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种生物入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16144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来种生物入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外来种生物入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外来种生物入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外来种生物入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外来种生物入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来种生物入侵.docx

《外来种生物入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来种生物入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来种生物入侵.docx

外来种生物入侵

外來種生物入侵

前言

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島內垂直高度達四千公尺,塑造出台灣特殊的海河口生態系、濕地沼澤生態系、森林生態系、草原生態系、農業生態系及高山生態系,孕育出豐富且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全島生物約有十五萬種,約佔全球物種數百分之一點五,並有三成係台灣特有種。

但海島型獨特及脆弱的生態系統間環環相扣,任何外來種的侵入,皆可能威脅台灣本土的動、植物、微生物。

台灣外來種生物遍佈的現況

植物如:

昭和草、馬櫻丹、大萍、聖誕紅、猩猩草、法國菊、薰衣草、非洲菫、大岩桐、馬格麗特、蟛蜞菊、夾竹桃、木棉、美人樹、黑板樹、馬拉巴栗、毛地黃、布袋蓮、漆樹、琉球松、福州杉、桃花心木等等。

動物如:

馬來熊、馬來猴、紅毛猩猩、高麗雉、家八哥、各種鸚鵡、牛蛙、娃娃魚、南美箭毒蛙、巴西龜、蟒蛇、變色龍、鱷魚、大肚魚、吳郭魚、琵琶鼠、義大利蜂、非洲大蝸牛、福壽螺、泰國蝦、美洲螯蝦等等。

外來種定義

當人類的活動日益頻繁且跨越天然地理屏障,海、空、陸交通便利,許多生物刻意或無意被引入原產地以外的其他地方,稱之為外來種生物。

外來種生物是指非本地的生物,或本地原產但已滅絕的生物。

另外基於經濟上的需要,或為生物防治,經過評估後引入境內之物種,稱為引進種。

經由人類活動,一物種離開原棲地進入新環境,順利存活、繁殖後,對新棲地原生種、環境、農業或人類造成傷害稱為入侵種。

若引進種失控,進而危害環境,也成為入侵種。

經過評估引進的外來種植物,經過一定時間,產生適應本地形態的新品系稱為歸化種(僅限於植物)。

外來種來源

1.自然入侵的個體,由風力、海流或候鳥等天然力量帶入。

2.政府為農、林、漁、牧及園藝目的,如:

食用、藥用、觀賞、牧草、飼料、綠肥等用途而引入的物種。

例如:

1946年,為了養殖目的,引進原產於非洲的吳郭魚。

俗稱為食蚊魚的大肚魚則是日據時代時,為了防治病媒蚊引入。

家麻雀被引進北美,是為了控制蛾的幼蟲;被引進阿根廷,是為了消滅飛蛾;被引進巴西,是為了滅蚊。

家八哥被引澳洲和馬斯卡瑞群島,是為了控制蝗蟲。

倉鴞被引進至塞昔耳群島,是為了滅鼠。

3.由寵物商、動物園或農、園藝界引入而後逃逸至野外的個體。

4.被人意外攜帶入境的個體(例如隱藏於原木、土壤、貨物、種苗中、輪船底部的生物)。

較小的昆蟲或是卵、蛹常夾藏於植物體、土壤中;蜥蜴、蛇、青蛙則藏匿於原木空隙中;其他如:

老鼠藏匿於貨艙中,東方果實蠅則可能是隨遊客帶回國的水果傳入,鐵蒺黎種子隨郵件包裹從美國擴散到台灣,原生於南美洲且在美國森林造成浩劫的蔓澤蘭,約20年前,因台灣自美國進口曳引機等中古農機,機械上夾帶微小的種子在台灣發芽生根,造成無數林木的危機。

5.被惡意遺棄的寵物。

6.還有於宗教儀式中被人們放生的動物。

決定外來種生物是否能生存下來的條件

與原棲地相似的環境。

缺乏天敵和競爭對手。

適當的食物來源。

較強的繁殖力和環境適應力。

外來種危害

外來種在原產地通常不具大的危害,但是當入侵新的地區後,若能適應新的環境,建立起新的野外繁殖族群,在失去原有天敵與人為的控制後,族群密度將快速增長,對本土物種產生排擠效應,甚至掠食本地原生物種,破壞原有生態系的平衡。

