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将心比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900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 将心比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8 将心比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8 将心比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8 将心比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8 将心比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 将心比心.docx

《8 将心比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 将心比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 将心比心.docx

8将心比心

必读

将心比心的格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

八十一章》)

无明镜自鉴必龌,国无忠臣犯颜必亡”。

<<大清圣训>>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好言难得,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猎人与狗的故事》

一个游商,在荒山中行走,日当正午,火辣一个猎户,上山打猎,孩子由他家忠心的狗照看,不幸遇到大雪封山,三天后才回来时不见孩子,只见地上的兽皮上有一摊血,这时狗从门外回来了,嘴上满是鲜血的冲着主人摇尾巴,猎人大怒,开枪把狗打死了,枪声惊醒了兽皮下已经饿晕的孩子,爬了出来,猎人疑惑不解,顺着血迹来到屋后,发现一只因为大雪封山找不到食物,而下山觅食的死去的独行公狼,猎人大恸,如果他冷静一下,细心一点,不难看出狗身上脱落的皮毛,和斑斑伤痕。

他亲手杀了忠心护主的伙伴。

阿拉伯国家故事《该死的乌鸦》)

一个游商,在荒山中行走,日当正午,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喘不过气,身上带的水又喝光了,路上连一个水坑都看不到,路过一个岩缝发现有丝丝凉意透出,于是只好到岩缝中乘凉,躲避一下正午的暑气,突然听得有水滴的声音,发现岩缝口处有清泉滴下,于是拿出碗,想接一碗解解渴,刚刚接满要喝的时候,突然飞来一只乌鸦,撞到手上,碗翻了,再接一碗,又一次被撞翻,游商捡起石头,一边诅咒着该死的乌鸦,一边追打它,石头打中了乌鸦的翅膀,乌鸦哀号着向岩缝后面飞去,游商恶狠狠盯着乌鸦的目光突然定格,在那个岩缝的上方,一条大蟒蛇正盘踞在那里一边纳凉,一边打着瞌睡,血盆大口微张着,口水顺着石缝一直的在流,流到下面的岩缝中,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

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

“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

”蒋琬坦然一笑,说:

“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

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

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

“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仁义胡同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

“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

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

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彭德怀度量宽宏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

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

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

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

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

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

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

“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选读

作者简介:

姜桂华,女,河北平泉人。

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沈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参加过《毛泽东选集》(1—5卷)、《刘少奇选选集》(上下卷)、《朱德文选》等的翻译工作;负责《陈云文选》、《邓小平文选》等的定稿工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其含义大致是:

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孔子对此也有过专门的论述。

他说: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个观点虽历数千年而不衰,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原则被我们所采信接纳并广泛应用于自己的交往活动和实践之中。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在于,它通过对自己所认为的不合理的欲望和要求加以约束的形式,使别人乐于接受自己,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避免冲突。

具体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当自己要对他人做什么事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对他人做这件事。

我们不愿意被偷、被抢、被杀,所以,我也不能对他人做这种事,衡量的标准当然是自己、是自己的“不欲”。

孔子提倡人们通过换位思考的形式,了解别人的欲望和需要,从而不会因为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侵犯他人的利益。

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最终的目的是达到社会的和谐,人与人能够和睦相处。

任何个体都是社会中的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其实也就是在保护自己,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

  诚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多换位思考,多考虑、理解别人的感受,但也正是换位思考这个角度上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观念本身有一定的缺陷。

对此可以做以下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身隐含着一个价值的设定就是:

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一定不喜欢,所以我们不要求别人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但这个价值前提很明显是靠不住的。

我们根据经验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己所不欲”的东西,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别人未必就“不欲”,就一定不喜欢。

这样一来,“己所不欲”命题实际上包含了以下三种可能,其一是:

自己不喜欢,别人也不喜欢;其二,自己不喜欢,但别人喜欢;其三,自己不喜欢,但别人无所谓。

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遇上的是后二种情况,那么,再继续教条地固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显然是不合适的,有可能会人为地造成人际间的冲突。

  事实上,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这种需要是植根于人类本性的,既有共性的一面,如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七个层次的基本需要,孔子提出的“食色,性也”,也有个性的一面,具体到马斯洛所言的每个层次中情况更是如此,存在很明显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不同,居住地域、生活经历不同,个性倾向性如兴趣、爱好、动机、理想、抱负、信念、世界观不同,于是对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也必然会千差万别,呈现出很大的个性差异。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会存在需要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逐臭之夫”,说得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说,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如果只注重共性的一面而忽视个性的一面,断言“己所不欲”的东西别人一定“不欲”,这在逻辑上很明显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事实上,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己所不欲”而别人“欲之”甚至是“欲之”甚切这方面的事例来。

  从心理学上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理解为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归属投射心理,即“个人意识到自己有某种不称心的特性或情感,而且把这些特性或情感强加于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具有同样的特性或情感。

”这种防御机制常见于正常人,它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对维护正常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防御机制本身就似有自欺欺人的性质,它是借助于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思维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

