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30.04KB ,
资源ID:116145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6145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docx

1、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大唐王朝之六:图形凌烟阁 栾氏春秋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非同寻常凌烟阁凌烟阁原本是唐代皇宫内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已经年迈的唐太宗,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图像,这24位功臣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唐名臣,如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房玄龄等等。在为功臣画像的时候,这些功臣有的已经去世,健在的也都不再年轻。唐太宗此时也已年迈,英雄迟暮,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争岁月。激情澎湃之余,他命人将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用以标榜功业,所以凌烟阁在后世,就成了建功立业的代名词。唐太宗之后,又有四位皇帝继续将功臣添补到

2、凌烟阁中,形成了唐朝功臣在不同年代,分批进入凌烟阁的现象,这些人物具有代表性的,有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李光弼等。凌烟阁为功臣画像的历史,断断续续延续了三百多年,贯穿了整个唐朝的历史,前前后后,一共有一百多人登上凌烟阁,可以说在凌烟阁里,大唐名将如云,大唐名臣如雨,但是到了唐朝中后期,有权势的宦官,如鱼朝恩等人,也得以录入凌烟阁,这是唐朝衰落的标志。一座凌烟阁,它见证了大唐开国、玄武门事变、安史之乱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浓缩了唐朝从辉煌灿烂到盛极而衰的全过程。唐朝三百余年的历史,只是悠长岁月的弹指一挥,但恢弘万千的大唐气象,总是令后人浮想连翩,而凌烟阁里录入的功臣和英雄,则更是令后人激情荡漾,

3、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英雄梦,而每一个英雄,也都有他心目中的凌烟阁。凌烟阁是一座建筑,是太极宫里的阁楼。贞观十七年下令把二十四位功臣画像,将画像挂在凌烟阁中,这种制度就从此开始了。现在说到凌烟阁,许多人都知道24功臣,实际不止这个数,后来几位皇帝也画了些功臣,挂了进去,比如代宗、德宗等,最终进入了凌烟阁的多达百位,时间贯穿了初唐到中唐到晚唐三百年的历史。凌烟阁是一个窗口,能让我们看见英雄,也看得见狗熊。李贺有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孰这四句是千古名句,体现了他的胸怀与抱负。同时也彰显了凌烟阁的伟大意义。图画是为了表章舢臣,除此以外,每位皇帝都

4、有自己的用意,值得深思。唐太宗是创建的人,所以他作为重点来分析。二十四位人中有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还有唐太宗的诏书。关于这一点,唐代宗作了类型的划分。一是绸缪帷帐,经纶霸图,太原举兵建立唐朝时的。二是学综经籍,德苋光茂。意思是学识水平高道德高尚的。李贺的话有点绝对,这里真有学识高的。像魏征。三是竭力义旗,委质藩邸。秦王府时跟随太宗的那些人。李世民没当皇帝时是秦王。当初跟着的老部下。四是受服庙堂,辟土方面。开疆拓土的人。古代要祭祀,用的肉,要分给参加的人。意思是接受太宗的指派的人。为什么要图形凌烟阁,原因有几个。一是表章舢臣,奖掖后进。唐太宗有特点,时刻不忘发掘人才。图画凌烟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树

5、立榜样。诏书里面有:“庶念功之怀,无谢于前载。旌贤之义,永贻于后昆。”希望表彰贤能之士的用意不输给前人,也给后人树立良好的榜样。二是缅怀激情岁月。在贞观十七年来搞凌烟阁,跟一个人的死可能有关。魏徵,在贞观十七年正月去世,二月就提出图画凌烟阁的方案,可能是魏徵之死让太宗感慨,老臣们的老去。当时二十四位中,有十个人去世了,太宗本人也老了,这时离他去世不足七年了。因此,太宗想起自己当年的叱咤风云的猛将们逐渐凋零。三是宣传政权合法性。诏书里,四种类型中,把建国放在首位。太原举兵,是太宗要传递的信息,这个工作相当成功。后世唐人普遍接受观念,二十四功臣就是建国功臣,像钱起有赋图画功臣赋“先帝之革隋也,应归