外來種之族群一旦建立後,移除及防治成本可能極高,甚至有時根本無法做到。

外來種生物對生態造成的影響

掠食:

外來種生物的引入,最直接的危害是掠食當地原生種,使原生種族群數量降低,甚至滅絕。

以關島褐樹蛇為例,約在一九五O年經軍事運輸由新幾內亞的小島意外引入關島後,至今已至少讓當地九種原生鳥種滅絕,另兩種森林性鳥類及三種海鳥陷入瀕危困境。

非洲的維多利亞湖引進尼羅河鱸魚後,捕食湖中各種魚類,造成200種以上的魚種消失。

競爭與排擠:

如果被引進外來種生物其生態習性與原生物種相似,那麼無論是在自然資源或棲地利用方面,將會與原生物種發生競爭現象,導致生態系平衡的破壞或物種滅絕。

例如:

外來觀賞植物,可能因為他旺盛的生命力、繁殖力,而和當地一些與它生態習性相似的原生植物競爭,爭取生存的空間。

外來植物漂亮的花朵、豐富的蜜源,能吸引各種昆蟲上門,來替它傳粉作媒;而當地的原生種植物,卻因為昆蟲改變了採蜜的對象,使得授粉的機會減少,子代數量也會跟著遞減。

經過長時間的惡性循環,這些原生種植物,很可能滅絕消失,某些依賴這種植物的生存的生物聚落,也可能因此而沒落,使得原本穩定的生態系崩解,進而喪失當地原有的生態特色。

其他例如:

引入台灣的象草與五節芒;蘭嶼引入木麻黃對許多原生種植物的威脅;覆蓋墾丁半數面積的銀合歡;引進的家八哥、泰國八哥等各種八哥與台灣八哥等。

疾病或寄生蟲的傳染:

外來疾病或病原體對原生生物可能存有難以預測的巨大危機。

當初歐洲在世界各地的探險與移民活動,成為各種疾病傳播的主因,除了各國原住民的感染與死亡,也造成夏威夷的鳥瘧疾與鳥病毒,致使數種夏威夷特有種滅絕。

台灣因引進琉球松也順道引入松材線蟲,造成後來大量松樹的死亡。

黑角舞蛾的引進,可能是日據時期大量引進並種植其宿主植物木麻黃,造成1928年相思樹林的廣泛病變,對台灣的防風林影響甚巨,因此一度被稱為「相思樹毒蛾」。

雜交:

人為引進近親種的外來種生物,會使自然雜交機率提高,改變原生物種之基因組成。

例如:

養畫眉的人較喜愛大陸畫眉,因而導致大陸畫眉大量擁入臺灣,雌鳥因不會鳴唱,而沒有市場,所以多被放生。

另外有部份雄鳥在野外與野生畫眉雜交,嚴重威脅到臺灣畫眉的生存。

雖然畫眉鳥並未瀕臨絕種,但具臺灣原有特色的臺灣畫眉,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臺灣進口的環頸雉是大陸亞種,在半自然狀態下或野外,與臺灣環頸雉雜交,使野生的臺灣亞種逐漸失去基因中的特點,血統純正的臺灣環頸雉現在已十分罕見。

西部的白頭翁經由放生途徑與僅分布在台灣東部的特有種烏頭翁雜交,此種雜交現象使得台灣原生鳥種的存活遭受極嚴重的威脅。

生態系統的改變:

外來物種除了上述影響外,其層面亦可能進一步透過生產力、營養循環、干擾幅度頻度,甚或土壤植被結構的改變而廣及生態系統。

例如:

夏威夷野生家豬藉由廣泛的挖掘與腸道對種子的消化作用,促進了數種植物的傳播與生存,而大大變更了當地的植物群落組成。

非洲維多利亞湖在引入尼羅河鱸魚後,除了直接的掠食,讓超過二百種以上的原生魚類滅絕外,更由此徹底瓦解了該生態系的食物網結構。

經濟損失:

各國政府每年都必須支付龐大的金額,作為防治或賠償外來種或外來入侵種所造成的農業、健康、生態各方面的損失。

以台灣為例,引進福壽螺與非洲大蝸牛,造成族群擴散至農田,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尤其造成稻米大量減產,政府必須以大量金額補償農民,農民每年也必須花費鉅額購買農藥噴灑,形成極大的社會成本。

