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课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9062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地貌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地貌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地貌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地貌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学课件.docx

《地貌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课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貌学课件.docx

地貌学课件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育规律

2.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①内外营力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内营力

地球内部放射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营力

地球外部太阳能、动能

流水、冰川、风力、海浪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②地质构造和岩性

地质构造是塑造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形成多类构造地貌,如褶皱、断层等。

岩性不同,地貌形态也会千差万别。

③内外力作用时间

内外力作用时间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

高原外力山区外力丘陵

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1.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

①西周:

《诗经》“岗”(丘陵)、“塬”(平原)、“湿”(湿地)

②战国:

《禹贡》九州山川大势、土壤类型

③北魏:

《水经注》黄河、长江及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地形、气候等特征。

④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对溪水侵蚀、搬运与堆积三者作用关系的描述。

⑤明代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对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区域特征的记载。

⑥清初孙兰《柳庭舆地偶说》触及内外力作用并指出人为作用。

2.近代地貌学的发展

①(美)戴维斯:

观点:

a.创立了“地理循环”学说

b.认为地貌发育的要素有三:

构造、营力、时间

缺点:

思想方法上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忽视了地貌演化过程中受多种要素变化而使循环方向发生变化的复杂性。

②(德)彭克《地形分析》

a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的产物

b研究地貌学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去了解内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

c地貌分析的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3.地貌学的现状

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定性描述转入数量分析和定量研究

②我国地貌学的研究对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③产生了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三.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1.在农业方面:

运用地貌学可以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围海造田等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并提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依据。

2.在工程建设方面:

水利工程中有关水库及坝址的选择,交通运输线的选择等方面均必须运用地貌知识。

3.在找资源方面:

沉积沙矿如金、金刚石、铂等常见于古今河床和滨岸特定部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作业1:

举例说明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构造地貌

(一)

一.构造地貌的概念和等级类型

1.概念:

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称之构造地貌,又称之内营力地貌

2.等级类型:

①最高一级:

全球构造地貌,形态是大陆与洋底。

②第二级:

大地构造地貌,指大陆上褶皱山脉、高原以及洋底中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

③第三级: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褶皱、断层和火山作用造成的地貌。

二.全球构造地貌的基本形态和地壳特征及成因

 

均海拔

所占面积

地壳物质

地壳厚度

地壳密度

内外力作用关系

洋底

3800m

55%

玄武岩

很薄5-10km

较大

以内力作用为主

陆地

850m

29%

花岗岩

较厚35km

较大

以外力作用为主

大陆边缘

<1500m

16%

过渡性

过渡<30km

过渡性

内外力、大致均等

1.三大地貌形态的地壳特征比较;见上表

2.成因: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用地壳均衡理论来说明:

大陆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而洋壳则通过其密度较大补偿其厚度深薄所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性。

三.三大结构活动地貌带的特征及其成因

1.三大结构活动地貌带共同特征:

①地形高差起伏大;

②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形变错位变质。

③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地震发生频繁。

2.成因: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①整个岩石圈由六大板快组成,太平洋板块属洋壳;

②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板块彼此碰撞易形成巨大山脉。

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板块彼此张裂,易形成裂谷或海洋。

③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易形成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

构造地貌

(二)

一、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

1.大洋中脊及特点

①长达8万km,宽达1000km,平均海深2000-3000m

②洋脊两侧坡度平缓,与大洋盆地没有明显界线。

③洋脊通常位于大洋中部,但与太平洋脊侧为于东侧;

④洋脊顶部为洋脊裂界,是玄武岩浆喷发活动带,并伴有浅源地震。

⑤洋脊裂界并非完全连续的,而是被转换断层错开呈不连续段落。

⑥离洋脊裂谷愈远,洋壳和上覆的深海沉积层也愈老。

⑦洋脊上缺乏深海沉积物,没有了原始地形。

2.大洋盆地及组成

①海岭:

按成因a.火山海岭b.断裂海岭c.陆壳海岭

②海沟:

地球表面最低地方,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

③深海平原:

又称海盆。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的类型

1.稳定的大陆边缘及分布地区

大西洋两侧的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边缘较典型,也广泛出现在印度洋和北冰洋周围。

2.活动大陆边缘及分布地区、类型

①集中分布在太平洋周围,还有西印度洋群岛和南桑德奇群岛、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

②类型

a安第斯型:

由海沟和陆缘山脉组成

b东亚型:

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

陆缘弧:

位于弧后盆地(大陆架),基底具有陆壳性质

东亚型边缘弧:

弧后盆地具有洋壳性质,岛弧具有陆壳性质

洋内弧:

