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515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7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

《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分析报告.docx

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6月

一、行业管理

1、行业主管部门

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信部,主要负责制定产业政策,指导新建项目与技术改造;其中,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承担建材等的行业管理工作,研究国内外原材料市场情况并提供建议。

同时,国家住建部也对行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我国防水卷材的生产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统一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受理、审查、批准、发证以及后续监督和管理工作。

同时,轨道交通领域所用防水卷材等防水产品也需要按照铁路产品认证要求进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和自愿性认证。

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2018年12月印发的《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专用产品认证采信目录》,铁路桥涵防水材料(包括防水卷材、防水涂料)与铁路隧道防水材料(防水板、止水带、防水涂料)均属需进行铁路产品认证的范围。

《铁路专用产品机构自愿性认证目录》中将铁路用防水材料(防水板)、铁路钢桥用涂料列为自愿性认证产品范围。

此外,我国的建筑材料行业实行行业自律管理,行业自律管理机构是中国建筑防水协会,该协会是由从事建筑防水材料生产、科研、设计、施工等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院校和社会团体以及有关人士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主要职能是组织对本行业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组织或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组织本行业产需衔接;建立自律机制,维护会员单位和行业的合法权益等。

2、主要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具体如下:

二、行业整体情况

1、行业发展概况

建筑防水材料的下游应用十分广泛,包括房屋建筑物的屋面、地下、外墙和室内;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桥梁、隧道;城市道路桥梁、地下管廊和地下空间等市政工程;地铁等地下交通工程;引水渠、水库、坝体、水力发电站等水利工程。

其中,建筑防水材料在住宅及民用建筑的应用最为广泛,其次是公用交通等公共建筑领域。

2、建筑防水材料行业的产品分类

我国建筑防水材料产品目前主要分为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两大类,其中防水卷材主要包括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合成高分子卷材、PVC防水卷材等类别,防水涂料主要包括沥青基防水涂料、丙烯酸酯弹性防水涂料、聚氨酯和聚脲类防水涂料等类别。

此外,建筑防水材料还包括硅酮填缝密封胶、丙烯酸建筑密封胶等建筑密封材料。

3、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和建筑业发展的带动下,建筑防水行业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

2015年,主要建筑防水材料的总产量达17.75亿平方米。

2011-2015年,年均增长率为11.47%,其中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产量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2.21%。

根据《建筑防水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主要防水材料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以上,到2020年,主要防水材料总产量达到23亿平方米,满足国家建设工程市场需求和人民对品质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不断开发海绵城市、海洋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既有屋面翻新等领域的增量市场,促进行业持续增长。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的沥青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累计产量为11.73亿平方米,相比2017年增长4.29%。

2018年784家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防水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累计为1,147.37亿元,相比2017年增长14.8%;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总额达79.49亿元,相比2017年增长26.60%。

若规模以下企业收入按50%占比计算,全国防水市场的容量约在2,000亿元以上。

4、行业发展趋势

(1)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当前,建筑防水材料行业中仍存在众多小规模、无生产许可证的“作坊式”生产企业,产能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集中度低,恶性竞争频发影响了防水行业健康发展。

2013年,工信部制定了《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要求新建改性沥青类(含自粘)防水卷材项目单线产能规模不低于1,000万平方米/年;新建高分子防水卷材(PVC、TPO)项目单线产能规模不低于300万平方米/年。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提出建材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要抓住产能过剩、结构扭曲、无序竞争等关键问题,在供给侧截长补短、压减过剩产能,有序推进联合重组,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十二五”期间,建筑防水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13.87%,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加。

行业中涌现出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8家;行业前50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5%,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预计“十三五”期间,行业将进一步提升集中度,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行业前50位的企业市场占有率预计将达到50%,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推动防水材料的升级与转型

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绿色建筑规划将带动新型建材产业发展,也对建材的环保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环保的防水材料对环境有利,对人体无害,有利于资源节约与节能减排。

传统的建筑防水材料主要是以沥青这样的高耗污染大的材料最为主要的材料。

传统的氧化沥青卷材叠层屋面,一般铺设3层或4层,既浪费资源,又会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严重污染环境,缺乏可持续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沥青卷材逐渐被性能更好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所取代。