台灣因福壽螺的防治,每年花了數干萬元台幣,效果仍不顯著。

此外,因東方果實蠅的引入亦造成果農每年巨額的損失。

美國政府在一九九九年估計,每年因外來生物而付出的代價高達一千二百億美元。

台灣外來種入侵情形

植物部分

松材線蟲危害原生種松林。

小花蔓澤蘭對中低海拔廢耕地的侵襲幾乎已經失控。

蓋掉半個墾丁的銀合歡。

秋天開花的豬草登陸金門,讓當地高達三成民眾得了過敏性鼻炎。

大花咸豐草、馬櫻丹、紫花藿香薊及非洲鳳仙花,已成功攻佔全台開墾過的開闊地,相較原生種早已居優勢。

動物部分

貝類

河殼菜蛤,最早在台灣發現是一九四一年,這種貝類棲息環境需水質較佳,幾十年來都是指標生物;但近十年來,河殼菜蛤卻有異常增生的趨勢。

魚類

魚類因觀賞魚棄養,至少數十種觀賞魚現在已成河川、水塘裡的霸王。

日月潭、曾文水庫發現一公尺多長、十多斤重的「魚虎」,讓總統魚、筍殼魚面臨滅絕。

魚虎的背部有似虎斑的條紋,又稱為三線鱧魚,因為生性凶殘,而且牙齒相當尖銳,水庫內原有的大頭鰱、草魚都難逃被魚虎吞食的命運。

蘭潭水庫內的外來魚種多達七成,水庫內原有的草魚與大頭鰱能夠食用庫底或邊緣的水草,達到淨化水庫的功能,但是自從紅礸、藍礸等外來種入侵後,水庫內原來的魚類數量以大量減少。

台北內湖大湖公園的魚種,除了琵琶鼠、吳郭魚,還有錦鯉、血鸚鵡、孔雀魚、朱文錦(夜市撈魚的主角)等,活生生是附近居民水族箱的翻版。

根據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所做的河川調查發現,台灣有四十九條重要河川都可以發現外來魚種的蹤跡,外來種以琵琶鼠魚、吳郭魚、大肚魚最多,而這三種魚類的適應力很強,在污染嚴重的河川中也能生存。

外來魚種甚至會帶來病原菌(包括寄生蟲、細菌),導致河川內的本土魚受到感染。

目前苗栗縣獅潭、三灣兩地水域都發現溪魚感染黃吸蟲,而且矛頭也指向受到外來魚種感染,顯示外來魚種有潛在的危險。

兩生類、爬蟲類

熱門放生物種巴西龜,在台灣各地溪流、池塘都已成為主角,影響本土台灣斑龜的繁衍。

從高雄港登陸的多線南蜥,不到十年時間即讓七股以南本土蜥蜴幾乎絕跡。

原產中南美的綠鬣蜥,長成以後長達一百五十公分,尾巴強勁有力,利爪張開有五歲小孩的手掌大小。

鳥類

中華野鳥學會曾作野外調查,目前野外已有三十八種外來種鳥的紀錄,其中以鸚鵡類十種最多,其次為八哥類,另外家八哥、猩紅鸚鵡等七種已在野外築巢、育雛,有四種鸚鵡有咬樹皮、樹枝的紀錄。

另外紅領綠鸚鵡曾整群百餘隻肆虐玉米田,造成農作物之損失。

白尾八哥、家八哥當寵物鳥,棄養後沒有天敵,又凶悍,十幾年擴展地盤,早成台灣低海拔開墾區最優勢的外來鳥種。

放生風氣已造成台灣特種鳥烏頭翁可能在廿年內滅絕,因為大批白頭翁在東部放生與烏頭翁雜交成雜頭翁。

防杜外來生物入侵,維護生物多樣性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新聞稿第二九一號。

為因應全球化帶來的外來種入侵問題,避免造成生態與經濟衝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以下簡稱防檢局)積極整合有關機關建立管理機制,並擬定推動多項具體管理措施,召開研討會,針對國內外管理體制深入探討研析外,亦積極呼籲民眾關心入侵種所引發的問題,勿攜帶或走私動植物或產品入境。

