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技术研究 基于无人船的大洋中尺度涡观测系统展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1654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技术研究 基于无人船的大洋中尺度涡观测系统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海洋技术研究 基于无人船的大洋中尺度涡观测系统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海洋技术研究 基于无人船的大洋中尺度涡观测系统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海洋技术研究 基于无人船的大洋中尺度涡观测系统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海洋技术研究 基于无人船的大洋中尺度涡观测系统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技术研究 基于无人船的大洋中尺度涡观测系统展望.docx

《海洋技术研究 基于无人船的大洋中尺度涡观测系统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技术研究 基于无人船的大洋中尺度涡观测系统展望.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技术研究 基于无人船的大洋中尺度涡观测系统展望.docx

海洋技术研究基于无人船的大洋中尺度涡观测系统展望

海洋论坛▏基于无人船的大洋中尺度涡观测系统展望

 

海洋中尺度涡是一种以长期封闭环流为主要特征,时间尺度在数天至数月之间,空间尺度在数十千米至数百千米之间的海洋现象。

中尺度涡在大洋中是普遍存在的,研究发现,其能量比大部分海域平均环流能量大一个量级。

中尺度涡对大洋环流、海洋水团分布、海洋能量平衡、热盐和营养物质输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旋转方向和温盐结构的不同,中尺度涡可以分为气旋涡和反气旋涡两种。

在北半球,气旋涡逆时针旋转,涡中心为上升流,温盐和密度等值线上翘,水温较周围低,因而又称为冷涡;反气旋涡则顺时针旋转,涡中心为下降流,海面高度比周围高,温盐和密度等值线下凹,中心水温较周围高,因而又称为暖涡。

由于海水辐散作用,气旋涡中心海面高度比周围低;而由于海水辐聚作用,反气旋涡中心海面高度比周围高。

因此,可以用海面高度来判定海洋中的中尺度涡,图1是卫星高度计观测的海面高度和计算的地转流场,从图1中可以看到大洋中中尺度涡无处不在。

图1卫星高度计观测的海面高度和计算的地转流场

一、大洋中尺度涡观测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积累的20多年的全球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资料为学者研究中尺度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基础资料。

中国近海的中尺度涡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海,且随着现场观测资料的积累和卫星观测海面高度资料的应用,南海中尺度涡研究涌现出了大量成果)。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南海东北部和越南东部是中尺度涡的高发区和南海中尺度涡动能的高值区。

李立等(1997)和Li等(1998)利用1994年观测数据,在南海东北部大陆坡外捕获一反气旋型的黑潮分离流环,该流环为中心位于21°N,117.5°E,直径约为150km,垂直尺度超过1000m的反气旋,其近表层流速接近1m/s。

王胄和陈庆生(1987)在台湾西南部观测到一个从黑潮流套中脱离出来的反气旋暖涡。

Jia和Liu(2004)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和模式输出资料得出不断有反气旋涡从黑潮流套中脱离出来,反气旋涡脱离周期为70~90d,脱离位置大多在119.5°E~120°E。

2003年冬季,Wang等(2008)在南海北部捕捉到两个反气旋涡,根据水团特性分析其中一个是从黑潮流套中脱离出来的。

Metzger和Hurlburt(2001)认为,反气旋涡从黑潮流套中脱离出来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Yuan等(2006)指出,黑潮反气旋式入侵不是永久现象,发生的概率小于30%,即超过70%的情况下黑潮是以分支的形式进入南海或不进入南海。

Nan等(2011a)结合南海北部的观测资料和卫星高度计资料,发现南海北部夏季存在3个长周期的反气旋涡。

Nan等(2011b)还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统计分析了南海东北部中尺度涡的特征,发现该海域冬季主要为反气旋涡,夏季则主要被气旋涡占据,反气旋涡一般比气旋涡要强,具有更大的涡动能,能携带更多的能量。

利用16年卫星高度计资料,Chelton等(2011)针对全球表层中尺度涡的分布、大小、存在时间、传播特性等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图2),发现气旋涡和反气旋涡数目基本相当,且大部分为非线性涡(旋转速度大于传播速度),除南极绕流区,大部分区域中尺度涡产生后向西传播。

结合全球卫星高度计资料和自沉浮式剖面探测浮标(Argo)剖面资料,Zhang等(2013)反演了中尺度涡三维结构,进而估计了中尺度涡在全球范围造成的西向水体输运量可以达到30~40Sv(1Sv=106m3/s),在量级上与大尺度的风生及热盐环流是可比的。