”因此,如果运用不当或走向极端,就可能形成神经症或精神病症状。

  所以,对于传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要不予分析、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

只有批判地进行扬弃,吸取其中合理的成分并有选择地应用于我们自身的交往和实践活动之中,这才是我们应该做出的选择。

美德就是将心比心      

总以为一个人要具有美德需要修身养性,像传说中的神人一般。

美德只有像雷锋,像赖宁,像王伟……那才称得上美德。

由现在看来,我想的全错了,其实美德无处不在。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答应人家的事不违约,在家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将一张纸从地上捡起来……等等等等,这些行为都可以称得上是美德。

  简单的说,美德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在做事前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别人有什么影响,假如别人这样对自己,自己会怎么样,这样想过后,做出来的都可以称得上是美德。

  记得小时候父母对我说“人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走过自动弹簧门时,要拉住把手,轻轻地关上,以免后面跟着的人撞上”、“不要随便乱拿同学的东西,一定要先向同学借,借了以后要及时归还”……记得老师也对我说过“捡到东西要交上或交还失主”“要爱护学校或公共场所的财物和设施,不能乱涂乱画”“要遵守学校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尊重环卫工人和他们的劳动果实”“要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不能大声喧哗”……现在想来,这些都有是美德的表现。

因为如果你将心比心地想一想,你就是跟在后面的人、你的东西无缘无故地没了、你就是那位环卫工人,别人那样对你,你的心里好受吗?

  的确,美德就是将心比心,要有美德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学会了考虑别人的感受,你就是一位有美德的人!

诚信意味着付出,意味着牺牲,也意味着回报。

有时候,其回报之丰厚也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

沈阳市有一位女会计,大学学历,却下岗了。

为了生存,她同一群下岗女职工搞起了编织,引起了外贸部门的重视,并为她们争取来了一份韩国订单--编织毛线帽。

客户把价格压得很低,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时间也很紧。

为了赢得信誉,进而获得更多更好的订单,她们宁肯吃亏,还是答应下来。

可是,当她们交第一批货时,客户又改变了图纸,从原材料到花色品种都要调整,交货时间却不能拖延一天。

这简直是毁约,是刁难!

可客户是“上帝”,上帝永远都是对的。

--你们做不做?

韩国女老板的眼神是挑衅的。

她们狠狠心,豁出去了,签约!

她们知道这个承诺的风险有多大,搞不好,人人都要倾家荡产!

她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工作得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终于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了订单。

苛刻的韩国女老板感动了,向下岗女工们鞠躬致敬。

接着,一批又一批订单接踵而来,她们的编织队伍也一扩再扩,竟发展成浩浩荡荡的万人大军!

上万名下岗女职工打开了新的就业之门,生活有了着落,或许,从创收的角度可以计算出他的经济价值,然而,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一夜之间改变了模样,重燃信心,重塑自我,其社会价值谁算地清呢?

而这一切皆来自当初那背水一战的慨然一诺。

《诚信》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

“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

”他对店主说。

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

顾客纠缠说:

“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

”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

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

“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

”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

“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

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池莉是读者十分熟悉的小说家。

作家出版社与它签约创作长篇小说《小姐,你早》,离交稿日期只差不到10天时,由电脑突然出了故障,完成的10多万字文稿顷刻间化为乌有。

它呆坐在电脑签前,脑子一片空白。

怎么办?

向出版社说明情况,争取延缓交稿时限?

特殊情况嘛,料想编辑会理解,也能谅解。

池莉没有那样做。

既然答应人家,怎好失信于人?

失信无异失节,不能小看。

于是,它把休息时间压缩到最限度,宁可“蓬头垢面”、衣裙不整,也要昼夜不停地赶写书稿,硬是如期完成了。

仅仅一周多时间,人瘦了一圈,两只敲击键盘的手几近麻木。

出版社得知内情后深受感动,为池莉的守信,更为它的人格。

一个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不摆名人架子,言必行,行必果,其人格魅力是用金钱可以估价的吗?

当然不能。

真诚待人

弗莱明是苏格兰一个穷苦的农民。

有一天,他救起一个掉到深水沟里的孩子。

第二天,佛来明家门口迎来了一辆豪华的马车,从马车走下一位气质高雅的绅士。

见到弗莱明,绅士说:

“我是昨天被你救起的孩子的父亲,我今天特地过来向你你表示感谢。

”弗莱明回答:

“我不能因救起你的孩子就接受报酬。

”正在两人说话之际,弗莱明的儿子从外面回来了。

绅士问到:

“他是你的儿子吗?

”农民不无自豪的回答:

“是。

”绅士说:

“我们订立一个协议,我带走你的儿子,并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这个孩子能象你一样真诚,那他将来一定会成为让你自豪的人。

”弗莱名答应签下这个协议。

数年后,他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发明了抗菌药物盘尼西林,一举成为天下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

有一年,绅士的儿子,也就是被弗莱明从深沟里救起来的哪个孩子染上了肺炎,是谁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来了回来?

是盘尼西林。

那个气质高雅的人是谁呢/他是二战前英国上议院议员老丘吉尔,绅士的儿子是谁呢?