6、运而大义举,获仁人而鸿业集。及乎计伐录功,日不暇给,宝玉不足以劝赏。故茅土是封,钟鼎不足以昭宣,故图赞是缉,传厥象于绘事,壮崇台于天邑。”意思是二十四功臣是革隋的命,建立大唐的功臣。得用图画的特殊形式来表彰他们。时间点的选择上,在贞观十七年二月,还有其他原因,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这一年,这时正处在关键时期。面临太子之位的争夺,手下太子李承乾与李泰等在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与当年的玄武门事变相似。这一年,对唐太宗来说,他要宣扬的是自己合法的继承地位。现在太子之争,会不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现在的形势与当年有相似处。像李承乾太子早早确立太子,早年表现不错,后来毛病越来越多。一是痴迷突厥文化,农食住

7、行没有不模仿突厥人的,在大殿中建帐莲,甚至用刀划脸,潦血示哀悼,还说:“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邪?”要带领骑兵到京城,解开发髻,到李思摩手下当一个设,中原皇帝跑到突厥手下当个设,这是一个官。二是拒谅,唐太宗一生善于纳谅。他最不爱听别人捉意见。三是有足疾,腿脚有病,给前途蒙上阴影。这一系列毛病,让李泰产生了觊觎之心。李泰是文艺青年,爱读书,爱结交文人,编过书,太宗喜欢他,给了许多优待。此时李泰有玄武门事变前太宗的角色意味。这种情况下,李泰有想法,潜有夺嫡之意,于是笼络一批人,为自己创造条件,李承乾能看出来,也搞了一批人来帮助自己,双方在朝臣中争夺。李承乾还使

8、自杀的烂招,太子位置之争,早晚会引发中突。所以,在图形凌烟阁半年前,贞观十六年八月,大臣说过,“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要早日决定太子与诸位皇子的名分,太宗的反应特别强烈,他是闻过则喜的人,但这次不一样,上闻而恶之,讨厌大家说,怕与玄武门事件作联想。房玄龄与杜如晦古典小说中常用这样一句话来比喻一个君主事业兴旺:文臣如云,武将似雨。这句非常朴素的话,透彻的揭示了君主事业与人才的关系。唐太宗能成就一番大业,与他的文臣武将大有关系。唐太宗的文臣,是第一流的文臣。唐太宗的文臣中,以房玄龄、杜如晦最为闻名。房玄龄,名乔,然以字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在唐太宗率军进入关中之际,他

9、自效于军门。李世民初次相见,谈的投机,犹如旧友。房玄龄是个智者,又是个廉者,智廉一体,使他别具风采。他竭尽心力,为李世民处理事务,出谋划策,掌草文书。每次战争胜利,别人竞求财宝,他却独自忙着收罗人才。他有很好的人缘,他的人缘不是用在为自己谋利,而用在申明道义,激励谋臣猛将为李世民出死力。在他的努力下,李世民集团在内有了非同寻常的凝聚力,对外有着无坚不摧的战斗力。李渊对他评价极高,说:“此人深识机宜,可委以重任。每为我儿陈奏事务,必通人心,千里之外,犹如面谈。”在秦王集团与东宫集团相争之日,房玄龄与杜如晦二人成为李世民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以致李建成说:“秦府中最让人畏惧者,当属房玄龄与杜如晦!”从

10、而在唐高祖面前百般中伤,将他们二人逐出秦王府。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让他俩化装成道士,潜入府中,一起筹划了事变大计。辅佐唐太宗得了天下,论功行赏,他和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被定为第一。有赫赫战功的唐太宗叔父李神通等人不服,说他们首举义旗,出生入死,怎么到头来,却让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刀笔吏占了第一。唐太宗声情并茂的解释说:“房玄龄如同汉代的萧何,运筹帷幄,有定社稷之功,虽未身临战场,然殚精竭虑,故得功居第一。”房玄龄先是凭着他理事的能力和责任,当上了宰相之一的中书令,帮助唐太宗治理天下。继而,他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总理朝政。他处理事务,废寝忘食,力求无纤芥失误;度量宽宏,