Dong等(2014)和Xu等(2014)分别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计算了全球中尺度涡的热盐和能量输送。

Faghmous等(2015)基于逐日卫星高度计资料,统计了全球1993~2014年中尺度涡大小、强度、传播轨迹等参数,并形成了数据集供学者免费下载。

图2卫星高度计观测的全球中尺度涡分布和运动轨迹 

总之,目前对中尺度涡的大小、分布、强度、生成消亡、水体和能量输送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①卫星只能看中尺度涡的表面,不能看到其三维结构,因此目前对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认识不足。

Zhang等(2013)利用Argo浮标剖面资料建立了中尺度涡统一的三维结构,但是实际观测到的中尺度涡垂向结构差别很大。

对中尺度涡三维结构观测的不足阻碍了其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②海洋中绝大部分涡旋是非定常涡旋,产生的位置和时间不固定,因此目前中尺度涡的现场观测基本都是靠运气,还没有专门针对性的观测设计。

中尺度的三维结构缺少观测,尤其对其精细结构尚不清楚。

③对中尺度涡传播过程中热盐输送和结构变异缺乏观测。

目前还没有针对一个中尺度涡三维结构的追踪观测。

虽然卫星高度计可以从表面追踪中尺度涡,但是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无法得到,这也使得对中尺度涡输送水量、热量的计算产生误差。

④针对中尺度涡的多要素、多参数追踪观测尚未开展。

目前观测到的仅限于其温盐结构,中尺度涡对营养盐和浮游动物都有输送作用,对中尺度涡的生化要素观测也是必要的。

⑤大洋中还存在次表层和深层涡旋,这是卫星高度计无法观测的。

因为以上问题亟待解决,预计不久的将来便会出现大洋中尺度涡三维结构无人自主观测系统,且该系统最有可能是基于无人船平台的,系统将会具有涡旋识别和自动跟踪功能,可以用来研究中尺度涡三维精细结构,获取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涡立体海洋要素。

二、中尺度涡观测设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尺度涡研究存在的问题要通过高密度多参数追踪观测来解决。

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初步开展了针对中尺度过程垂向结构的研究,如应用Argo浮标数据配合卫星高度计数据对大洋中尺度涡旋(反涡旋)的平均三维结构进行研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温盐垂直结构差异;Pairaud等(2014)利用水下滑翔机(glider)和集成于科考船的移动式船基剖面观测系统(MVP),对中尺度过程中海洋要素垂直分布进行了11d的观测,对西北地中海海域上层600m中尺度过程的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Lien等(2014)利用在菲律宾以东18.75°N断面的潜标资料,研究了中尺度涡对黑潮流量的影响,发现气旋涡增大黑潮流量,反气旋涡减小黑潮流量。

可以看出,目前针对中尺度过程的现场观测手段存在以下问题:

①科考船大面观测成本太高,且难以做到高密度站位观测。

②Argo浮标观测随波逐流,遇到中尺度涡靠运气,且不能实现同步或准同步观测。

③水下滑翔机运动速度低于大多数中尺度涡旋转速度,不能实现针对中尺度涡的跟踪观测。

④自主式水下潜器(AUV)续航能力差,应用成本高。

⑤波浪滑翔机(waveglider)受自身供电能力制约,无法为观测设备提供足够的电力支撑。

⑥潜标、浮标观测对于研究中尺度涡来说无异于守株待兔,且无法实现三维结构观测。

鉴于目前观测手段对中尺度涡观测能力的不足,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机动性强、续航能力高、具有环境感知能力和连续自主水下剖面观测的手段对中尺度涡精细结构进行观测。

无人船平台具有无人操作、自主航行等技术特点,结合水下无人自主剖面测量单元,其可成为最合适的观测手段。

其优势在于可实现专门针对中尺度涡的观测,且成本较低;可实现对中尺度涡三维精细结构的观测,包括温、盐、流等;可实现对中尺度涡的追踪观测,对其形成和传播过程进行全程观测。

近些年来,无人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实用。

1993年,麻省理工学院让名为“ARTEMIS”的无人船首次进入水文观测领域,并先后在查尔斯河和波士顿港进行了实验。

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微电子、通信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制约无人船发展的诸多技术瓶颈得以部分解决,许多国家加大了无人船的研发力度,尤其在海洋军事中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应用。

