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选择题 学生版 无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4329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理选择题 学生版 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原理选择题 学生版 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原理选择题 学生版 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原理选择题 学生版 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原理选择题 学生版 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理选择题 学生版 无答案.docx

《原理选择题 学生版 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理选择题 学生版 无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理选择题 学生版 无答案.docx

原理选择题学生版无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2014年)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达尔文

B.爱因斯坦

C.马克思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马克思主义人文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条件的学说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D.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6.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

A.唯物论

B.剩余价值学说

C.劳动价值论

D.辩证法

7.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日趋激化

C.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D.人类文明成果的最新发展

8.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

A.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B.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9.马克思恩格斯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

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

列宁得出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度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C.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D.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10.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B.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广博的知识

C.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D.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

A.先进性

B.彻底性

C.唯物性

D.革命性

12.以下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B.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方法论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D.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政治立场

1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

A.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B.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

A.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B.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

A.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B.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6.邓小平说过: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B.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C.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D.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理论联系实际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实事求是

18.根据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D.有神论和无神论

19.根据对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D.有神论和无神论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实质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普通联系的

B.事物运动由其内部矛盾推动

C.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D.事物与运动不可分割

21.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形态不包括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持续广延性

B.主观能动性

C.运动发展性

D.客观实在性

2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

A.人类能够实在感知的自然事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2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2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26.鲁讯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C.归根到底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D.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27.下列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叙述,错误的观点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28.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说明

A.意识来源于人脑

B.意识是连结主体和客体的中介

C.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像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9.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30.《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时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A.不存在静止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就是静止

D.物质就是运动

32.“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一定基础和承担着

33.“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B.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空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D.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

B.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5.空间的特点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3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说明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37.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科学的时空观,以下与其不相符合的选项是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

3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39.马克思认为,实践是

A.人们适应外部环境的本能活动

B.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C.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D.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40.不属于实践基本特征的是

A.物质性

B.永恒性

C.自觉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4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农民收割庄稼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42.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43.人类对“非典”了解不多,但人类的认识绝不会停滞不前。

依靠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三个月左右就找到了病原体,而且对其进行了基因组测序。

这里体现的道理主要是

A.物质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

B.矛盾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知的

D.矛盾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45.有关规律的叙述,观点错误的是

A.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B.人们可以创造、改变和废除规律

C.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

D.自然规律是自发的,社会规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46.规律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性

B.本质性

C.必然性

D.稳定性

4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8.《孙子兵法》曰: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

”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后者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C.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D.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4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5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51.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B.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52.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B.各事物之间

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

5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发展和实践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联系和物质的观点

D.实践和运动的观点

54.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不属于其特点的是

A.联系具有客观性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联系具有随意性

D.联系具有多样性

55.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关于“发展”叙述错误的是

A.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发展是新旧事物同时灭亡

56.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57.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58.“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5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6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61.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6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B.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C.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D.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6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道理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道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道理

64.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质量互变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

6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践法

B.逻辑推理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6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67.黑格尔说:

“割下来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是要说明

A.可能离不开现实

B.结果离不开原因

C.部分离不开整体

D.现实离不开本质

6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69.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事物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          

B.事物相互转化与无穷发展

C.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经过两次否定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70.“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的永恒性

C.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

71.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7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7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

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B.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7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哲学上反映的是

A.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B.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C.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75.“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分析与综合

B.归纳与演绎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76.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象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样性的统一”的过程

77.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它有多方面的表现。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这说明,意识具有

A.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B.能动创造性

C.指导并通过实践改变、创造世界的作用

D.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8.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物质形式的同一性

79.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结合的是

A.模型化方法论

B.系统方法论

C.科学发展观

D.控制方法论

8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物质观点

B.发展观点

C.实践观点

D.群众观点

8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发展关系

B.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C.改造关系和实践关系

D.发展关系和完善关系

82.关于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认识决定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指导实践

D.实践决定认识

8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最好地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4.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不一致的名言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8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8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8.“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指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9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91.概念、判断、推理,这是

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9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A.概念

B.推理

C.表象

D.假说

93.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觉到知觉

D.从概念到推理

94.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是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9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96.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97.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A.多元性

B.一元性

C.实用性

D.相对性

98.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A.相对性

B.阶级性

C.主观性

D.绝对性

99.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B.是否多数人承认

C.是否有用

D.是否是领袖人物所言

100.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理性思维

B.逻辑证明

C.社会实践

D.历史结论

101.正确的价值评价,应该看其

A.是否具有合理性

B.是否与领袖观点相一致

C.是否具有可行性

D.是否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

10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10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104.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实践高于认识。

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体能动性

105.“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性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性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06.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7.真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过程。

真理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绝对性

D.相对性

10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09.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