11、对人不求全责备,听到人有长处,犹如自己的一样高兴;谙达政务,精通文学;审定法令,务在宽平;量才录用,不分贵贱。难得的宰相,人称良相。他是个双料的功臣,谋国有功,治国有功,由此他和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功臣,被画像于凌烟阁(人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下赞语是:“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他尽管有功,唐太宗尽管英明,彼此又懂得君臣相处的道理,可伴君如伴虎的古训还是起了作用。先是房玄龄知趣的看到自己年岁大了,加上任职时间已久,于是提出辞去宰相。唐太宗百般挽留,最后干脆说:“公学汉代的张良、窦荣主动让位,惧怕月盈而亏,知进知退,是难得的。然公任相日久,一朝辞去,则国失良相,朕失两手。公若是筋

12、力不衰,切勿再烦着让来让去。”由是房玄龄不便再让。可过了没两年,唐太宗却嫌他老了,以一件小事为借口,将他给罢免了。大臣中有人为他叫屈,说了许多道理,却不知唐太宗的真实心理,丝毫不起作用。房玄龄卒于七十岁,临终前给唐太宗留了道表,说不要征伐高丽,让唐太宗很是感动了一阵子。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他与房玄龄相同,好谈文史。他年轻时,以识人著称的隋吏部侍郎高孝基曾预言他“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杜如晦是在李世民平定长安时前来相投的。初来乍到,他就受到了重用。然这个重用,是和其他有才之士一样,仅得到了一个较高的职务,并未成为李世民的心腹。时李渊既依靠李世民,又有些防着他,恐怕

13、他的势力过大,不好约束,遂将秦王府的英才多调出,另授他用。杜如晦名列其中。房玄龄极度欣赏杜如晦,为保全杜如晦,他对李世民说:“府中僚属出者虽多,但不足惜。唯有杜如晦聪明识达,是王佐之才。若大王想经营天下,非得此人不可。”李世民如梦初醒,说:“不是你及时相告,险些失去此人。”于是想方设法保下了杜如晦。杜如晦不负李世民的殷切之望,不负房玄龄的推荐之诚,在此后的岁月中出色的体现了他的才干。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诸雄,他是参谋本部的重要成员之一,拿出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案。讨论军国大事,他剖断如流,身为同僚所钦服。秦王李世民开天策府,设立了文学馆,以招徕天下文士。来投的文士如过河之鲫,其中

14、著名的是十八学士,杜如晦名列榜首。十八学士有画像,他的画像下的赞词是:“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是的,杜如晦在辅佐李世民的事业中,立了身,扬了名。唐太宗登基,杜如晦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他每任一职,都有称职之誉。后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成了宰相,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同时,还一起制定了中央机构的规划和国家的文物典章。杜如晦和房玄龄是合作成事的典范,他们彼此一片赤诚,互敬互让,无半点狭隘的嫉妒之心。杜如晦善断,房玄龄善谋,他们取长补短,合作的相当好,成为李世民最得力的谋臣,在打天下、得天下、治天下的漫长过程中,共同建立了首屈一指的功勋。房玄龄、杜如晦治国有功,促成

15、“贞观之治”,被誉为良相,并称“房、杜”。“房、杜”美名不胫而走,传遍天下,传及后世。人以相业相比,比之汉初的萧(何)、曹(参);以交谊相比,比之春秋的管(仲)、鲍(叔牙)。杜如晦死于房玄龄之前,年仅四十六岁。唐太宗哭得伤心,痛感:“朕与如晦,君臣义重。” 魏徵与王珪中国古代政治,评价君臣的德行,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即君得虚心纳谏,方为明君;臣能犯颜直谏,方为良臣。上有明君,下有良臣,才可使朝廷政治清明,以达天下大治。这样的君臣格局,中国历史上有,但出现的不多。在不多的几次中,最为人所传颂的是贞观时期。其具体的表现,首先是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其次是唐太宗与王珪的关系。魏徵是个特殊人物,特殊到

