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948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docx

《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docx

第3组麦克白研究综述最终版

麦克白研究综述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兼诗人但丁,为全世界留下了一部杰出的悲剧——《麦克白》。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严密紧凑的的戏剧结构,集中激烈的的戏剧冲突……,使得几百年来人们总是怀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拜心理来解说它。

一般说来,越伟大的作品越有丰富性,就越经得起研究者的研究。

《麦克白》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中西各时期各派别理论家广泛的注意,他们都纷纷撰文解读和阐释这部巨著。

下面我们就分别分国外研究和国内研究两个部分就一些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一下总结。

由于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大家能予以纠正。

1、国外的《麦克白》研究

国外的《麦克白》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研究《麦克白》宗教、道德的关系,认为《麦克白》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道德剧。

这种观点在西方研究者中很有影响。

20世纪莎学家在解读《麦克白》一剧时大多有一种宗教或道德主义倾向,把《麦克白》解读为善恶斗争,权威如缪尔(Kennethuir)也称它为“最伟大的道德剧”。

所谓道德剧”(moralityplay),在英语文学史上即“基督教训诫剧”之谓,意味着“意在笔先”地预设了思想的樊篱。

纵然伟大,由悲剧而道德剧,无疑是降格。

①日柏讷(Irvingbner)呼应缪尔的判断,认为“麦克白正如传统道德剧主人公,夹在好天使与坏天使之间”。

②更多的论者将主人公麦克白直接等同于邪恶(evil)的化身,是出卖了灵魂的人。

认为他“将自己的永恒之珠(指人性——引者按)出卖给了人类的共同敌人(指邪恶——引者按)”,与浮士德一样,是一个与魔鬼订盟的人。

“他与所有人为敌。

他不再是人性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并且最终沦落为一个人人喊打的恶兽。

”③卡瑞(WalterClydeCurry)在他的一篇文章的结尾部分写道:

“在我看来,莎士比亚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麦克白》基督教的关于客观存在之恶的形而上世界的观念。

”④类似的读解,在20世纪学术界可谓俯拾皆是。

比这种在基督教的框架内妖魔化麦克白的论点更能哗众取宠的是“道德矮化”式解读。

如斯坡晶受到了她固有的道德主义路线的影响,把麦克白曲解成一个“穿着偷来的锦衣的侏儒”——不但是盗贼,而且还是个侏儒!

1.2《麦克白》剧本中的意象分析。

如20世纪曝光度最高的莎学成果之一—斯坡晶的“意象”批评。

她用量化的方式确定了“衣服”意象在该剧中的重要地位,“衣服”是《麦克白》中的主导意象之一。

此外还有研究者对剧中的移动树林意象也进行了分析。

1.3对麦克白这个悲剧主人公的分析。

如有的是从麦克白的个人心理思想等内在方面论述其悲剧,如乔治塞克斯顿(GeorgeSexton)的《麦克白的心理》(ThepsychologyofMacbeth);⑥安瑟尼颇尔(AnthonyPaul)的《思想的折磨——麦克白、悲剧、矛盾》(thetortureofthemind:

Macbeth,tragedyandchiasmus)⑦。

另外,对麦克白这个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挖掘的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很多,约翰如瑟尔布朗(JohnRussellBrown.)的《聚焦麦克白》(FocusonMacbeth)⑧和托马斯斯莱希(ThomasThrasher)的《认识麦克白》(UnderstandingMacbeth)以及D.C博基斯(D.C.Perkin)的《对麦克白的经典阐释》(ModelanswersonShakespeare's"Macbeth,")⑨都有利于我们都麦克白有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当然也有从不同角度对麦克白的形象进行新的诠释的,如爱德华.B.麦克米兰(EdwardB.McMillan)《为麦克白和他的野心辩护》(AvindicationofMacBethandhisclaims)【10】就为我们认识麦克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H.W.福克纳(H.W.Fawknel)的《解构麦克白》(DeconstructingMacbeth)【11】从解构注意角度认识麦克白。

1.4《麦克白》这部戏剧的悲剧性以及其悲剧性形成的原因。

这也是西方学者研究较多的一个话题。

著名莎学研究专家布拉德雷(Bradley)对此剧的评论是:

“整个悲剧是崇高的。

”(Bradley,A.C.ShakespeareanTragedy.London:

Mac-millan@Co.Ltd,1965.)这正道出了西方悲剧的突出特点。

HistoricaltragedyofMacbeth,1761【12】和Ifitweredone:

Macbethandtragicaction/JamesL.Calderwood【13】都从历史学的观点出发去探讨《麦克白》的悲剧性。

而文章Tragedyofdestiny则是洞察到了其独特的人生命运的悲剧性。

(美)艾伦·辛菲尔德的《〈麦克白〉:

历史、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国外文学》1998.4)强调《麦克白》的主题是经国家权力认可合法的暴力和未经认可的暴力。

英国著名莎学专家A.C.布拉德雷将莎士比亚悲剧的气氛的烘托归纳为三类:

反常的精神状态、超自然的因素和偶然事件等。

至于《麦克白》悲剧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不同的研究者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不过一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从人性的弱点和缺陷方面来解释悲剧形成的原因。

如文章Macbeth:

akid’scautionarytaleconcerninggreed,power,mayhemandothercurrentevents告诉我们是对权力的贪欲导致了麦克白的悲剧【14】;Westport和EstherGideonNobleBoston都从人天生的人性缺陷来解释悲剧的原因,并带有宿命论的色彩【15】;还有一部分人从道德的角度来阐释悲剧形成的原因,JanH.Blits.Lanham和ArthurMelvilleClarkeEdinburgh就分别从美德的丧失以及社会上的信用危机角度来分析【16】。

前者试图从麦克白与邓肯的关系来分析其悲剧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后者试图从自然状态下人的缺乏规范的心理行为来对麦克白悲剧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还有研究者认为麦克白悲剧发生的最大驱动力不是来自于麦克白自己而是来自于外部环境,比如说预言的蛊惑以及麦克白夫人的劝说。

例如RichardHuggettLondon就认为悲剧源于预言的诅咒【17】。

1.5研究者们常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许多研究者把《麦克白》与莎翁的其他戏剧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

如威斯坦利理林恩(Winstanley,Lilian)的《<麦克白><李尔王>与同时期的历史》(MacBeth,KingLear&contemporaryhistory)就试图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重要史实找到两部戏剧的创作原型;莱恩哈罗德克拉格(LeonHaroldCraig)的《哲学家与国王——<麦克白>与<李尔王>中的政治哲学(Ofphilosophersandkings:

politicalphilosophyinShakespeare’sMacbethandKingLear)着重阐释两部作品中的政治哲学意识;《莎士比亚笔下的基督教——<裘力斯凯撒><麦克白>与<哈姆莱特>中的新教和天主教的诗学》(shakespeare’sChristianity:

theProtestantandCatholicpoeticsofJuliusCaesar,Macbeth,andHamlet)就从这些作品中分析基督教的诗学;J.P.凯姆勃(J.P.Kemble)的《<麦克白>与<理查三世>(Macbeth,andKingRichardtheThird)对这两部莎剧中的人物形象做了些比较论证;还有研究者把《麦克白》与《亨利五世》以及《威尼斯商人》进行比较,分析麦克白的人物角色和麦克白与夏洛克之间的关系【18】。

另外还有人从流传学的角度来研究《麦克白》一些国家的接受情况。

如就有文章专门研究了《麦克白》意大利的接受情况【19】。

(爱尔兰)丹尼斯·肯尼迪、谢忆有《莎士比亚与世界》(《戏剧艺术》2000.5)介绍了德国、印度、日本对莎士比亚接受的情况。

(美)毕墨惜的《CATA—IANS的争论和CATHAY的误用——莎剧中关于“中国人”的注释》讨论了“中国人”在莎剧中的原意。

1.6《麦克白》中的女巫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预言也引起来相当一部分研究者的注意。

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40年出版的《命运悲剧》(Tragedyofdestiny)就直接对麦克白的悲剧从命运的角度上加以诠释;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的《灵验的天意》(DramaticprovidenceinMacbeth)就《对麦克白》中神秘的天意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解读;科洛林B库尼(CarolineB.Cooney)的《走近三个女巫》(Enterthreewitches:

astoryofMacbeth)对女巫现象做出了生动的剖析。

1.7《麦克白》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麦克白夫人也得到了相关研究者的注意。

1920年出版的《麦克白夫人的歇斯底里》(ThehysteriaofLadyMacbeth)就是分析麦克白夫人的经典之作。

1.8研究者试图通过运用其他体裁理论如小说理论来分析《麦克白》这部戏剧。

如文章WilliamShakespeare'sMacbeth:

thegraphicnovel认为《麦克白》是一部生动的小说,而在论文LadyMacbeth:

anovel/SusanFraserKing中,麦克白夫人则被看作一篇小说。

【20】

1.9研究《麦克白》与莎士比亚的关系和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如认为麦克白是园里的莎士比亚”;《麦克白》出现在莎士比亚手下的时间、原因和方式……【21】

