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5哈姆莱特节选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1767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5哈姆莱特节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5哈姆莱特节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5哈姆莱特节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5哈姆莱特节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5哈姆莱特节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5哈姆莱特节选教案.docx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5哈姆莱特节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5哈姆莱特节选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5哈姆莱特节选教案.docx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5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法,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感情。

把握悲愤忧郁的基调。

2.把握作品主题,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艺术美,领会其人文主义理想。

【教学重点】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1.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的语言。

2.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

(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

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部名著。

二、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

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

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

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

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

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

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

从1590年起至1612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学生识记:

 

1.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2.主要作品有:

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3.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相关链接:

1.文艺复兴运动:

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人文主义所说的“人”,实质上是理想化了的资产阶级自身和资产者个人,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

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2.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这时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

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

三、背景介绍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四、剧情介绍

丹麦王驾崩,但幽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哈姆莱特王子。

王子叔父克劳迪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霸占先王后并继承王位。

丞相波罗尼斯依附奸贼,强迫女儿奥菲利娅与王子绝交,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亦从中作梗。

王子装疯卖傻骗过所有的人,为证实幽魂所言真假,导演一场老王被毒杀无言短剧,请新王和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

皇后与王子对话,丞相躲在幕后偷听,为王子所误杀。

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雷欧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斯共谋陷害王子。

比剑时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皇后误饮毒酒。

雷欧提斯背后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王子报了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幕第二场,讲的是哈姆莱特通过导演一出“戏中戏”来证明叔父的罪行,决心复仇的故事。

五、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结构。

                      戏前安排      戏中           戏后        

哈姆莱特  亲自导演     哑剧         窥出阴谋 

戏中戏  交代朋友      演出          决心复仇

国王表现  问戏名       站起来         不舒服

                 问情节       让人点火把     发脾气

2.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二,进一步把握剧情。

明确:

哈姆莱特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的死状相似的戏,并让好朋友霍拉旭从旁观察叔父的表情。

他导演这场“戏中戏”的目的是想试探国王和王后,证实叔父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

3.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上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②哈姆莱特对奥菲莉娅说的话有何特点?

为什么?

③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

说明了什么?

④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

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①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②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莉娅身边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

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③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说明他心照不宣,内心已明白哈姆莱特的用意,同时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④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

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现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

由同学们自荐8位同学进行表演,通过分角色朗读使同学们能更好的体会到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二、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

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砧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蝎的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等,这些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例子很多,同学们可在阅读欣赏中注意品味的人,也许是个快乐王子。

三、分析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

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

哈姆雷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

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

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

(犹豫、延宕)

犹豫:

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

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客观)

三、文章主旨

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四、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哈姆莱特。

该剧的悲剧冲突是建立在性格冲突之上的,性格产生了行动,行动导致了冲突,冲突导致了流血,终至造成悲剧。

哈姆莱特嫉恶如仇的高尚品质,使他把替父复仇、重整乾坤当作他生命的整个存在。

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性格注定哈姆莱特走向灭亡。

哈姆莱特如果是一个麻木不仁而不是忧郁王子,和他叔叔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等着继位就可以了。

正因为他的伟大的本性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拓展阅读:

 “哈姆莱特难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

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