16、提起唐太宗,人们必想到他;提起“贞观之治”,人们也必想到他。根据历史评价,似乎有这样一个感觉,没有魏徵,唐太宗即使是明君,恐怕也不会如此英明;而唐太宗不如此英明,“贞观之治”也难以达到如此之治。魏徵,字玄成,巨鹿人,后移居相州内黄。家贫寒,出家为道士,虚心学习各种典籍,尤精纵横术。天下大乱,他附武阳郡丞元宝藏投瓦岗寨,始终不得重用。后随李密归唐,仍受到冷落。他奉命安抚山东,说服了李绩举黎阳仓投唐。正遇窦建德攻黎阳,被擒,出任起居舍人。到窦建德兵败,才重归唐朝。胸怀大志却一直不得志的魏徵,遇到李建成,才改变了处境。李建成可谓是他的第一个知己,再见到重归的魏徵后,立即将他引入东宫,拜为太子洗马,且

17、十分礼敬。魏徵洞察他们兄弟的矛盾已如水火,屡劝李建成先下手,以除后患。可李建成却犹豫着不肯动手,以致丧命于玄武门。作为东宫主要谋士之一的魏徵,被李世民召去责问:为何离间他们兄弟?魏徵的回答是硬朗的,也是大气的:若是皇太子早听他言,必无今日的大祸!言下之意是,如李建成听他的话,今日他们兄弟的结局必是换个个儿。李世民闻言不仅不以为忤,反而欣赏起魏徵的气度,把他收到了自己的东宫里,给予重用。可能正是从李建成不听魏徵谏的教训中,李世民刻骨铭心的看到了谏言的深刻作用,看到了魏徵的可贵,从此拉开了他接受魏徵谏诤的序幕。尤其是在他登位之后,他们之间受谏和上谏的关系,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魏徵的上谏

18、,具有两个长处:一是他有经国之才,精于政治之道,由此要么不言,一言必能中的;而是他性格耿直,从不知道什么叫碰壁,什么叫后果,由此要么不言,一言必说个明白。两个长处加在一起,使他的谏,谏出了道理,谏出了水平,谏出了力度,谏得唐太宗能听,谏得唐太宗不听也得听。魏徵很清楚,他的犯颜直谏,可能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危险。然他将危险置之度外,长期义无反顾的谏。然他是大智之人,又知道在危险中含有很大的安全系数。这安全系数就是,唐太宗有深度的恐蹈隋亡覆辙的心理,有想当致天下大治的明君的心理,只要抓住这两种心理,多能转危为安。为保证安全,他向唐太宗提出了让他做良臣,而不要让他做忠臣的建议。唐太宗问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

19、别啊,他解释说:良臣是尧、舜信任的正直之臣,如稷、契、皋陶等人,而忠臣是商纣王诛杀的直谏之臣,如龙逢、比干等人。良臣能使自己得美名,子孙得富贵,君主得大誉,很实在。忠臣则自己受诛灭,君主得恶声,徒有虚名。两者相差甚远。这番话不仅说动了唐太宗,还得到了赏赐的物品。魏徵只做良臣不做忠臣的原则,贯穿他的一生,在李建成那里是如此,到了李世民那里也是如此。唐太宗能纳谏,在于他懂得,纳谏可提升君主的品位。他曾将自己比为金矿,将魏徵比为金匠,只有经过魏徵这金匠的冶炼,他这块金矿石才可能变为金子。更为重要的是,他知道纳谏是防止社稷倾败的一道长城。然在具体的受谏和上谏的过程中,他们之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有过风浪