1.10从戏剧文本的文本本身出发进行相关的研究。

比如文章ThemetreofMacbeth;itsrelationtoShakespeare’searlierandlaterwork就对《麦克白》的韵律和语言进行了分析。

【22】

国外对《麦克白》的研究伴随作品的开始而开始,比较完善。

无论对麦克白悲剧的形成还是其个人形象分析以及比较研究等等做的都是不错的。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第一、有关其是道德剧的研究有过火之嫌。

其实,在剧中,出自麦克白自己之口的间接的道德化评价,与麦克白的自己评价构成了一种可贵的张力,这说明莎士比亚一方面不是像唯美主义者那样竭力想让道德完全缺席同时又超越了无历史的道德绝对主义。

因此可以说,对麦克白最严厉的批判正来自麦克白自己,而相对而言别人的道德评判似有贼喊捉贼的味道。

第二,就是过分重视思想和主题的研究,对具体文本本身的研究不足。

以愚拙见,未来可以加大对以下方面的研究。

第一可以从换一种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批评方法和理论,如后现代主义批评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第二,继续运用并完善比较文学的相关批评方法,加大作品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具有可比性作品的比较研究并运用流传学的相关理论指导该作品在一些地区的接受情况的研究;第三,结合纯文本解读理论,加大对文本本身的研究。

《麦克白》以后的研究我想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麦克白》中的一些次要人物进行挖掘,力图从中得到关于麦克白悲剧的启示,二是从结合当时英国及当时世界的社会和思想界状况及莎翁当时的思想看这部戏剧。

2、《麦克白》在中国

《麦克白》在中国传播的脚步是伴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留学生的出现和西学的引进而开始的。

如1911年,当时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的胡适就读完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等莎翁名剧,他在读完《麦克白》,却坦承“此书为萧氏名著,然余读之,初不见其好处。

”不因为是名著就盲目地赞美,而是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来判断。

早年的胡适已经体现出学者应有的思想独立与精神自由的风范。

中国最早译介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可以追溯到林纾和魏易合译的《吟边燕语》(1904年),但这个古色古香的名字对应的其实不是任何一部莎翁的作品,而是兰姆姐弟编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麦克白》的大多数译著都是作为莎士比亚戏剧集的一部分出现的。

1947年4月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1957年台北世界书局出版了朱生豪和虞尔昌合译的5卷本《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这本全集包括朱生豪翻译的27个剧本和虞尔昌翻译的10个历史剧。

每个历史剧均附有译者写的“本事”。

全书附有“莎士比亚的评论”和“莎士比亚年谱”。

1968年10月由台北远东图书公司出版了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全集共40册;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生豪翻译的年版的《莎士比亚全集》;1997年4月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奎勒·库奇改写,萧乾、汤真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由21世纪出版社出版;《麦克佩斯》英文本1997年4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1999年台湾又出版了孙大雨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和卞之琳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朱生豪译,冯杰注释英汉对照《莎士比亚五大悲剧丛书》1999年1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英若诚译《请君入瓮》1999年12月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00年台湾又出版了方平主编主译的《新莎士比亚全集》;1999年吕健忠译的单行本《马克白》出版;张泗洋主编《莎士比亚大辞典》2001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年,卞之琳译的《麦克白斯悲剧》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以上各种译本的相继出现为国内《麦克白》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材料,同时也是国内《麦克白》研究繁荣局面的一个侧面反映。

纵观国内《麦克白》研究,主要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面如下。

2.1对主题的研究。

通过麦克白善与恶的抗争,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反对暴力与流血,呼唤正义与忠诚。

【23】肖四新的《恐慎与颤栗——〈麦克白〉悲剧内核新探》(《国外文学》1999.3)以为麦克白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忧叹、关切与关怀。

山东师范大学的郑歆在《论莎士比亚作品中混乱与秩序的问题》中从文化唯物论的角度切入莎士比亚的作品,把莎士比亚不自觉的呈现出的问题概括为混乱与秩序的悖论。

人为了消除混乱建立起他所认为的最合理的秩序,但恰恰是新秩序带来了更大的混乱现实。

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杨丽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忧患意识解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认为莎士比亚在悲剧中所表达的对道德重建的渴盼以及他深切的忧患意识。

