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4591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docx

《《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docx

《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

《大唐王朝》之六:

图形凌烟阁

栾氏春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非同寻常凌烟阁

凌烟阁原本是唐代皇宫内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已经年迈的唐太宗,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图像,这24位功臣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唐名臣,如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房玄龄等等。

在为功臣画像的时候,这些功臣有的已经去世,健在的也都不再年轻。

唐太宗此时也已年迈,英雄迟暮,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争岁月。

激情澎湃之余,他命人将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用以标榜功业,所以凌烟阁在后世,就成了建功立业的代名词。

唐太宗之后,又有四位皇帝继续将功臣添补到凌烟阁中,形成了唐朝功臣在不同年代,分批进入凌烟阁的现象,这些人物具有代表性的,有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李光弼等。

凌烟阁为功臣画像的历史,断断续续延续了三百多年,贯穿了整个唐朝的历史,前前后后,一共有一百多人登上凌烟阁,可以说在凌烟阁里,大唐名将如云,大唐名臣如雨,但是到了唐朝中后期,有权势的宦官,如鱼朝恩等人,也得以录入凌烟阁,这是唐朝衰落的标志。

一座凌烟阁,它见证了大唐开国、玄武门事变、安史之乱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浓缩了唐朝从辉煌灿烂到盛极而衰的全过程。

唐朝三百余年的历史,只是悠长岁月的弹指一挥,但恢弘万千的大唐气象,总是令后人浮想连翩,而凌烟阁里录入的功臣和英雄,则更是令后人激情荡漾,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英雄梦,而每一个英雄,也都有他心目中的凌烟阁。

凌烟阁是一座建筑,是太极宫里的阁楼。

贞观十七年下令把二十四位功臣画像,将画像挂在凌烟阁中,这种制度就从此开始了。

现在说到凌烟阁,许多人都知道24功臣,实际不止这个数,后来几位皇帝也画了些功臣,挂了进去,比如代宗、德宗等,最终进入了凌烟阁的多达百位,时间贯穿了初唐到中唐到晚唐三百年的历史。

凌烟阁是一个窗口,能让我们看见英雄,也看得见狗熊。

李贺有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孰这四句是千古名句,体现了他的胸怀与抱负。

同时也彰显了凌烟阁的伟大意义。

图画是为了表章舢臣,除此以外,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用意,值得深思。

唐太宗是创建的人,所以他作为重点来分析。

二十四位人中有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还有唐太宗的诏书。

关于这一点,唐代宗作了类型的划分。

一是绸缪帷帐,经纶霸图,太原举兵建立唐朝时的。

二是学综经籍,德苋光茂。

意思是学识水平高道德高尚的。

李贺的话有点绝对,这里真有学识高的。

像魏征。

三是竭力义旗,委质藩邸。

秦王府时跟随太宗的那些人。

李世民没当皇帝时是秦王。

当初跟着的老部下。

四是受服庙堂,辟土方面。

开疆拓土的人。

古代要祭祀,用的肉,要分给参加的人。

意思是接受太宗的指派的人。

为什么要图形凌烟阁,原因有几个。

一是表章舢臣,奖掖后进。

唐太宗有特点,时刻不忘发掘人才。

图画凌烟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树立榜样。

诏书里面有:

“庶念功之怀,无谢于前载。

旌贤之义,永贻于后昆。

”希望表彰贤能之士的用意不输给前人,也给后人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是缅怀激情岁月。

在贞观十七年来搞凌烟阁,跟一个人的死可能有关。

魏徵,在贞观十七年正月去世,二月就提出图画凌烟阁的方案,可能是魏徵之死让太宗感慨,老臣们的老去。

当时二十四位中,有十个人去世了,太宗本人也老了,这时离他去世不足七年了。

因此,太宗想起自己当年的叱咤风云的猛将们逐渐凋零。

三是宣传政权合法性。

诏书里,四种类型中,把建国放在首位。

太原举兵,是太宗要传递的信息,这个工作相当成功。

后世唐人普遍接受观念,二十四功臣就是建国功臣,像钱起有赋《图画功臣赋》“先帝之革隋也,应归运而大义举,获仁人而鸿业集。

及乎计伐录功,日不暇给,宝玉不足以劝赏。

故茅土是封,钟鼎不足以昭宣,故图赞是缉,传厥象于绘事,壮崇台于天邑。

”意思是二十四功臣是革隋的命,建立大唐的功臣。

得用图画的特殊形式来表彰他们。

时间点的选择上,在贞观十七年二月,还有其他原因,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

这一年,这时正处在关键时期。

面临太子之位的争夺,手下太子李承乾与李泰等在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与当年的玄武门事变相似。