20、,且有过大风浪。魏徵的谏言,毕竟是有锋芒的,这锋芒时常刺得唐太宗的脸上很挂不住。在唐太宗理智占上风时,能提醒自己这是良药苦口;而在他感情用事之际,则感到对方过于咄咄逼人,有时免不了勃然发怒。有一次,他在上朝时,被魏徵谏的火起,回宫后,自言自语的大骂道:“我要杀了这田舍翁(乡巴佬)!”(魏郑公谏续录卷下)幸得长孙皇后善言相劝,才平息了风波,和解了他们君臣的关系。其实,唐太宗只是在内宫骂骂出气,没长孙皇后的劝,他也未必会杀魏徵。因为唐太宗认识到:“当今在朝臣中,论忠直,没人比得上魏徵。”唐太宗高度评价魏徵说:“贞观以来,尽心于我,进献忠言,安国利民,犯颜直谏,纠正我过失者,唯魏徵而已。”魏徵的犯颜

21、直谏能成功,并保持了十多年,除了魏徵的因素外,关键的是唐太宗能纳谏。魏徵曾对唐太宗开诚布公地说:“陛下引导臣言,臣才敢言。若陛下不接受臣言,臣岂敢逆龙鳞,触忌讳。”(贞观政要任贤)长孙皇后也说:“主明臣直,魏徵能直言,是陛下开明的缘故。”魏徵逝世后,唐太宗很是伤心,他怀念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很宝贵这三镜,今魏徵亡,失去了一镜。”他要群臣以魏徵为楷模,人人直言无隐。王珪,和魏徵一样,对李世民而言,都来自于他所敌对的李建成阵营。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南朝梁名将王僧辩之孙。隋时入仕,李渊入长安后投唐。李建成册为太子后,王珪被引入东

22、宫,受到极高的礼遇。她在玄武门之变前,坚定地站在李建成一边,积极的出谋划策。事后,他被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时隔不久,唐太宗因王珪的才,将他召回给予了重用。王珪有才,但更正直,故而与其说唐太宗爱他的才,不如说是爱他的正直。唐太宗曾说:“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也不能致理。唯有君臣相遇,情同鱼水,方能使海内得安。”唐太宗是想用王珪的正直,来加强自己的正,来匡正整个朝廷的风气。在王珪看来,君臣间正常的具体表现是,君主应虚心纳谏,臣子当直言相谏。由此,他对唐太宗一席话的反应是:“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按照古代君主的规矩,须备诤臣七人,若谏而不用,直谏至死。我既然处在没有忌讳的圣朝,就当不顾人

23、说我疯狂,直言相谏。”针对王珪的提法,唐太宗特地设置了一个制度,即在三品以上官员入朝面君时,必须有谏官跟随,以随时纠正君臣的言语过失。王珪言行一致,每每推诚进谏,秉直进谏。在唐太宗的鼓励下,他越谏越直,越谏位越高,直做到宰相。宰相是正直之臣,是直谏之臣,当时朝廷的风气可想而知。王珪的谏,数量虽不及魏徵多,但质量并不逊于魏徵。他善于因势利导:唐太宗夺了罪人的姬女入宫,还说这是罪人咎由自取。他用古人的例子,来影射唐太宗尽管喜欢善却不能用善,尽管厌憎恶却不能去恶。他得理不让人:唐太宗无端指责管音乐的太常少卿祖孝孙,他与另一宰相温彦博一同为祖孝孙辩护。唐太宗勃然大怒,斥责他们怎么不替君主说话,反替臣下

24、说话。温彦博吓得跪下磕头,王珪却昂然站着,说这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他曾将自己与魏徵做过一次比较,说魏徵是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如尧舜;自己是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用魏徵,用王珪,是唐太宗政治生涯中颇为得意的一件事。他说:“魏徵、王珪,昔日在东宫,尽心奉事李建成,当时真是可恶。我能提拔他们,用到今天,此事足以不愧于古人。”魏徵、王珪是贞观时的两大谏臣,而这两大谏臣竟全来自唐太宗的敌对阵营,实在是一件奇事。其实,说怪不怪,用此二人,既给唐太宗带来了改善政治的功用,又体现了他非凡的用人度量,于实于虚,都获益匪浅。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长安宫殿中有座三清殿,在三清殿的侧面,蚤立着一座引人注目的凌烟阁。这

