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9618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巢湖市柘皋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共60分)

1.武王克商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此举

①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大大削弱了周天子权威

③传播了周的文化

④体现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指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稳定和巩固了西周的政治秩序,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①正确,②错误;西周分封制的实行传播了周朝的文化,故③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故④排除。

所以答案选D。

2.《史记》载: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

“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诸侯兼并斗争激烈

C.西周青铜铸造水平最高

D.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了楚王对周王权力的觊觎,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原有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A项是表面现象;材料反映的是王室的衰落,没有体现出诸侯兼并战争和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故BC项排除。

3.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下图)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

A.天子

B.卿

C.士大夫

D.诸侯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诸侯由诸侯的嫡长子来继承,故D项正确;A项是由周王的嫡长子继承,故排除;卿大夫是诸侯的庶子,士是卿大夫的庶子,故BC项排除。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度。

首先明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然后根据图中所示可以得出答案。

4.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西周政治制度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不再是世卿世禄制,因为秦朝的官吏是由皇帝任命的,故②错误;而皇权的确是至高无上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受命于中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①③④又均是正确;所以答案选A。

5.秦始皇为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开创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是

A.三省六部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秦始皇”“中央官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故D项正确;A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不符合题意;B项是西周时的地方制定,排除;C项是夏朝开始的,排除。

点睛:

“秦始皇”“中央官制”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材料“秦始皇”可以排除ACD项,从得出答案。

6.秦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A.丞相

B.郡守

C.太尉

D.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履行监察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有监察百官的职责,故D项正确,AC项排除;B项是地方官,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履行监察职责”可以排除地方官职—郡守;然后结合“三公”的职责,从而得出答案。

7.下图是中国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实质问题的选项是

A.唐朝是专制制度,美国是民主制度

B.唐朝的决策权在尚书省和皇帝

C.美国的制度更符合美国国情

D.唐朝中央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近代民主制度,故A项正确;在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故B项错误;唐朝的制度也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故C错误;唐朝虽然是分权,但是君主专制下的分权,故D项错误。

8.打破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的选官制度是

A.科举制

B.世卿世禄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答案】A

9.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

《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

《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

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A.震慑官员

B.强化君权

C.罢除丞相

D.整治朝纲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中可以看出,朱元璋通过废除丞相,惩戒违背君命的臣属,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故B项正确;朱元璋采取的措施的确有震慑官员的作用,但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君主的统治,故A项错误;罢除丞相是这些措施的其中一项,不是根本目的,故C项错误;朱元璋的这些措施都属于整治朝纲的内容,是他为了达到根本目的的手段,故D项错误。

10.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是设立了

A.行省制

B.中书省

C.节度使

D.三省六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故A项正确;B项是元朝的中央官制,排除;C项是唐朝就已设置,排除;D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排除。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先排除中央官制----中书省和三省六部制;然后结合“元朝”这个时间点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1.“明朝的内治,差不多始终为宦官把持”,涌现出了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臭名昭著的宦官。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明太祖废丞相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内阁的设立受到司礼监牵制

D.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明朝的内治,差不多始终为宦官把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明太祖废丞相与宦官专权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内阁的设立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司礼监也是为皇权服务的,内阁与司礼监的关系显然不是宦官专权的根源,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与宦官专权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B。

12.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清朝雍正帝时开始设置,由亲信组成

②军国大事完全由军机处裁决

③提高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④军机处的建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帝时为了处理西北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它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了行政效率,故①③④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②错误;所以答案选B。

点睛:

本题是组合型的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没有决策权,只是跪奏笔录,从而排除②;选项中有②的都可以排除,得出正确答案。

13.梭伦改革规定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

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

A.满足男子参政愿望

B.打破贵族垄断政权

C.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D.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男子”,男子并不一定是公民;材料中措施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发展而不是“崛起”,故C项错误;D项错误,不是“铲除”而是“打破”。

14.在一般情况下,古雅典妇女只被称为城市妇女,政治上与被剥夺了权利的男性犯罪公民处于相近的地位。

这是由于

A.妇女缺少财产权

B.雅典法律较为完善

C.妇女没有公民权

D.民主属于全体男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强调的是妇女没有政治权力,就更不会有财产权,故A项排除;雅典妇女没有政治权力的原因不是亚东法律不健全,而是因为在古代雅典奴隶、妇女、儿童均不属于城邦公民,没有公民权利,故B项排除,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民主属于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故D项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点

【名师点晴】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及评价:

积极:

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消极:

③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

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

民主却是遥不可及。

④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⑤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为马其顿王国所灭。

15.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下列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A.雅典所有人都可参与政治生活

B.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C.雅典公民可担任一切官职

D.消除了公民内部等级差异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扩大了公民权利,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不是“雅典所有人”而是“雅典公民”;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

16.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的实质是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体现法律至上观念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维护广大平民利益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受到的惩罚重,而打断“奴隶”的骨头受到惩罚轻,这说明《十二铜表法》主要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故A项排除;打断“自由人”和“奴隶”骨头,会受到不同的惩罚,故B项错误;D项错误,法律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17.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其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罗马习惯法的形成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民法大全》的汇编成集

D.《权利法案》的颁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民法大全》的汇编成集,C正确;A项罗马习惯法的形成不是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排除A;《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排除B;《权利法案》的颁布与罗马法无关,排除D。