防檢局說,外來種的侵入可能引發生態系的變動,破壞長久演化所形成複雜、微妙的平衡架構。

近年來由於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造成我國重大農業經濟損失及生態危害的實例,包括福壽螺、松材線蟲等,不僅嚴重破壞我國生態環境也造成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又如豬、牛、羊之口蹄疫,不僅使我國畜產品無法外銷,相關產業經營發展不利,更對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的衝擊。

防檢局表示,生物多樣性相關問題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已逾十年,且世界各國已逐漸體認到外來種可能帶來的衝擊,目前各先進國家陸續提出具體的因應措施。

因此,加強進行國內相關的管理工作,以及對民眾的教育宣導也很重要。

防檢局指出,為加強入侵種管理工作的推動,該局已成立「加強入侵種管理諮詢委員會」,結合農委會所屬各機關積極推動各項重點工作,包括建置外來種之管制、防疫、檢疫及監測機制、鑑定外來種為入侵種之風險評估機制,以及引入、野放與含逸出外來種之影響評估、管理及監測機制,並且積極進行影響本土生物多樣性及人畜疾病之入侵種防治,以及建立外來種清單。

該局並於本(九十二)年十月間舉辦「入侵種生物管理研討會」,邀集國內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部門專家學者二十三人發表專題報告,主題涵括農林漁牧領域,重點包括探討美、日外來種現況與管理、國內外來種現況與管理、入侵動植物有害生物之監測、風險評估及防治等。

參加該研討會人員超過三百二十人,除交換心得,凝聚共識外,並彙整國內外入侵種現況與管理資料,作為入侵種管理之施政參考。

研討會論文經彙整後已公佈於該局網站(網址:

http:

//www.baphiq.gov.tw),供有興趣的民眾參閱。

防檢局表示,我國已於去(九十一)年元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同地區國家農畜產品的流通日趨頻繁,加上國人生活水準提高,出國旅遊風氣日盛,國外疫病蟲害及其他外來種經由不同途徑侵入的機率也大增。

入侵種管理工作刻不容緩,該局除將協調各有關機關,推動各項管理機制外,亦要加強宣導,讓民眾瞭解入侵種對國家經濟及生態所帶來之衝擊,並且呼籲全民,一起關心外來種的問題,勿攜帶或走私動植物或產品入境,以維護台灣之生物多樣性。

外來種入侵個案舉例

外來種生物:

非洲大蝸牛

原產於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於1933年由日人下條久馬一氏自新加坡引進台灣飼養,以備作家禽、畜類或人類食用。

當時引進12隻的蝸牛,經繁殖成功後大力推廣家庭飼養,僅僅兩三年內就遍及本省各地,但經過一兩年推廣飼養後,才發現味道不如法國蝸牛好吃,於是飼養者均將其拋棄野外,任其滋生繁殖,棄養後的蝸牛很快就造成農業損失嚴重。

外來種生物:

福壽螺

福壽螺為近年來最「成功」的入侵種。

農委會每年編一億三千萬預算,只能做到控制,迄今無力防治。

 1982年7月間各地二期稻作開始受到農害,受害農作面積達17,000公頃,其中水稻田面積達4,000公頃,政府花費三千九百多萬元試圖撲滅,但沒有效果。

1986年全年台灣省受害農作面積高達171,425公頃,其中水稻田面積達19,980公頃,單就稻米損害就高達3,090萬美元。

福壽螺引進台灣的過程:

先是一九七五年引進非洲的元寶螺,掀起養殖熱潮,一九七九年引進阿根廷當地原生種福壽螺全面推廣,但肉質太差沒人要吃,養殖戶血本無歸,全面棄養。

福壽螺進了水田、池塘、沼澤…,超強的適應力和繁殖能力,加上沒有天敵,不一年的時間,有水的地方就有福壽螺。

福壽螺吃所有的綠色植物,先是水生的水稻、茭白筍、荷花、水耕空心菜,後來連土耕的瓜果、菜葉類也都吃,加上特別喜歡嫩莖或幼芽,食量又大,造成農作物大量枯死。

水稻部分聯合國糧農組織做過調查,損失要超過百分之五十。

台灣推估每年農業損失高達五十九億元。

外來種生物:

牛蛙

為了食用的需求而引進,然後在飼養的過程中被逃出來。

牛蛙具有相當的領域性,其棲地又與其他蛙類相似,所以,其他蛙類自然成為牛蛙攝食的最好選擇,所有台灣的原生蛙類都有可能成為牛蛙掠食的食物。

牛蛙蝌蚪也會直接捕食其他的蝌蚪。

外來種生物:

琵琶鼠魚

俗名為清道夫、垃圾魚,隨著飼養熱帶魚的風潮,被大量引進,以清除水族箱內的碎屑殘渣。

全省主、次要河川現在皆有分布,例如:

冬山河、淡水河、大漢溪、頭前溪、濁水溪、高屏溪、阿公店溪、二仁溪,及農田灌溉渠道等。

琵琶鼠魚屬於雜食性魚類,為在底層覓食的底棲魚種,食物以水草、附著性藻類及底層有機物為主。

如果族群持續擴增,也可能消耗水中大部分的初級生產者,對本土魚、蝦之食源造成威脅。

琵琶鼠之適應性極強,可能的原因有三:

第一、強韌的骨板,可禦敵和降低水分散失的速率,故可短暫離開水面;第二、豐水期時,用鰓呼吸,枯水期,它的胃可幫助呼吸;第三、它血液中血紅素攜氧的能力比其他的魚類高,以致在低氧的環境中仍可存活。

外來種生物:

蝶蛾類幼蟲

許多外來種蝶蛾類幼蟲可以經濟作物、園藝植物為寄主,並有侵食稀、特有本土植物的潛力,而且許多種類所共用的寄主植物與本土原生蝶蛾類重疊,極可能造成種間的競爭,影響原生物種的生存。

大多數外來種為熱帶性物種,族群增加快速,其影響不容忽視。

黃裙遷粉蝶:

寄主植物為黃槐、決明,與原生的黃蝶利用相同的寄主植物及棲地環境,

波紋眼蛺蝶:

對稀有植物大安水蓑衣有潛在的威脅。

方環蝶:

寄主植物包括多種竹亞科的植物,竹亞科植物大多為經濟或園藝植物。

香蕉弄蝶:

已遍佈全島,寄主植物包括香蕉與野生台灣芭蕉,已無法撲滅。

外來種生物:

含羞草

原產熱帶美洲。

1645年由荷蘭人引進,目前於台灣海邊至山坡路邊或開闊地上成群生長,因枝條及莢果密生荊莿,蔓延迅速,且族群繁茂,刈除不易。

外來種生物:

霍香薊類

包括霍香薊和紫花霍香薊。

菊科一年生草本,原產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

本世紀初由日本引進台灣,原供栽培觀賞,全年開花,結實量大,族群迅速蔓延擴散,目前台灣全島甚至蘭嶼皆可見其蹤跡。

外來種生物:

馬纓丹

為馬鞭草科常綠灌木,原產熱帶美洲、西印度。

1645年間由荷蘭人引進,作為綠籬或觀賞植物。

侵略性高,且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在本省低地和海邊常見形成大族群,原生植物幾已被取代。

外來種生物:

大花咸豐草

為菊科草本,原產智利。

近年來,在台灣全島與澎湖平地及海邊開闊地迅速且大量地擴散。

外來種生物:

王爺葵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原產墨西哥、中美洲。

原引進供觀賞,目前在本省中、南、東部地區低至中海拔路邊及開闊地形成大族群。

外來種生物:

大花曼陀羅

為茄科常綠灌木。

原產巴西。

引進供觀賞,目前已蔓延於全省低至中海拔山野,尤其在溪流邊潮濕環境,會形成大族群。

外來種生物:

槭葉牽牛

為旋花科多年生藤蔓性草本。

原產北非。

目前已極適應本省全島平野環境,且蔓延迅速,在極短時間內,即可爬滿圍籬、建築或其他樹木之上。

外來種生物:

象草

為禾本科草本,原產熱帶非洲。

原引進供作牧草,目前已迅速擴及全省平地至低海拔,尤其路邊或溪邊、河床地常形成大族群。

外來種生物:

布袋蓮

為雨久花科多年生水生植物,原產南美洲。

布袋蓮因葉柄基部膨大,能漂浮水面,且繁殖力強,常見於河溝、池沼及湖泊大量繁生,因數量龐多,導致溝渠水流堵塞,不僅易使河道喪失洩洪功能,而遇雨成災,更因占據大面積水生環境,而令部分原生水生植物因而消失。

布袋蓮和水芙蓉具有吸附能力超強的淨化水質特異功能,既環保又省錢。

外來種生物:

小花蔓澤蘭

小花蔓澤蘭,原產於中南美洲,1950年代後期被用做水土保持的覆蓋植物而自東南亞引進。

如今中、南部與東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坡地、林班地、廢耕地、檳榔園等,都可見到小花蔓澤蘭大面積為害;連都會區台北市植物園、郊山都也零星出現它的蹤跡。

蔓澤蘭生長快速並會攀爬於樹木的頂端,造成被蓋住的樹木無法獲得充分陽光與空氣,因而死亡並影響鳥類或其它野生動物的棲息,形成經濟上及生態上嚴重的危害。

外來種生物:

黑板樹

黑板樹原產於菲律賓,是夾竹桃科植物,由於它的木材輕軟,適合製造黑板,因此被稱做黑板樹。

黑板樹生長非常迅速,樹幹通直,樹冠濃密,樹型優美,因此在民國73年,政府大力提倡綠化運動時,便被大量培植,作為行道樹、校園及其他公共場所的綠化、美化。

由於北部氣候較為濕冷,當適合生長在炎熱地區的黑板樹進駐到北部後,大多不開花、結果,原本活躍於校園的白頭翁、綠繡眼及其他鳥類,因食物的關係,只得另覓棲息地。

近年來原生樹種,逐漸受到重視。

許多實施綠化、美化或公共工程的主管人員或設計人員,已能慢慢接受並使用樸實無華,但抗病、抗蟲害性強的原生樹種。

外來種生物:

松材線蟲

台灣自1985於台北縣石門鄉的琉球松林發現後,持續在台灣地區蔓延,藉由松斑天牛為媒介,害病傳播迅速,根據1994年農林航測調查估計,受害面積約3263公頃,受害區西南至台中清泉崗,東部至花蓮玉里一帶;在中橫沿線,海拔約1500公尺的德基發電廠和武陵農場,中部地區的惠蓀林場和奧萬大,甚至金門、馬祖地區也有報導。

松材線蟲,隨著進口木材進入台灣生態系統中,初估不計松樹林木損失、水土保持等額外的支出,政府每年要花費近五億元防治松材線蟲。

由於大陸目前為「松材線蟲」的非疫區,台灣木材製品或木質包材外銷大陸或其他各國,將面臨更加嚴苛的檢疫規定。

外來種生物:

八哥

八哥的臺語稱呼為迦陵,佛經中寫道: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牠擅於認人,長於模仿各種聲音,所以頗受一般人喜愛。

最早有關臺灣八哥發現的記載,是1736年在古鹽水港地區。

臺灣八哥喜歡棲息在較低海拔的山區或平原森林地帶,原本是一種十分常見、不太怕人的鳥類,但是現在要找到純種臺灣八哥,已經非常不容易。

其中一個原因是被大量捕捉、販售所致;另外一個理由,可能是因為外來種八哥的引入,當飼主棄養時,外來種八哥便入侵本土種八哥與生活領域,經雜交繁殖,導致純種的臺灣八哥逐漸減少。

外來種生物:

火蟻(2004報導)

火蟻原產南美洲,1940年入侵美國,迄今美國非但全境遭火蟻攻陷,1984年甚至有超過一百人遭火蟻螫死。

紐西蘭及澳洲,2001年也確認火蟻入侵。

澳洲昆士蘭地區,2003年僅修復遭火蟻咬壞的電線即斥資一億元澳幣。

火蟻身體長度在0.3到0.6釐米之間,但它螫人時能射出比自己身體還長的毒刺。

此外,火蟻很少單獨出擊,它們不僅喜歡成群蜂擁而上,而且幾乎同時叮咬襲擊目標。

在南美洲本土,由於捕食火蟻的動物及各種疾病的存在,火蟻的數量得以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美國科學家目前正在試驗用一種原生動物疾病和三種蒼蠅來控制火蟻的種群蔓延。

這些蒼蠅會在火蟻腹部產卵,孵出的幼蟲會爬到火蟻頭部,在那裏生長,給火蟻帶來致命打擊。

火蟻93年入侵台灣,應該是隨進口種苗根部的替代泥土孔隙夾帶進來,或是進口機具的木質封裝箱中有火蟻蟲卵夾帶入境。

加上農地休耕面積增加、氣候變化、水源不足等因素,造成空曠地增加,成了美洲火蟻的棲息地。

目前桃園縣桃園市、蘆竹鄉、龜山鄉、大溪鎮、八德市、大園鄉等局部地區;台北縣林口鄉、嘉義縣水上鄉等有發現南美洲火蟻的蹤跡,受害面積達四百九十八平方公里,都是躲在水稻田、蔬菜園、藝園場、花卉植栽區、操場、行道樹、公園綠地等處。

