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态设计的抗弯钢框架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对比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672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性态设计的抗弯钢框架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对比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性态设计的抗弯钢框架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对比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性态设计的抗弯钢框架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对比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性态设计的抗弯钢框架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对比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性态设计的抗弯钢框架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对比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性态设计的抗弯钢框架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对比分析.docx

《基于性态设计的抗弯钢框架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对比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性态设计的抗弯钢框架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对比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性态设计的抗弯钢框架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对比分析.docx

基于性态设计的抗弯钢框架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对比分析

基于性态设计的抗弯钢框架与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性能对比分析

摘要:

抗弯钢框架和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耗能构件分别为框架梁和内填钢板,现行规范基于强度设计理论,不能保证结构的整体破坏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钢结构基于性态的塑性设计方法,使得同等设计条件下,二者同时达到性能目标。

依据基于性态的设计方法设计了5层、10层及15层抗弯钢框架和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

通过SAP2000建立平面分析模型,对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两种结构的承载力、抗侧刚度、延性指标、破坏模式以及层间侧移分布状态。

对比结果表明:

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抗侧刚度,层间侧移较小,抗弯钢框架延性较好。

关键词:

抗弯钢框架;钢框架-钢板剪力墙;性能目标

抗弯钢框架(MomentResistingFrames,以下简称MRF)的主要耗能构件为框架梁,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依靠框架弯曲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1],而钢框架-钢板剪力墙(SteelPlateShearWalls,以下简称SPSW)的主要耗能构件为内填钢板,结构遭遇罕遇地震作用时,内填薄钢板形成交叉斜拉力带,依靠内填钢板屈曲后的“呼吸作用”耗散地震能量[2]。

我国现行的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基于强度设计理论,不能保证结构性能目标和破坏模式,近年来,随着抗震理论的逐步发展,基于性态的塑性设计方法应用到钢结构体系当中[3-8],能够控制结构的塑性变形状态和破坏模式,具有典型的性能目标。

MRF和SPSW的性能目标和理想破坏模式为:

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耗能构件(框架梁或内填钢板)屈服耗能,并且每层的耗能构件均参与耗能,层间侧移趋于一致,避免形成薄弱层。

MRF和SPSW能够获得相同的性能目标,使得二者在同种设计条件下具有对比性。

本文针对MRF和SPSW结构设计了5层、10层和15层算例,并进行性能对比分析。

1算例概况

5层、10层和15层算例,均位于8度(0.3g)抗震设防区,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结构层高均为3.2m,边跨为7.8m,中跨为4.5m,平面布置见图1。

图1中粗线部分表示布置支撑或剪力墙的位置。

采用120mm厚混凝土楼板,结构楼面恒荷载为4.0kN/m2,活荷载为2.0kN/m2,屋面恒荷载为4.5kN/m2,屋面活荷载为2.0kN/m2,雪荷载为0.35kN/m2。

算例共3组,采用MRF结构以及SPSW结构。

结构采用Q345钢,而SPSW结构中除内填钢板采用Q235钢以外,其他构件均为Q345钢,钢材的屈服强度均取名义值。

算例分析时,取一榀结构作为平面分析模型,10层算例的平面分析模型见图2。

5层、15层算例的结构形式与10层算例相同,只是层数不同。

2设计截面

依据基于性态的塑性设计方法进行结构设计,通过预估结构的屈服位移和极限位移,确定结构屈服时的基底剪力,利用罕遇地震作用时结构的弹塑性层剪力分布模式,确定结构各层的屈服构件,对于MRF和SPSW而言,耗能构件分别为框架梁和内填钢板。

设计截面见表1—表6。

图1算例平面布置

a—抗弯钢框架(MRF);b—钢板剪力墙(SPSW)。

图210层算例立面

表15层抗弯钢框架设计截面mm

楼层边跨柱中跨柱边跨梁中跨梁5□300×300×16□350×350×16H400×160×8×12H350×120×6×104□350×350×16□400×400×20H440×200×10×16H360×180×8×123□350×350×16□400×400×20H500×230×10×16H410×200×8×122□400×400×20□500×500×20H500×230×12×18H410×200×10×141□400×400×20□500×500×20H520×240×12×18H430×200×10×14

表210层抗弯钢框架设计截面mm

楼层边跨柱中跨柱边跨梁中跨梁10□450×450×20□500×500×20H350×120×8×12H340×120×8×129□450×450×20□500×500×20H370×160×10×16H360×160×10×168□500×500×20□550×550×20H400×200×10×16H420×180×10×167□500×500×20□550×550×20H420×200×12×18H410×200×12×186□550×550×20□600×600×20H470×200×12×18H450×200×12×185□550×550×20□600×600×20H480×220×12×18H460×220×12×184□600×600×20□650×650×20H500×220×12×18H490×220×12×183□600×600×20□650×650×20H500×240×12×18H480×240×12×182□650×650×20□700×700×25H520×240×12×18H500×240×12×181□650×650×20□700×700×25H530×240×12×18H510×240×12×18

