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774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

七步诗

三国.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简介]

植(192年-232年):

字子建,沛国谯(今毫县)人。

植后期的诗歌实际上是他的痛苦培育出来的,大多是慷慨悲壮之音。

现存有《子建集》。

[词语注释] 

1、漉:

过滤。

 

2、鼓:

豆豉,煮熟的一种豆制品,可用来调味。

3、萁:

豆茎。

 

4、釜:

古代一种煮食器。

5、煎:

一种烹饪方法。

[写作背景] 

丕在争当太子的过程中战胜了植,做了皇帝。

有一次,他命令植在七步之作一首诗,如果作不成就要杀头。

植应声而作《七步诗》,丕听了之后十分尴尬。

 

此诗是对丕企图加害同胞兄弟的控诉,植没有被兄长的淫威吓倒屈服,在很短时间完成的这首诗,巧妙地运用豆和萁的特殊关径流,无情地嘲讽了丕的卑鄙行径。

诗中“泣”字,用得十分惨痛,诗人心的痛苦跃然纸上,感人至深,结尾两句揭示全篇主旨。

[诗译]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赏析] 

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后一句集中抒发了植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丕:

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人,祖籍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词语注释]

1.涧:

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2.闲:

安静。

 

3.时:

时而,偶尔。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游历江南时,给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题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

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诗译]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词语注释] 

1、平明:

清晨。

2、客:

在这指辛渐。

3、冰心:

比喻心的纯洁。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朝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到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省市)西北。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的亲朋们:

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诗译]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府巩县(今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白合称“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词语注释]

1、江畔:

江边。

2、蹊(xī):

小路。

3、自在:

自由,无拘无束地。

4、恰恰:

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写作背景]

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诗译]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

[赏析]

这首诗记叙作者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

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府钱塘县(今省市上城区)人。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生活俭朴,性格刚直。

【词语注释】

1、吟:

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2、千锤万凿: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3、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

好像、好似;等闲:

平常,轻松。

4、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写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诗译】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

清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

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兴化人,祖籍。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以卖画为生,是“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词语注释】

1、竹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3、立根:

扎根,生根。

4、原:

本来,原本。

5、破岩:

破裂的岩石。

 6、磨:

折磨,挫折。

7、击:

打击。

8、坚劲:

坚韧、刚劲。

9、任:

任凭。

  10、尔:

你。

【写作背景】

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他作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

于是他毅然辞官而归,回卖画为生。

           

【诗译】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闻官军收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府巩县(今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白合称“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词语注释】

1.闻:

听说。

 2.官军:

指唐王朝的军队。

3.收:

收复。

 

4.:

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5.剑外:

剑门关以外,这里指。

当时杜甫流落在。

   

6.蓟北:

今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7.涕泪:

流泪;流涕8.却看:

回过头来看。

9.妻子:

妻子和孩子。

10.漫卷:

胡乱卷起。

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11.喜欲狂:

高兴的要发狂。

 12.青春:

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3年春天,作者--杜甫54岁。

当时,唐朝的军在附近的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和汴州。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译】

剑门关以南的,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孩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

【赏析】

这首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作者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

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sè)人,号定庵(ān)。

汉族,仁和(今)人。

晚年居住羽琌(líng)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词语注释】

1、己亥:

道光十九年。

    2、九州:

指中国。

    

3、生气:

活力,生命力。

 

4、万马齐喑:

比喻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

   5、喑:

哑。

 

6、究:

终究、毕竟。

 7、重抖擞:

重新振作、奋发起来。

    

8、不拘一格:

打破常规,采用多种方式。

   

9、降:

赐给、给予。

这里有产生、选用的意思。

【写作背景】

龚自珍生活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他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315首《己亥杂诗》。

这首诗是他在路过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诗译】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浣溪沙

宋 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简介】

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省眉山市)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词语注释】   

1.蕲水,县名,今浠水县。

2.浸:

泡在水中。

    

3.子规:

布谷鸟。

    

4.唱黄鸡:

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

表示时光的流逝。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今黄冈)团练副使。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年老,感慨时光的流逝。

【赏析】

虽然作者被贬官了,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但是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者简介】

王观(1035~1100年),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现属如皋)人。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

后历任寺丞、江都知县等。

【词语注释】

1、鲍浩然:

作者的朋友。

2、眼波横:

这里的水像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

这里的山如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

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5、欲:

【写作背景】

王观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是一马平川的长江平原,没有山水相间。

而自己想回不能回,羁旅之愁难以忘怀。

一天,他的好友鲍浩然要回家乡去看望自己的家人。

鲍浩然的家乡在山清水秀的江南。

那里,春光明媚,山水相间,景色优美,有如仙境。

好友能回到美丽的家乡,怎不为他高兴呢?

于是王观填了这首“卜算子”词,在分别时送给了好友鲍浩然。

表达他对好友离别时的不舍和祝福。

【译文】

水像流动的眼波,山如蹙(cù)起的眉毛。

朋友要去哪里呢?

是去那山水交汇处。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人的眉峰,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