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160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习题.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习题.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习题

《古代印度》

教材分析:

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

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这里出现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公元前1500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不同。

在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

2、印度种姓制度;

3、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

古代印度。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

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

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目标导学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

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

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

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

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

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

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三: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

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

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

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提取知识的能力。

2.拓展延伸:

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

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

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

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

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3.资料链接:

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

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

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设计意图】提供历史学习素材,丰富拓展学生历史学习视野。

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

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

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

《古代印度》基础练习

1.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

在印度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

A.古印度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C.古希腊文明D.古埃及文明

2.入侵古代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逐渐建立起一些小国的是()

A.日耳曼人B.雅利安人C.印第安人D.苏美尔人

3.每一个人一出生便隶属于其家庭的种姓,其社会地位终身难以改变。

一般来说,种姓的职业世袭不变,不同种姓交往乃至通婚都严格受限。

它描述的是()的制度。

A.埃及 B.中国  C.印度  D.西亚

4.古印度社会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和“刹帝利”,而“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这种制度被称为()

A.世袭制B.分封制C.种姓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5.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居民从低到高分成四个等级是()

①刹帝利②吠舍③婆罗门④首陀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

6.阿育王在印度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7.在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中,从事农业、牧业、渔业的人属于()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8.几位同学排练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一部短剧,以下场景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首陀罗在主持祭祀活动      B.吠舍在法庭上审讯犯人

C.婆罗门在自己的田地里劳动    D.刹帝利命令军队出兵作战

9.在古印度,有一户人家,在城里有着自己的住房,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个等级()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10.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词语都渗透着宗教的影响。

与“千手观音”“普渡众生”等词语相关

的宗教是()

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

11.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所以()

A.宣传种姓制度B.宣传“众生平等”C.倡导刻苦修行D.号召削弱王权

12.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

A.乔达摩·悉达多  B.耶稣  C.“真主”安拉  D.宙斯神

13.“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

你知道这首诗词与哪一宗教有关(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14.有一首歌这样唱道: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道……”其中的“经”产生于()

A.公元前6世纪B.公元6世纪C.公元前3世纪D.公元3世纪

15.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文明产生的相同原因()

A.经济发达B.地处大河流城C.人类出现较早D.较早建立奴隶制国家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B

《古代印度》提高练习

1.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与乐山大佛相关的宗教是(  )

A.佛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道教

2.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博得了众人的喝彩,与这个舞蹈相关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B.基督教C.佛教D.道教

3.下图中反应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的是(  )

A.

B.

C.

D.

4.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如图信息相关的宗教是(  )

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

5、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涉及到“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是()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礼殿堂”

6、在古代史上,原来生活在中亚高原,后从西北方向侵入古代印度征服了当地居民的是()

A.腓尼基人B.希伯来人C.雅利安人D.阿卡德人

7、每一个人一出生便隶属于其家庭的种姓,其社会地位终身难以改变。

一般来说,种姓的职业世袭不变,不同种姓交往乃至通婚都严格受限。

它描述的是()的制度。

A.埃及  B.中国 C.印度  D.西亚

8、()、()、()和()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族制度。

9、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出现了(),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10材料一:

印度独立60年来,种姓制度的残余继续在社会中顽固存在。

印度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应该从教育体系入手,培养儿童的平等观念,彻底解决高种姓人对低种姓人的歧视。

材料二:

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上千年历史,这种把人划分为尊贵和卑贱的传统制度至今仍在印度社会有所体现。

印度政府2006年9月14日提出一项计划,宣布政府将向那些与低种姓人通婚的高种姓人颁发5万卢比的“奖金”。

旨在消除种姓歧视。

请回答:

(1)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哪四个等级,各有哪些人组成?

(2)材料一、二反映了当今消除种姓制度的两种方法,分别是什么?

(3)今天印度为什么要消除种姓制度?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乐山大佛迄今已有1298年的历史.它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古代石刻佛像,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乐山大佛座落凌云山上,脚下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汇合处。

这是中国佛教徒为人类文化作出的又一伟大贡献。

故选A。

考查学生对佛教的相关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千手观音是佛教中的人物,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与佛教有关的内容还有大慈大悲、六根清净、功德无量、唯我独尊等。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

故选C。

图片材料型选择题必须准确识别图片或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判断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4.【答案】A

【解析】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准确解读、分析、判断的能力.注意掌握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和教义等。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把社会分为四个等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国王虽把持军政大权,但婆罗门属于最高统治地位。

B、C、D项均正确,故选A。

考查学生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理解。

6.【答案】C

【解析】来自中亚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侵入古代印度。

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7.【答案】C

【解析】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考察学生对古印度的理解。

8.【答案】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解析】分析:

本题是对印度的基础知识的考查。

考察学生对古印度的理解。

9.【答案】佛教

【解析】分析:

本题是对古印度的基础知识的考查。

考察学生对古印度的理解。

10.【答案】

(1)种姓制度把社会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的祭祀;第二等级刹帝利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指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的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终生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2)重视对整个国民的教育;奖励不同种姓的人通婚。

(3)种姓制度会加深社会矛盾,给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解析】分析:

材料一主要是重视对整个国民的教育;材料二主要是奖励不同种姓的人通婚。

点评:

考察学生对古印度的理解。

《古代印度》培优练习

1.古代印度的婆罗门祭司编造说:

“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

”他们这样宣传的根本目的是()

A.神化种姓制度B.显示婆罗门的高贵身份

C.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D.麻痹人们的斗志

2.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形成了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社会等级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刹帝利②首陀罗③吠舍④婆罗门

A.②④①③B.①③②④C.④①③②D.④②③①

3.见右图,此人创立的宗教是()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4.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

A.古巴比伦王国B.古代印度

C.巴勒斯坦地区D.日本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

第一是“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谛”,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即通常所说的造孽),造业就不免受轮回(转生)之苦;第三是“灭谛”,说明必须消灭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第四是“道谛”,说明要达到“涅磐”必须修道。

佛教主张修行以五戒为主,即不杀生、不偷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宣扬“众生平等”,不承认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的权威性,反对杀生献血的祭把和烦琐复杂的宗教仪式,否认必须通过婆罗门祭司才能修行得道。

请回答:

(1)这是什么宗教的教义?

它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创立的?

(2)它的核心教义是什么?

它的“众生平等”针对的是婆罗门教的什么制度?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根本目的,四个选项都是目的之一,但根本目的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2.【答案】C

【解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四个等级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3.【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图下的文字“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是佛教。

4.【答案】B

5【答案】

(1)佛教。

公元前世纪,乔达摩?

悉达多。

(2)人生一切皆苦,而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如何消除人的欲望而避免苦的因果。

将人分成不同等级的种姓制度。

知识点: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解析】本题是对古埃及的基础知识的考查。

佛教教义的核心内容即四谛,所以判断是佛教。

点评:

考察学生对佛教的产生,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