这一年,对唐太宗来说,他要宣扬的是自己合法的继承地位。

现在太子之争,会不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现在的形势与当年有相似处。

像李承乾太子早早确立太子,早年表现不错,后来毛病越来越多。

一是痴迷突厥文化,农食住行没有不模仿突厥人的,在大殿中建帐莲,甚至用刀划脸,潦血示哀悼,还说:

“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邪?

”要带领骑兵到京城,解开发髻,到李思摩手下当一个设,中原皇帝跑到突厥手下当个设,这是一个官。

二是拒谅,唐太宗一生善于纳谅。

他最不爱听别人捉意见。

三是有足疾,腿脚有病,给前途蒙上阴影。

这一系列毛病,让李泰产生了觊觎之心。

李泰是文艺青年,爱读书,爱结交文人,编过书,太宗喜欢他,给了许多优待。

此时李泰有玄武门事变前太宗的角色意味。

这种情况下,李泰有想法,潜有夺嫡之意,于是笼络一批人,为自己创造条件,李承乾能看出来,也搞了一批人来帮助自己,双方在朝臣中争夺。

李承乾还使自杀的烂招,太子位置之争,早晚会引发中突。

所以,在图形凌烟阁半年前,贞观十六年八月,大臣说过,“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

”要早日决定太子与诸位皇子的名分,太宗的反应特别强烈,他是闻过则喜的人,但这次不一样,上闻而恶之,讨厌大家说,怕与玄武门事件作联想。

房玄龄与杜如晦  古典小说中常用这样一句话来比喻一个君主事业兴旺:

文臣如云,武将似雨。

这句非常朴素的话,透彻的揭示了君主事业与人才的关系。

唐太宗能成就一番大业,与他的文臣武将大有关系。

  唐太宗的文臣,是第一流的文臣。

  唐太宗的文臣中,以房玄龄、杜如晦最为闻名。

  房玄龄,名乔,然以字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

在唐太宗率军进入关中之际,他自效于军门。

李世民初次相见,谈的投机,犹如旧友。

  房玄龄是个智者,又是个廉者,智廉一体,使他别具风采。

他竭尽心力,为李世民处理事务,出谋划策,掌草文书。

每次战争胜利,别人竞求财宝,他却独自忙着收罗人才。

他有很好的人缘,他的人缘不是用在为自己谋利,而用在申明道义,激励谋臣猛将为李世民出死力。

在他的努力下,李世民集团在内有了非同寻常的凝聚力,对外有着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李渊对他评价极高,说:

“此人深识机宜,可委以重任。

每为我儿陈奏事务,必通人心,千里之外,犹如面谈。

”  在秦王集团与东宫集团相争之日,房玄龄与杜如晦二人成为李世民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以致李建成说:

“秦府中最让人畏惧者,当属房玄龄与杜如晦!

”从而在唐高祖面前百般中伤,将他们二人逐出秦王府。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让他俩化装成道士,潜入府中,一起筹划了事变大计。

  辅佐唐太宗得了天下,论功行赏,他和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被定为第一。

有赫赫战功的唐太宗叔父李神通等人不服,说他们首举义旗,出生入死,怎么到头来,却让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刀笔吏占了第一。

  唐太宗声情并茂的解释说:

“房玄龄如同汉代的萧何,运筹帷幄,有定社稷之功,虽未身临战场,然殚精竭虑,故得功居第一。

”  房玄龄先是凭着他理事的能力和责任,当上了宰相之一的中书令,帮助唐太宗治理天下。

继而,他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总理朝政。

他处理事务,废寝忘食,力求无纤芥失误;度量宽宏,对人不求全责备,听到人有长处,犹如自己的一样高兴;谙达政务,精通文学;审定法令,务在宽平;量才录用,不分贵贱。

  难得的宰相,人称良相。

  他是个双料的功臣,谋国有功,治国有功,由此他和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功臣,被画像于凌烟阁(人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下赞语是:

“才兼藻翰,思入机神。

当官励节,奉上忘身。

”  他尽管有功,唐太宗尽管英明,彼此又懂得君臣相处的道理,可伴君如伴虎的古训还是起了作用。

先是房玄龄知趣的看到自己年岁大了,加上任职时间已久,于是提出辞去宰相。

  唐太宗百般挽留,最后干脆说:

“公学汉代的张良、窦荣主动让位,惧怕月盈而亏,知进知退,是难得的。

然公任相日久,一朝辞去,则国失良相,朕失两手。

公若是筋力不衰,切勿再烦着让来让去。

”  由是房玄龄不便再让。

可过了没两年,唐太宗却嫌他老了,以一件小事为借口,将他给罢免了。

大臣中有人为他叫屈,说了许多道理,却不知唐太宗的真实心理,丝毫不起作用。

  房玄龄卒于七十岁,临终前给唐太宗留了道表,说不要征伐高丽,让唐太宗很是感动了一阵子。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他与房玄龄相同,好谈文史。

他年轻时,以识人著称的隋吏部侍郎高孝基曾预言他“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

  杜如晦是在李世民平定长安时前来相投的。

初来乍到,他就受到了重用。

然这个重用,是和其他有才之士一样,仅得到了一个较高的职务,并未成为李世民的心腹。

时李渊既依靠李世民,又有些防着他,恐怕他的势力过大,不好约束,遂将秦王府的英才多调出,另授他用。

杜如晦名列其中。

  房玄龄极度欣赏杜如晦,为保全杜如晦,他对李世民说:

“府中僚属出者虽多,但不足惜。

唯有杜如晦聪明识达,是王佐之才。

若大王想经营天下,非得此人不可。

”  李世民如梦初醒,说:

“不是你及时相告,险些失去此人。

”于是想方设法保下了杜如晦。

  杜如晦不负李世民的殷切之望,不负房玄龄的推荐之诚,在此后的岁月中出色的体现了他的才干。

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诸雄,他是参谋本部的重要成员之一,拿出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案。

讨论军国大事,他剖断如流,身为同僚所钦服。

  秦王李世民开天策府,设立了文学馆,以招徕天下文士。

来投的文士如过河之鲫,其中著名的是十八学士,杜如晦名列榜首。

十八学士有画像,他的画像下的赞词是:

“建平文雅,休有烈光。

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是的,杜如晦在辅佐李世民的事业中,立了身,扬了名。

  唐太宗登基,杜如晦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

他每任一职,都有称职之誉。

后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成了宰相,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同时,还一起制定了中央机构的规划和国家的文物典章。

  杜如晦和房玄龄是合作成事的典范,他们彼此一片赤诚,互敬互让,无半点狭隘的嫉妒之心。

杜如晦善断,房玄龄善谋,他们取长补短,合作的相当好,成为李世民最得力的谋臣,在打天下、得天下、治天下的漫长过程中,共同建立了首屈一指的功勋。

  房玄龄、杜如晦治国有功,促成“贞观之治”,被誉为良相,并称“房、杜”。

  “房、杜”美名不胫而走,传遍天下,传及后世。

人以相业相比,比之汉初的萧(何)、曹(参);以交谊相比,比之春秋的管(仲)、鲍(叔牙)。

  杜如晦死于房玄龄之前,年仅四十六岁。

唐太宗哭得伤心,痛感:

“朕与如晦,君臣义重。

魏徵与王珪  中国古代政治,评价君臣的德行,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即君得虚心纳谏,方为明君;臣能犯颜直谏,方为良臣。