3Pushover分析

采用SAP2000软件建立MRF及SPSW的平面分析模型,侧向力分布模式采用倒三角分布,以模拟实际地震作用。

塑性铰指定:

框架梁两端指定弯曲铰(M3铰),框架柱两端指定轴力-弯矩相关铰(P-M3铰);钢板剪力墙中内填钢板等效为拉杆[9],设定只拉不压,中部指定轴力铰(P铰)。

表315层抗弯钢框架设计截面mm

楼层边跨柱中跨柱边跨梁中跨梁15□300×300×12□350×350×16H350×150×8×12H320×100×6×1014□300×300×16□400×400×16H390×170×10×16H380×150×6×1013□350×350×16□450×450×16H400×200×12×18H360×180×8×1212□450×450×16□500×500×20H450×200×12×18H410×180×8×1211□450×450×16□500×500×20H480×210×12×18H420×200×8×1210□500×500×20□550×550×20H480×240×12×18H450×200×8×129□500×500×20□550×550×20H510×240×12×18H400×200×10×168□550×550×20□600×600×20H520×250×12×18H420×200×10×167□550×550×20□600×600×25H540×250×12×18H430×200×10×166□600×600×20□650×650×25H560×250×12×18H440×200×10×165□600×600×20□650×650×25H560×260×12×18H450×200×10×164□650×650×20□700×700×25H570×260×12×18H460×200×10×163□680×680×25□720×720×25H570×260×12×18H470×200×10×162□680×680×25□720×720×25H570×260×12×18H470×200×10×161□680×680×25□720×720×25H570×260×12×18H480×200×10×16

表45层钢框架-钢板剪力墙设计截面mm

楼层边跨柱中跨柱边跨梁中跨梁内填钢板厚度5H300×300×8×12□400×400×20H400×200×8×12H400×200×10×16184H300×300×8×12□400×400×20H400×200×8×12H400×200×10×14303H350×350×10×14□500×500×25H400×200×8×12H400×200×10×14402H350×350×10×14□500×500×25H400×200×8×12H400×200×10×14461H350×350×10×14□500×500×30H400×200×8×12H400×200×10×1448

表510层钢框架-钢板剪力墙设计截面mm

楼层边跨柱中跨柱边跨梁中跨梁内填钢板厚度10H350×350×10×14□500×500×25H400×200×8×12H500×200×14×20249H350×350×10×14□500×500×25H400×200×8×12H500×200×14×20388H350×350×10×14□550×550×30H400×200×8×12H500×200×14×20487H400×400×12×16□550×550×30H400×200×8×12H500×200×14×20586H400×400×12×16□600×600×40H400×200×8×12H500×200×14×20645H400×400×12×16□600×600×40H400×200×10×14H500×200×14×20704H450×450×14×18□650×650×45H400×200×10×14H500×200×14×20743H450×450×14×18□650×650×45H400×200×10×14H500×200×14×20782H450×450×14×18□750×750×50H400×200×10×14H500×200×14×20801H450×450×14×18□750×750×50H400×200×10×14H500×200×14×2082

表615层钢框架-钢板剪力墙设计截面mm

楼层边跨柱中跨柱边跨梁中跨梁内填钢板厚度15H350×350×10×14□500×500×30H400×200×8×12H500×200×14×202414H350×350×10×14□500×500×30H400×200×8×12H500×200×14×203813H350×350×10×14□500×500×30H400×200×8×12H500×200×14×204812H450×450×12×16□600×600×40H400×200×8×12H500×200×14×205611H450×450×12×16□600×600×40H400×200×8×12H500×200×14×226410H450×450×12×16□600×600×40H400×200×10×14H500×200×14×22709H450×450×12×16□700×700×50H400×200×10×14H500×200×14×22768H450×450×14×18□700×700×50H400×200×10×14H500×200×14×22827H450×450×14×18□700×700×50H400×200×10×14H500×200×14×22866H450×450×14×18□800×800×55H400×200×10×14H500×200×14×25885H450×450×14×18□800×800×55H400×200×12×16H500×200×14×25924H500×500×16×20□800×800×55H400×200×12×16H500×200×14×25943H500×500×16×20□850×850×60H400×200×12×16H500×200×14×25962H500×500×16×20□850×850×60H400×200×12×16H500×200×14×25961H500×500×16×20□850×850×60H400×200×12×16H500×200×14×2596

3.1Pushover曲线对比

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得到的结构基底剪力与顶点侧移曲线称为Pushover曲线,MRF与SPSW结构的Pushover曲线对比如图3所示。

MRF依靠框架梁的弯曲变形耗能,延性好,极限状态时的顶点侧移角已远超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侧移限值2%。

SPSW依靠内填钢板屈曲后形成的拉力带耗能,延性较差,但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和抗侧刚度。