2002年,美国水下作战中心联合RadixMarine、NorthropGrumman等公司开发了SpartanScout号无人艇,其具备模块化、多任务、可高速航行、半自主控制等特点。

在无人科考船方面,2003年,雅马哈公司研制的“Kan-Chan”号无人船可用于监控海洋和大气的化学和物理参数,具有很长的续航能力。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MIDAS科研小组研发了“Springer”号无人船,其可被用于内河、水库和沿海等浅水水域污染物追踪、环境和航道信息测量等。

其被设计成一款长4m、宽2.3m及排水量0.6t的中等水线面双体船。

其装载的YSI环境监测设备可以对温度、电导率、溶解氧、pH、氯化物、水深、浊度、叶绿素等因子进行监测分析。

Naeem等将“Springer”用于浅水水域测绘、水文及环境监测,以及污染物跟踪。

2005年,意大利研发的双体“Charlie”号无人船可对南极洲海洋表层进行取样,收集大气海洋界面数据。

2005年,以色列Elbit公司研制的“Stingary”号无人艇,具有隐蔽性好、船型小巧等特点,可应用于海岸物标识别、电子战争、智能巡逻等任务中。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Steimle和Hall(2006)同样开发了一款双体船作为海洋环境监测设备。

2010年,新加坡航展推出的“Venus”号无人船可搭载水雷及电子战模块,并能进行海上监视任务。

2013年,挪威卑尔根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研制了风能无人船,对墨西哥湾北部区域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观测,实现了海洋表层温度、电导率和可溶性有机物的测量。

虽然我国的无人船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有很多进展。

2013年,我国研发的“海巡166号”无人船具备玻璃钢全封闭结构,采用柴油机作为动力推进,具有良好的机动性、抗沉性和抗风浪能力;无人驾驶海上探测船“天象一号”曾为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赛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沈阳新光公司推出的XG-2概念无人船能依靠卫星通信,承担海上反潜任务;还有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将无人船运用到环境监测领域,进行在线水质污染和核污染监测。

但现有的无人船都不具备水下温盐剖面及水质要素剖面探测能力。

三、基于无人船的中尺度涡观测设备展望

作为自动观测中尺度涡最合适的平台,近年来无人船已从人为操作到自动控制,从无避碰到基本避碰、再到智能避碰,从无智能策略到个体智能策略、再发展到群体智能策略。

然而,作为一种强大的兼容和扩展性平台,无人船在海洋科学数据观测方面仍需完善,如提升无人船艇的自适应水平和自主决策能力,减少对远程操控人员的依赖,应对恶劣海况的防摇晃能力,降低通信带宽要求,以及海洋观测设备的免维护设计等。

作为中尺度涡精细结构观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全自动海洋观测无人船将自动获取所测海域的多参数环境数据,在线同步计算相关数据,并通过平台记录能够为海洋科学的前沿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通过搭载卫星、通信设备模块,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运用,无人船能够实现不间断、实时的中尺度涡现场观测信息传递。

在其他观测设备难以达到或者接近的情况下,还可以直接干预中尺度涡的观测工作,实现全维度和全方位的实时观测,这对有效获取中尺度涡精细结构数据至关重要。

无人船是移动观测平台,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涡垂直剖面海洋要素的获取,还需要在无人船上装载海洋要素垂直剖面测量系统。

目前,可在科考船上进行海水温度和盐度等垂直剖面测量的设备主要有定点温盐深(CTD)剖面仪、投弃式CTD剖面仪、以SeaSoar为代表的多参数拖曳测量系统、走航式垂直剖面测量系统MVP和UCTD等。

定点CTD剖面仪需要在船舶停止航行时人为控制作业,其测量点位准确,但耗费船时,导致测量效率低下,从而带来高昂的海洋测量成本,大大限制了海洋数据的获得。

XCTD是投弃式仪器,其测量剖面接近垂直,虽可在航行中使用,但由于不可回收,即使制造成本已得到控制,使用成本仍然较高。

多参数拖曳测量系统(如SeaSoar)是在拖曳体内置数字化伺服系统,根据拖曳体携带的压力传感器所观测到的压力,以及预置工作轨迹对应深度压力之间的差异信号,通过调整其拖体上旋转翼的攻角,实现连续的锯齿形测量剖面。

它既可在航测量,也可重复使用,并且可搭载多种传感器,实现多参数测量,但其尺寸,尤其是所用绞车尺寸较大,系统也很复杂,船只不能同时拖曳其他仪器。

其投放和回收过程繁杂而费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