上有明君,下有良臣,才可使朝廷政治清明,以达天下大治。

  这样的君臣格局,中国历史上有,但出现的不多。

在不多的几次中,最为人所传颂的是贞观时期。

其具体的表现,首先是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其次是唐太宗与王珪的关系。

  魏徵是个特殊人物,特殊到提起唐太宗,人们必想到他;提起“贞观之治”,人们也必想到他。

根据历史评价,似乎有这样一个感觉,没有魏徵,唐太宗即使是明君,恐怕也不会如此英明;而唐太宗不如此英明,“贞观之治”也难以达到如此之治。

  魏徵,字玄成,巨鹿人,后移居相州内黄。

家贫寒,出家为道士,虚心学习各种典籍,尤精纵横术。

  天下大乱,他附武阳郡丞元宝藏投瓦岗寨,始终不得重用。

后随李密归唐,仍受到冷落。

他奉命安抚山东,说服了李绩举黎阳仓投唐。

正遇窦建德攻黎阳,被擒,出任起居舍人。

到窦建德兵败,才重归唐朝。

  胸怀大志却一直不得志的魏徵,遇到李建成,才改变了处境。

李建成可谓是他的第一个知己,再见到重归的魏徵后,立即将他引入东宫,拜为太子洗马,且十分礼敬。

魏徵洞察他们兄弟的矛盾已如水火,屡劝李建成先下手,以除后患。

可李建成却犹豫着不肯动手,以致丧命于玄武门。

  作为东宫主要谋士之一的魏徵,被李世民召去责问:

为何离间他们兄弟?

魏徵的回答是硬朗的,也是大气的:

若是皇太子早听他言,必无今日的大祸!

言下之意是,如李建成听他的话,今日他们兄弟的结局必是换个个儿。

李世民闻言不仅不以为忤,反而欣赏起魏徵的气度,把他收到了自己的东宫里,给予重用。

  可能正是从李建成不听魏徵谏的教训中,李世民刻骨铭心的看到了谏言的深刻作用,看到了魏徵的可贵,从此拉开了他接受魏徵谏诤的序幕。

尤其是在他登位之后,他们之间受谏和上谏的关系,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魏徵的上谏,具有两个长处:

一是他有经国之才,精于政治之道,由此要么不言,一言必能中的;而是他性格耿直,从不知道什么叫碰壁,什么叫后果,由此要么不言,一言必说个明白。

两个长处加在一起,使他的谏,谏出了道理,谏出了水平,谏出了力度,谏得唐太宗能听,谏得唐太宗不听也得听。

  魏徵很清楚,他的犯颜直谏,可能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危险。

然他将危险置之度外,长期义无反顾的谏。

然他是大智之人,又知道在危险中含有很大的安全系数。

这安全系数就是,唐太宗有深度的恐蹈隋亡覆辙的心理,有想当致天下大治的明君的心理,只要抓住这两种心理,多能转危为安。

  为保证安全,他向唐太宗提出了让他做良臣,而不要让他做忠臣的建议。

唐太宗问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啊,他解释说:

良臣是尧、舜信任的正直之臣,如稷、契、皋陶等人,而忠臣是商纣王诛杀的直谏之臣,如龙逢、比干等人。

良臣能使自己得美名,子孙得富贵,君主得大誉,很实在。

忠臣则自己受诛灭,君主得恶声,徒有虚名。

两者相差甚远。

这番话不仅说动了唐太宗,还得到了赏赐的物品。

  魏徵只做良臣不做忠臣的原则,贯穿他的一生,在李建成那里是如此,到了李世民那里也是如此。

  唐太宗能纳谏,在于他懂得,纳谏可提升君主的品位。

他曾将自己比为金矿,将魏徵比为金匠,只有经过魏徵这金匠的冶炼,他这块金矿石才可能变为金子。

更为重要的是,他知道纳谏是防止社稷倾败的一道长城。

  然在具体的受谏和上谏的过程中,他们之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有过风浪,且有过大风浪。

魏徵的谏言,毕竟是有锋芒的,这锋芒时常刺得唐太宗的脸上很挂不住。

在唐太宗理智占上风时,能提醒自己这是良药苦口;而在他感情用事之际,则感到对方过于咄咄逼人,有时免不了勃然发怒。

有一次,他在上朝时,被魏徵谏的火起,回宫后,自言自语的大骂道:

“我要杀了这田舍翁(乡巴佬)!

