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苏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1834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诸暨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省诸暨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省诸暨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省诸暨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省诸暨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诸暨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苏教版.docx

《浙江省诸暨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诸暨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苏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诸暨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苏教版.docx

浙江省诸暨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苏教版

浙江省诸暨中学

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的所有答案一律涂写在“答题卡”或“答题纸”上。

2.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并按照要求正确填涂。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窘(jiǒng)迫脚踝(huái)暴虎冯(píng)河不稂(láng)不莠

B.妆奁(lián)纰(pī)漏丢三落(là)四揠(yàn)苗助长

C.恐吓(hè)唆(shuō)使振聋发聩(kuì)栉(zhì)风沐雨

D.校(jiào)样湍(tuān)急浑身解(jiè)数怙(hù)恶悛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河堤是由脸盆大的石头磊砌的,有一人多高,由西向东,随了河的走势,蜿蜒而去。

丽日晴空下,像一条巨大的长长的手臂,而园林场就静静地躺在臂弯里。

B.想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内容厚重,行文凝练,绘人状物,生动形象多彩。

许多句子与句式,仍为今人耳熟能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绝非过誉之辞。

C.当前,一部分写作者往往罔顾义理,也便疏于考据,自然忽略辞章和文采,最终消泯、丧失了人文精神和灵魂气息,这样的写作,估且称之为“无文写作”。

D.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语言,需要吐故纳新的气魄,也需要严谨规范的操作。

和谐的生活应由和谐的语言来承载,既兼顾主体性与多样性,又兼顾沟通和保护。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删节《三字经》,就会破坏历史文本的完整性,把一篇经典文本割裂得鸡零狗碎,肢解得面目全非,这绝对不是尊重历史的科学态度。

B.一票否决不但给人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之感,而且使一些基层政府官员如履薄冰,一旦被一票否决,所有成绩都会归零,受挫很严重。

C.一直以来,正是摸清了“以罚代管”这一规律,违规搭建者们才有备无患,肆无忌惮,以为只要“生米做成熟饭”,交些罚金总能蒙混过关。

D.这样一篇似乎是很普通的文章,为什么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又经久不衰二十余年,及至史铁生的去世消息也要以“魂归地坛”为标题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政府严肃的满意度调查最终沦为一出出被公众围观取笑的闹剧,民意“被忽悠”多了,那么以后类似的满意度测评群众还有参与的热情吗?

B.“文艺复兴”,尽管在许多方面都引发了革命,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它标志着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C.整整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通力合作,尽职尽责,成效显著,淫秽色情信息传播得到有效净化,网络环境得到进一步遏制。

D.在谈到中英两国关系面临的挑战时,刘晓明大使表示,一个突出问题是西方一些人对中国厚古薄今,好为人师,偏见较远,对中国缺乏尊重和信任。

5.根据下面内容,在方格处填写一句能够概括文段主旨的话。

要求连贯、简明、准确,可以写成分句形式。

(不超过20字)(3分)

诚如学者易中天所指出的:

北京是文化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

它很像一个自然形式、得天独厚的大森林,乔木、灌木、奇花、野草,共生于其间,层次分明而又相得益彰,错落有致而又浑然一体。

它是帝王之都,也是文人之乡和民众乐土。

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勇敢自尊的学人风范,敦厚朴实的民俗风情,共同形成了老北京那种既“典丽堂皇”又“幽闲清妙”的文化品格;高瞻远瞩的改革开放,居高临下的兼收并容,独一无二的文化优势,又构成了新北京的非凡气象。

□□□□□□□□□□□□□□□□□□□□,它甚至遍及于每个北京人,成为北京人的一种“文化性格”。

6.根据元曲《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想象合理,描写得当,景物自然幽美,字数在40字~60字之间。

(4分)

 

7.下面是一张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主题的贺年卡,拟写一段话介绍贺卡的画面特点和艺术效果。

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100字。

(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10分)

实施崇高美育是全方位、多渠道的。

崇高美育首先是全社会的事情,它涉及到各个领域、每个部分,需要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一个美好的社会观念形成,来自于社会文明程度的积淀。

