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744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稿.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稿.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这首词作为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题的误答原因有:

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

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

俗语也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二、教学原理

  1.单元教学理念: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2.单元教学思路: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鉴赏,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鉴赏能力。

(确立依据:

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

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五、教学安排:

(一)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

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

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教学方法:

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用此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成功了一半)

 

2.作者、词、背景简介

①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包括词、词牌、沁园春这一词牌的由来,词的分类等等(学案上有)

②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学案)

依据:

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3.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①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课件)

(依据:

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②初读,入境,审美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

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③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文本研习

借助问题思考讨论,分析上阙

①、开头三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

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

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明确: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

“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

•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

2.诗人看到了什么?

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③、诗人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④、按照怎样的顺序(视角)来描绘的?

⑤、诗人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明确:

远眺: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

鹰击长空(动)

•俯瞰:

鱼翔浅底(动)

•总写:

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⑥、景物有什么特征?

•明确:

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⑦、引申讨论:

“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明确: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

(知人论世)

⑧、你所熟悉的古人描写秋的诗句有哪些?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欧阳修《秋声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曹雪芹《红楼梦》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⑨、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⑩、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湘江秋景图。

赏析下阙,回答问题

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中流击水图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讨论: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④、最后三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设问结尾,象征手法,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5.课堂小结

6.课堂练习

背诵全诗,小组比赛,哪个小组背得又快又准确

7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喜欢的毛泽东诗句

 结束语:

青春的梦想,永不沉淀

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滞

让我们追随伟人的胸襟和气度,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吧!

朗读《诗人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附: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上阕——看:

总领七句    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词眼

      下阕——忆:

总领八句    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

    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

    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您的朋友357579078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下载  播放

 

播放器加载中...

正在发送...

此邮件已成功发送。

再回一封

《雨巷》的说课稿

阳丹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的诗歌《雨巷》。

中国号称诗的国度。

可中学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总是不尽人意。

加强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方法的引导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

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基于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诗的特点,我谈谈这首诗的电子课件辅助教学的设计思路。

从《雨巷》这个课题来看(显示主页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和长着苔藓青石路面的深深小巷。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首诗的意境。

我在电子课件的页面颜色处理上,偏重于淡雅、愁怨的紫色、白色,也正好和《雨巷》中一个主要意象“丁香”的色彩相符,加上悠扬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

然后,我打破了“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

师生一同欣赏这首诗的FLASH动画及穿插的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

由此得出,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试着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显示“雨中小曲”中的一些感人的散文、随笔),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思路。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回主页面,音乐响起),再以配乐的形式进行学生诗歌朗诵。

通过带点“愁”绪的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了解这首诗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把握其感情基调。

 重新欣赏配乐的动画,再次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

而是让学生加深理解,边听边分小组讨论交流“诗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问题的思考。

采用“留言板”方式,在其中发表帖子,小组代表的发言随时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

学生主动建立起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

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集思广益。

真正达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

明确了意象,活跃了学生思维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对诗中形象进行逐个联想。

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资源共享,我抓住诗中亮点,加以点拨。

进而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

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诗言志,诗往往抒发的是诗人的内心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的生平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在诗歌中有反映。

有句俗话“文如其人”。

要了解诗作中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

就必须了解诗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诗作,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形象背后的意蕴,把握好诗歌的基调。

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诗人的很方便的平台。

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是环境压迫着诗人,才使他产生了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复杂心理体验。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认识,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十分注意知识的延伸性。

可以给教师发邮件谈自己学诗的认识,也可以参看语文教学相关网站。

实现课堂上下的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如何运用“网络”体现和贯彻“合作”要求,建构起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题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渴望通过《雨巷》这课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突破。

运用计算机网络可见的互动优势,集音乐、画面、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展示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再让学生分组思考、评点和赏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把握诗歌的情感氛围,体味诗中丰富的意象,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注意课外知识延伸,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圣人”变成“身边的指导者”,实现学生、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认为这种尝试和突破十分有意义。

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中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

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

《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

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

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

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

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

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

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

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

(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

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

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

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

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

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金柳云彩。

 

《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漳州双语实验学校陈文魁2007.3.23

一、说教材:

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带有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

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倾诉了对乳母深深的怀念与感激。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要求:

“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

根据这一要求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与强调,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在其中所体现的真挚感情。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诗人情感。

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

因而把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之情,定为本课教学重点

2、体会诗歌中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现代诗歌赏读方法”贯穿课堂,运用朗读法,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1.这首诗较长,又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教学中要予重视,课时上要多费一些时间,既要指导学生弄清诗中所写的内容(包括人物、事件和思想感情),更要把握作品的主题

2.要突出朗读教学。

这首诗是诗中的精品,非常适合反复诵读、咀嚼。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要注意的是,诗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说学生:

1.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

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对父母的疼爱视为理所当然,很有必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介绍自己喜欢的一首歌词,要求主要有两点:

一是介绍一首歌词的内容,二是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

通过此次活动,调动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水平。

3.要求学生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为目的,模仿课文的形式,写一首诗。

题目、内容等方面的自由度很大,但在七年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

因为要求写自己的感受,所以这次习作的个性化更强,教学中应注意。

四、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首诗是作者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

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应从鉴赏重点“情感与意象”入手,既要品人,又要品文。

从诗人感情变化线索来看,这首诗以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开始,追忆儿时被大堰河养育的往事和大堰河的艰苦劳作与悲苦命运,到最后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理清诗的抒情脉络,有助于把握大堰河这一形象。

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从情感态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有启发,有收获。

在艺术形式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