25、凌烟阁的引人注目,它的巍峨气象是个原因,然更重要的,是它的里面画有二十四功臣图像。这二十四功巨图像,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奉唐太宗之命所立的。图像的顺序依次是:赵公长孙无忌、赵郡元王李孝恭、莱成公杜如晦、郑文贞公魏微、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璃、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谁襄公柴绍、邪襄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陈公侯君集、郑襄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文豁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吕公唐俭、英公李世勃、胡壮公秦叔宝。长孙无忌,字辅机,祖籍鲜卑,为北魏皇室,列祖列宗均至高官荣爵。他是长孙皇后的兄长,以出众的才干,辅助唐太宗打天下并取得

26、皇位。唐太宗登基后,将他倚为腹心,拜相,封公。他尽忠于唐太宗,在李承乾、李泰争嗣之后,力荐李治为太子。唐太宗驾崩后,他以辅政大臣的身份,主持朝政。他是唐高宗的舅舅,又是元老功臣,因坚决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得罪武则天。武则天的党羽许敬宗等人,诬构他谋反。唐高宗不辨青红皂白,将他流放至荒地,旋即下了赐死令。李孝恭,李渊堂弟。他是宗室中功勋最显赫者。李渊得长安,他兵人巴蜀,战抚双管齐下,灭了朱集势力,又平定了三十余州。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率水陆两军沿江而下,灭了盘踞在江陵的萧铣政权。平定荆襄后,采用和平方式,招抚了岭表四十九州。他最大也是最后一个战功是,消灭了在江东的辅公拓政权。他生性

27、豪放奢侈,闲来好两事:游宴和玩女人。然他为人宽恕、礼让,从不居功自傲。在宗室成员中,唐太宗和他的关系最为亲密。杜如晦、房玄龄,上文已做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魏徵,上文已做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高士廉,名俭,以字行。于隋朝人仕,并已成名。其妹嫁给名臣长孙晨,生子长孙无忌及一女。长孙晨亡故,高士廉将这外甥、外甥女接来抚养。他度见李世民为非常人,作主将这外甥女配与李世民为妻.此女即后来的长孙皇后。他因受投奔高丽的斜斯政牵连,被发配交趾。武德中归唐朝,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在玄武门之变中,建立殊勋。贞观时,外放巴蜀为官,在地方上移风易俗,大兴水利,造福于民。回京后,按照唐太宗的旨意,主持氏族志的撰写,

28、提高了皇族及功臣的地位,贬低了门阀士族的地位。在相位上病卒。尉迟敬德,初为刘武周偏将。为宋金刚屡次与唐军交锋,建有大功。后宋金刚战败投奔突厥,李世民说降了他。李世民对他恩重如山,在刘武周的降将大多叛去的情况下,非但不猜忌他,反而给予了重用。他勇冠三军,将一杆长矛用得出神入化。在征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阔、徐圆朗的战役中,连建奇勋。最要紧的是,在玄武门之变中,他不仅是积极的策划者,且射杀了李元吉,并让唐高祖承认了现实。由此,和长孙无忌一同功居第一。李靖,本名药师,隋名将韩擒虎外甥。相貌魁伟,有文武才略。隋末,任马邑郡承,欲到江都向隋场帝检举李渊谋反,途中滞留长安,为进人长安的李渊所获,以壮言而免死