一个人对未来理想的追求,有赖于对社会崇高的期待;一个崇高人格的塑造,有待于崇高的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崇高的社会文化,从来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崇高文明建设的重要和必要条件。

一个充满了智慧的人文气氛,一幅熠熠生辉的城市气氛,一座高雅肃穆的纪念堂,一张健康正直的面孔,一颗无私、大义、伟大的心灵,都将会涤除人自身正在滋生暗长、本不属于人性的卑琐、或是本就存在的污尘,提升境界。

所以,一个良好的环境应该是整洁、大气的,而不是肮脏、破碎的;人的生活态度应该是积极、高尚的,而不是消极、鄙俗的;一个城市的雕塑与建筑应该是高大、肃穆、伟岸的,蕴含历史的底蕴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形式赤裸丑陋、内容模糊暧昧、意义浅薄灰暗的;一件艺术品应该是高雅、深邃的,而不是感官刺激、玩世不恭的。

这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涉及到每个领域、每个部门。

实施崇高美育又是全民的美育。

崇高美育的对象不仅仅是青少年,它关系到每个公民,需要全民的参与。

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文明发展、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重要条件。

人的快乐更多的是来自精神的超越,高官厚禄、美食丽服不一定使人快乐,而为他人付出,对社会的给予和奉献,危境之刻的挺身而出,为公益事业献力将会真正给人带来精神享受。

这才是人真正的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崇高的境界是人类追求的精神栖居地,不仅是青年人的追求和需要,也是每个人的追求和需要。

这就应该动员全社会成员,参与到崇高美育中来,走进富有生气的大自然,在苍茫无际的宇宙中感受造化之神奇;在汹涌澎湃的生活波涛中畅扬壮美的个性,寻找昂扬向上的斗志,激发潜在的创造力。

崇高美育又是人的一生一世的教育,人格完善是个终生的过程。

崇高美育不仅要从娃娃抓起,更要贯穿人的一生。

崇高美育是现代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要建设一批强有力的崇高美育队伍,制定出一套全面具体的有效措施,建立一套完整、长期的美育系统。

这是实施崇高美育的有力保障。

(节选自孙殿玲《崇高:

美育的使命与追求》,2011年1月3日《光明日报》)

8.下面对“崇高美育首先是全社会的事情”的理由,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崇高美育涉及到各个领域、每个部门,故需要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B.崇高的社会文化,是崇高人格塑造、文明建设的重要和必要条件。

C.崇高美育仅靠少数人的力量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D.崇高美育有赖于崇高的社会文化,需要文明、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9.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高的社会文化可以涤除卑琐和污尘,从而提升人们自身的境界。

B.人的真正的需要和快乐来自精神超越,崇高才是人的精神栖居地。

C.人格完善是个终生的过程,崇高美育要早抓,更要贯穿人的一生。

D.实施崇高美育有利于激发人的潜在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10.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崇高美育”的主要内涵。

(不超过30字)(4分)

崇高美育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感悟馒头柳

杜卫东

(1)我不明白,每天拜访敦煌的游客成千上万,为什么没有为它留下一行赞美的诗文呢?

(2)比起“沙不平铺,堆积而起伏,低者十米八米不等,高则二百三百米直指蓝天,垄条纵横,游峰回旋”的鸣沙山,它确无惊人之貌;比起“其水澄澈,深不可测,弯环形如半月,千百年来不溢,不涸”的月牙泉更无神奇之处。

可是,就是这样一株盈盈碧绿的柳树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竟倏地一颤,仿佛在满耳关西大汉的铜琶铁板之后,又聆听到了皓齿吴娃的一曲牙板清歌。

(3)那是我们观赏了月牙泉、鸣沙山,踏上归途的时候。

汽车驶离山脚,行不多远,一棵枝繁叶茂的馒头柳突兀地挺立在茫茫沙海之中。

此刻,夕阳正衔着无限的依恋,把无数条金丝线抛向喧嚣的尘世。

在落日的余晖中,漫漫黄沙披金戴玉,反射出耀眼的光晕。

就在这金黄的世界里,一棵生意盎然的绿柳迎风摇曳着它那一头碧绿的枝条:

傲然、淡定,从容而又执著。

(4)我惊呆了!