张建宏的《咒语、女巫及斯芬克司之谜——试论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外国文学研究》2000.4)强调对毁灭良知、邪恶社会批判是主旨。

2.2对《麦克白》悲剧性的阐释和悲剧产生的原因。

关于悲剧性的解读,研究者往往要么集中在《麦克白》的道德体系上从而把《麦克白》简化为惩恶扬善的道德剧,要么主要从麦克白身上抽取能够引起读者赞叹,敬畏,同情的品质,悲叹如此具有想象力的人的向善的可能性和潜力,或者认为麦克白代表了我们身上潜在的恶,来证明麦克白作为悲剧主人公的合理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刘杰在《<麦克白>悲剧之原因和效果:

一种对立和统一》一文中就从三个方面来解释麦克白悲剧的合理性。

吉林大学的杨福在论文《一出最令人恐惧的悲剧——论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写到:

“《麦克白》是布拉德雷所说的‘一出最令人恐惧的悲剧’。

正是在一种令人恐惧的氛围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表现了极端个人主义生活道路的反人道的实质。

”南京师范大学的王燕在《<麦克白>的悲剧性》(《文学语言学研究》2007年第45期考试周刊)一文中认为其悲剧结局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观众正是在他的堕落毁灭中感受到人在社会异化过程中的身不由己,在潜意识中产生共鸣,从而给予麦克白一定的同情和怜悯。

梁超群、张锷的《<麦克白>:

半神的蜕变与人的救赎》,(《国外文学》2007.3,)认为《麦克白》之所以为悲剧,并不因为它表面的道德劝诫寓意,而在于它对人性由魔(半神)到人的这一悲剧性蜕变历程的追溯与重建。

在莎士比亚的人性谱系图中,麦克白与古典时期的所谓“半神”为伍,他的肉体的毁灭伴随着他灵魂的救赎。

人类正在这种悲剧性体验中,发现人生的意义,从而方能实现自赎。

人类并不是因为战胜麦克白而获救,而是因麦克白(麦克白就是我们)战胜自己而获救。

类似文章,兆梦有《谈谈麦克白的悲剧性》(《戏剧文学》1997.10)。

至于麦克白形成的原因,也是研究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大部分研究者将将悲剧的根本原因归为麦克白自身的行为及其性格,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麦克白自身虚妄而又充满野心的性格.如杨福的《论麦克白的性格特征》(《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2)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理论深入分析了麦克白的性格缺陷。

赵文娟《<麦克白>中谁是阴谋篡位的主驱动者》从男权在社会上的主动力入手说明麦克白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

王锐俊等《麦克白斯——个令人同情和惋惜的悲剧人物》(《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7.3)说,引发麦克白罪恶的是超自然邪恶势力的影响。

相似的论文,王鹏有《析麦克白之罪》(《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4)杨戈有《谈谈构成麦克白斯悲剧性的因素》(《辽宁大学学报》1999.1)。

包彩霞有《试析麦克白的野心如何导致其毁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

王妮娜有《〈麦克白〉何以是部悲剧:

谈麦克白形象的塑造》(《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3)。

自然主义决定论者,认为麦克白的悲剧受环境决定,是其周围所处的关系影响的结果,认为麦克白是被适宜的机运,妻子和预言的唆弄推上犯罪道路的。

纪莉霞在她的《简析麦克白的堕落之外在因素》(《枪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就对这些外部因素进行了细致而系统的分析。

还有一些研究者将麦克白的悲剧置于基督教文化背景,视其悲剧是误用了上帝赐予的自由意志所致,是自由意志与神圣自由冲突的结果。

【24】学者莫运平在《麦克白悲剧性发徽》一文中将麦克白的生存时间分为曾在.当前.将来三个部分,认为麦克白的罪过是生存中的当前总是妄图摆脱曾在,而受到将来毫无理由的突入导致,是以当前试探将来,让将来决定当前,而没有让当前承担曾在的结果。

这种成因的提法在学术界相对较少。

2.3运用比较文学的观点和其他相似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有的研究者则将《麦克白》与国外的作品进行比较,这里又可以分出多个角度,第一是《麦克白》与莎士比亚其他悲剧的比较,例如姚嘉五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主角人性描写的对比研究》(《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8卷第4期)、李艳梅有《〈俄狄浦斯〉和〈麦克白〉》(《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9.2)、陆克寒的《从克劳狄斯到麦克白》(《江苏教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等;第二是《麦克白》与其他作家作品进行比较,例如王维昌的《俄狄浦斯主题的内窥与外显——<麦克白>与<琼斯皇>》(《外国文学评论》1995.4)、张一东的《从<麦克白>到<波里斯·戈都诺夫>——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370年,普希金逝世150周念而作》(《绥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