弧后盆地和岛弧具有洋壳组成性质

三.三大陆地构造地貌区的成因及实例

1.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类型

成因

实例

新生代褶皱山带

板块相互碰撞

阿山、喜山

大陆裂谷带

陆壳受张拉作用

东非大裂谷

2.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类型

成因

实例

褶皱块断山脉

古生代的褶皱运动,中、新生代板块内部的块断活动

天山、秦岭、乌山、阿山

断块山与断陷谷

新生代的块断活动

太行山、贺兰山、汾渭谷地

3.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低山、高原、平原、丘陵

四.陆地构造地貌类型、成因及特点

类型

成因

特点

山地(山脉)

构造抬升运动和外力张裂侵切

地表起伏大,海拔1000m以上

高原,平原

构造抬升运动和微弱外力侵切(平)

地表起伏小,高原海拔1000m以上,平原200m以下

盆地

构造升降差异运动的产物

海拔不定,四周高中间低,盆地内部起伏小

五.三大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1.断层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①断层崖:

断层一侧地盘抬升后,受风化侵蚀沿断层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线崖:

断层线两侧岩石抗风化侵蚀能力差别,使得一侧为谷,另一侧为山

③断层谷:

断层带受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发育成谷地。

④掀斜山:

断层上升盘翘起而成山体。

2.褶皱地貌:

⑴单斜地貌成因及类型

①成因:

褶皱使岩层呈倾斜状,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

②类型:

a.单斜山b.单倾谷c.单面山d.猪背山

⑵背斜和向斜地貌类型

①顺地形: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②逆地形: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⑶穹窿山地地貌:

见图2-23

3.火山与熔岩地貌

①火山地貌:

a.火山口b.火山锥

②.熔岩地貌:

a.熔丘岩b.熔岩垄岗c.熔岩台地或高原d.熔光隧道e.熔岩堰塞湖

作业:

简述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一)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1.风化作用的概念:

引起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其实质是岩石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环境而必然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2.类型

①物理风化作用②化学风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此三种风化作用是彼此相关连的。

二.物理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引起变化作用的因素

1.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过程,一般不会引起化学成分的改变的风化作用称之物理风化作用。

2.引起物理风化作用的原因

①因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

最常见于花岗岩矿带地区。

②外来晶体在岩石裂缝中的伸胀作用(冰楔作用):

最常见亚寒带潮湿地区或高山顶部雪线附近。

③因温度变化而引起岩石体积发生膨胀与收缩作用:

最常见于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

④生物活动对光的机械作用的影响(根劈作用)。

三.化学风化作用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类型

1.化学风化作用的概念

地表岩石在水、大气、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因而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使岩石变化上层,此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

2.影响化学风化的因素:

水、大气和温度

3.化学风化作用的类型

①溶解作用:

水对矿物的直接溶解。

②水解作用:

矿物与水发生反映而分解的作用。

如长石的水解反应:

K2OAl2O3•6SiO2+3H2OAl2O3•SiO2•2H2O+2KOH+4SiO2

③水化作用:

水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化合,形成新的矿物。

如硬石膏的水化:

CaSO4+2H2OCaSO4•2H2O

④碳酸盐化作用:

碳酸与岩石中的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形成碳酸盐,如CaCO3的碳酸盐化:

CaCO3+H2O+CO2Ca(HCO3)2

⑤氧化作用:

2FeS2+7O2+2H2O2FeSO4+2H2SO4

⑥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多种酸性化学物,对岩石起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如:

4FeCO3+O2+6H2O铁细菌作用4Fe(OH)3+4CO2

四.风化光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光。

2.特征:

①厚度上的差异性,如寒冷地区厚度薄;

②平面形态上的多样性,如面状、线状;③分布上的地带性

a.垂直地带性:

上而下分为六带

土壤层(熟风化带)风化土层(全风化带)风化碎石带(强风化带)风化块石带(弱风化带)风化裂隙带(微风化带)原岩(无风化)b.水平地带性

高山寒冷气候区碎屑型风化壳

温带森林气候区硅铅—粘土型风化壳

温带草原气候区硅铝—碳酸盐风化壳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区硅铝—氧化物—碳酸盐型风化壳

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区铁铝—红壤型风化壳

五.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影响发育的因素

1.风化壳发育的阶段(以岩浆岩为例)

①物理风化为住的阶段:

物理风化作用为住,化学风化作用微弱,光迁移少,形成岩屑型风化壳

②化学风化为住的阶段:

a.早期阶段:

风化壳土质呈黄—灰黄色,形成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和硅铝—碳酸性风化壳。

b.中期阶段:

风化壳富含腐蚀质,大多呈灰色,形成硅铝粘土型风化壳、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

c.晚期阶段:

风化壳呈红色,形成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

2.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①气候条件:

最普遍最主要的因素

②地貌条件:

山区和地形地试地区有利于发育,而平原、鞍部以及平坦地区有利于风化壳发育。

③岩性和时间

作业:

简述风化壳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发育的因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二)

第二节坡地重力地貌

一.坡地重力地貌的概念及引发营力

1.概念:

坡面上的风化碎屑物、土体、岩体在重力和水分的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面向下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2.引发动力:

重力、水分、风、生物、冰川、地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重力和水分。

二.块体运动的力学分析

1.坡地表面上土粒岩屑或石块的运动受力分析

2.块体运动的整体位移受力分析

当①K=1时,块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②K<1时,块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③K>1时,块体处于稳定状态。

工程建设一般利用的安全系数:

K=2-3

三.坡地重力地貌的类型

1.蠕动

⑴概念:

坡面上的风化碎屑物、土体、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面向下发生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⑵触发因素

①疏松碎屑物移动的触发因素

a较强的干湿和温差变化的触作用;

b一定的粘土含量:

粘土含量越多,蠕动越明显;

c一定的坡度:

25—30

d生物活动和人类活动

②基岩岩层蠕动的触发因素

a湿热地区、干湿和温差变化;

b寒冷地区,冻触作用;

c一定的坡度(35°—45°)

2.崩塌和滑坡两大类型的比较

类型

概念

形态结构

形成条件

触发因素

急剧倾斜崩落现象

①结构上:

松散,杂乱,多孔隙,无层理

②形态上:

陡-锥,缓-扇,深切峡谷-带状

①地貌:

坡度50°-60°,相对高度40-50M

②地质:

岩性结构,岩层结构

③气候:

日较差较大,高山,高纬地区,坡向强

①暴雨,②冻融

③爆破,④地震

⑤人工开挖坡脚

有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现象

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台阶),滑坡鼓丘,滑坡舌凹地、醉坡

①斜坡的地貌特征(高度,陡度和地形)

②斜坡物质组成与地质结构

③地下水作用

①斜坡形态改变

②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变化

③震动的影响

 

类型

发育阶段

崩塌

①山崩

②散落

③塌岸

a.坡面陡且参差不齐,有新鲜的破裂面

①正在发展中倒石堆b.碎屑,石埃杂乱堆积,色泽新鲜

c.无草或灌丛生长

a.坡面趋于缓和,呈凹形坡

②趋于稳定的倒石堆b.岩块易风化,色泽不新鲜

c.大部分地面生长草与灌丛

a.坡面缓和,呈凹形坡

③稳定的倒石堆b.坡面上无新鲜石块

c.生长草或灌丛

滑坡

①土质滑坡

②岩层滑坡(依组成物质)

①蠕动变形阶段

②剧烈滑动阶段

③渐趋稳定阶段

作业:

简述倒石堆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发育阶段

第四章流水地貌

(一)

一.流水地貌的概念和地表流水的类型

1.概念:

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之流水地貌。

2.地表流水的类型

①面状水流,即坡面径流

②线性水流,即河谷(河槽)水流

二.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1.坡面径流形成的条件

①蒸发量太小②降水或融水强度③土壤渗透率④地形条件

2.特征

①水层薄②流路广③流程短④作用时间短

3.作用方式

①冲刷②搬运③堆积

4.形成的地貌

①不明显冲刷带:

浅凹地(坡地上部)

②冲刷带:

纹沟(斜坡中部)

③淤积带:

坡积裙(坡麓地带)

三.沟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1.发育的三个阶段:

①切沟②冲沟③坳沟

2.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

①集水盆:

沟谷上游②沟谷主干:

沟谷中游

③洪积扇:

沟谷出口处(山麓地带)

四.泥石流及其形成的地貌

1.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②暴雨和洪水

③陡峻的沟谷④较差的植被覆盖状况

2.形成的地貌

①槽谷:

沟谷上游;②峡谷:

沟谷中游;

③砾石垄岗:

沟谷下游。

五.河道水流的运动形式

1.紊流:

水质点的涡体的形式是不规则运动。

2.环流:

如图

①表层水流从凸岸流向凹岸②底层水流从凹岸流向凸岸

以北半球为为例: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①凹岸遭侵蚀②凸岸遭堆积

3.旋涡流

在不规则河道附近及河床起伏大河道,水质点以群的形式围绕一个公共轴运动,称为旋涡流

六.河流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

1.侵蚀类型

①下蚀:

加深河床和河谷

②侧蚀:

拓宽河床和河谷

③溯源侵蚀:

伸长河床

2.搬运方式

①推移②悬移③溶解质搬运

七.水系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一条干流及各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

2.类型

①树枝状(最常见)②平形状③格支状④长方状

⑤放射状⑥环状⑦分散洼地状⑧扭曲状

附4作业:

简述坡面径流形成的条件、特征和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流水地貌

(二)

一.河谷的基本形态和引起的对称分布的因素

1.基本形态

2.引起河谷的对称分布的因素

①地形总倾斜方向的影响:

顺地形与逆地形的坡面因集水面积大小和河流的冲刷作用强弱不同而导致两侧谷坡不对称分布。

②地质构造和岩性影响:

向斜两翼岩层倾角不对称,因而河谷也不对称,硬岩常形成,而软岩常形成缓岸。

③构造运动影响:

升降运动的作用使靠近缓坡一侧河床沉积岩厚度大于靠近陡坡一侧。

④地球转向力的影响:

东西向和南北向河流由于所受地转偏向力的不同、两岸冲刷不同。

⑤小气候影响:

如植被良好的一侧,谷坡所受冲刷作用小。

二.河床纵剖面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从河源到河口,沿河床最低点所作的剖面称为河床纵剖面。

2.特点:

①从总体上看河床纵剖面是凹形

②河流的上游段或山地石质河床的纵剖面坡度较陡,中下游段或平原冲积河床的坡度较缓。

三.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

1.顺直微弯型:

剖面特点:

①横断面上边滩与深漕并列②纵剖面上深漕与浅滩相同

2.弯曲型:

最常见的河型:

剖面特点:

①横断面不对称,深漕与边滩呈圆弧形②纵剖面具阶梯状

3.分汊型:

横断面为复式断面

4.散乱型:

严重淤积型河床

四.河床地貌

1.平原河床地貌

⑴沙波:

①迎水坡缓而长,背水坡陡而短,迎水坡遭冲刷,背水坡堆积,沙波缓慢下移

②狭窄河床:

沙波是平行带状排列

③宽浅河床:

沙坡④缓流向段:

形成沙坑,急流河段,形成逆行沙波

⑵浅滩和深漕

①浅滩:

河床上多种泥河堆积体,其形态有:

a.边滩b.心滩c.江心滩d.河埂

②深漕,如图

2.山区河床地貌

①石质浅滩:

由基岩或乱石组成

②石质深槽:

如三斗坪

③岩槛:

横亘于河床的坚硬基岩处,下游段形成瀑布

④壶穴:

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五.河漫滩的形成和沉积结构、类型

1.形成:

由于水流对凹岸的掏蚀,在凸岸堆积,加之流速变缓,流量减少,使浅滩不断拓宽加高,以至于平水期露水面而成。

2.沉积结构:

二元结构;上复细粒沉积物,下复粗粒沉积物。

3.类型:

①河曲型河漫滩,如图4-17

②汊道型河漫滩,如图4-19

③堰堤式河漫滩

流水地貌(三)

教学目的:

一.河流阶地

1.河流阶地的构成要素:

如图

2.河流阶地的成因

⑴具备宽广的谷底

⑵河流的下蚀作用:

①构造运动:

上升区形成阶地,下降区发生堆积一般不形成阶地或形成埋藏阶地

②气候变化:

引起河流中水量和含沙量变化,形成气候阶地

③侵蚀基准面下降:

河口附近出现裂点,加速河流下切,出现阶地

3.河流阶地的类型

⑴侵蚀阶地,如图

⑵堆积阶地

①上叠阶地②内叠阶地③基座阶地④埋藏阶地

二.河口分段和河口水动力特征

1.河口分段:

①近口段:

潮区界到潮流界

②河口段:

潮流界到口门

③口外海滨段:

口门带三角洲前缘坡

2.河口水动力特征

①等密度流:

形成轴向射流

径流和潮流相结合而形成的双向水流②低密度流:

形成平面射流

③高密度流:

形成平面射流

三.三角洲

1.三角洲形成的条件

①丰富的泥沙来源

②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

③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2.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①河口地区水流流速变缓,流量变小,造成大量泥沙堆积,形成河口河坝,而河口两侧则形成水下天然堤

②河口河坝的出现和发展,逼使河流分流,形成汊道,汊道又产生新的河口河坝,如此类推

③河口河坝不断接受沉积,逐步堆高,形成河口沙岛,与天然堤、湖泊、沼泽等共同组合形成三角洲平原

3.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⑴依地貌部位的不同,自陆向海:

①顶积层②前积层③底积层

⑵从沉积相角度分类,自陆向海:

①三角洲平原相②三角洲前缘相③前三角洲相

4.三角洲的分类

⑴依三角洲发育因素分类

①高度建设性三角洲:

呈长形或扇形,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

②高度破坏性三角洲:

呈方形、尖头形、直线形,如尼罗河三角洲,塞内加尔三角洲等

⑵依径流和潮流作用分类

①河流类:

呈鸟足状,如密洲,舌形或扇形,如黄河三角洲,伏尔加河三角洲

②波浪型:

呈方形,鸟喙形或尖头形,如德伯河三角洲,罗纳河三角洲

③潮汐型:

以潮流作用为主,如恒河,一布拉马善特拉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作业:

试述三角洲形成的条件和发育过程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一)

一.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及分布

1.名称的由来:

Karit地貌起源于南斯拉夫西北部的石灰岩高原,由司威次提出,我国称之岩溶地貌。

《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叙述喀斯特地貌的伟大著作。

2.分布:

我国两广、云贵、越南北部、南斯拉夫西北部、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州和印地安纳州、西印度洋群岛等地,如图5-1

3.实用价值:

①以矿砂为主的矿产资源

②旅游资源

③科学价值:

埋藏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

二.喀斯特作用

1.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①CO2+H2OH2CO3

②H2CO3H+HCO3ˉ

③H﹢+CaCO3HCO3ˉ+Ca﹢﹢

综合反应式:

CaCO3+CO2+H2OHCO3ˉ+Ca﹢﹢

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⑴岩石的可溶性:

①碳酸盐类岩石②硫酸盐类岩石③卤盐类岩石

⑵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⑶水的溶蚀力:

水中CO2对碳酸盐岩石的溶解

⑷水的流动性:

增加溶蚀力的作用

三.喀斯特水的运动状况

垂直分带

位置

发育的地貌

垂直渗透带

位于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以上

垂直性洞穴

季节变动带

位于苦水期潜水面与丰水期潜水面之间

地下溶洞

水平流动带

枯水期潜水面以下至谷底补给河流水深度为止

水平溶洞

深部滞流带

位于水平流动带以下

蜂窝状小洞穴

四.地表喀斯特地貌

1.石芽与溶沟

⑴成因:

地表径流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溶蚀而成

⑵形态:

山脊式、石林式、车轨式

2.溶斗和落水洞:

地面发育最广的漏陷地貌

地貌类型

形态

成因

溶斗

呈漏斗形、蝶形或圆筒形

溶蚀溶斗:

地表水沿裂隙溶蚀而成

塌陷溶斗:

水和重力作用引起塌陷而成

落水洞

呈裂隙状、井状

地表水溶蚀、侵蚀和重力作用而成

3.溶蚀洼地与谷地

⑴.成因:

溶蚀洼地是水的溶蚀作用使得多个溶斗融合而成,而谷地则是水的溶蚀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影响

⑵.形态:

呈圆形或椭圆形封闭洼地或宽平谷地

4.干谷、育谷与地下河

成因:

①干谷:

由于喀斯特潜水面降低裂隙之下,使河水潜入地下而干涸而成。

②由于河谷前方坡度陡崖所挡所致,而河水从崖下落水洞潜入地下,成为地下河。

5.峰丛、峰林和孤峰

⑴成因:

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在喀斯特作用下有碳酸盐岩发育而成的山体。

⑵形态:

峰体尖锐,外形呈锥状、塔状和单斜状等,如图5—14。

喀斯特地貌

(二)

[引语]

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地区最富有特色的地貌,其中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道两种。

一.溶洞

1.成因:

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2.影响溶洞发育的因素

①地下水:

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裂隙的强烈溶蚀,作用越强,溶洞发育越完整。

②地质构造

a.溶洞是沿各种构造裂隙溶蚀、侵蚀而成的,在纵剖面上具有阶段状升降特点

b.岩层的构造形态:

如褶曲、倾斜或水平差对溶洞的发育也有明显影响

③地壳运动

地壳上升或潜水面下降,发育于水平流动带上的溶洞便抬升至垂直渗透带,形成多层次的高位溶洞,当高位溶洞穿过山体时,就成了穿洞。

3.溶洞地貌

①溶蚀地貌:

发育于水平流动带和季节变动带,形成水平溶洞为主的地貌。

②堆积地貌

a.石钟乳:

溶洞顶部渗入的地下水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而成,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呈倒锥状。

b.石笋:

从石钟乳上下落的地下水对洞底石灰岩溶蚀作用,产生碳酸钙堆积,方向与石钟乳相反,呈锥状、塔状或盘状等

c.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增长,直至两者连接成柱状体。

d.石幔:

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