台灣境內尚無天敵,滅蟻的方式可使用萬寧(納乃得)、硼砂及肥皂粉等。

萬寧本身無味,可摻糖粉,讓火蟻食後中毒。

硼砂用來殺蟑螂的效果不錯,也可用熱水化開後,再摻加糖,成為殺蟻誘餌;至於肥皂粉,因為可以干擾火蟻的味覺,容易和蟻窩失散,火蟻一旦和蟻窩失散就難以生存。

家中防治火蟻,稀釋陶斯松也有不錯效果。

遭火蟻螫咬,先是出現小小的紅色螫痕,感覺火辣辣的灼痛,然後會出現奇癢。

8到10個小時後,螫痕會慢慢變成大頭針大小的膿皰。

大約2%的人會對火蟻蜇咬產生過敏反應。

火蟻和一般螞蟻相比,體型較小,火蟻蟻酸有毒蛋白,送醫前的急救保命,尿液最有效。

如果體質或抵抗力比較弱的人被咬傷,就會引起紅腫,而嚴重的話就會發高燒甚至休克死亡,引發的各種併發症才是致命的根本原因。

外來種生物:

梨木蝨(2004報導)

危害梨樹的一種昆蟲,重擊台灣溫帶水果高接梨產業。

二十世紀梨是日本、韓國培育出來的梨種,台灣梨農向日、韓買梨穗回來接枝改良品種。

高接梨通常是冬至接穗,果農買來日韓或梨山的梨穗,將花芽一芽一芽接在原產橫山梨的母樹上。

農曆年過後節氣「立春」到「雨水」期間,是每年高接梨開花的日子。

梨木蝨主要是經由人為搬移、嫁接遭梨木蝨侵襲過的梨穗傳播,侵襲梨園。

梨木蝨吸取梨樹幼芽、嫩葉的葉綠素,讓葉片萎凋,進而影響光合作用,破壞梨樹的養分供應,因而開不了花、結不了果。

2002年梨山全面淪陷,2003年擴及新竹新埔、苗栗卓蘭、大湖、頭份,到台中新社、和平,面積幾達七千公頃。

外來種生物:

白輪盾介殼蟲和小灰蝶(2004報導)

蘇鐵,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傳說蘇鐵能夠「鎮邪避凶」,因此被廣泛種植於居家庭院、公園或校園,尤其是企業大樓的門廳前。

蘇鐵,因為白輪盾介殼蟲和小灰蝶的聯手攻擊,面臨空前的滅絕危機。

小灰蝶專吸蘇鐵葉片汁液;而白白一粒一粒的白輪盾介殼蟲則從葉軸、葉面、毬花、莖幹一路吃到根部,使葉子黃化,樹莖、根瘤被蝕空。

介殼蟲藏在絨毛裡,噴藥撲殺效果有限,且樹莖、根裡,甚至從根往下挖了一尺多,還可能有介殼蟲。

介殼蟲有一對翅,會飛,只要介殼蟲出現,全區域的蘇鐵都遭殃。

介殼蟲繁殖力超強,一隻雌蟲七十五天的存活期會生出超過一百顆卵,卵孵化三十天即性成熟加入繁衍行列。

白輪盾介殼蟲一九七七年在泰國曼谷被發現、命名,主要危害蘇鐵目植物,先是在亞洲地區擴散,一九九六年美國買亞洲的蘇鐵苗木,讓寄生的介殼蟲入侵,由於泰國原棲地的天敵寄生蜂美國沒有,蘇鐵介殼蟲因而擴散得非常的快。

台灣有白輪盾介殼蟲是這兩三年的事,因為蘇鐵在苗木市場大受歡迎,台灣原生蘇鐵供不應求,於是從中南半島、主要是越南走私蘇鐵苗木,因而引進介殼蟲。

剛開始農政單位接獲民間反映蘇鐵疫情,由於不瞭解介殼蟲的習性,加以蘇鐵並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