3)、论〈科利奥兰纳斯〉与〈麦克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4)。

有的研究者将《麦克白》与国内的原创剧本进行比较,例如章子仁的《<赵氏孤儿>与<麦克白>比较》(发表于《齐鲁学刊》1991年第5期)、《欲望的舒缓人性的张扬——<牡丹亭>和<麦克白>两剧主题比较研究》。

陆励有《中西悲剧的异同:

试析〈麦克白〉与〈牛脾山〉》(《民族艺术》2000.1)。

韦星《残暴枭雄与野心政客——任我行与麦克白形象比较》。

乔平有《于〈麦克白〉与〈长生殿〉之比较中看中西悲剧的审美》(《福建艺术》1999.4)。

2.4二十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各种文学理论被介绍到国内,《麦克白》的研究者也尝试借助这些理论来解读这部作品。

如杨福的《论麦克白的性格特征》(《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2)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理论深入分析了麦克白的性格缺陷。

曲阜师范大学林瑛《从女性主义莎士比亚批评视角解读麦克白夫人的悲剧》就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进行关于麦克白夫人的批评。

朱洁《论<麦克白>中莎翁的权利与性别观——同时代的莎士比亚:

语境,互文,多种视域》【25】。

河南大学张松林《莎士比亚戏剧恶魔人物论》主要用精神分析学派学者弗洛姆“恶的本性”的理论,深入分析《麦克白》剧中的恶魔人物的心理。

长安大学高辉《<麦克白>的艺术之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8月第10卷第3期)从俄国形式主义关于文学性的定义出发,从语言文字、情节结构以及陌生化等角度对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的艺术之美进行分析与论证,并指出《麦克白》的艺术之美和悲剧性与其文学性是分不开的。

再如倪萍的《莎士比亚戏剧的解构主义解读》,在文中她列举了批评家马尔克姆·伊文斯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他指出《麦克白》中存在着两种基本语言模式之间的冲突:

一是官方语言,它把国王的神授权力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看作自然的真理;另一种是强调语言之无政府的任意性的语言观念,它认为,如同语言系统中符号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之稳定性面临危机一样,封建社会中的等级秩序也并非神圣不可动摇。

”还有黄向辉的《论<麦克白>的叙事模式》,他认为“作为意象的女巫,幽灵的预言,决定了作品的叙事走向;作为代言性叙事,人物的旁白、独白,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对话是《麦克白》中叙事的主要手段。

”另外,还有华泉坤利用英语中的时态和语气来研究麦克白的悲剧性质。

这些新的文学理论的运用虽然还不是很广泛,但毕竟已有人开创了先河。

相似的文章,郑州大学孙然颖、闫晶有《从伯克的崇高观点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安徽文学2009.3);王玉凝有《从女性形象塑造看莎士比亚剧作的男权视角》(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2);谈瀛洲、陆谷孙有《〈麦克白〉的现代主义解读》(《复旦学报》1997.2);陈海容有《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审美莎士比亚的五部悲剧》(《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年11月号中旬刊文教资料);胡荣娟有《恶棍英雄的审美意义——黑格尔的“情境说”对读解麦克白形象的启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2007年12月号上旬刊)

2.5对剧中的意象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在《麦克白》中,意象的特征极其突出。

这些意象绝非他牵强附会的刻意制作,而是其创作灵感的自然流露和思想火花的天才闪烁。

这些特征性颇强的意象,表现了莎士比亚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受、强烈情感与精邃见解。

赵春菊《红与黑——透过两个典型意象看<麦克白>中的精神分析》(安徽文学2008.12)认为《麦克白》中反复出现的鲜血和黑夜意象引导读者跟随莎士比亚的笔端去探寻悲剧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谋杀国王前麦克白眼前出现滴血刀子的幻象,体现了他潜意识中的挣扎与痛苦,而杀人后黑夜中的梦游,则表明了麦克白夫人自我保护的本能。

黄智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哈姆莱特>及<麦克白>中的鬼魂》(《安徽文学》2008.11)认为该剧中鬼魂形象一方面用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鬼魂形象对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终极思考。

鬼魂的出现,加强了死亡与生存之间的对比,死亡并不是终结,生存也不是生命的最终目标。

刘红梅的《对称·重复·主导·同类——由<麦克白>看莎士比亚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