所以选C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民法大全》

【易错警示】罗马法最初是习惯法,共和国时期制定《十二铜表法》作为成文法的开端,其目的是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权的,后来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发展到万民法阶段;到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进入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18.恩格斯把罗马法誉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恩格斯做出这一评价主要依据是,罗马法

A.保证了公民政治上的参政权

B.蕴含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C.在法律上保护了财产私有权

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经济上保护私有财产,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纠纷,缓解社会矛盾,故C项正确,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经济生活的作用,而没有体现出政治的权力,故A项排除;罗马法主要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D项排除。

19.“光荣革命”后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

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

这样,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

这一现象促使英国

A.颁布《权利法案》

B.确立君主立宪制

C.进行议会改革

D.形成责任制内阁

【答案】D

20.有学者认为,“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

这次“革命”的直接结果是

A.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B.建立起典型的君主立宪制

C.“君权神授”变为“君权议会授”

D.形成了完善的责任内阁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688”“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1688年的光荣革命。

变君主专制为议会制君主立宪。

可知C项正确;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是在1649年,A项错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在此时仍未形成,因此B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到18世纪中期才形成,因此D项错误。

点睛:

光荣革命后的《权利法案》在英国建立的是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

国王依然拥有行政等权力,随着《王位继承法》以及之后内阁制的形成,英国才成为现在这样典型的君主是国家的象征,不掌握实权的君主立宪制。

21.“某国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

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形式中产生,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这可以说是某国最令人吃惊的创造,也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某国”应该是指

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靠一点一点的改革”和“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以及“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渐进式的过程,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采取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方式,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符合“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

22.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的颁布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①④正确;1787年宪法对选民有资格限制以及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故②不正确;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制,不是责任内阁制,故③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A。

2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这一规定主要有利于调和

A.立法与司法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D.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协调了三对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不论州的大小与人口多寡,这样照顾了小州的利益;众议员则根据每州人口比例选出,这样照顾了大州的利益,因此D项符合题意;协调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保留黑奴制,但给黑人一部分公民权;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联邦制的确立,因此排除BC;协调立法和司法的矛盾体现在调和国会与最高法院之间的关系上,故A项排除。

24.近代某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

该总统来自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最高统帅”“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可以连选连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总统,故A项正确;英国国家元首是世袭的国王,不符合“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故B项排除;德国国家元首是世袭的皇帝,不符合“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故C项排除;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最多连任两届,故D项排除。

点睛:

首先材料“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就可以排除英德两国;然后结合“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5.华盛顿1786年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其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

”材料反映1787年美国宪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保障人民民主自由

B.解决奴隶制的存废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

D.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表明华盛顿不满邦联体制而强调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正确;ABC项出现在1787年宪法制定之后,排除。

26.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

这反映出

A.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B.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

C.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D.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强大,因而宪法没有明确宣布法国为共和政体,这说明当时法国不同政治派别斗争非常激烈,故A项正确。

选项B和史实不符。

选项C和题目无关。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发祥地,D项本身错误。

27.某国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这一国家应是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答案】A

【解析】“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说明该国已经建立了议会制度,但议会权力很小;“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反映了该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BCD项都不符合“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点睛:

从材料“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中可以看出议会没有实权,从而排除美国、英国和法国,得出正确答案。

28.鸦片战争失败后,“负责交涉条约的人……知道战前广东地方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原因之一,现在把关税明文规定岂不是一个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办法?

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

……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这是他们外交的胜利。

”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力求减少苛捐杂税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D.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答案】C

【解析】晚晴政府政治黑暗,苛捐杂税繁重,排除A;鸦片战争后,清王朝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不能自主,排除B;材料表明清政府对丧失关税自主权的认识不足,说明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排除D,选C。

点睛:

历史阶段性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是对具有阶段性的长时段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

就本题而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材料的历史基本特征,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但受列强侵略,国门洞开,内政外交受制于人。

同时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所以“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29.英国领事富里赐在《天京游记》中说:

“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

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

”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洪秀全

B.洪仁玕

C.曾国藩

D.石达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D属于下层民众出身,不符合题意。

而C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虽然主站习西方的技术,但不认可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他坚守中国文明优越论,故C错误。

而B的代表作为《资政新篇》,他主张习西方的制度、经济。

故答案为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

30.1895年,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出现这一局面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时间1895年并由“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可以分析出本题选C,因为《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给日本引起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A、B、D与题意不符合。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马关条约》。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2)图示二、图示三所示的朝代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其影响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答案】

(1)图一:

秦朝;图二:

元朝。

(2)科举制影响:

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提高了官员素质。

促进了儒学的传播。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使教育官本位

(3)①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

②雍正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的演变。

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等方面来分析。

(1)图一反映的是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开创的;图三反映的是行省制度,是元朝设置的。

(2)图二是隋朝,图三是元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所示的朝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从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来分析得出答案。

(3)从材料“罢丞相不设”可以看出,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制度;从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可以看出,清朝雍正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

此项行动使用一种特殊的“选票”,即陶片或贝壳。

人们把威胁者的名字刻在陶片或贝壳上,投入会场的陶缸中。

如某人得票超过6000,就将被判流放国外10年,但其家人不受牵连,本人亦在流放期满后恢复公民权。

材料二铁米斯托克里为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是希腊联军战胜波斯第三次入侵的关键人物,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

美国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刻有他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都为14人所刻写。

材料三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陶片放逐法”是由谁确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