废,一切都牵动人的愁怀。

所以结句说,当年宋玉对此情景,即使无愁,也会悲愁不已,点出全诗主旨。

“无愁”和“亦自愁”对比成文,故为跌宕,更见出悲愁之深。

  因为前面三句已把凄惋哀愁的气氛渲染得非常浓重,所以末句就显得非常自然。

“宋玉无愁亦自愁”一句中,这“愁”表面看去仅仅是因景而生,实则也是语义双关。

宋玉《九辩》说,楚国国势危殆,贤才失路,“坎廪(困顿,不得志)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余萎约(衰萎瘦损)而悲愁”。

此与上句用“黄昏雨”暗指襄王荒淫腐败,文意正是一贯,所以由此可见作者用意。

李商隐政治上亦是极不得志,几乎一生都在幕僚中度过。

所以诗中的宋玉,其实就是作者的化身,诗中表现的,就是作者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怨愤,对统治者不用贤才的愤懑,以及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全诗看来,此诗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构思非常巧妙。

诗中不实写史事,不发议论,而是用围绕主题的各种有代表意义的景物,构成一个特殊的环境,用它引发人的感叹,以此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但三、四两句语含双关,整首诗也意义双关。

以末句的“愁”来说,就有三层意思:

宋玉因景而生之愁,宋玉感慨国事身世之愁,宋玉之愁亦即作者之愁,三者融为一个整体,不着半丝痕迹,正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评论(0)  板桥1晓别  回望高城落晓河2,长亭窗户压微波3。

  水仙欲上鲤鱼4去,一夜芙蓉5红泪6多。

  字词注释  1、板桥:

指开封城西的板桥。

  2、晓河:

指银河。

  3、微波:

指银河之波,也指长亭下水渠之波。

  4、鲤鱼:

典故出自《列仙传》,一名赵国人琴高,会神仙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

  5、芙蓉:

形容女子容貌。

  6、红泪:

典故出自《拾遗记》,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王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白话译文  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创作背景  此诗歌写于唐代汴州(今河南开封)西的板桥店。

李商隐在此地遇见诗人李郢,可能还有李郢在汴州的情人。

聚散匆匆,欢宴言别,于是一首奇幻绚丽的离别诗在李商隐的脑海油然而生,遂挥笔墨,写下此诗。

  赏析评价  这是一首与情人言别的诗。

题中“板桥”,指唐代汴州城西的板桥店。

这里正像长安西边的渭城一样,是一个行旅往来频繁的地方,也是和亲友言别之处。

  首句的“回望高城落晓河'中,高城指汴州城,晓河指破晓时分的银河。

回望汴州方向,原先斜贯中天、高悬在城头上的银河,此刻已经黯淡了,西移垂地。

在破晓时分微微发白的天幕背景下,正隐现出高城的朦胧暗影。

这对一年一相逢的情侣,曾经在这座高城中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所以分别之际,不免怀着留恋和怅惘的心情翘首回望,彼此都感到刚刚逝去的日子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正像宋代秦观在一首别词中所写的那样,“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出自《满庭芳》)。

“落晓河”,既明点题内“晓”字,又暗寓牛女期会已过,离别在即。

而这对情侣在分离的前夜依恋话别,彻夜不眠的情景也不难想象。

  然后是“长亭窗户压微波”该句,长亭是板桥上或板桥近旁一座临水的亭阁,它既是昨夜双方别前聚会之处,也是晓来分离之处。

长亭的窗下就是微微荡漾的波光,“压”字画出窗户紧贴水波的情景。

在朦胧曙色中,这隐现于波光水际的长亭仿佛是幻化出来的某种仙境楼阁,给这场平常的离别涂抹上一层奇幻神秘的传奇色彩。

那窗下摇漾的微波,一方面让人联想起昨夜双方荡漾难平的感情波流,另一方面又连接着烟波渺渺的去路(板桥下面就是著名的通济渠),这两方面合起来,也就是所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全句写景,意境颇似牛女鹊桥,夜聚晓分,所以和首句所写的“高城落晓河”之景自然融为一片。

