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577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读书贵在生疑,引疑为学,学而生疑,只有这样才会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教学设计,从题目引疑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带着这些有价值的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课文,以发现的眼光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了媒介和引导者,使教学做到了以学定教。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准备课文插图、课文朗读动漫。

(2)制作教学课件。

(3)阅读《世说新语》,搜集作者资料。

2.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3)查阅《世说新语》,了解书的内容等信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体裁,揭题引疑

1.谈话:

(1)你们都学过哪些体裁的文章?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裁的文章——文言文。

(3)文言文你们有哪些了解?

2.出示课题(生齐读),质疑:

题目是什么意思?

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杨家之子有多大年龄?

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个故事除了写杨氏之子,还写了谁?

……)

3.导语: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小故事中。

设计意图:

开始就引导学生针对课题、主要内容或目标进行质疑,以疑带学,以疑引学,以疑问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读通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尝试读课文,注意字音,尽量读通句子。

2.播放朗读动漫,欣赏课文。

学生边欣赏,边标出停顿。

3.学生自由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后,同桌互读。

4.分角色、分组、齐读等方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

“读”是解读文章的金钥匙,文言文更需要深入地读,在尝试读中,整体感知文本,在欣赏课文朗读动漫中,感受意境,初步感受朗读文言文的技巧,把学生自然地领进文本的意境中。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1.自主读文,感知故事内容。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读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做好笔记。

3.带着课前的问题,再读课文。

回答: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哪些?

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外,还有谁?

他们谈了什么?

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4.指名、齐读,小组、师生共同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阅读文本,借助书后注释作重点批注或读书笔记,让学生深入领悟文本,促进了个性化阅读感受的生成。

四、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1.师介绍《世说新语》。

2.生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小笑话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回顾全文,把握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重点研读,理解内容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你借助注释读懂了哪句话?

是怎样读懂的?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杨氏之子非常聪明,哪个词语体现了“非常”这个意思?

“聪惠”是什么意思?

“惠”字是什么意思?

(2)哪里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

(3)研读“对话”。

①孔君平的话是什么意思?

他的话外音是什么意思?

②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3.品读全文。

(1)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朗读,读出意味。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4)回归整体,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

以学生的自主读书,自主感悟,自主研读,以及合作探疑,合作解疑为主,生成以学生为本的民主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示学生以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背诵全文,表演升华

1.背诵课文。

2.表演课本剧。

设计意图:

读书贵在积累,亦学亦得,同时,以表演升华文本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课外延伸,课后积累

1.你搜集了哪些幽默故事,让我们分享一下吧!

2.教师简介《世说新语》,并介绍其中的一两则小故事。

3.启发谈话:

从这些故事或笑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4.布置作业:

阅读一则文言文幽默故事,把它抄写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

丰富课堂外延,拓展课内所学,以点带面,拓展学生阅读面,实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引导他们主动交流,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

同时,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以读解文,以读促思的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读中解文,读中品文,读中思意,读中悟境,达到熟读成诵。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主题拓展阅读,进行方法迁移。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本篇课文的经验学习新的文言文,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

22 手 指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语言风趣幽默,主题鲜明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教学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

首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制作教学相关课件。

(2)搜集关于手指的寓言故事。

2.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五指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手指”是人手前端的五个分支,你时时看到,也常常用到,你是否留心过自己的每根手指呢?

你仔细研究过它们吗?

下面请你仔细地欣赏一下自己的每根手指,你觉得哪根手指最美?

哪根手指最有用?

(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在丰子恺老先生的眼中,手指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散文《手指》,请大家齐读课题(《手指》)。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开课伊始,以互动方式,选择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聊起话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走进课文。

二、走近作者,初读感知

1.了解作者。

过渡:

同学们,以前学过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白鹅》,对于作者我们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愿意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的资料,来介绍作者丰子恺?