近年来,高分子防水卷材也逐步兴起,PVC、TPO类的材料安全环保无污染,耐用性高且可回收重复利用,是防水卷材的主流发展方向。

未来,水基、VOC含量低的防水材料将会因其优异的环保性能而被广泛使用。

除了防水材料本身的环保性能外,要实现防水材料的绿色化,与之相配套的符合环保节能要求的施工工法、施工辅材和机具也非常重要。

防水层的铺设方法有满粘法、空铺压顶法、机械固定法和背衬满粘法。

其中空铺压顶法和机械固定法消耗胶粘剂大大降低,是有效的低碳施工技术。

未来,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环保政策的越发严格,会推动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加大对环保研发的投入,促进防水材料及其施工工艺的向绿色环保的方向升级与转型。

三、细分市场情况

1、房屋建筑物防水市场

房屋建筑物作为建筑防水材料使用最为广泛,也最为主要的市场,其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建筑防水材料未来的市场容量。

住宅始终是房屋建筑中第一大板块。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17年全国房屋施工面积117.52亿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施工面积65.22亿平方米,占比55.50%;2017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28.63亿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竣工面积15.51亿平方米,占比54.17%。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持续实施,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城镇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住房供需基本平衡,供应结构更加合理,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居住品质明显提升,住宅建设模式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建住房面积累计达53亿平方米左右,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左右。

新建住房的持续增加,将为建筑防水材料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国内正迎来住房二次装修的大潮,防水维修市场空间巨大。

上一轮地产投资热集中在2005-2009年,一般家庭的装修周期是8-10年,当前时点正处于二次装修大潮的起始阶段。

未来,二次装修将逐渐成为建筑防水材料的主要市场之一,为建筑防水材料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需求。

2、轨道交通工程防水市场

(1)轨道交通新造市场

①铁路车辆装备及工程新造市场

根据国家铁路局发布的《铁道统计公报》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2011年的5,906.09万元增加至2015年的8,238.00万元,其中我国铁路车辆购置投资额从2010年的1,066.50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1,465.00亿元,年均增长9.34%;投产新线路规模从2011年的2,167公里增加至2015年的9,531公里,年均增长84.96%。

“十二五”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万亿元、新线投产3.05万公里,较“十一五”分别增长47%、109%;到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

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

投资规模和投产规模达到历史高位。

“十三五”期间,2016年-2018年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均在8,000亿元以上,长期稳定的铁路车辆购置投资及新增里程规划为铁路车辆新造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车辆购置投资方面,预计在“十三五”期间,铁路车辆购置投资额将为8,000亿元左右,年均购置投资1,600亿元左右。

铁路客车拥有量达到7万辆以上,其中铁路动车增长迅速。

2018年铁路动车达到2.60万辆,相比2014年增长89.78%,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67%;2018年铁路货车拥有量到达83.0万辆,相比2014年增长16.88%,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7%。

铁路装备建设市场的持续发展及公司在铁路车辆装备领域的市场竞争地位,将带动公司铁路车辆涂料销售业务的持续增长。

在新增运营里程规划方面,根据《“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铁路营业里程将由2015年的12.1万公里增加至2020年的15万公里,规划新增营业里程2.9万公里。

截至2018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2.9万公里以上,未来投产新线规模仍将持续增长。

根据2016年7月修编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

2019年1月2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召开工作会议,强调2019年铁路要确保投产新线6,800公里,其中高铁3,200公里。

2019年末,高铁营业里程预计将突破3万公里,提前一年实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2020年高速铁路达到3万公里的目标。

铁路运营里程规模的持续增长,为防水材料业务增长创造机遇。

②城际轨道车辆装备及工程新造市场情况

在城际轨道车辆装备新造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我国轨道交通车辆营运数量由2009年的5,479辆增加至2018年的34,012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49%。

我国城际轨道线路总长度由2010年的1,471公里增加至2018年的5,295公里,年均增长17.36%,截至2018年末,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城市53个,在建线路6,374公里,在建线路可研批复投资累计42,688.50亿元,年内完成建设投资5,470.20亿元,占可研批复投资额的12.81%,其中完成车辆购置费用378.40亿元。

城际轨道车辆装备及工程建设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公司防腐涂料及防水材料业务增长创造机遇。

“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模相比“十二五”期间将有较大的增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仍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根据《“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际轨道交通营运里程将由2015年的3,300公里增加至2020年的6,000公里,规划新增营业里程2,700公里,是“十二五”期间新增运营里程的1.42倍。

同时,2018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承包工程金额达到了1,690.4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一般建筑和电力工程建设行业等。

对外承包工程也带动了中国的设备、技术和服务的出口,其中2018年带动设备出口到达17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4%。

“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对铁路车辆装备出口市场形成利好,也将有利于公司轨道交通装备及工程领域的市场开拓。