  评论(0)  重有感  李商隐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译文  将军的玉帐牙旗正处有利地位,国家危难的时刻应与皇帝分忧。

  虽然已像窦融从关右奏上战表,还应效法陶侃率大军进驻石头。

  哪能有蛟龙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没有鹰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

  京城里日夜号哭不分人世阴间,宫内何时能抹干眼泪恢复自由。

  注释  ⑴玉帐牙旗:

指出征时主帅的营帐大旗。

得上游:

居于有利的军事地理形势。

  ⑵安危:

偏义复词,这里偏用“危”义。

须:

应当。

主君:

指皇上。

  ⑶窦融:

东汉初人,任梁州牧。

此处指代刘从谏上疏声讨宦官。

  ⑷陶侃:

东晋时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陶侃被推为讨伐苏峻的盟主,后杀了苏峻。

石头:

石头城,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

  ⑸蛟龙:

比喻掌握天下大权的天子。

愁:

一作“曾”,一作“长”。

  ⑹鹰隼:

比喻猛将名臣。

与:

通“举”。

  ⑺幽显:

指阴间的鬼神和阳间的人。

  ⑻早晚:

即“多早晚”,什么时候,系不定之词。

星关:

天门,指宫廷,即皇帝住处。

雪涕:

指落泪。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四〇。

作者在写此诗不久前已就甘露之变写过《有感二首》,所以此篇题为“重有感”。

这种标题,类似无题。

  首句“玉帐牙旗”,是说刘从谏握有重兵,为一方雄藩。

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据有极便利的形势,所以说“得上游”。

这句重笔渲染,显示刘的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乱的条件,以逼出下句,点明正意: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作为一方雄藩理应与君主共忧患。

句中“须”字极见用意,强调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改用“誓”字,就变成纯粹赞赏了。

“须”字高屋建瓴,下面的“宜”“岂有”“更无”等才字字有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

东汉初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讨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

这里用来指刘从谏上表声讨宦官。

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

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

这里用来表达对刘从谏进军平乱的期望。

一联中迭用两件性质相类的事,同指一人,本来极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运用时各有意义上的侧重(分别切上表与进军),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与对句中用“已”“宜”两个虚字衔连相应,这就不仅切合刘从谏虽上表声言“清君侧”,却并未付诸行动的情况,而且将作者对刘既有所赞叹、又有所不满,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的复杂感情准确而细密地表现出来。

不说“将次”,而说“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对刘的“誓以死清君侧”的声言并不抱过于乐观的看法。

“宜”字中有鼓励、有敦促,也隐含着轻微的批评和谴责。

  颈联中用了两个比喻。

“蛟龙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

“鹰隼与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

(《左传·文公十八年》:

“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

”鹰隼之喻用其意。

)前者,是根本不应出现的,然而却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岂有”表达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龙失水”的情况下理应出现却竟未出现的局面,所以用“更无(根本没有)”表达深切的忧恨和强烈的失望。

与上面的“须共”“宜次”联系起来,还不难体味出其中隐含着对徒有空言而无实际行动、能为“鹰隼”而竟未为“鹰隼”者的不满与失望。

  末联紧承第六句。

正因为“更无鹰隼与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昼夜人号鬼哭,一片悲惨恐怖气氛。

“早晚星关雪涕收?