不由想起千佛洞的缘起:

公元366年,手持锡杖,云游四野的乐僔和尚来到三危山,正在峰头茫然四顾,准备找个地方栖宿,忽然眼前金光万道,云蒸霞蔚,似有千佛跃动。

他双膝一弯,长跪不起,发出宏愿在此筑窟造像,再现眼前圣景。

我想,这黄风大漠中的绿柳突然映入我的眼帘,莫非也如那一山佛光,是在向我昭示着什么?

于是,忙叫司机停车。

我不敢近前打搅,就悄悄摇下车窗,默默地向它注目致意。

当地的朋友见我对它痴迷,才有些惋惜地告诉我,除了拍摄它的照片获得过全国摄影大奖以外,还没有一个文人为它留下只言片语。

(5)我惶惑。

是因为它的孤独吗?

或许,它的震撼正在于它的孤独啊!

倘若这茫茫沙海里齐匝匝一排垂柳,虽也壮观,却只会令人欢愉,而不会让我驻足沉思。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孤独作为一种生命形态,呈现给我们一种别样的意韵。

“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的孤独与沉思”,说这话的挪威人南森一定是有感而发,他所以在北极探险和动物学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孤独或许正是他成就的催生婆呢!

仰望璀璨的星空,哪一个事业有成的饱学之士,终日于酒席宴上虚与委蛇,在名利场上博弈争锋?

所以赫胥黎才如此断言: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6)孤独,有时和雄浑同义。

比如,面对这棵大漠中的馒头柳,谁能说只有泰山绝顶、黄山云海、八月十八的钱江潮、蜿蜒万里的古长城,才配称雄浑?

这株生意盎然的馒头柳难道不也是对雄浑的最好解读吗?

雄,强有力;浑,奋不顾身也。

它传递给人们的不是一般的美感,而是当生命力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面对险恶的生存环境,奋起抗争而涌动于胸的勇气和自豪。

在干旱的沙漠,这棵馒头柳靠深植于沙漠间的根须一点一点地汲取着水分,然后把它输送给碧绿的枝条,绽放出一团生命的璀璨,令人叹为观止,浮想联翩。

面对着它,身处顺境的人应该更加奋发;身处逆境的人也会触景生情,感悟顿生,重新焕发出抗争的勇气。

(7)孤独,不同于寂寞。

寂寞是一条狭窄的甬道,两边枯草离离、残花落败;而孤独则是一条五彩云虹,蓝天为衬,气象万千。

(8)孤独,更不同于空虚。

空虚,是一件落魄的衣衫,它使你在别人鄙夷的目光中内心战栗,在自我否定的心境里精神萎靡;而孤独则是一袭豪华的裘皮大衣,在朔朔寒风中,你因为它而温暖;在明枪暗箭前,你因为它而坚强。

(9)如果说,聚会是众人的孤独;那么孤独就是一个人的盛宴。

这棵馒头柳够有造化了,它在滚滚黄沙之中,生长得如此健硕,一定是尽得大地之灵性,日月之精华。

它与沙鸣山为邻,月牙泉为伴,日观黄沙漫漫,夜听泉水潺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绽放着生命的绚丽。

它多像一位襟怀博大、品德高洁的智者,默默地向希望读懂它的人诉说着人生际遇、世事无常……

(2010年10月9日《人民日报》,略有删节)

11.第二段表现了作者对那棵“馒头柳”怎样的感受?

(3分)

12.简要赏析第三段描写“馒头柳”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4分)

13.作者先是“惊呆”,接着又是“惶惑”,这是为什么?

(3分)

14.文章有不少篇幅在描写“孤独”,这里“馒头柳”有哪些关系?

(5分)

15.这篇散文以“感悟馒头柳”为题,但正面描写“馒头柳”的文字不多,重心落在“感悟”之上。

你认为作者为何要这样构思?

请结合文本作合理探究。

(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8分)

亡弟讳庭树,字云松,别自号半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