(2)轨道交通装备维修和工程维护市场

①轨道交通装备维修市场

在轨道交通装备维修领域,轨道交通装备的保有量及年限分布情况为轨道交通装备维修市场需求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根据2010年-2018年《铁路统计公报》,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从2010年的9.10万公里增加至2018年的13.10万公里,年均增长6.28%;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我国城际轨道线路总长度由2010年的1,471公里增加至2018年的4,570公里,年均增长17.58%。

随着铁路和城际轨道线路营运里程规模的持续增加以及运营年限的逐步增长,将带动轨道交通装备维护需求的持续增加,为公司业务发展创造机遇。

具体来看,在货车维修领域,根据《铁路货车厂修规程》,铁路货车每4~l0年要进行一次厂修,每1-3年要进行一次段修(不同车型的厂修、段修时间不同),而厂修时整个车身需要重新进行涂装,形成了较大的修补翻新涂料需求。

根据《轨道交通》杂志的文章,按照货车车辆新造和维修涂料消费量模拟计算,2013年我国铁路货车用涂料消费约在2.7万吨左右,其中新造货车用量1.9万吨,修理用量0.8万吨,维修用量占比约29.63%。

在高铁动车维修领域,动车组的检修分为一至五级修程,一、二级检修为运用修,三、四、五级检修为高级修。

进入三级修及以上修程时,动车组必须解编进厂维修。

根据动车组的检修标准和中国的动车平均运营时速,中国前期投入运营的动车组在投运2年后将大量进入三级修,3年后进入四级修。

2018年底我国动车组拥有量已达到3,222标准组,25,776辆,年均增长450组、3,200辆以上。

从价值量看,三级修(120万公里)约占新车采购成本的5%,四级修(240万公里)占比10%、五级修(480万公里)占20%。

轨道交通装备维修市场已成为防腐涂料需求增长的主要市场领域之一。

从铁路车辆、轨道交通车辆等保有量及年限分布情况来看,未来几年轨道交通装备维修市场将逐渐进入高峰期,公司将利用在轨道交通装备涂装市场的优势地位,积极推进业务布局,公司有望借助专业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地位。

②轨道交通工程维修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我国城际轨道线路总长度由2010年的1,471公里增加至2018年的4,570公里,年均增长17.58%,随着轨道交通运营规模的持续增加,城际轨道工程的维护需求持续增长,为行业公司带来丰富的业务机会。

3、地下管廊、装配式建筑等防水新市场

地下管廊可建设空间巨大。

根据住建部估计,包头等10个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近400公里,总投资约350亿元。

考虑到目前全国省级城市30余个、地级城市286个、县级城市368个,若按20%-30%的城市陆续启动项目,每个城市建设30公里,每公里1亿元测算,可拉动的投资额至少在4,100亿-6,100亿。

地下管廊每1公里要用到3万平方米的防水材料,按照防水材料占地下管廊投资3%占比估算,每年地下管廊将为建筑防水材料行业贡献120亿-190亿的市场空间。

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

按预制构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板升层建筑等五种类型。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

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装配式建筑对于防水的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采用预制外墙板的装配式建筑,接缝处的密封防水更是需要重点注意的环节。

未来,装配式建筑防水将成为建筑防水材料行业企业竞争的一个重点领域。

四、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化程度

目前,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属于典型的“大行业、小企业”的竞争格局。

由于行业的政策和资金壁垒不算高,因此行业发展过程中进入者众多。

根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末,规模以上即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防水建筑材料制造企业个数为784家。

行业的整体集中度偏低。

随着行业监管的加强以及行业进入门槛的逐步提升,未来低端落后产能企业将逐步被市场淘汰,行业竞争环境将逐步改善。

1、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8年,2008年9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主要从事防水涂料和防水卷材等建筑防水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及防水工程施工业务。

2、江苏凯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1年,2017年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主要产品包括:

MBP-P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防水材料、MBP-W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MBP预铺反粘型TPO防水卷材、NMA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CL-JS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等。

3、科顺防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2年,2018年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主要产品包括:

APF-C预铺式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非沥青)、弹性体(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威固929单组分湿固化聚氨酯防水涂料、KS-911非焦油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等。

4、北京市大禹王防水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以生产防水防腐材料为主,集设计研发、技术咨询、施工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主营喷涂聚脲防水防腐涂料及辅助材料、聚氨酯防水涂料、脂肪族聚氨酯面层涂料、高铁专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铁路用高性能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EVA/PVC/PE高分子防水卷材等产品。

5、宏源防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6年,现已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和施工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防水系统供应商。

6、唐山德胜防水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0年,主要产品包括:

弹性体(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多功能维修专用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合成液体橡胶防水涂料、YH-合成橡胶喷涂速凝防水涂料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