”(《魏郑公谏续录》卷下)幸得长孙皇后善言相劝,才平息了风波,和解了他们君臣的关系。

其实,唐太宗只是在内宫骂骂出气,没长孙皇后的劝,他也未必会杀魏徵。

因为唐太宗认识到:

“当今在朝臣中,论忠直,没人比得上魏徵。

”  唐太宗高度评价魏徵说:

“贞观以来,尽心于我,进献忠言,安国利民,犯颜直谏,纠正我过失者,唯魏徵而已。

”  魏徵的犯颜直谏能成功,并保持了十多年,除了魏徵的因素外,关键的是唐太宗能纳谏。

魏徵曾对唐太宗开诚布公地说:

“陛下引导臣言,臣才敢言。

若陛下不接受臣言,臣岂敢逆龙鳞,触忌讳。

”(《贞观政要·任贤》)长孙皇后也说:

“主明臣直,魏徵能直言,是陛下开明的缘故。

”  魏徵逝世后,唐太宗很是伤心,他怀念地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很宝贵这三镜,今魏徵亡,失去了一镜。

”他要群臣以魏徵为楷模,人人直言无隐。

  王珪,和魏徵一样,对李世民而言,都来自于他所敌对的李建成阵营。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南朝梁名将王僧辩之孙。

隋时入仕,李渊入长安后投唐。

  李建成册为太子后,王珪被引入东宫,受到极高的礼遇。

她在玄武门之变前,坚定地站在李建成一边,积极的出谋划策。

事后,他被流放到了蛮荒之地。

  时隔不久,唐太宗因王珪的才,将他召回给予了重用。

王珪有才,但更正直,故而与其说唐太宗爱他的才,不如说是爱他的正直。

唐太宗曾说:

“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也不能致理。

唯有君臣相遇,情同鱼水,方能使海内得安。

”唐太宗是想用王珪的正直,来加强自己的正,来匡正整个朝廷的风气。

  在王珪看来,君臣间正常的具体表现是,君主应虚心纳谏,臣子当直言相谏。

由此,他对唐太宗一席话的反应是:

“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

按照古代君主的规矩,须备诤臣七人,若谏而不用,直谏至死。

我既然处在没有忌讳的圣朝,就当不顾人说我疯狂,直言相谏。

”  针对王珪的提法,唐太宗特地设置了一个制度,即在三品以上官员入朝面君时,必须有谏官跟随,以随时纠正君臣的言语过失。

  王珪言行一致,每每推诚进谏,秉直进谏。

在唐太宗的鼓励下,他越谏越直,越谏位越高,直做到宰相。

  宰相是正直之臣,是直谏之臣,当时朝廷的风气可想而知。

  王珪的谏,数量虽不及魏徵多,但质量并不逊于魏徵。

他善于因势利导:

唐太宗夺了罪人的姬女入宫,还说这是罪人咎由自取。

他用古人的例子,来影射唐太宗尽管喜欢善却不能用善,尽管厌憎恶却不能去恶。

他得理不让人:

唐太宗无端指责管音乐的太常少卿祖孝孙,他与另一宰相温彦博一同为祖孝孙辩护。

唐太宗勃然大怒,斥责他们怎么不替君主说话,反替臣下说话。

温彦博吓得跪下磕头,王珪却昂然站着,说这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

  他曾将自己与魏徵做过一次比较,说魏徵是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如尧舜;自己是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用魏徵,用王珪,是唐太宗政治生涯中颇为得意的一件事。

他说:

“魏徵、王珪,昔日在东宫,尽心奉事李建成,当时真是可恶。

我能提拔他们,用到今天,此事足以不愧于古人。

”  魏徵、王珪是贞观时的两大谏臣,而这两大谏臣竟全来自唐太宗的敌对阵营,实在是一件奇事。

其实,说怪不怪,用此二人,既给唐太宗带来了改善政治的功用,又体现了他非凡的用人度量,于实于虚,都获益匪浅。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长安宫殿中有座三清殿,在三清殿的侧面,蚤立着一座引人注目的凌烟阁。

这凌烟阁的引人注目,它的巍峨气象是个原因,然更重要的,是它的里面画有二十四功臣图像。

  这二十四功巨图像,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奉唐太宗之命所立的。

图像的顺序依次是:

赵公长孙无忌、赵郡元王李孝恭、莱成公杜如晦、郑文贞公魏微、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璃、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谁襄公柴绍、邪襄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陈公侯君集、郑襄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文豁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吕公唐俭、英公李世勃、胡壮公秦叔宝。

  长孙无忌,字辅机,祖籍鲜卑,为北魏皇室,列祖列宗均至高官荣爵。

他是长孙皇后的兄长,以出众的才干,辅助唐太宗打天下并取得皇位。

唐太宗登基后,将他倚为腹心,拜相,封公。

他尽忠于唐太宗,在李承乾、李泰争嗣之后,力荐李治为太子。

唐太宗驾崩后,他以辅政大臣的身份,主持朝政。

他是唐高宗的舅舅,又是元老功臣,因坚决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得罪武则天。

武则天的党羽许敬宗等人,诬构他谋反。

唐高宗不辨青红皂白,将他流放至荒地,旋即下了赐死令。

  李孝恭,李渊堂弟。

他是宗室中功勋最显赫者。

李渊得长安,他兵人巴蜀,战抚双管齐下,灭了朱集势力,又平定了三十余州。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率水陆两军沿江而下,灭了盘踞在江陵的萧铣政权。

平定荆襄后,采用和平方式,招抚了岭表四十九州。

他最大也是最后一个战功是,消灭了在江东的辅公拓政权。

他生性豪放奢侈,闲来好两事:

游宴和玩女人。

然他为人宽恕、礼让,从不居功自傲。

在宗室成员中,唐太宗和他的关系最为亲密。

  杜如晦、房玄龄,上文已做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魏徵,上文已做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高士廉,名俭,以字行。

于隋朝人仕,并已成名。

其妹嫁给名臣长孙晨,生子长孙无忌及一女。

长孙晨亡故,高士廉将这外甥、外甥女接来抚养。

他度见李世民为非常人,作主将这外甥女配与李世民为妻.此女即后来的长孙皇后。

他因受投奔高丽的斜斯政牵连,被发配交趾。

武德中归唐朝,成为李世民的心腹。

在玄武门之变中,建立殊勋。

贞观时,外放巴蜀为官,在地方上移风易俗,大兴水利,造福于民。

回京后,按照唐太宗的旨意,主持《氏族志》的撰写,提高了皇族及功臣的地位,贬低了门阀士族的地位。

在相位上病卒。

  尉迟敬德,初为刘武周偏将。

为宋金刚屡次与唐军交锋,建有大功。

后宋金刚战败投奔突厥,李世民说降了他。

李世民对他恩重如山,在刘武周的降将大多叛去的情况下,非但不猜忌他,反而给予了重用。

他勇冠三军,将一杆长矛用得出神入化。

在征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阔、徐圆朗的战役中,连建奇勋。

最要紧的是,在玄武门之变中,他不仅是积极的策划者,且射杀了李元吉,并让唐高祖承认了现实。

由此,和长孙无忌一同功居第一。

  李靖,本名药师,隋名将韩擒虎外甥。

相貌魁伟,有文武才略。

隋末,任马邑郡承,欲到江都向隋场帝检举李渊谋反,途中滞留长安,为进人长安的李渊所获,以壮言而免死罪,人李世民幕府。

自此屡建大功:

协助李孝恭灭萧铣、辅公拓,以收江南;破突厥领利可汗部落,拓边至大漠;平吐谷浑,收服西疆。

唐太宗赞为:

“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

”唐高祖评价他:

古代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皆不能相比。

  萧瑀,字时文,后梁明帝之子,隋炀帝萧皇后之弟,曾献计解隋场帝雁门之围。

李渊人长安后,被用为民部尚书。

复任李世民右元帅司马,参与进攻洛阳。

唐高祖登基后,被倚为心腹,拜相,掌理政务。

他兢兢业业,又铁面无私,无论谁犯有过失,必弹纠,为人所惮怕。

贞观时被罢相,然仍为唐太宗所重视。

唐太宗称他:

“性情耿直超过古人,但善恶过于分明,不免有时失误。

”  段志玄,父亲段很师追随李渊举义旗。

他招募义兵千人加人唐军,屡为唐军攻战先锋。

从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相持,力挽败局,重振军威,以致生擒了屈突通。

从李世民讨窦建德、王世充,多建大功。

拒绝李建成的引诱,将李建成的密谋告知李世民,与尉迟敬德同在玄武门之变中出了大力。

贞观年间,领军驻扎城外,夜拒御使人营,唐太宗誉为:

“此是真将军,不逊于周亚夫。

”  刘弘基,隋末至太原投靠李渊。

和李世民关系相当密切,出则连骑,人则同卧。

奉命招募军队,得二千人。

与长孙顺德同擒反对李渊的王威、高君雅。

随李世民击宋老生,并阵斩宋老生。

以唐军先锋,进入关中,单军击破隋卫文升的阻击部队,由此获得破长安的首功。

从李世民破薛举、宋金刚。

贞观中,因与谋反的李孝常等人有交游,一度被除名。

后恢复官爵。

  屈突通。

隋文帝时担任要职,敢直言相谏,和其弟长安令屈突盖同以严整执法闻名。

时谚说:

“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出任将军,妙用兵法,建有军功。

隋末,镇守长安,旋即为杨惰往河东拒唐军,回救洛阳,在撞关与唐军激战,兵败降唐。

从李世民击薛举,以不取任河战利品而受到唐高祖的嘉奖。

李世民击王世充,转而领兵对付窦建德,屈突通与李元吉兵围洛阳,城破后被评为第一功。

  殷开山,名峤,字开山。

原为隋朝县长,有能名。

参与李渊起义,进人智囊团。

曾随李建成攻克西河,复转为李世民部下。

人关中,招抚了大大小小各种割据势力,与刘弘基共同击破隋将卫文升。

再随李世民攻薛举、薛仁呆、王世充,卒于征刘黑周的途中。

  柴绍,字嗣昌。

关中闻名的大侠,李渊尚微时,将女儿(平阳公主)嫁与他。

李渊起义,他与李建成从长安历尽艰险,投奔太原。

任马军总管,随唐军向西挺进,击宋老生有功。

兵进关中,屡屡击破隋军,和诸将一齐攻人长安:

复随李世民征薛举、宋金刚、王世充,在武牢擒拿f窦建德。

用计击溃吐谷浑、党项的侵扰。

  长孙顺德,长孙皇后的族叔。

隋朝时逃避征高丽的兵役,身藏太原。

参与李渊首义,奉命招募军队。

平霍邑,破临汾,下绛郡,数建军功。

从刘文静击屈突通,身先士卒,在桃林擒获了屈突通,在玄武门之变中,和秦叔宝同讨李建成余党。

他曾受贿,在唐太宗的提醒下,恬然侮悟,在泽州刺史任上,一改以往不遵法度的习性,大力整治官吏贪贿的风气,被号为“明肃”。

  张亮,早人瓦岗寨,后随李勃归附唐朝。

他外表敦厚,实是足智多谋。

在房玄龄、李前的推荐下,进入秦王府,渐成为李世民的心腹。

李世民与李建成冲突,他被派往洛阳经营,以为李世民留后路。

贞观中,任相州等地方宫,扬善惩恶,明察秋毫,颇有政声。

他揭发了侯君集的谋反企图;领水军渡海击破高丽沙卑城。

然他晚节不保,引术士以证自己有帝王之命,事发被处死。

  侯君集,是最早跟随李世民的功臣。

他在军事上有功,在玄武门之变中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