”两句所表达的是对国家命运忧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为政治抒情诗的题目,创自杜甫。

李商隐这首诗,不但承继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以律体反映时事、抒写政治感慨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风格的沉郁顿挫、用事的严密精切乃至虚字的锤炼照应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

诗的风格,酷似杜甫的《诸将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这两句诗的启发。

但比起他后期学杜的律诗(如《筹笔驿》《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这类作品就不免显得精严厚重有余而纵横变化不够。

  评论(0)  楚宫  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鉴赏  关于此诗的历史背景和寓意,注家说法不一。

近人张采田认为是公元848年(大中二年)诗人由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幕返长安途经潭州(今湖南长沙)等地时作,专吊屈原,并无其他寓意。

以张说较是。

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此诗既吊屈原,也融进了对社会政治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这首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文,它并未从屈原的人品才能和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通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住屈原的“迷魂”来写:

首联写迷魂逐波而去,含恨无穷;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凄凉无限;颈联叹迷魂之不易招;末联赞迷魂终有慰藉。

这样围绕迷魂来构思,内容集中,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复书写,从而使诗具有回环唱叹之致。

  诗的前四句是以景写情。

屈原忠而见疑,沉湘殉国,此诗亦即从眼前所见之湘江落笔。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漻漻(liáo辽)”,水清深貌。

古代迷信说法,鬼无所归则为“厉”。

“楚厉”指屈原无依的冤魂。

对着湘江,想起屈原的不幸遭遇,诗人悼念不已。

在诗人的眼中,清深的湘波,全都是泪水汇成。

这“泪”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泪,有后人悼念屈原之泪,也有诗人此时的伤心之泪。

湘江流淌着不尽的泪水,也在哀悼屈原。

而在这如泪的湘波之中,诗人仿佛看到了屈原的迷魂。

“逐恨遥”写迷魂含着满腔悲愤,随波远去,湘江流水无穷尽之时,屈原迷魂亦终古追逐不已,其恨亦千秋万代永无绝期。

“恨”字和“泪”字,融入诗人的强烈感情,既是对屈原的悲痛哀悼,也是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颔联又从湘江岸上的景物再加烘托。

这联化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屈原《九歌·山鬼》“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等语意。

“枫树夜猿”,是说经霜的枫树和哀鸣的愁猿,构成一幅凄楚的秋夜图。

“愁”既是猿愁,也是迷魂之愁,而猿愁又更加重迷魂之愁。

“断”即断肠。

下句的“女萝山鬼”即以女萝为带的山鬼。

“语相邀”既指山鬼间互相呼唤,同时也指山鬼们呼唤屈原的迷魂,境界阴森。

长夜漫漫,枫影阴森,迷魂无依,唯夜猿山鬼为伴。

此联景象凄迷,悲情如海,读之使人哀怨欲绝。

  下面四句似议似叹,亦议亦叹,抒发诗人内心的慨叹。

五、六两句是说:

即使屈原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也会归于腐败,魂也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龟鳖之中,他的迷魂就更难招回了。

“复”和“招”同义,都是招魂的意思。

以上三联,都是感伤悲叹,末联情调一变,由凄楚婉转变为激越高昂,以热情歌颂屈原的忠魂作结。

这一联糅合了《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和《续齐谐记》楚人祭祀屈原的传说。

意思是说:

只要楚人不灭绝,他们就一定会用彩丝棕箬包扎食物来祭祀屈原,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伟大诗人。

  这首诗化用《楚辞》和屈原作品中的词语和意境入诗,而不着痕迹,读来语如己出,别具风采;全诗以景托情,以感叹为议论,使全诗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内容上反复咏叹使此诗“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清翁方纲《石洲诗话》评李商隐诗语),感人至深。

  吴宫  李商隐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赏析  题称“吴宫”,但诗中所咏情事并不一定与历史上的吴王夫差及吴宫生活有直接关系,诗人不过是借咏史的名义来反映现实。

  一般写宫廷荒淫生活的诗,不论时间背景是在白天或在夜间,也不论用铺陈之笔还是用简约之笔,总不能不对荒淫之状作不同程度的正面描写。

这首诗却自始至终,没有一笔正面描绘吴宫华靡生活,纯从侧面着笔。

  前两句写黄昏时分覆盖着整个吴宫的一片死寂。

龙槛,指宫中临水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水殿,是建在水边或水中的宫殿。

龙槛和水殿,都是平日宫中最热闹喧哗的游赏宴乐之处,此时现在却悄然不见人迹,只见在暮色沉沉中隐现着的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