29、罪,人李世民幕府。自此屡建大功:协助李孝恭灭萧铣、辅公拓,以收江南;破突厥领利可汗部落,拓边至大漠;平吐谷浑,收服西疆。唐太宗赞为:“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唐高祖评价他:古代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皆不能相比。萧瑀,字时文,后梁明帝之子,隋炀帝萧皇后之弟,曾献计解隋场帝雁门之围。李渊人长安后,被用为民部尚书。复任李世民右元帅司马,参与进攻洛阳。唐高祖登基后,被倚为心腹,拜相,掌理政务。他兢兢业业,又铁面无私,无论谁犯有过失,必弹纠,为人所惮怕。贞观时被罢相,然仍为唐太宗所重视。唐太宗称他:“性情耿直超过古人,但善恶过于分明,不免有时失误。”段志玄,父亲段很师追随李渊举义旗。他招

30、募义兵千人加人唐军,屡为唐军攻战先锋。从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相持,力挽败局,重振军威,以致生擒了屈突通。从李世民讨窦建德、王世充,多建大功。拒绝李建成的引诱,将李建成的密谋告知李世民,与尉迟敬德同在玄武门之变中出了大力。贞观年间,领军驻扎城外,夜拒御使人营,唐太宗誉为:“此是真将军,不逊于周亚夫。”刘弘基,隋末至太原投靠李渊。和李世民关系相当密切,出则连骑,人则同卧。奉命招募军队,得二千人。与长孙顺德同擒反对李渊的王威、高君雅。随李世民击宋老生,并阵斩宋老生。以唐军先锋,进入关中,单军击破隋卫文升的阻击部队,由此获得破长安的首功。从李世民破薛举、宋金刚。贞观中,因与谋反的李孝常等人有交游,一度被

31、除名。后恢复官爵。屈突通。隋文帝时担任要职,敢直言相谏,和其弟长安令屈突盖同以严整执法闻名。时谚说:“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出任将军,妙用兵法,建有军功。隋末,镇守长安,旋即为杨惰往河东拒唐军,回救洛阳,在撞关与唐军激战,兵败降唐。从李世民击薛举,以不取任河战利品而受到唐高祖的嘉奖。李世民击王世充,转而领兵对付窦建德,屈突通与李元吉兵围洛阳,城破后被评为第一功。殷开山,名峤,字开山。原为隋朝县长,有能名。参与李渊起义,进人智囊团。曾随李建成攻克西河,复转为李世民部下。人关中,招抚了大大小小各种割据势力,与刘弘基共同击破隋将卫文升。再随李世民攻薛举、薛仁呆、王世充,卒

32、于征刘黑周的途中。柴绍,字嗣昌。关中闻名的大侠,李渊尚微时,将女儿(平阳公主)嫁与他。李渊起义,他与李建成从长安历尽艰险,投奔太原。任马军总管,随唐军向西挺进,击宋老生有功。兵进关中,屡屡击破隋军,和诸将一齐攻人长安:复随李世民征薛举、宋金刚、王世充,在武牢擒拿f窦建德。用计击溃吐谷浑、党项的侵扰。长孙顺德,长孙皇后的族叔。隋朝时逃避征高丽的兵役,身藏太原。参与李渊首义,奉命招募军队。平霍邑,破临汾,下绛郡,数建军功。从刘文静击屈突通,身先士卒,在桃林擒获了屈突通,在玄武门之变中,和秦叔宝同讨李建成余党。他曾受贿,在唐太宗的提醒下,恬然侮悟,在泽州刺史任上,一改以往不遵法度的习性,大力整治官吏贪贿的风气,被号为“明肃”。张亮,早人瓦岗寨,后随李勃归附唐朝。他外表敦厚,实是足智多谋。在房玄龄、李前的推荐下,进入秦王府,渐成为李世民的心腹。李世民与李建成冲突,他被派往洛阳经营,以为李世民留后路。贞观中,任相州等地方宫,扬善惩恶,明察秋毫,颇有政声。他揭发了侯君集的谋反企图;领水军渡海击破高丽沙卑城。然他晚节不保,引术士以证自己有帝王之命,事发被处死。侯君集,是最早跟随李世民的功臣。他在军事上有功,在玄武门之变中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