2.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画集《丰子恺漫画》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

3.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渡:

请大家看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让我们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开始学习这篇课文吧!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问题。

(出示“阅读提示”:

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这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自由放声读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自然停顿、朗读流畅。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用“先……再……最后……”句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再分别具体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总结“团结就是力量”。

设计意图: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整理搜集的信息,梳理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等。

(5)指名、分组分段轮读课文,纠正出现的错误。

三、细读课文,感悟写法

1.生齐读第1自然段。

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过渡:

五根手指,各有特点,各具内涵,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

从这平平常常的五根手指中,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请同学们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边读书,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最深处作批注。

3.小组合作研读第2~5自然段,并填写学生活动卡。

4.交流读书所得。

喜欢哪根手指,就谈哪根手指。

设计意图:

依据独立阅读课文的特点,以填写学生活动卡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5.哪些语句写出了手指的特点和性格,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重点句探究。

(1)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食指有着怎样的特点?

②作者是怎样表现食指的这些特点的?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食指的作用,突出了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点。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①什么是“养尊处优”?

这个词经常用在哪里,从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②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

为什么?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性格特点。

因为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曲线优美”“养尊处优”。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作者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其间最优美的。

6.导读:

五根手指,其貌不扬,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富于无穷的魅力,排比、拟人、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原本平常的手指,有了生机和神韵,让我们读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7.从这五根手指中,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课件出示: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反复朗读,讨论: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阐明了什么道理?

(2)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生活实例谈一谈。

设计意图:

把对全篇的理解转移到对重点句的解读上,通过对重点句中关键词、主要写法、蕴含的道理的理解,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做到集中笔墨重点击破。

四、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课件出示,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把手张开

是一朵鲜花

人的一生

注定为美挥洒

 

把手合拢

是一枚果实

含辛茹苦

收藏天地精华

设计意图:

以诗延展文本主题,以诗升华文本内涵,通过感悟朗读和交流感受,引导学生对平日里熟视无睹的“手”有全新的认识,增加审美情趣。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

丰子恺先生通过平平常常的五根手指,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讲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大道理。

是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团结一心,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才能发挥更强大的力量。

2.布置作业:

本单元学习的几篇文章,都从一种事物的描述中,阐述了一个人生哲理,想想每篇文章都是以怎样的方式阐述人生哲理的?

课后请同学们观察一种事物,再根据你的观察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引发的感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思。

教学时,紧扣“阅读提示”,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时给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时间,引领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标画语句,记录感受。

2.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23 童年的发现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依据这一要求,本设计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出发,首先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交流有关资料,让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有所了解,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围绕“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展开阅读,在文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再去分析作者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通过有感情朗读,品析文中的重点语句,交流议论,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搜集科学家受到驱逐和迫害的例子。

(2)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科学家受到驱逐和迫害的例子。

(3)了解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人们常说“童年”生活是美好、幸福的,那时因为童年的孩子活泼、好动,富有朝气,他们对事物常带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并且善于探索。

课文中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小的发现。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质疑:

童年发现了什么?

谁发现的?

怎么发现的?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准生字的读音、句子的语气、重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学生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重点强调:

“胚、窘、澄”的字音。

(2)理解词语:

教师说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形容费尽心思。

(  )

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  )

形容为难;感到难办。

(  )

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  )

事情的头绪。

(  )

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  )

(3)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5.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什么?

再讲了什么?

最后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

课文怎样划分段落?

(3)学生汇报。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3~13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9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6.再读课文,然后说一说: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为下节课的品读、感悟人物精神做好了铺垫。

三、感情朗读,质疑交流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小组交流,再把不懂或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读书贵在有疑,只有解决了学生的疑问,才能走入文本、走进字里行间体会写作方法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教师小结,引读激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童年的发现是胚胎发育的规律。

那么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下节课让我们再细细品味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在总结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顺势提出下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设疑导入

1.交流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知识。

2.提问:

关于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还要了解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学生提问题,教师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交流有关资料,让学生对科学家发明的资料和生物学的知识有所了解,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忆旧知,带着对上节课的收获和急于想知道的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指向性更强。

二、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①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②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惊喜、新奇……)

③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①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②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①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

把问题画出来。

②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③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①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②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

会想到些什么?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①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②怎样理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③举例说说对“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活活烧死。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段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设计意图:

先从课文的总体上把握“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然后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说明,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三、联系生活,引导“发现”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

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4.总结:

尽管童年的发现有时会令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

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使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人物特点,再通过学生自主读书,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引导学生练习说,活化语言。

四、作业布置

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

由课内到课外,由读到写,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我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

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发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进而体会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达到启迪教育学生的目的。

2.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