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5927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2.docx

《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2.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2.docx

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易错难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2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

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

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

四面高山,回环深映。

有象耕鸟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

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

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

乍见外人,亦甚惊异。

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②,时政何若。

具以实告。

因曰:

愿来就居,得否?

云:

“此间地窄,不足以容。

”为置饮食,申以主敬。

既而辞行,斫树记道。

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节选自顾况《仙游记》)

(注)①象耕鸟耘:

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

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

一说,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食,早期吴越之地的耕作方式。

②袁是贼平未:

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

26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

田间小路。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

不能够。

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语段

(一)结尾两段为什么要反复写桃花源的“寻而不得”?

4.钱钟书说顾况的《仙游记》是“刻意拟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请结合语段

(一)

(二)的内容分析钱钟书作此评价的原因。

【答案】

1.D

2.(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3.①与上文“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相照应。

②通过真实世界的人对桃花源的寻找,把它放置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下,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③桃花源的“寻而不得”,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无缈的世界,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强了文章的传奇性。

④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耐人寻味,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4.因为两篇文章情节非常相似,都是“发现乐土——辞别乐土一一再寻乐土而不得”;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都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D.“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是“不值得”的意思,不是“不能够”。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6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文章的结尾两段反复写桃花源的“寻而不得”,首先,在结构上,与上文所写的“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内容相照应;内容上,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是作者理想的寄托,而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间接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既增强了文章的传奇性的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从情节上看,使文章的情节变得曲折多变,更具吸引力。

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题作答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仙游记》和《桃花源记》的相同点来分析作答。

从两篇所表达的主旨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都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从情节安排上看同,两篇文章也极为相似——“发现——访问——辞别——再寻不得”;从描写的内容来看,两篇文章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据此来说,钱钟书说顾况的《仙游记》是“刻意拟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有道理的。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一)桃林在溪水的的尽头消失了,(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

(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

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

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

“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

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

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

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二)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温州人李庭带领一批人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遇见了漈水(瀑布),漈水在东越的地方语言中称山上的泉水为漈。

当中有人烟鸡犬的声音,于是李庭他们循着声音,渡过溪水,忽然到了一个村落,村落大约坐落在温州与福建的中间,天地之间有草木茂盛,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廊桥),村落约有三百余户人家。

村落四面环绕着高山,中间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流过,崇山倒影如墨。

这里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人们非常懂得礼节,野鸟叫做鸲(亦称“八哥”),飞起来很像鹤。

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它,杀则地震。

有一个族长模样的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

突然见到李庭一行后深感惊异,问他们从何而来,袁晁之乱是否已经平定(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现在国家形势如何,当时的朝政怎么样。

李庭据实回答。

因此说:

愿意来这里居住吗?

然而这里的地方狭窄,住不下。

接着,老人把他们带回家中,被留下吃饭,期间被当做主客敬重对待。

然后辞行,并在一路上作上记号。

不久,李庭再次入山,欲再次拜访老人,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

2.阅读《曹刿论战》,回答小题。

曹刿论战

先秦:

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句,每组词句中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亲密无间衣食所安/国泰民安

B.弗敢专也/专心致志弗敢加也/添砖加瓦

C.战则请从/从善如流公将驰之/驰名中外

D.彼竭我盈/车马盈门惧有伏焉/临危不惧

2.翻译下列三个语句,并根据上下文对其做出的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

这些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理解:

曹刿认为这些当权者只会吃肉,军事才能上都比较差,面对齐国军队很难取胜。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

(这)是尽职责本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

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是尽到了当权者的职责,是百姓信任并可以追随他打仗的条件。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我查看到齐军的车辙很乱,远望他们的战旗也已倒下,因此追赶他们。

理解:

曹刿解释自己“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结果,可见,在军事上他也能做到“远谋”,考虑问题比较远。

3.孔子、曹刿、唐太宗都认为_______________治理国家的根本。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请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说说这种思想在他们三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选自《论语﹒学而》

(材料二)太宗①谓侍臣曰: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②庶非国家所有。

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③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注释:

①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

②率(shuài):

大都、大致。

③登:

成熟。

④数名,等于百万(古代指万亿)借指老百姓。

⑤比屋:

借指老百姓。

【答案】

1.D

2.A

3.答案示例:

认为:

施行仁政(民本;以人为本;取信于民等)

表现:

孔子:

管理国家要认真对待事情,对百姓讲信用,合理选用官员,不误农时。

曹刿:

公平对待百姓的事,取信于民。

唐太宗:

以人为本,不误农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简静;(重视百姓生计,省徭赋,不因自己夺百姓农时)。

【解析】

1.A参与/缝隙,有“养”的意思/安定。

B独自专有,个人专有/专注、专一,虚报夸大/增多。

C随行,跟从/听从。

D都是:

充沛,充满。

担心,害怕。

2.A理解错误,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材料一的意思是:

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材料二唐太宗话,说明国君要“简静”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体现他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衣食是人民的根本,要想(得到)衣食,又必须按时播种收割,而要想不失时,就必须做到简静,要是屡起战端,大兴土木,不抢夺农时。

此文曹刿认为要以百姓利益为重,取信于民,可以一战。

在三人身上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点睛】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材料一:

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材料二:

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

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

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

因此,他对侍臣说:

“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

如果粮食不丰收,人们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

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

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

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3.阅读下列(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④数为余言:

“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⑤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⑥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①《初至西湖游记》)

注:

①袁宏道:

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②岚:

雾气。

③勒:

控制。

④石篑:

人名,明代陶望龄。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沿溯阻绝湖上影子/苔痕上阶绿

B.独往湖心亭看雪/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客此/客从外来

C.上下一白/长烟一空及下船/及郡下

D.莫说相公痴/如痴如醉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分门别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安可为俗士道哉!

3.(甲)(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______的特点;(乙)文表现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特点。

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甲)文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乙)文抒发了作者______。

【答案】

1.C

2.

(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2)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3.示例:

【甲】洁白广阔(开阔辽远、幽静深远)【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只会附庸风雅、追逐名利;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讽。

【解析】

1.A.绝:

无/阻断,隔绝;上:

上面的/长到。

B.独:

都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客:

旅居/客人。

C.一:

都解释为“全、都”;及:

都解释为“到了…”。

D.痴:

都解释为“痴迷”;别:

道别/区别。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题中重点的词有:

此人:

这样的人,指作者。

安:

怎么。

道:

说给……听。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

《湖心亭看雪》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了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乙文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中“俗士”暗指忙于功名利禄而没有雅兴的人。

作者用这句话结尾,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只会附庸风雅、追逐名利。

表达自己愤世嫉俗的感情。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

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山光。

那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

石篑多次告诉我:

“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

”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

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的游客很多,比堤畔的草还多,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

4.阅读《出师表》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禆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光先帝遗德光:

发扬光大

B.陟罚臧否陟:

提拔、晋升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深为憎恨,极端憎恨

D.夙夜忧叹夙夜:

早晚,日日夜夜

2.下面对语句中停顿的标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