5层、10层和15层SPSW的承载力分别比MRF高96%、131%和192%,抗侧刚度分别比MRF大176%、165%以及92%。

SPSW结构中内填钢板屈曲后形成拉力带,依靠拉力带耗能,拉力带锚固在框架柱和框架梁上,而拉力带的充分发展塑性耗能需要框架柱和框架梁具有较大的刚度,故SPSW的设计截面中框架柱比MRF大很多,故二者承载力和抗侧刚度相差较大。

a—5层;b—10层;c—15层。

—●—MRF;—□—SPSW。

图3Pushover分析对比

表7地震属性

编号地震事件记录台站震级MR/kmamaxVmax/(cm\5s-1)P0006ImperialValley117ElCentroArray#970830313g298P0016KernCounty1095TaftLincolnSchool744100156g153P0779LomaPrieta58065Saratoga?

AlohaAve691300324g412P0809Cape89156Petrolia71950662g897P1005Northridge77RinaldiReceivingSta67710825g1661P1103Kocaeli,TurkeyIzmit75720220g298P1504Duzce,TurkeyDuzce71820535g835

3.2破坏模式对比

MRF和SPSW模型在静力推覆至极限状态时的破坏状态如图4所示。

MRF和SPSW基本符合性态设计的预期性能目标,MRF每层框架梁均参与耗能,最终柱脚形成塑性铰发生破坏,且没有明显的薄弱层出现;SPSW的破坏过程为内填钢板先形成斜拉力带,然后内填钢板所在跨的框架梁形成塑性铰,然后边跨梁形成塑性铰,最终柱脚形成塑性铰发生破坏。

二者具有接近的破坏模式,符合设计预期,使得二者的性能具有可比性。

4时程分析

a—MRF;b—SPSW。

图410层静力推覆破坏示意

对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能够直接观察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根据场地类别和地震分组,从太平洋地震工程数据库选取7条天然地震波,峰值加速度调整为8度(0.3g),罕遇地震水准对应的加速度为510cm/s2,地震波的编号,地震事件,记录台站,震级M,近断层距离R,峰值加速度amax,峰值速度Vmax如表7所示。

根据结构设计的预期性能目标,结构在罕遇地震水准的地震波激励下,耗能构件(框架梁或内填钢板)作为主要屈服构件进入塑性耗散地震能量,图5给出了结构在P1005地震波激励下的破坏状态。

MRF的每层框架梁均屈服耗能,且塑性铰仅在耗能构件——框架梁出现,SPSW中内填钢板作为主要耗能构件发挥了主要耗能作用,且变形沿结构高度较为均匀,没有明显薄弱层出现。

图6—图8给出了各个算例模型在7条天然地震波激励下的层间侧移沿结构高度的分布,以及层间侧移结果平均值的对比。

由于各条地震波频谱特

a—MRF;b—SPSW。

图510层地震作用下破坏示意

a—5层;b—10层;c—15层。

—●—平均值;---规范值。

图6MRF层间侧移

a—5层;b—10层;c—15层。

—○—平均值;---规范值。

图7SPSW层间侧移

a—5层;b—10层;c—15层。

—●—MRF;—○—SPSW;---规范值。

图8层间侧移对比性各异,故层间侧移有所差别,层间侧移沿高度的分布趋势比较一致,中间各层侧移比较接近,由于柱底刚接,底层刚度较大,底层层间侧移较小,而顶部由于层剪力较小,故层侧移也较小。

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与规范限值对比可以看出,结构弹塑性层间侧移角限值均符合规范规定。

MRF与SPSW比较可以看出,MRF的结构刚度较弱,层间侧移较大。

5结束语

本文通过性态设计方法设计了5层、10层、15层的抗弯钢框架结构和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采用静力推覆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对结构进行性能化对比,两种结构均符合预期设计目标。

抗弯钢框架具有良好的延性,钢框架-钢板剪力墙具有很高的结构承载力和刚度,且层间侧移较小。

参考文献:

[1]TimlerPA,KulakGL.ExperimentalStudyofSteelPlateShearWalls[R].Edmonton,Canada:

DepartmentofCivilEngineeringUniversityofAlberta,1983.

[2]刘曙.钢框架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32(10):

43-45.

[3]FEMA445.Next-Generation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Guidelines-ProgramPlanforNewandExistingBuilding[S].WashingtonD.C.:

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2006.

[4]MohammadRezaBayat.Performance-BasedPlasticDesignofEarthquakeResistantSteelStructures:

ConcentricallyBracedFrames,TallMomentFrames,PlateShearWallFrames[D].Arlington,Texas:

UniversityofTexasatArlington,USA,2010.

[5]LeeSoon-Sik.Performance-BasedDesignofSteelMomentFramesUsingTargetDriftandYieldMechanism[D].Michigan:

UniversityofMichigan,USA,2002.

[6]熊二刚,张倩.高层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13,30(9):

211-219.

[7]孙国华,顾强,何若全,等.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钢板剪力墙结构基于MECE谱的性态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2,33(5):

105-1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