他是二战时期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

本杰明。

富兰克林曾说过,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我们如果真诚的待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我们。

弗莱明因为真诚才让自己的儿子有了成才的机会。

老丘吉尔也因为真诚才挽救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并使之成为20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政治家。

作者简介姜桂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沈阳,女,河北平泉人,沈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现任全国人集》(上下卷)、《周恩来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

参加过《毛泽东选集》(1—5卷)、《刘少奇选选集》(上下卷)、《朱德文选》等的翻译工作;负责《陈云文选》、《邓小平文选》等的定稿工作。

成语来源

出自《万善集》:

“物我一体,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还是个古老的大理地方方言成语,大意是指在对待他人、了解他人的时候,要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与感受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和体验。

它是大理人在别人处境艰难、遭受不公正待遇或偶有失误时,提倡抱有的心态和认知方法。

换言之,也是大理地区淳朴善良的老百姓以心理体验、人生经验为基础,且可以从现代心理学里得到证实的人生哲学。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宽大为怀、善解人意的生活态度,又可以看作是古老的儒家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大理百姓中的口头传承版本。

在大理这块土地上生活时间长了,就会渐渐感觉出来,普通大理人向来都崇尚为人处世要为他人着想,凡事从关系人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

所以大理人在希望加深对他人的理解,或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抑或是劝导人体谅别人的时候,就常常使用“将心比心”这个地方方言成语。

比如:

“哎,将心比心,就是让我去理麻这台事,我也不一定整得抻拖,算了,我不怪他“等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不知原意的来历,往往从这“欲”里理解为“想要的”,而“施”是强加自己想要的给别人,其实中唯一能真正了解孔子的传本《论语》才会知,它的范围不大,仅是指在行周礼行为的一种准则,有针对性的。

单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判断,不能怪现代人们看错,本就要用“行”或行为字眼,而不是“欲”。

至于为什么孔子要用“欲”。

这本是那时文字字词局限,或那时分不清行为性字眼与思想性的字眼,造成混乱,这也许两者都有,从《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现代我们知道“仁”是难以捉摸不定的思想感应,是思想性的东西,而孔子答出行为准则,不一样的范围东西,而《颜渊篇》子贡问的是行为准则,孔子却一开始弄个“恕”飘浮思想性词出来,似又想不通,然后才说这句主语出来,这我们完全可断定当时孔子属于思想性与行为性的分别一下混乱了。

所以要看懂它,就不得不查找历史的来源。

本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意思是指要大家坚持倡导周礼,意思上是,首先你自己行为上行得了的,才能要求别人这么做,针对这种有一定范围行为上的要求,孔子说的很公道,不存在什么思想性的东西。

不过就是因为,或本就是当时孔子一下搞不清行为准则与思想性意义东西,“仲弓问仁”,仁本是思想范畴的东西,孔子却答的是行为准则,子贡问行为准则,孔子先搞“恕”出来以思想为先,加上本是思想上的‘欲’字代为行为上的“欲”字的混乱,看者就往往出现混乱。

或许正因此,后来儒家的儒士儒生竟行成,自己所欲(想的),变成就要施于他人。

我们知道,个人来说,你的思想的,未必就能施得了别人,然而往后儒士为达到这种欲与施的目的,不惜先抑止其它不同思想的发展,虚造大量的孔子著作与史料,使历史失去它的严肃性,跟着从文化的大范围造势,再与统治者在政治抑止不同的思想与思想者,然后强制人们行其之道;从汉朝的儒大学士董仲舒要绝百家的意向,到篡位成功的儒经学家王莽,搞起的使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模周礼井田制复礼行为,到大儒韩愈的“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提倡强制的政治手段来压倒道佛思想;宋朝的儒士王安石又来一次妄顾事实的又一次以周礼为样板,加速宋朝灭亡的变法;再到大清儒学士们与封建统治者为编统一的思想的《四库全书》,欲施于人,禁毁他们认为不同思想的异书就达几千种,之前的“明山狱”“南山狱”死多少人还不说,就是此时乾隆年间其文字狱就五十三起,牵涉人员与性命之广可想而知;儒家主导下的文化发展成这样一种强迫文化,当年极端的秦始皇的“梵书坑儒”,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变成思想性与准则相混的东西,那就会变成己所欲,而欲施于人。

当今有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放之四海皆标准的真理”,这是没文化妄言自大言语,文化理论成熟的今天,科学让我们知道,世界之大,人因为环境,信仰,阶层,角度,时间的不同,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论,所谓每条真理是有它的范围的,千篇一律的真理之说必是谎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来自维护封建,远古的孔子所说的周礼行为,如果今天有人想借用它,就不必要再犯其后人犯下的这些错误,也应该在特定的规范行为内,切莫再上升思想上,什么“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宽恕”啊,这些思想性的东西再混到这里面来,那无疑再轮回着惨痛的几千载经历,沾着血迹班班的千百年来的文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教训应该够了。

己所不欲,指的是自己不畅快,勿施于人,就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